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合集下载

合唱中的美(优秀范文五篇)

合唱中的美(优秀范文五篇)

合唱中的美(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合唱中的美音乐中的美——从合唱教学中感悟美【摘要】:美的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美不仅仅是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觉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

当前,合唱教学作为美的重要艺术形式在许多学校都得到了良好的开展。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合唱教学,能充分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并通过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以,我们要重视合唱教学中的美育作用,在合唱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使每一个合唱队员都能发出来自心灵的天籁之音关键词:美育音乐合唱理解创造一、合唱教学中认识美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学生在刚进入合唱队的启蒙教学中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美的表情、美的姿势、美的口型以及怎么样的声音是美的?笔者在这些方面做了些尝试:1、良好的姿势,灵活的口型,生动的面部表情。

正确的姿势是保证学生唱歌时正确的呼吸、发声和歌唱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站着或坐着唱歌,都要精神饱满,身体端正,自然而不紧张,试想,一个哈着腰、坐姿随便的学生能认真去唱好歌吗?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采取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演唱时的口型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的需要,自然而又灵活的张合,但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

嘴唇要灵活,不要鼓起,下巴放松,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然而,要做到口型统一并非易事。

因为在未经训练时,孩子们的歌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呼吸到喉咙、口腔的状态都是各自长期形成的自然状态,所以发1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属于原始的音色,有的唱高音近乎喊叫,有的低音唱不出来,即使在中声区,声音也是各归各,就好像穿着各自便服而齐步走的队伍,显得杂乱无章。

为了使歌唱时的气息有力度的原性,吸气时就要相对较缓,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像闻花香一样将气吸入隔膜以下的丹田,唱歌时气息象一条线一样冲击声带,强弱控制在自己的腹部,喉咙处的软口盖部分要拎起来,出来的声音就是竖的而做到了喉咙状态的统一,口型也自然就统一了。

苏少版音乐六下第四单元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学设计

苏少版音乐六下第四单元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学设计

苏少版音乐六下第四单元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苏少版音乐六下第四单元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词曲展现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识谱、唱歌、音乐鉴赏等。

但部分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歌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并能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掌握。

2.对歌曲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对我国民族音乐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欣赏法:聆听民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乐谱、图片、视频等。

2.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等。

3.乐器:钢琴、民族乐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10分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海南黎族民歌是海南黎族人民创作的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承载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神话等方面的情感表达。

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旋律和节奏的特点:海南黎族民歌的旋律富于变化,常常使用升降的音程和自由的律动。

旋律的变化丰富多彩,带有较大的起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节奏方面,黎族民歌的节奏多变,有的快速有力,有的悠扬舒缓,有的轻快欢快,有的沉郁悲伤,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节奏感。

二、声音特色:黎族民歌合唱的声音特色独特,并且非常有特点。

它的音质清亮悦耳,具有较大的穿透力,尤其是在高亢激昂的部分容易出现尖锐而独特的音色。

黎族人民常常用高亢的歌声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歌词和主题的特点:黎族民歌的歌词常常表达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对生活的痛苦和欢乐的描绘。

歌词内容十分贴近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黎族民歌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也有歌颂英雄事迹的,还有反映社会动态的等等,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四、舞蹈与合唱的结合: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经常会结合舞蹈表演,舞蹈的节奏与歌曲的旋律相互呼应,增添了艺术表现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姿婀娜多姿,能够更好地传递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景观的描绘。

通过旋律和声音的变化,传递出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展现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痛苦和欢乐,对悲喜情感的真实表达。

歌词既有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描写,也有憧憬和梦想的寄托。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舞蹈的结合,使音乐艺术更加立体生动。

舞蹈的舞姿和动作与歌曲的旋律相辅相成,通过身体语言传递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人声的和谐和合唱的合作,表达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民族合唱创作研究报告

民族合唱创作研究报告

民族合唱创作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合唱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自古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中发扬光大。

民族合唱作品通过独特的声部编配和和声技巧,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和研究关注于民族合唱。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族合唱创作的研究,探讨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挖掘民族合唱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为民族合唱创作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启示。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民族合唱创作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

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收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合唱作品,进行音乐分析以及对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方式的探讨。

4. 研究结果与讨论4.1 民族合唱作品的文化内涵民族合唱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民族合唱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韵律特点以及歌词所表达的诗意和哲理。

