(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
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

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子学,先秦诸子百
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使当时各阶级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

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

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蓄。

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之”。

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

这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冲破旧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的精神,从而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孔丘、孟轲、荀子)、
2、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
3、道家(李耳、庄周)、
4、墨家(墨翟)、
5、杂家(吕不韦)、
6、名家(惠施)、
7、兵家(孙武、孙膑)、
8、农家(许行)、
9、纵横家(苏秦、张仪)、10、阴阳家(邹衍)。

(2)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它们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

它们都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是战国末年,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它们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先秦诸子散文各抒所见,畅所欲言,不仅思想深邃,富于哲理,时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包含许多寓言、故事、神话,显得生动、形象,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这就使它不仅在恩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后代优秀散文家无不从中多方汲取营养,获得借鉴,然后再自成一家之言。

下面就几部主要著作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介绍。

《论语》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仅是对松柏的赞美,而且蕴含着对坚强性格的歌颂,给人以美感,后来成为历代诗歌绘画的重要主题。

《论语》的另一特点是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

就整部书而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仍为语录体,但有很大发展,它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

论辩方式灵活多变,有时采用设问方法,单刀直入,步步进逼;有时掌握对方心理,欲擒故纵,因人入彀;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

《老子》仅五千字,句式整齐,多用韵语。

《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

如《逍遥游》关于鲲鹏
的描写,《秋水》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描写,都是意境开阔,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

《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

如《非攻》从“窃桃李”、“攘人犬豕鸡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原则,然后根据这条原则论证攻国之大不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荀子》《韩非子》都是战国末期的著作。

《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

《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的严峻峭拔。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

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蓬勃发展。

这不仅反映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文体形式上。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尚属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沿用语录体,但议论成分增多,以适应争鸣的需要。

不过,这种议论尚较质朴。

到了《孟子》,论辩色彩加浓,行文显得繁富而又曲折。

《庄子》开始突破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到了《荀子》、《韩非子》则不再用语录体,而成为专题论文。

诸子散文这种由简到繁,由语录体到专题论文的演进过程,生动地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

课本编排了7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著作,所有选读作品,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都是本教材的着力点。

其中,《论语》以全书仅1万1千字的数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选读四分之一的页码。

所以,《论语》的教学又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三、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汉平帝时封“褒成宣尼公”
唐代加封为“文宣王”,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诺贝尔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的新救世主:“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
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列举《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1、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2、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
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不人改变父亲的道,就可以称得上孝了),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问丧》:一点水都不喝,三天不生火做饭。

),"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万代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另:杂家:是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名家惠施的“遍为万物说”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

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

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

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

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

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孟子•滕文公上》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许行两点主张之一。

还有便是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这一主张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