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ACS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他汀安全性解读0708最终加审批号

《ACS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他汀安全性解读0708最终加审批号

SLD_LPT_150702_5192 有效期:2016年7月1日
2013年IDEAL肝功能亚组分析 评估基线ALT增高的患者阿托伐他汀80mg治疗影响


IDEAL研究事后分析,共8863例患者有基线ALT记录
其中7782 (87.8%) 例ALT正常, 1081 (12.2%) 例ALT高于正常上限
长期强化治疗是为达到治疗目标的强化,建议LDL-C水平达到<70mg/dl(1.8mmol/L)或降幅>50%, 目的是降低近远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最终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22(1):4-6
SLD_LPT_150702_5192 有效期:2016年7月1日
2008年荟萃分析,评估不同强度他汀治疗的 疗效和安全性
SLD_LPT_150702_5192 有效期:2016年7月1日
肌肉安全性
《共识》对他汀肌肉安全性的推荐
• 不同他汀的严重肌肉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差别,但总体发 生率低。
• 一旦患者出现肌肉症状并伴CK>5ⅹULN,应停止他汀类 药物治疗。
• 回顾性分析显示,高剂量辛伐他汀增加肌损害风险,临床 应慎用
• According to the Expert Liver Panel,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r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may safely receive statin therapy.
• 产品说明书中取消“他汀治疗者常规定期监测肝酶” • 现在的产品说明书推荐:在开始他汀治疗前或临床出现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

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

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

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汀与癌症风险、肾脏损害、新发糖尿病风险、肝脏损害和肌病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仔细、认真地讨论,并将专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上,这对国人正确使用他汀起到很好推动作用[1]。

201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他汀类说明书需要修改的告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他汀安全性[2]。

2013年10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通知,进一步提醒中国医生和患者关注他汀安全性。

最近,美国脂质协会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更新版专家共识[3]。

他汀使用的潜在风险和获益已成为中国医生和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此,专家组经充分讨论,针对目前他汀主要安全性问题及其处理对策达成如下共识。

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2012年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

2013年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的建议,因此,中国医生仍应关注他汀肝脏安全性。

1.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

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在一项包含9 360例药物警戒数据中,他汀所致肝脏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未服用他汀者比较增加3倍,其中以肝酶升高为常见[4]。

与他汀可能相关的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10万,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提示他汀类药物确实有罕见特异性肝损害[5]。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 可考虑下列方法:
• 更改他汀种类:对肌病易感或停用后再次接受他汀治疗 的患者,尽量选用诱发肌病可能性相对较小的他汀。
• 调整药物剂量: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相关 肌病,可适当减少他汀用量并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实验 室指标变化。
•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15-20 h),为他汀间断用药治疗提供可能。
咪达唑仑、皮质激素、他莫昔 芬、蛋白酶抑制、咪拉地尔、 地尔硫卓、维拉帕米、胺碘酮
利福平、苯巴比妥、 酮康唑、氟康唑、 苯妥英、曲格列酮 磺胺苯吡唑
2021/2/26
引深--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
• 主要经CYP450 3A4代谢的他汀与CYP450 3A4抑制剂 合用,提高他汀的血药浓度
•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显著提高血小板聚集 • 辛伐他汀与主要经CYP450 3A4代谢的药物合用,提高
2021/2/26
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他汀剂量一般不需要特别调整,但起始剂量 不宜过大,并应予以严密监测。
对于老年人群他汀与肾功能的关系,尚无相关资料,由于老年人的 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因此老年人使用他汀时应评估肾功能, 并随访肾功能变化。
老年患者使用他汀时发生严重肌炎或横纹肌溶解非常罕见,但发生 肌肉症状并不少见,导致停药率增加。老年患者使用他汀时,应注 意是否存在他汀相关性肌病的危险因素,并随时复查血清CK水平。 另外应注意肌无力可能增加老人跌倒的几率。
2021/2/26
二、他汀与肌肉安全性
•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数据显示,每百万例 服用他汀类药物者肌病发生为0.3~2.2例,横纹肌溶 解症为0.3~13.5例-----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出现肌炎 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是罕见的,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 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因此,选择药 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小的他汀,可能降低肌病风险。

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ISTIA的专家共识

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ISTIA的专家共识

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IS/TIA的专家共识1 胆固醇与卒中的流行病学尽管流行病学资料并非一致地提示总胆固醇水平与卒中存在相关性,而针对卒中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更大。