这些元素与民族的历史、地理、语言等紧密相连,使得民族合唱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4.2 民族合唱作品的艺术价值民族合唱作品通过声部编配和和声技巧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旋律的优美和和声的丰富性为民族合唱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民族合唱作品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4.3 民族合唱创作的启示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合唱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民族合唱创作的启示。

首先,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其次,要注重声部编配和和声技巧的运用,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最后,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5. 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对民族合唱创作的研究,揭示了民族合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提供了一些对民族合唱创作的指导和启示。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秦露一、创造性地处理速度速度与感情的表达有着天然的联系:中速多表现较平稳的情绪;快速多表现紧张、欢快等情绪;慢速则多用于表现忧伤、沉重等情绪。

因此,合唱作品再现过程中速度的处理首先应该“正确”。

格里格曾说:“如果一个指挥家把速度弄错了,那就什么都错了”[1]。

速度的正确判断建立在对乐谱的研究、作家的风格特点、时代喜好以及歌词的准确把握之上。

影响速度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速度术语,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

有的作曲家对于速度术语的标记非常精准,有些则不;而且,速度术语还可能因为印刷等原因出现错误。

指挥者应根据作品内容仔细分析、判断。

其次,乐曲中和声、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动也影响着速度的变化。

《牧歌》第一部分两乐句为同宫系统调式交替。

上句为b G宫b D徵调式,下句则为下方五度的b G宫调式;加上织体、节奏等因素的考虑,演唱时第二乐句速度可作更具弹性的处理。

再如由徐志摩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混声合唱作品《海韵》,合唱一共五个段落,前四段均以d小调为主,第五段开始部分转为同主音大调D大调,表现执拗的女郎被大海吞没后,诗翁的怅然与悲悼,因此,该部分速度处理应较前几个段落稍慢。

在正确判断速度的基础上,可做合理的布局调整。

主要有几种处理方式:一、按照速度快慢的自然内涵进行安排,即由较慢速度往较快速度层层变化或由较快速度向较慢速度变化。

这种处理手法意味着情绪的自然消涨与“紧张”、“放松”的规律。

陈国权改编的混声合唱作品《天路》一曲三大主要部分的速度即可按此方式处理为慢速—中速—快速,使作品的情感蕴涵达到顶点,最终掀起高潮而至结束;二、结合调性、节奏、力度等方面因素作快慢速的突然转变。

这种安排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富于戏剧性的作品可据此予以合理安排。

舒曼的混声合唱作品《茨岗》第二部分“有人讲着故事,有人唱着歌……”,合唱织体与前后段落形成鲜明对比:采用柱式和声写法,强调和声音响的丰满性,伴以节奏的突然放宽、主旋律持续高音以及ff的强力度等变化。

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第一篇: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摘要:尚德义先生作为我国歌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寻求艺术的真善美、创作手法独具个性、并富含浓厚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对尚德义先生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艺术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旋律特点的研究,并以混声四部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对尚德义先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材料运用、歌曲音阶旋律艺术的表达、词曲的完美结合形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

其内容主要包括:重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旋律曲调的融合;注重歌词旋律的结合性,将深刻的思想赋予优美的旋律中得到表达与体现;注重歌曲旋律的流畅性,将音乐创作技巧与歌词的天然融合,彰显歌曲的感染力。

关键词:尚德义合唱作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艺术特征;民族特色;研究引言中国的合唱艺术起步较晚,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是音乐领域中最年轻的成员,而真正快速发展期应该说是建国以后。

随着时代发展,全国掀起了合唱“风暴”,大到国际合唱比赛,小到各省市合唱专场等。

但是,在合唱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

许多合唱团在演唱作品时,只会想怎样把歌词、旋律唱准,没有深入了解,使许多作品的内涵精髓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这样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十分不利。

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理论界对其歌曲的研究工作却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层面,当下,开展合唱作品的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因此,本人选择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

希望能够为中国合唱歌曲创作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作者的简介及其合唱作品概述(一)作者简介尚德义,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98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场景,歌词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歌曲为2/4拍,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富有特色。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音乐体验来感受和欣赏音乐。

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了解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乐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歌曲教学:(1)聆听歌曲:让学生完整地聆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学唱歌曲: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音准等,学生跟唱。

(3)歌曲分析: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等,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美感。

3.文化背景介绍:讲解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4.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歌曲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体现民族特色。

怎么欣赏大合唱艺术

怎么欣赏大合唱艺术

怎么欣赏大合唱艺术怎么欣赏大合唱艺术合唱艺术应该怎么欣赏呢?合唱有什么特征?下面是介绍合唱的一些艺术特征以及欣赏方法,欢迎阅读,仅供参考!一、合唱的主要艺术特征:1.音域宽广。

