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课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课

学生姓名 年级 六年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课时 2 课 题数和数的运算(分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1. 让该同学对分数能够深入理解,同时又弄明白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运算的2. 通过举一反三,多做练习题来真正掌握 重 点不同分母的分数之间的加减,还有大小比较 难 点 分数的运算和规律总复习——分数的计算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437+998 2.372-199 3.0.125×3.7×8 4. 2.5×13×40 5. 0.25×(0.4+4)6. 5-59 -497. 87 ×36×788. 28×23 +2×239. (15+52 )×52 10. 57 +56 +27 +1611. 25 ×99+25 12. (35 -12 )×53 13. 25 ÷3+35 ×13 14. 13 ÷49 +13 +14 15. 3-35 ×521 -6716. 29 +12 ÷45 +38二、计算下面各题。

1.25 +27 ÷37 2. 8×3.4+3.6÷0.6 3. 2-815 ×916 4. 0.3×7.5-0.375×25. 25 ×43 +15 ÷346. 34 ÷(1-12 -14 )7. (12 -38 )÷348. 10÷59 +19 ×69. 79 ÷135 +29 ×513 10. (12 +17 -712 )÷17 11. 3÷0.01+40×0.5 12. (14 +45 )÷73 +710附加几道应用题1、服装店同时买出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陪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2、一本200页的书,读了20%,还剩下( )页没读。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23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朱 江
课时编号:012
第五课时
备课时间:2008 年 9 月 5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9~20 页的例 6、例 7 及相应 的“试一试” ,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 1~ 4 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 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具准备: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 教学进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 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 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体积,学习例 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 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 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学生回答,验证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 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 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
24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朱 江
课时编号:012
水就少; 荔枝张的空间小, 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 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 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 的空间大? 学生思考。 (4) 师指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 体积。 (板书:体积) 2、认识容积,学习例 7 (1)出示两盒书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 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 这两个书盒, 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思考: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 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3、完成练习五第 1、2 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 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 3、4 题 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 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 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林欣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什么特点?(1)突出比例的生活背景比例在现实中是普遍的,但却难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本册书编者首先从生活素材入手,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缩小。

同时,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的设计中,也是尽量采用现实生活素材,安排了较多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价值。

(2)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小学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用y比x=k(一定)和x乘y=k(一定)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借助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变的量,也就是定量,根据定量来判断比例的关系。

到了中学的学习是在已知两个数量的比例关系的前提下,重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本单元有何教学内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四、如何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教材中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及签约仪式。

情境中都有国旗,各个图都标出了国旗的长与宽。

六年级数学三四班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六年级数学三四班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集体备课记录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探索发现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知道这些国旗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各图国旗长、宽数据。

测量教室里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4∶1.6=1.5 60∶40=1.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值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4∶1.6=1.5,60∶40=1.5.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提问1:你们发现了什么?提问2: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2.4∶1.6=60∶40,提问提问3: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提问4: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师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边举例说边板书.)(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提问5:“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5: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45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指名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六年级 下 数学 第三 教案

六年级  下  数学  第三   教案

锅圈岩乡马场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组数学集体备课讨论记录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时间:2013年3月26日。

主备人:吉鸿海参备人员:陈晓艳记录人:陈晓艳备课地点:数学组办公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教学课时:共7课时。

讨论过程记录如下:教材分析:第一段,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比例。

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第三段,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

最后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比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更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导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误解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5、在相关题目中要渗透适当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尺的意义,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方运河及环节设计:1、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认识比例结合起来教学,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

“放大和缩小”与“比例”分属两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但“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

为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之前,先介绍用电脑把一幅长方形图放大的过程,直观地显示入大前后的图形“形状没有变,大小变了”。

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针对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备课,确保教师们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备课内容1. 教学目标- 理解顺序递增数列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算;- 研究和掌握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进行计算;- 通过数列的例题和练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 运用数列的规律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 利用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算和计算;- 分析和解决与顺序递增数列相关的问题。

4. 教学方法-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研究的精神;- 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5.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列例子,引发学生对顺序递增数列的思考和兴趣;- 概念讲解:讲解顺序递增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与实际例子进行对比和说明;- 表达方式:介绍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如通项公式、递推式等,并进行实例讲解;- 规律推算:通过一些带有规律的数列例题,指导学生掌握利用规律进行推算的方法;- 计算练:设计一系列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数列概念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梳理思路,并做重点概念的强调。

6.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黑板、彩笔、橡皮擦等;- 讲义和练题。

三、备课评估通过本次备课,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们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合理的评估方式来反馈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掌握程度。

