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的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我”并不是指人以外的社会或 自然, 而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 的一种趋向, 即平常所说的 “良心”、 “理性” , 它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 中将社会规范、 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 内化的结果。 “超我” 评价是非善恶, 以 “至善原则”为宗旨。其主要功能有 3点: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 “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 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人格发展理论 1. 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2. 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3.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4. 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5. 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一)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
(personality) 指的是特殊的思 想、感觉和自我 观照的模式,它 们构成了特殊个 体的一系列鲜明 的品质特征。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 知觉和记忆)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知道些什么? 他们用什么工具来获得新知识? 在每个具体的年龄, 哪些知识是他们所必需的?



感觉运动阶段:l岁半到2岁时 前操做阶段:2岁左右持续到7岁 具体操作阶段:在7—11岁之间 形式操作阶段:大约12—15岁
(二)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 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 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 及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
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 同辈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1)它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可以自 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互 动; (2)它的成员的兴趣、爱好、目标基本相 同或相近,它完全根据自己成员的意愿来安排 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多数成员不感兴趣,可以 随意地改变。而在家庭和学校中,个体常常被 迫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成人安排的活动;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生命的相关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个人能动性”原理。
案例:从《麦田里的守望者》 看人的基本社会化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这部小说中描写 了一个中学生霍尔顿,老师和家长强迫 他好好读书,但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四次被学校开除。在浪迹社会中,他酗 酒、逛夜总会、召妓女,同时内心又十 分苦闷,渴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下精神彻底崩溃, 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二、社会化的主体
学校
家庭
个体社会化 工作 单位
大众 传媒
同龄 群体
1.家庭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 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 第一任老师。”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3) 它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其 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 (4) 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精神需求, 其成员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思想、 情感、看法,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产生 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取决 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 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 形成的,它受 “现实原则” 支配。“自我” 介于 “本我”与“超我”之间,其主要功能有 4 点: 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②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条件; 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手势交流(conversation of gestures) 嬉戏阶段(play stage) 角色借用(role taking)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群体游戏阶段 (game stage) *一般他人(generalized others)

三、学习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化 就是社会以自己的文化对个 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对于 个体来说,社会化则是自己 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人类 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 力,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 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 比拟的学习能力。

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 理、心理、意识、智力等 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 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 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 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 弗 洛伊德(1856- 1939)出生于奥 地利维也纳,是 赫赫有名的精神 病学家、心理学 大师。
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 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 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 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 话)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 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第一章
人的社会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的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的条件 社会化的过程与特点 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 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 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 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 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 法,也叫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 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 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 是他们有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 的传递给下一代。 反社会型人格又称病态人格、悖德性人格 等,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 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最受心理学家和精神 病学家重视。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婴儿期 儿童早期


首创性和内疚性
勤奋与自卑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近与孤独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完美与绝望
学龄前
学龄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目前为人们广泛 接受的道德社会化 理论,是由瑞士著 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1896~1980)提 出、美国心理学家 科尔伯格(1927~ )进一步发展的认 知发展理论。
二、社会化研究的不同角度

1.文化的角度(人类文化学) 2.人格(个性)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 化,注重一定文化模式对民族共有行为的影 响。 人(共有行为) 社会文化

心理学主要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化, 看重人的个性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 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巨人的完善,而在 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条件 1.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 的用来表达情意、交流 感情的工具,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现象。


二、思维能力 思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本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 映。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中,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 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应 用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 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 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人(个性心理) 社会

社会学主要从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研究社 会化,重视个体的社会规范和人的社会角 色的形成。
人 (个性与共有行为)
社会 (社会发展)
三、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azation)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azation)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azation)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azation) 5.再社会化(resocialiazation)

主我
I
自我是对社会客
观现实的内化和主 观解释,自我的观 念是在社会互动中 产生的
客我
“主我” 又称 “自然我”,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 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 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 快活和陶醉、感到需要满足 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

me
“客我” 又称 “社会 我”, 是自我的社会方面, 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组织 制度制约的那部分。
大众传媒对个体社 会化的作用:
•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 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 积极作用。 •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 介所提供的一些不健康 的、反社会的内容,又 有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 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Biblioteka Baidu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 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国学者罗森塔尔和 雅各布森所做的关于教师 的期望效果的实验
• 3、同辈群体
所谓同辈群体, 是指由地位、年龄、 兴趣、爱好、价值 观念、行为准则等 大体相同或相近的 人组成的关系亲密 的社会群体。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本我”
处于潜意识中,受享乐原则支配;“自我”在 现实环境中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 在道德内化中形成,受理想原则支配,社会化 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美]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处于青春 期(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认识各 种社会角色,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 角色混淆。
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 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 判断; 最后,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 评价我们的行为。 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 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
2.米德的“角色借用”
乔治·赫伯特· 米德 (1863—1931)是与库 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 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 学家,是美国社会科学 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是《心灵、自 我与社会》。

本我(id)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4、工作单位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 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 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 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中,可以 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 际关系。
5、大众传播媒介
•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 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 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它 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 介两大类,如广播、电 视、互联网、报纸、杂 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