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

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

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

4.多声形态的声乐艺术。

比其他单声部声乐作品,更具动人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包含主调式、复调式和混合调式等不同织体类型的立体音乐形态,使合唱成为了声乐艺术中色彩层次最多、变化幅度最大、表现能力最强的高级形式。

5.表现力最强的声乐艺术。

由于合唱是所有声乐表演形式中,多声化程度最高、且最讲求相互配合和内在默契的集体项目,加之其幅度较大的力度变化、无与伦比的宽广音域、对比明显的各声部音色、几无极限的悠长气息,以及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即各种同声、混声合唱等),因此,相对于独唱、对唱、重唱、齐唱、表演唱等其他声乐形式而言,合唱的音乐表现力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堪称表现力最强的声乐艺术。

6.讲求配合的声乐艺术。

由于合唱的多声音乐形态,以及这种立体音乐形态本身所包含的多种织体类型,加上作品本身含有的各种变化和丰富对比,故在合唱的排练、演出中,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度和内心默契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既包括指挥、合唱队员和器乐伴奏等合唱参与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又包括各声部在时而相辅相成、时而对比协作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地结合成完整乐思的复杂声部关系;还包括不同声部之间音色、力度的融合、协调以及音准、音量的协和、均衡,甚至还有各声部自身的前后统一和发展变化等。

所以,没有彼此照应的相互配合和心有灵犀的内在默契,就不可能有较为完整的合唱表演,也就不能有成功、精彩的合唱艺术。

二、合唱好听与否的标准1.基础能力大合唱讲究音色整齐,节奏舒缓自然,音高准确,速度适中,力度均衡,特别是各种表情记号的准确度要把握好。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海南黎族民歌是黎族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各地。

他们的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著称,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来探讨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特色1. 声音自然婉转海南黎族民歌合唱以其独特的声音美感而著称。

黎族人民以海南最独特的山谷峡谷为舞台,形成了一种以声音和自然形成的和谐和谐,民歌的语调婉转自然,充满智慧和诗意。

整个音乐过程中充满了民族韵味,富有浓郁的热带雨林气息。

2. 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旋律多数以自由而富有节奏的方式表现,节奏感强烈。

它们的音乐通常使用简单的旋律来表达情感,主要以音高的变化、音程和音符的重复来构成旋律,充满了原始和朴实的特色。

而且,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节奏变化多样,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悠扬动人的旋律往往让人感到非常舒畅和愉悦,给人带来了一种愉悦和愉悦的心灵愉悦。

3. 此起彼伏的合唱形式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常采用此起彼伏的合唱形式,一群人分成两队(或多队)对答唱。

这种对答唱的形式在音乐中创造了一种动态的和谐,通过不同组合的合唱,使整个音乐表现更加多元丰富。

二、艺术表现1. 生活情感的真挚表达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歌词多表现出农民对家乡、亲人、爱情等生活情感的真挚表达,歌词情感真挚、简洁朴实,而且歌词的内容主要以生活为题材,情感真挚、表达方式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歌词中的内容多与黎族人的农耕生活、爱情婚姻、家族情感等紧密相关,质朴、真实,并且往往抒发出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2. 舞蹈形式的艺术表达海南黎族民歌合唱不仅有精彩绝伦的音乐表演,还有独特的舞蹈表演。

黎族舞蹈以其充满原始气息和野性美感而著称,舞蹈动作大多展现出原始和朴实的特色,具有浓厚的黎族风情。

这种原始而又优美的舞蹈形式为民歌的表演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海南黎族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民歌合唱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生活起居和宗教仪式中形成的一种美妙的音乐形式,其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展现了海南岛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就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音乐特色1.多样的唱腔黎族民歌合唱中的唱腔多样,包括了抒情悠扬的“哭歌”、欢快活泼的“竹哨歌”、以及悠扬婉转的“田歌”等。

这些不同的唱腔,既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使整个合唱形式更加生动丰富。

2.清晰的音域和音色黎族民歌合唱中的音域宽广,音色清晰丰富。

合唱队员在演唱时能够清晰地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让歌曲更具感染力。

黎族民歌合唱所采用的声部多样,使得音乐更具层次感和韵味。

3.丰富的节奏和韵律黎族民歌合唱的节奏和韵律丰富多变,有些歌曲的节奏明快活泼,有些歌曲则婉转悠扬。

整个合唱形式在音乐节奏上的变化使得歌曲更加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黎族文化的魅力。