四、备课后续教师们在备课后应该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和交流活动,分享授课经验和学生研究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1.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 学会使用不同位数对数进行四舍五入;- 掌握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四舍五入。

2. 教学重点- 掌握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 学会使用不同位数对数进行四舍五入;- 理解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 使用一位和多位进行四舍五入;- 实际问题中的四舍五入运用。

4.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介绍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并进行相关计算的演示;- 合作研究法: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相关问题;-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练和解答,让学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进行计算。

5.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概念讲解详细讲解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步骤三:例题演练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使用一位和多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步骤四: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解答一些与四舍五入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步骤五:实践运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和作业的评分,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

7. 参考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相关数学参考书籍和网站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的内容概要,希望对你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分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安排从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和比的初步知识,为下一步学习的作铺垫
第三单元备课
时间
9.1
单元内容
分数除法
教,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十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的化简比和求比值,直到比喻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知识结构
课时分配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1节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页脚内容
。 点 特 布 分 有 具 成 组 砂 、 粘 和 饱 由 要 主 土 的 所 内 围 范 度 深 层 力 持 至 表 自 地 场 本 , 露 揭 告 报 察 勘 程 工 据 根
页眉内容
编号 30
第三课时
备 课 人:王艳 备课时间:2007 年 教学内容: 月 日
页脚内容
。 点 特 布 分 有 具 成 组 砂 、 粘 和 饱 由 要 主 土 的 所 内 围 范 度 深 层 力 持 至 表 自 地 场 本 , 露 揭 告 报 察 勘 程 工 据 根
页眉内容
编号 29
第二课时
备 课 人:王艳 备课时间:2007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
教材第 59-60 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习十一第 6-10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 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 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 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 6 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 (板书)通过复习, 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二、复习小数的性质 1、复习小数的性质
页脚内容
。 点 特 布 分 有 具 成 组 砂 、 粘 和 饱 由 要 主 土 的 所 内 围 范 度 深 层 力 持 至 表 自 地 场 本 , 露 揭 告 报 察 勘 程 工 据 根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用旧知识联系新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
作,剪剪拼拼,帮助学生探究出新知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圆锥的图形特点,
2.
3.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圆锥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4.
5.熟练运用公式,掌握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
厘米?
教学
资源
教参教案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
时间
安排
圆柱的认识-------------------------------1
圆柱的表面积-------------------------------1
圆柱的体积-------------------------------1
解决问题-------------------------------1
第三单元主题备课设计
第3单元
单元主题
圆柱与圆锥
教研组长
高诺
主备人
陈为英
成员
姜萍陈为英许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包括:圆
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在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展开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及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
讨论意见
重点:了解圆柱圆锥的图形特点,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柱表
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难点:运用公式,多种方法解决实际生活究: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内半径20厘米,里面盛有
40厘米深的水,现将一个底面周长是62.8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完全
沉入水中,水比原来上升了二十分之一,求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第3-4次集体备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第3-4次集体备课记录
刘剑扬老师:
例六教学比例尺的意义,起首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辨认现实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其次离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现实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现实距离的比。在写比的时刻,要指点学生同一图上距离与现实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通过交换,领会把现实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目,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目,写出的是小数比,前者比后者更轻易一些。例题的教学重点是确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现实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因为学生已经两次写出如许的比,以是确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抽象晋升;再用数目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涌现“图上距离∶现实距离=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现实距离=比例尺”。
李政老师:
例二在方格纸上绘图形。由于方格能直观表现每条边的变化情形,操作轻易,有利于概念的运用和巩固。教材引诱学生在绘图前先思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绘图做准备。在绘图之后,还要察看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领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雷同的比变化。实习9第一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楚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方格纸上的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由于⑤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图形长、宽的三/二;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由于③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长方形长、宽的一/二。而②号、④号图形与①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雷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①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解比例》: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第三课时)(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第三课时)(教案)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析
教材第54页的例2;第55页的1-4题。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化简比的方法。这为本节课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比的应用的学习难度。
新知探究
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
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
1.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 )份,浓缩液占( )份,水占( )份。
(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 。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
(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 ) 。
(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 )。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
学生进行独立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的能力。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三、巩固练习
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
教法: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和运算,包括整数的加法、减法以及运算规律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能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加法和减法;3. 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复杂的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解决;2.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运算规律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材;2. 板书工具和教具;3. 练题和题册。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第二步:概念讲解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解释运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一系列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帮助学生熟悉运算过程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第四步:练巩固提供一些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相批改和讨论。

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步: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应用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步:课堂总结通过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练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的研究效果。

八、教学延伸为了巩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可以提供更多的练题,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技巧解决问题。