在冠心患者群中,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高,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相应增加。

胆固醇每增加 1 mmol/L),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25%[1]。

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

共识1 胆固醇水平增加是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LDL-C的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降低LD-C是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I,A)。

2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的一级预防降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2]。

使用他汀类药物并非单纯预防卒中,而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进展,包括心脑血管及其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事件的全面减少[3]。

降低胆固醇并不能完全解释使用他汀类药物所获得的相对危险下降,这说明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作用至关重要[4]。

对97 981例患者的26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21%的卒中危险(P[5]。

,对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实验的芸萃分析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进一步降低18%卒中危险(P=0012)[6]。

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合作研究(CARDS)中,阿托伐他汀10 mg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危险的48%(P=0.016)[7]。

2008年5月,欧洲卒中组织缺血性卒中指南指出,基于26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涉及95000例患者的数据资料提示,他汀类药物治疗使卒中的发生率由31.4%降至2.7%,他汀类药物用于卒中一级预防,LDL-C.9 mmol/L150 mg/dl)应该作为预防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阈值。

众所周知,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垡!堡内魁盘查垫!Q生垒旦筮塑鲞筮鱼翅g塾垫』堕!!婴丛鲤:』坚塑垫!Q,型:塑。

盟!:垒类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年龄多在60一的岁之间,75岁以上老年人调脂治疗的临床资料较少,仍缺乏专为高龄老年人设计的前瞻、随机、对照、大规模临床试验。

此外,缺乏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使老年人获益的临床证据。

合理的饮食结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使用调脂药物均是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有效措施。

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应根据个体状况和合并用药情况,充分评估调脂治疗的利弊,合理地选择调脂药物,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在血脂研究领域,针对LDL-C降脂达标是老年人血脂异常治疗的主要目标,升高HDL.C和综合调脂治疗对老年人预后的影响是未来应关注的热点,我们期待更多专为老年人群设计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以解决老年人调脂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共识专家组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海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综合科);陈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陈晓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老年科);陈韵岱(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成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老年科);程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程蕴琳(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科);崔炜(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董均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杜志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方宁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冯明(首都医科大学宜武医院老年科);高海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科);郭艺芳(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何青(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贺茂林(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黄峻(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若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柯元南(卫牛部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寇文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雷梦觉(江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科);李虹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李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综合科);李明扬(空军总医院心内科);李瑞杰(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内科);李小鹰(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晓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廖玉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凌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刘朝中(宅军总医院心内科);刘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科);刘梅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刘梅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刘淼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老年科);陆冬晓(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陆宗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毛利民(卫生部北京医院肾内科);米树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特需科);苘懿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祁芸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秦明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老年科);沈璐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唐海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万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汪芳(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王建昌(空军总医院老年科);王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科);王丽霞(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内科);武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徐成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严晓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杨国君(宁波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杨文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54l・心内科);姚依群(北京军区总医院干一科);叶平(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袁洪(中南大学湘雅三院心血管内科);曾龙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张存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间济医院老年科);张福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张抒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张一娜(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科);郑兴(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周北玲(北京世纪坛医院老年科);周玉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朱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朱晓法(海军总医院干一科)学术秘书:冯雪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参考文献[1]PiloteL,BeckCA。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用千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已在大量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千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渭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 D的防治水平。

1、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 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mmol/� LDL-C < 4.1 mmol/L者占18.4%,lDL-C � 4.1mmol/L者占8.1%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2%得到充分控制。

《2014CCEP中国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解读

《2014CCEP中国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解读
1. ellosta S, et al. Circulation. 2004;109(23 Suppl 1):III50-7. 2. Williams S, et al. Psychosomatics 2007;48(6):537-47 3. Baetta R, et al. Drugs 2011; 71(11):1441-1467.
风 险 降 低
辛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DDD:定义的日常剂量,指阿托伐他汀20mg,瑞舒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30mg,洛伐他听45mg、普伐他汀30mg和氟伐他汀40mg。
• 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分析台湾全民健康保险数据库中37,929例接受他汀治疗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数据,随访118,772患者年,评估在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中不同剂量他汀与严重肝损的相关性。主要终点:因肝脏损伤住院。
1. 可定中国说明书 2. 阿托伐他汀(原研)中国说明书
可定®良好的肌肉安全性已被证实1
发现CK >正常上限 10 倍 的患者比例* (%)
3.0
2.5
220
30
西立伐他汀(0.2, 0.3, 0.4, 0.8 mg) 普伐他汀(20, 40 mg)
40
50
LDL-C 的降低 (%)
CYP450 3A4 是他汀发生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
CYP450 3A4抑制剂 吉非罗齐(葡糖苷酸) CYP450 2C9抑制剂
环孢霉素 吉非罗齐
CYP450 3A4 抑制剂
环孢霉素 树脂类
肝脏
共轭:
CYP450 3A4 MRP2
CYP450 2C8