4.极具独特性的歌词和曲调黎族民歌合唱的歌词大多取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内容质朴真实,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曲的曲调也颇具独特性,清新自然,让人听后如沐春风,倍感舒心。

二、艺术表现1.真挚的情感表达黎族民歌合唱中的歌词多为真挚的情感表达,歌手们通过歌唱将内心的情感传递给他人。

歌曲中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无不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人对黎族文化和生活产生共鸣和兴趣。

2.饱满的民族气息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歌曲中流露出的黎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将黎族的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都融入了其中。

在这种民族气息的熏陶下,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人感受到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生动的图画和情景描绘黎族民歌合唱在歌曲中描绘了各种生动的情景和图画,歌词中常常描绘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山水风情、渔家生活等。

合唱作品鉴赏

合唱作品鉴赏

合唱作品鉴赏合唱作品是一种集体合作的艺术形式,通过不同声部的和谐演唱,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展现个体的声音魅力,更能够通过群体的合作,创造出更加宏大、壮丽的音乐效果,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妙享受。

一首优秀的合唱作品,首先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曲调。

这个曲调应当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同时,曲调的变化应当丰富多样,既要有高亢激昂的部分,又要有抒情优雅的部分,以及转折和谐的部分。

这样的曲调能够让合唱团充分展示各自的才华,同时又能够让听众在欣赏时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与和谐的美感。

合唱作品需要有精确的和声编配。

不同声部的编配应当紧密配合,既要保持各自独立的旋律线,又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和声的交错与呼应。

这样的编配能够增强整个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听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深度和丰富性。

合唱作品还需要有恰当的歌词。

歌词应当能够与曲调相匹配,既要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要能够与音乐相融合,形成完整的艺术表达。

优秀的歌词能够通过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听众在欣赏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感受到作品的深意。

合唱作品需要有出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合唱团成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声乐基础和协作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音高和节奏,同时又能够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将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传递给听众。

他们的演唱应当充满激情和动感,同时又要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使得作品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合唱作品的鉴赏需要从曲调、和声编配、歌词和演唱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首优秀的合唱作品应当能够通过优美的旋律、精确的和声、恰当的歌词和出色的演唱,给人们带来视听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合唱作品都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好。

美丽的合唱艺术

美丽的合唱艺术

美丽的合唱艺术合唱艺术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声音和人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无限的欣喜之情。

美丽的合唱艺术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激发我们的灵感创造力。

在本文中,笔者将探讨美丽的合唱艺术的诸多魅力。

首先,合唱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深厚的社交网络。

合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音乐表演,而是一个团队的协作。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声音和角色,必须密切协作,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声音。

在合唱团中,我们可以学到协作、互相信任、合作解决问题这些重要的社交技能。

我们共同面对着音乐工作室里的挑战,一起努力,互相支持,进而建立了深厚而愉快的人际关系。

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其次,合唱艺术可以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

唱歌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能,需要你获得很多的音乐经验和技能。

当你学唱合唱曲,你将学习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唱好基调、如何处理和声,这些都是唱歌技巧的关键。

而且,学唱合唱曲也需要你对音乐的深入研究,这将为你扩大音乐见识,增长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此外,合唱艺术在情感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你唱着和谐的合唱曲时,你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是因为唱歌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帮助我们处理并表达我们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语言,你可以用唱歌来表达你的情感,即使在生活中,你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可以在唱歌中找到一个出口。

最后,合唱艺术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意。

当你学唱一首新歌时,你可以得到很多思维灵感。

你可以根据歌曲的氛围、节奏和旋律,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比如演奏毗邻、创作歌词、编排舞蹈等等。

学唱合唱曲,能够帮助我们开拓思维,开发创造性,从中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美丽的合唱艺术无疑是最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之一。

不仅在社交、音乐素养、情感和创意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而且还能让我们享受美妙的音乐之声。

无论你是一位爱好者还是一位专业人士,学唱合唱曲将带给你无限的乐趣和收获。

让我们一起贡献宏伟壮丽的艺术形式吧!。

合唱作品分层式分析探究----以合唱《Banaha》为例

合唱作品分层式分析探究----以合唱《Banaha》为例

合唱作品分层式分析探究 ----以合唱《 Banaha》为例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或合唱排练者,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不同风格和地域特点的作品,那么面对一首作品时,怎样做案头分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作品背景、作品结构、作品用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作品背景:分析作品背景一般从作品的名称、词曲作者、作品产生的时期、作品的歌词意思等几个方面来入手:1、作品名称合唱作品的名字一般就是作品的标题,这个标题则是指在合唱作品前加上文学性的题目。