九、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整理和复习13》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整理和复习13》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整理和复习1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加减乘除等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复习加减乘除等运算。

2.整理和复习13的数学内容。

2. 难点1.复习内容的整理与归纳。

2.确保学生对整理和复习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整理和复习的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教具: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等学习工具。

3.学生复习资料:提前准备好整理和复习的练习册或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或问题引入整理和复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与整理1.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础运算方法。

2.整理本学期的数学知识点,包括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复习课堂笔记等。

3. 练习与巩固1.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练习册或练习题。

2.学生互相交流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4. 总结与展望•整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学习计划。

五、作业布置1.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练习册或练习题。

2.自主整理其他学科知识,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反思。

七、延伸阅读•可以建议学生多阅读相关的数学教辅材料,拓展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3.3 整理和复习13》的数学教案,希本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45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 许小芳
课时编号: 021
解答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说出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4、口答。 根据下面的条件,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 说出数量关系式。 ⑴桃树占果树总棵数的 310 ⑶修好了一条路的 34 。 ⑷一堆煤的 710 已经运走。 ⑸这批布的 67 是花布。 四、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9 题第二、三行。 。 ⑵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110 。
40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 许小芳
课时编号: 019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07 年 9 月 10 日 教学内容:35-36 页例 3、计算法则"练一练",练习八 第 6-10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归纳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 ÷ 2 9÷310 14 ÷ 4 4÷45 512 ÷ 10 2÷314 310 ÷ 6 1÷32
37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 许小芳
课时编号: 017
这三道题的算式各要怎样写?(老师板书) ⑵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类推:谁能说一说,分数除法的意义? ⑶小结。 (略) 3、练习。 做“练一练”第 1 题。 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1、教学例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 把 45 米平均分成 2 份,怎样列式?(师板书) 讨论: 45 ÷2 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 让生交流想法。 为什么用分子 4÷2 分母是 5? 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算? 提问: 既然 45 米平均分成 2 份,求每份是多少, 是求 45 米的 12 什么可以用 45 数?(倒数) 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还可以怎样算? 2、教学“想一想” 45 米平均分成 3 份,求每份多少米,怎样列式? 3、总结法则。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比较方便? 4、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2 题。 (2)做练习七第 3 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 有什么不同? (3)做练习七第 6 题。 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 1、5、7、2、4 题。

6年级数学数下第三单元备课

6年级数学数下第三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初备复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顾概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谁能来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它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回答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对比例还有那些了解?(简单回顾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例与比的联系和区别)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出示情境(自主练习第5题)3.自主练习第8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充分交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先找出比值相等的俩个比,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也可以先找出乘积相等的两组数,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三)活用知识点,展现你风采!(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答案)1.在比例式中,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小的合数,一个内项是0.2,另一个内项是()。

2.a:8=9:b,那么,a×b=()。

3.A:B=1:75时,那么A×()=B×()。

4.根据3×8=4×6写成比例( ):()=():()5.如果9a=7b,那么a/b=( )/( )。

6.把8×2.5=0.4×50改写成四个不同的比例()、()、()、()。

四、回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在练习过程发现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收获。

课时备课就成正比例关系,与加减有关系不成比例。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再独立解答。

第(1)小题播音时间与播音字数的比值一定,所以播音时间与播音字数成正比例;第(2)小题虽然已播字数与未播字数也是有联系的量,但是已播字数与未播字数的比值不一定,所以不成正比例。

3、自主练习第5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根据X 和Y 成正比例,得出X 和Y 的比值一定是15,然后利用这个比值和已知数据就能算出每一组对应的另一个数据。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课时备课学生发现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三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三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三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材第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导入1.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就作除数)3.口答。

(只列式不计算)(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2)甲数是60,乙数是3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4.揭示课题。

出示复习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提问: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哪个量是标准量?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老师: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3。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条件相同,问题不同)问题不同在哪儿?老师说明复习题求的是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3)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4)启发学生想“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