CYP450 2C9 MRP2
OATP 1B1
2014 中国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 专家共识解读

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刘梅林北京市第二医院心脑血管科陈亚红老年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高危人群,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宜人群。

而出于对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及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严重不足。

2015年第5期《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版共识是在2010年发表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血脂异常治疗的进展,综合众多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的建议更新而成的,本文就该共识推出的背景及要点进行解读。

一、“共识”推出的背景近年血脂异常治疗领域更新了多部指南。

2013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发布的“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推荐对<80岁人群进行长期风险管理,提出依据ASCVD的一级或二级预防达到不同的调脂目标值。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降脂治疗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心功能尚好和非透析患者的二级预防,推荐年龄>75岁的ASCVD老年患者使用中等强度[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30%~40%]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发布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推荐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预防ASCVD至关重要,治疗强度应根据患者发生ASCVD事件的绝对危险进行调整。

2014年英国国家优化卫生与保健研究所(NICE)新版血脂管理指南推荐根据患者危险分层进行不同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推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仍以LDL-C为治疗靶点。

因缺乏老年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各指南缺乏对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细化措施。

二、“共识”的要点“共识”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的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

规范心血管病治疗 关注老年他汀应用 ——中国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解读

规范心血管病治疗 关注老年他汀应用 ——中国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解读

规范心血管病治疗关注老年他汀应用——中国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解读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人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干预血脂异常已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

他汀类药物是最重要的调脂药物,但由于多数临床试验除外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是否能同样获益以及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

老年患者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和治疗目标建议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分类和合适的血脂水平(表1)参考“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

他汀类药物防治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证据过去对老年人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为矛盾结果,多年来人们担心降低胆固醇水平对老年人可能存在不利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降脂药物的临床应用。

但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他汀类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最常用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老年亚组分析和部分针对老年人设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目前,尚缺乏专为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设计的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证据。

稳定型冠心病 4S、CARE、HPS、LIPID、PROSPER、FLARE、LIPS、PLAC1、REGRESS这9项研究中,对其中≥65岁的老年患者(19569例)的荟萃分析证实,他汀可显著减少患者所有原因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率。

其中,4S研究中辛伐他汀20~40 mg、HPS研究中辛伐他汀40 mg证实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CARE老年(≥65岁)亚组分析显示,普伐他汀 40mg/d使主要冠心病事件下降32%,CHD死亡率下降45%;TNT、IDEAL都是给予80 mg/d阿托伐他汀,但结果正好相反,同时大剂量他汀组肝酶异常(大于正常上限3倍)增加6~10倍,停药率也相应增加,再加上颇高的治疗费用,临床医生应三思。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10
(19) (38) (58) (77)
Reduction in LDL-C mmol/L (mg/dL)
0
0.5
1.0
1.5
Hale Waihona Puke 2.0-10(19) (38) (58) (77)
Reduction in LDL-C mmol/L (mg/dL)
1. Lancet 2005; 366: 1267–78
4. IDEAL 研究 : JAMA, 2005, 294(19):2437-2445. 5. SAGA 研究 :circulation, 2007,115(6):700-707. 6.PROVE IT-TIMI22 研究 :N Engl J Med, 2004, 350(15):1495-1504
7. IMPROVE-IT 研究 :Am heart J, 2014, 168(2):205-212.
8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54): 1-11
审批编号:402.632,022,有效期至2016年06月09
非致死性心梗 26%
血运重建 30%
审批编号:402.632,022,有效期至2016年06月09日
Afilalo J, et al. Statin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a hierarchical bayesian meta-analysis.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1(1):37-45
审批编号:402.632,022,有效期至2016年06月09日
内容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8-04发表评论(5人参与)分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由于他汀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一直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所关注,有可能造成对他汀安全性认识的误区。