合唱作品的名字一般为作者所加,名字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和体现。

如果我们要分析一首作品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它的名称,因此,理解作品的名字含义,对排练者做案头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

举个例子:我们读一本书时,会先看到题目,这个题目就类似于合唱作品的标题,文章的题目是对全文主旨的体现,对于读者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样合唱作品的名字对于排练者、聆听者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Banaha》来自于非洲西部刚果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一首民歌,用的是契卢巴语,非常简单,并没有深邃的文学意义。

这首合唱的名称是“Banaha”一词应是非洲土著语,属于Kiluba语。

字面的意思是香蕉,也叫士兵之歌,是一首刚果儿歌。

这首歌是比利时的传教士Guido Haazen组织了一个名叫 les Troubadours du Rio Baudouin(比利时国王陛下的抒情诗)的合唱团,向欧洲介绍各种各样的刚果民间音乐。

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Haazen和他的合唱团将《Banaha》成功推向了世界,因此逐渐流行开来。

2、词、曲作者的了解。

每个社会时期都会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物质、精神文化内涵,能够理清这个时期前和后的发展时期,能为更深一步挖掘作品内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⑴合唱创编者:作曲家拉塞尔·罗宾逊:美国佛罗里大音乐教育大学的名誉教授。

他曾作为指挥、演说家、顾问及颁奖人300次出现在美国、欧洲、亚洲、非洲、中美洲、南非、墨西哥、加拿大、中东、澳洲的众多节日庆典、工作坊、荣誉合唱团等国际的大型会议上。

合唱艺术的地域版块和风格

合唱艺术的地域版块和风格

合唱艺术的地域版块和风格自《周易》《论语》等国学经典诞生以来,我国合唱艺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风格。

“各美其美”是我国合唱艺术的鲜明特征,但要在具体实践中达到“各美其美”,需要不断探索形成适合本土特点的艺术风格。

合唱是民族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艺术门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合唱艺术风格,而且各有特色。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汪小英教授《音乐与民族文化》一书对合唱艺术作出全面系统的介绍,合唱艺术可分为六大版块:民族音乐类、民族器乐类。

这六大版块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处,共同构成了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体系。

每个版块中都有其独特艺术风格。

各地域民族合唱又有其各自独特特点和风格。

这些特点和风格是民族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却又相对比较难表现出来的现象之一,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其规律而使其有可能变成合唱艺术流派或音乐流派中最鲜明而最具代表性和生命力之作品。

一、河南豫剧《白毛女》:山东音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豫剧《白毛女》作为全国第一部改编的大型戏曲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这部剧不仅在河南演出过一百多次,而且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河南流传了八年之久。

豫剧《白毛女》是山东地区豫剧和其他戏曲剧种最为经典的代表剧目之一。

豫剧《白毛女》是河南省第一部由人创作、人演唱并成为经典的豫剧音乐。

剧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人物形象突出。

该剧音乐旋律优美委婉、抒情含蓄,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河南豫剧《白毛女》是河南省第一部改编并被广泛传播的大型戏曲作品。

它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重要载体和活化石,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其他地方戏曲艺术无法比拟的。

剧中饰演毛永寿(又名白毛儿)一角的演员马桂枝、于永山、王翠云等被公认为河南豫剧《白毛女》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合唱作品鉴赏

合唱作品鉴赏

合唱作品鉴赏
1. 和谐统一:合唱作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各个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当各个声部的声音相互融合,产生出丰富而和谐的和声效果时,会给听众带来一种美妙的听觉体验。

2. 表现力:合唱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如旋律、和声、节奏等,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好的合唱作品能够触动听众的心灵,引发共鸣。

3. 技巧与难度:合唱作品往往需要歌唱者具备较高的声乐技巧和音乐素养。

欣赏时,可以关注歌唱者在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作品的演绎难度。

4. 指挥与编曲:指挥在合唱作品的演绎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对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的控制,引导歌唱者展现出作品的魅力。

同时,编曲者对作品的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处理也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

5. 文化与历史背景:许多合唱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合唱作品。

总之,合唱作品鉴赏需要关注作品的和谐统一、表现力、技巧难度、指挥与编曲等方面,同时了解作品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合唱艺术的魅力。