哪个量是单位“1”?板书:多造的÷原计划的(单位“1”)(5)讨论,列式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编号 28
第一课时
备 课 人:王艳 备课时间:2007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整数、小数的意义和
教材第 57-59 页整数、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和读写的方法、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上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 小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 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从 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总复习, 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 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板书课题) 二、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 1、整理整数的概念 问: 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 (板书) 谁来说一说, 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 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 0 表示? 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 小结:自然数是整数,但今后还要学习比 0 小的整数。 2、练习 “练一练”第 1、2 题 第 1 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整数,圈出自然数,然后指名学生
第二课时
备 课 人:王艳 备课时间:2007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
教材第 59-60 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习十一第 6-10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 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 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 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 6 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 (板书)通过复习, 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二、复习小数的性质 1、复习小数的性质
76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个式子为什么不是整除。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 9 的五个倍数和。 (2)写出 18 所有的约数 学生独立做,指名回答。 问: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 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怎样找一个数的约数 比较方便?(一对一对找)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出 18 所有的约数的? 三、复习质数和合数 1、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 0 以外的自然数可以 怎样分?(板书)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 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 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 10 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 51 23 57 91 90 3、问:你能把 90 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每个 因数又叫做 90 的什么数? 追问:一个数的质因数一定要是怎样的数? 把 90 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什么? 4、“练一练”第 3 题 学生独立做,指名口答。 问:为什么有些约数不是 30 的质因数?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 18 和 24 所有的公约数,指出其中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 4 和 6 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的最小公
73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1)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谁能举例说明小数的性质?学 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2)“练一练”第 1 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3)练习十一第 7 题 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追问: 为什么 20 末尾的 0 不能去掉?0.020 里小数点后面的 0 去掉,会改变小数大小吗?为什么?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 提问: 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板书) (2)“练一练”第 2 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数的排列,然后指名口答。 追问: 如果把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 10 倍、 倍、 100 1000 倍……, 怎样移动小数点? (3)“练一练”第 3 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写出各题得数,然后指名口答结果,老 师板书。 (4)练习十一第 8 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三、复习数的改写 1、复习数的改写 (1)“练一练”第 4 题 让学生把第(1)(2)题做在课本上。 、 提问第(1)题的结果,老师板书。 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 么要这样改写? 提问第(2)题的结果,老师板书。
75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编号 30
第三课时
备 课 人:王艳 备课时间:2007 年 教学内容: 月 日
数的整除
教材第 60-61 页数的整除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 11-18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 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 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 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会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 公倍数,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 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 的联系和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数的整除?如果 a 能被 b 整除,必须具备哪 些条件? 当 a 能被 b 整除, 也就是 b 整除 a 时, 还可以怎样说? (板书) 2、“练一练”第 1 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是整除的式子。 指名口答,口答时强调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并说明其余三
70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数都是几进制的数? 整数部分的数每几位一级, 每一级上有哪些数级?小数点开始 从左往右有哪些数级? 说明:整数可以从高位起,按数级一级一级地读数、写数。 3、复习读写方法 问:整数要怎样读数?怎样写数? 小数要怎样读怎样写? 4、学生练习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 40034003 3043000000
67罗Leabharlann 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 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 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 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 题。 教学重点: 1、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复合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的知识; 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类应用题分析、灵活解答的途径; 3、发挥教材的内在智能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课时安排: 1、整数和小数……………………………………8 课时 2、简易方程………………………………………2 课时 3、分数和百分数…………………………………5 课时 4、量的计量………………………………………2 课时 5、几何初步知识…………………………………6 课时 6、比和比例………………………………………4 课时 7、简单的统计……………………………………2 课时
71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 5 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自然数:0、1、2、3…… 整数 …… 有限小数 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不数(如∏=3.14159……) 循环小数 (小于 0 的)
72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编号 29
74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值? (2)把 3.24956 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 少?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 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 0,以表示精确度。 2、练习十一第 10 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第 10 题,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注意讲 清第(3)题怎样想的。 追问:0.5 万就是多少?0.6 万呢?0.38 亿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怎样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 的数?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 9 题 板书设计: 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 小数点 右移 扩大 左移 缩小 一位 10 倍 一位 10 倍 两位 100 倍 两位 100 倍 三位 1000 倍 三位 1000 倍 …… …… …… ……
69
罗阳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口答。 第 2 题指名学生口答。 3、整理小数的概念 (1)问:第 1 题里 3.26 和 0.4 是什么数? 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第 3 题里小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自学教材 什么是小数呢?小数可以怎样分类呢?请同学们阅读第 57 页 上小数的意义和分类这一部分内容。 问: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它与整数有什么联系? 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有什么区别? 你能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吗?它是哪一类小数? 你知道无限小数还包括怎样的小数吗?你能举一个认识过的 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例子吗? 追问:循环小数是什么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三、复习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 1、复习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 出示小数 2034.518 指名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问: 计数单位“一”所占的位置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十”和“十 分之一”呢? 说明: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问: 谁再说一说上面这个数里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各是哪些 数位? 2、整理数位顺序表 请同学们按照数位顺序,填写教材第 58 页上的数位顺序表, 并分清整数部分的数级。 指名一生板演。 集体订正,顺次看一看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 问: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几?我们学习的整数和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