因此,亟待推广有关他汀安全性的正确认识。

在近期召开的长沙血脂论坛上,笔者介绍了我国专家即将推出的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自1987年起,他汀开始应用于临床,旨在防范心脑血管事件。

目前至少有7个品种他汀在临床上应用,处方量很大。

因而,临床对于他汀的安全性一直存在顾虑。

常见问题为:他汀是否存在肝毒性?肝酶异常是否与肝衰竭或肝癌发生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能否安全使用他汀?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使用他汀有无益处?对此,最新专家观点如下。

1、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

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表1)。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约1%-3%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ULN)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2、肝酶増高的机制及预后机制:他汀致肝酶升高的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因该药物引起肝细胞膜结构改变而导致肝酶的渗漏,也可能与以下一些机制有关:①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下降继发性药物效应;②合并脂肪肝;③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药物;④大量饮酒等。

心肌损害、肺栓塞、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肌肉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甲状腺疾病、剧烈运动等情况都可能引发非肝源性转氨酶升高,其特点为:以AST升高为主,AST/ALT>1,通常<5×ULN ,否则考虑肝脏累及;通常合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酶学改变。

孤立性肝源性转氨酶升高不等于肝脏损害,美国国家脂质学会(NLA)有关他汀肝脏安全性评估建议指出,他汀相关的肝酶升高并不是肝脏损害的指征。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重点解析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重点解析

小结 正如共识所指出的,他汀的不良反应非常重要。他汀所产生的不良反 应不仅与个体遗传基因有关,也与患者合并疾病、同时服用的药 物(或食物)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为了尽可能降低他汀不良 反应发生率,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制定安全有效的他汀治疗策略 尤为重要。
图 伴中度CKD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20mg 治疗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他汀剂量问题
2013 KDIGO指南推荐根据随机对照研究中获益的方案进行他汀剂 量的选择,其中,对于轻中度CKD患者,所有他汀均无需调整剂量; 对于重度CKD患者,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均 需调整剂量(表)。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重点解析
导读
他汀因肝酶升高导致的停药或减量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在 启用他汀治疗时应尽可能考虑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为了 尽可能降低他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制定安全 有效的他汀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他汀的良好降脂疗效和心血管获益已被指南和大量证据反复证实, 但因应用广泛,其安全性也不断被讨论,为了使中国医生正确认 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中国他汀类药物安全 性评价工作组于近期发表了《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下简称“共识”),阐述了目前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安全性问题及其 处理对策。本文予以介绍和解读。
他汀在 CKD 患者中的应用
现有研究显示:他汀可显著减少中度CKD患者的死亡率 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对重度CKD或透析患者不能带 来获益或少有获益,对于轻中度CKD[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GFR)30-90 ml/(min·1.73 mm2)]患者,2013 改善全球肾 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明确指出,CKD是冠心病的等 危症,均需接受他汀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延缓 终末期肾病进展。JUPITER研究中伴中度CKD患者亚组分 析显示,瑞舒伐他汀20 mg平均随访1.9年,相对于安慰 剂可显著降低轻中度CKD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 (图),且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该研究为他汀在中度 CKD患者获益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证据[J Am Coll Cardiol 2010,55(12):1266]。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重点解析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重点解析

中国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重点解析他汀与肝脏安全性虽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然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 的建议。

我国约有2000 万人患有慢性乙肝,他汀的安全性仍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因此中国医生仍应关注他汀的肝脏安全性,并定期检测肝功能。

他汀因肝酶升高导致的停药或减量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在启用他汀治疗时应尽可能考虑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

同时,要特别注意他汀的剂量,一项荟萃分析入选135项研究、共24万余例患者,针对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而进行的网络荟萃分析显示,他汀与肝酶升高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即转氨酶升高发生风险随着药物剂量增大而增加,而瑞舒伐他汀无此明显趋势[Circ Cardiovasc QualOutcomes 2013,6(4): 390]。

他汀与肌肉安全性共识指出,他汀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呈剂量依赖性,发生风险约为0.04%-0.2%。

虽然该类药物的此种不良反应少见,但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且可影响患者是否能长期坚持服用他汀。

他汀的肌病发生风险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高龄、多系统疾病、合用多种药物是导致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大部分他汀主要均经过肝脏细胞色素(CY)P450酶系代谢,能抑制CYP3A4 酶活性的药物理论上可阻碍他汀代谢,提高他汀血药浓度,可能增加肌病的发生风险,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少的他汀可能降低肌病发生风险。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均经CYP4503A4代谢。