黄自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

黄自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

黄自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作者:李伟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6期[摘要]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者和开创者的黄自将欧美作曲技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奠基意义的经典合唱作品,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和经久弥新。

[关键词]黄自合唱作品艺术特征黄自(1904~1938)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内系统地、全面地传授欧美作曲理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是“学院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既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创作者,又是一位严谨治学的作曲家。

他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在他短暂的34个春秋的人生之旅中,他以自己不屈意志和非凡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体裁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清唱剧、管弦乐、室内乐等。

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意义之重要是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罕见的,尤其在艺术歌曲和合唱作品的创作方面影响深远。

他积极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努力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

其合唱代表作有《目莲救母》、《抗敌歌》、《旗正飘飘》、《淮南民歌》、《卡农歌》、清唱剧《长恨歌》,另还有《采莲谣》、《摇篮曲》、《国庆献词》、《青天白日满地红》等。

在这些合唱作品当中他不仅把欧美的作曲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还依靠自己扎实的作曲功底和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对许多音乐作品做了民族性的理论创新,他以中国民族文化为基础,运用欧美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巧,是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楷模。

作品经久弥新、发人深思,经受了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并表现出自己特有的艺术特征。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黄自先生虽然在美国和欧洲接受了多年的西洋音乐理论教育,但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始终都有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并使得许多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借助他的改编和创作被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他还尤其注重潜心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多声部创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论实现合唱排练中的“统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排练反思

论实现合唱排练中的“统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排练反思

论实现合唱排练中的“统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排练反思方帆【摘要】合唱是一种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集体歌唱艺术形式。

作为指挥在排练中为了获得完美的声音效果,创造美的艺术享受,应当注重“统一”的训练。

合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声部内音色统一、音准节奏统一、声部之间均衡统一、情绪情感统一等。

指挥要充分地利用合唱的这种艺术特点,培养团队的统一意识,加强“统一”的训练,以及统一精神的体现等等,让团队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00)023【总页数】1页(P80-80)【关键词】合唱;排练;统一;反思【作者】方帆【作者单位】荆州教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正文语种】中文合唱是一种多声部和谐统一的集体歌唱艺术形式,展示了多声部和谐统一的魅力,达到独唱所不能有的效果,在音域宽度和表现力等方面都远远优于独唱。

但是合唱的不是简单的声部音响的拼凑,是各种音乐元素排列组合和交替向前进行的声部复合运动。

合唱在排练中要做到多个统一,包括声部内每个人的音色统一、节奏音准统一、呼吸气口统一、声部之间音量的均衡统一、情绪情感统一等等。

要达到这些统一,要于合唱排练中做各种相关的要求。

要注重培养团队的群体统一意识,以及协调、合作能力,让团队各个方面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合唱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配合默契收放自如。

建团队之初,就要着重培养团员间的默契和团队精神,让每个团员都有统一的意识。

识谱、排练、走台、演出,都要相互配合和衔接,注意步调一致。

我们必须让每位参与者,团员之间、骨干声部长之间、队员与指挥之间都要和睦相处,懂得声部之间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要让队员懂得“和谐统一就是力量”的道理。

日本一个合唱团的宗旨就是:没有我,只有我们!这种精神的建立需要合唱指挥在平时排练的细节中就要渗透进去。

比如声音训练中,让所有队员做到“同呼吸、同咬字”;“音量相似、发声方法相似”;“几十个人的声音像一个人的声音”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摘要:尚德义先生作为我国歌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寻求艺术的真善美、创作手法独具个性、并富含浓厚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对尚德义先生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艺术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旋律特点的研究,并以混声四部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对尚德义先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材料运用、歌曲音阶旋律艺术的表达、词曲的完美结合形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

其内容主要包括:重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旋律曲调的融合;注重歌词旋律的结合性,将深刻的思想赋予优美的旋律中得到表达与体现;注重歌曲旋律的流畅性,将音乐创作技巧与歌词的天然融合,彰显歌曲的感染力。

关键词:尚德义合唱作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艺术特征;民族特色;研究引言中国的合唱艺术起步较晚,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是音乐领域中最年轻的成员,而真正快速发展期应该说是建国以后。

随着时代发展,全国掀起了合唱“风暴”,大到国际合唱比赛,小到各省市合唱专场等。

但是,在合唱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

许多合唱团在演唱作品时,只会想怎样把歌词、旋律唱准,没有深入了解,使许多作品的内涵精髓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这样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十分不利。

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理论界对其歌曲的研究工作却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层面,当下,开展合唱作品的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因此,本人选择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

希望能够为中国合唱歌曲创作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作者的简介及其合唱作品概述(一)作者简介尚德义,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98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缔造很多器乐、钢琴、艺术歌曲及合唱歌曲等优秀作品,其中在花腔歌曲、艺术歌曲与合唱歌曲创作上成就尤其突出,是国家最高文艺成就奖的获得者。

尚德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作品大都融会了西方的音乐艺术与东方民间音乐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使命感与时代感。

尚德义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不同地域、民族和不同风格的题材,创作领域极为广阔。

他在艺术歌曲以及合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许多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

尚德义先生对艺术歌曲的精心创作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内涵。

(二)合唱作品概述尚德义教授的声乐作品可分为艺术歌曲以及合唱歌曲。

根据不同的题材分类标准可以将其作品分为如下三类。

1.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合唱作品《祖国永在我心中》原本为独唱歌曲,在2000年经过对歌曲的改编成为了一首合唱作品。

这首作品主要是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抒发。

作品在开始阶段采用g小调将听众带入一个清新优美的情景,而随着作品的深入,在后面采用节奏明快的G大调,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情感真诚地的展现在听众眼前。

《中华谣》是一首四部合唱作品,采用中速三拍子的歌谣体裁形式,整个作品的风格清新优美,赞颂了祖国河山以及悠久历史。

《盛世百花开》通篇都采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形式来充分表现我国各族人们在节日中所处的激情与快乐、情感奔放的欢畅气氛,为每个听众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场景,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展现西部民俗的合唱作品如《火把节的欢乐》、《牧笛》、《牧场情歌》、《放歌大西北》、《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及《向往西藏》等。

其中《火把节的欢乐》与《牧笛》都是融入了花腔的合唱作品,其余四首与《大漠之夜》这几首混声合唱都来自于《西部大合唱》,是尚德义先生通过九次去西北采风后才整理完成的。

《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于2000年创作完成,是尚德义先生在参观敦煌石窟时所激发的创作灵感谱写而成。

该作品从现代人审美视角出发,采用西域地区特有的音调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敦煌石窟的恢弘。

全曲洋溢中浓浓的蜜意。

《放歌大西北》在吸收陕西民歌、甘肃秦腔等音调的基础上完成,该作品充分展现了我国西部各地区民族儿女的勤劳善良,展现了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地区崛起和腾飞的美好蓝图。

《向往西藏》于1997年创作完成,该作品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通过采用复调、和声来充分表现出雪域高原的质朴、祥和以及圣洁的品质。

其中的男低音部分采用佛教“六字真言”,通过懒嘛诵经的歌唱形式来表现出西藏低于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地域特点,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平静与美的享受。

3.对人生不同阶段情感感悟的合唱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大漠之夜》、《最美不过夕阳红》、《青春的足迹》、《繁星升起》等。

其中《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与《青春的足迹》都是由尚德义教授把本身创作的独唱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创作于1992年,在2003年改编成合唱歌曲。

作品从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绘制,揭露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最美不过夕阳红》是于1998年根据中央电视台栏目《夕阳红》主题曲改编成的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在不改变歌曲原有的思想内涵前提下,灵活运用复调写作手法,更加系统地抒发了老年人对夕阳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眷恋。

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背景尚德义教授的童年是在兰州度过的,是教授的第二故乡。

可以说,他对音乐的喜爱跟兰州这片沃壤的感化有着不少的关连。

尚德义教授自1992年起,每一年都会到兰州讲学和采风,大西北就成为了他重要的创作基地。

多年来,尚德义先生在各种创作中,深深体会到大西北发展的滞后,比起东部南部地区更需要有人来培养更多音乐人才。

因此,他选择留在了大西北,决定用他的余生来为这片土地做些有意义的事。

在这里,尚德义教授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是继《大漠之夜》后创作出来的享誉音乐界的合唱作品,这首作品还在2002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也成为了中国近年来各类合唱比赛中被选率较高的曲目之一。

《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尚德义先生采用西域音调来对敦煌美丽风景文化的一次塑造与赞扬。

古代丝绸之路上绵延千里的残垣断壁,敦煌石窟上反弹琵琶的飞天神韵,尚德义先生每次经过甘肃这片土地,都会静下心来慢慢思索,用心来感受他历史的厚重与灿烂的文化,在这之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激发着尚德义先生的创作灵感,因而写出了这首朝气蓬勃的歌曲,流传至今。