较晚上市的瑞舒伐他汀90%以原形代谢出体外,并不依赖于CYP3A4代谢,因此可避免由CYP3A4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少肌病风险,对于那些合并多种疾病服用药物较多的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第二部分)六、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老年人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仅有极少数老年患者出现肝酶异常、肌酶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证实,随着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增大,肝酶升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不良反应和肌痛中断治疗者增加,肌酶异常和肌病的发生率增加。

因此,应使用老年患者达标的他汀类药物剂量,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

1.他汀类药物与肝酶异常:ALT异常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ALT升高大于3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约0.5%~2.0%[74],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呈剂量依赖性。

他汀类相关的严重肝损害较少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进行的他汀类药物与临床严重肝细胞毒性的相关性危险评估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严重肝损害报告率≤2/百万病人年[75]。

老年人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较少发生ALT异常;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ALT异常的发生率增高。

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肝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导致血清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

对于高脂血症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经生活方式治疗不理想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慢性肝脏疾病并非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证。

他汀类药物与抗肝炎病毒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应选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76]。

美国FDA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检测肝酶,用药后无需常规监测肝酶,由于我国约有2 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取消"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建议,仍推荐进行肝酶监测。

2.他汀类药物与肌损害: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损害可表现为:(1)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增高;(2)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3)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血肌酐升高,常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

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类此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屡见报道。

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

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汀与癌症风险、肾脏损害、新发糖尿病风险、肝脏损害和肌病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仔细、认真讨论,并将专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这对国人正确使用他汀起到很好推动作用[1]。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FDA)发布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需要修改的告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他汀安全性[2]。

2013年10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通知,进一步提醒中国医生和患者关注他汀安全性。

最近,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ational Lipid Association,NLA)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更新版专家共识[3]。

他汀使用的潜在风险和获益已成为中国医生和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针对目前他汀主要安全性问题及其处理对策,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2012年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脏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检测肝酶”的规定。

2013年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的建议,因此,中国医生仍应适度关注他汀肝脏安全性。

(一)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

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在一项包含9360例药物警戒数据中,他汀所致肝脏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未服用他汀者比较增加3倍,其中以肝酶升高为常见[4]。

与他汀可能相关的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10万,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提示他汀类药物确实有罕见特异性肝损害[5]。

这些结果来自回顾性研究,存在着数据不全面,因果关系只是推测,不能再次给药验证等欠缺。

(二)肝酶增高的机制及预后肝转氨酶的升高在技术上并非“肝功能检验”中的异常指标,单一的轻中度肝酶升高(即不伴胆红素的升高)并不反映药物真是的“毒性”。

肝转氨酶的升高仅代表干细胞内酶的释放,并不是评价肝功能的明确指标。

能准确评价肝功能的指标包括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直接胆红素。

因为单一的ALT和(或)AST升高并不具有临床意义。

他汀致肝酶升高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因该类药物引起干细胞膜结构改变而导致肝酶的渗透,也可能与以下一些机制有关:①干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下降继发性药物效应;②合并脂肪肝;③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药物;④大量饮酒等(三)肝脏相关的禁忌证他汀禁用于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可安全应用他汀。

慢性肝脏疾病或代偿性肝硬化不属此类药物禁忌证。

(四)临床处理美国推荐只在服用他汀前检测肝酶,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

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约有2千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他汀的肝脏安全性仍值得临床医生关注[6~8]。

鉴于医学法律问题,除非市售他汀处方说明书做出更改,目前不建议停止监测肝功能。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8]建议,他汀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则逐步调整为6~12个月复查一次;如AST或ALT超过3正常上限值(ULN),应暂停给药,且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

轻度的肝酶升高小于正常值上限3倍并治疗禁忌证[9],患者可继续服用他汀,部分患者升高的ALT可能会自行下降[10].二、他汀与肌肉安全性他汀可引起肌病,严重时偶可致命。

虽然该药的此种不良反应少见,但却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且可影响患者是否能长期坚持服用他汀。

(一)肌病发生率他汀诱发横纹肌溶解症呈剂量依赖性,发生风险约为0.04%~0.2%,每100万张处方中的死亡率为0.15[11]。

少数重度肌病也成剂量依赖性,其发生率约为0.1%~1%[12]。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他汀所致肌病的发生率为1.5%~5%;而临床试验的人选对象,通常将具有肌病易患因素的人群排除在外,实际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能会高些。