三、《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艺术特征混声四部合唱歌曲《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从现代人审美视角出发,采用西域地区特有的音调,充分展现了我国敦煌石窟的恢弘,全曲洋溢中浓浓的蜜意。

该曲抒情优美,洋溢着西域地区人们满满的热情。

西域音乐和外来音乐素材进行无缝衔接,融为一体,使歌曲的内涵得到了全面升华。

该曲的前半部分采用男、女声紧缩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让人们脑海中浮现出当年丝绸之路的繁盛和敦煌石窟的灿烂。

完美的展现了一个花雨飘散的丝绸古道和精美绝伦的壁画长廊。

前奏与间奏都采用的是同一个旋律,甚至于进入歌曲转化的段章时,也是一样,只是在上面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当转调进入第二段后,歌曲的节奏加快,伴奏织体的加厚,和声的表现更具张力,充分表现出了曲作者对敦煌的爱慕之情。

由于中间的转调,使得歌曲的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这调式上的对比让人耳目一新。

使得音乐空间豁然开朗,进入另外一个动人的天地。

让听众赏心悦目、热情兴奋。

(一)歌曲的旋律特征旋律优美流畅、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是中国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歌的风格亦是如此。

该作品有着浓厚的西部风情,以极富西北民族舞蹈的鲜明节奏、贯通的旋律,弥漫出一股开朗热情的情感。

该曲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音阶旋律、切分节奏以及后半拍起的乐句,情绪上轻快活泼,层层递进,让全曲充满了一股向上的朝气和舞蹈的动感。

全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融合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性,风格统一,个性鲜明,充分表现出尚德义先生对音乐的精心安排和对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深厚的专业创作功底。

1.民族调式特征五声调式普遍存在于我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当中,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

五声调式由五音构成,名称分别为:宫、商、角、徵、羽。

由于这类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所以五声调式也经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

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虽为七声调式,但其本质仍以五声调式为骨架,保持有五声调式色彩,如该曲开头“让歌声轻轻张开翅膀…”由后半拍进入,旋律均以“La Do Re Mi So”等五声调式为基础,加上鲜明的节奏,使得旋律更为生动、流畅。

见谱例一:2.递进式音阶旋律特征尚德义教授的作品朗朗上口,关键就是歌曲当中的旋律特点。

不难发现,在《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部作品中,全曲均贯穿着递进式的音阶旋律。

如谱例二:如例所示,旋律开头第一句以“La Do Re Mi Fa So”为基础,第二句以“Fa Mi Re Do Xi La”为基础,均为递进式音阶旋律。

这一特点使歌唱者充分感受到歌曲所要表现的热情欢快以及作曲者对生活的热爱。

花雨飘散的丝绸古道,精美绝伦的壁画长廊,优美动人的旋律使这一幅幅画面充分展现在我们脑海中,使人流连忘返。

这正是尚德义创作的歌曲能够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朗朗上口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节奏,鲜明的西域音乐风格为此曲增添了不少光彩。

同样地,在尚德义先生的另外一首作品《火把节的欢乐》中也有相同的特点,先生运用“So Do Mi So”这样递进式的琶音加上轻巧灵活的花腔技巧运用,使旋律变得更加轻快灵活,与《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的递进式音阶旋律相似。

见谱例三:(二)多种民族风格的融合《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作为一首叙述性很强的歌曲艺术,融合了多种的民族风格。

尚德义教授在创造该作品时,受到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 柯萨科夫的中亚曲风的影响,在歌曲音调中把我国西域少数民族的舞蹈节奏以及中亚歌曲遗风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气氛。

歌曲中的调式调性变化有度、旋律中流动着满满的热情,时而如同奔腾的骏马,时而又如同轻灵的燕子,中亚遗风的运用使得该作品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尚德义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主旋律是在五泉山创作出来的,该作品从当代人的审美角度为出发点,充分展现出了西域音调的鲜明欢快、优美抒怀的特点”。

尚德义先生在创造该作品时不仅采用了本土的民族音乐素材,同时还选择性的吸收了国外音乐的优点。

音调中透露出一股中亚风情,同时与西域地区民族的舞蹈节奏和洋溢热情相映衬,将敦煌描绘成了一幅令人遐想的古朴美丽画卷,使人们联想其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辉煌。

(三)词曲的结合《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原名为《美丽的敦煌》。

这部作品采用西北地区的音乐材料来表现西域敦煌的魅力,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唱。

尚德义先生的文化功底对歌词内外美感的发掘与诗意情调的诠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