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他汀引起肌病的发生率(通常为5%)在安慰剂组与药物治疗组之间无显着差别。

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出现肌炎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罕见,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因此,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相当较小的他汀,可能降低肌病风险。

(二)发生机制他汀肌毒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①引起肌细胞线粒体的辅酶Q缺乏,细胞代谢紊乱;②抑制甲羟戊酸通路的中间产物异戊烯类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中多种蛋白转录后修饰或激活;③抑制异戊烯焦磷酸合成,影响硒代半胱氨酸-tRNA的异戊烯化,使硒蛋白合成减少。

(三)易患因素临床实践和试验中观察到他汀相关肌病的易患因素有:(1)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女性多见(2)体型瘦小,虚弱者。

(3)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以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多见)。

(4)多种药物合用。

(5) 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强体力劳动。

(6)合用特殊药物或饮食(如酗酒)。

他汀主要均经过肝脏细胞色素(CYP)P-450酶系代谢,提高他汀的血药浓度,增加肌病风险,这些药物主要包括奈法咗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吡咯类抗真菌药、环孢素、维拉帕米、胺碘酮、蛋白酶抑制剂等大量西柚汁(>1.14L/d)。

(7) 他汀用量: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他汀较小剂量他汀导致CK 严重升高(大于10倍ULN)的风险明显增加。

(8)特殊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曾有CK升高史、既往服用降脂药物有肌病史或肌肉症状家族史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痉挛等。

(9)遗传因素: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引发功能缺陷,可导致他汀药效和毒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已明确为重要遗传影响因素。

此外,细胞色素P450酶系、肠P-糖蛋白编码基因和辅酶Q10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能直接影响他汀的分解代谢效率,造成个体易患他汀相关肌病的差异。

(五)临床处理仅有血肌酸激酶(CK)升高而不伴肌痛或肌无力等其他肌损伤。

而出现肌无力或肌痛时,即便CK正常也提示他汀诱发了肌损伤。

发生上述情况时不建议行肌活检。

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在开始他汀治疗前检测CK,治疗期间定期监测[8]。

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症状以及排褐色尿时,应及时检测CK。

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用他汀。

其他情况的处理如下:①如患者报告可能的肌肉症状,应检测CK,并与治疗前水平对比。

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生肌病,对于有肌肉症状的患者,还应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②若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伴或不伴CK升高,应排除常见的原因,如运动或体力劳动。

对于有上述症状而又联合用药的患者,建议其适度活动。

③当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CK不升高或中度升高(3~10×ULN),应随访,每周检测CK水平,直至排除药物作用或症状恶化(应及时停药)。

如果连续检测CK呈进行性升高,应慎重考虑减少他汀剂量或暂时停药。

然后决定是否或何时再开始他汀药物治疗。

④一旦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

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内水化治疗。

一旦恢复,应重新仔细评估他汀治疗的风险-获益情况。

对于曾因服用他汀出现过肌病的患者,可考虑下列方法[13]:①更改他汀种类:对肌病易感或停用后再次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尽量选用诱发肌病可能性相对较小的他汀;②调整药物剂量: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相关肌病,可适当减少他汀剂量,并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③间断给药: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15~20小时),在他汀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调脂药(如依折麦布、贝特类、缓释型烟酸等)不仅能达到全面调脂的目标,还能减少单独他汀治疗的药物用量,减少相关肌病的发生;⑤补充辅酶Q10治疗:有研究证实补充辅酶Q10治疗后,可改善肌病的症状,但确切疗效仍待验证。

三、他汀与新发糖尿病2012年美国FDA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他汀可能引起血糖异常和新发糖尿病的说明;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药物警戒工作组亦决定,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含有他汀类药物的药品信息中应提出警告,在产品信息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增加新发糖尿病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2013年中国CFDA关于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的通知中,也要求所有他汀类说明书加入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关信息。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其发生率在临床试验报道不一。

对13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分析,91 140例无糖尿病患者参与者,平均随访4年,共有4278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其中2226例发生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另2052例发生于对照组,他汀治疗组新发糖尿病增加风险9%[14]。

将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5种他汀的相关临床试验单独分析,均显示新发糖尿病增加的风险,表明此现象为他汀的类效应:亲水性他汀和亲脂性他汀在新发糖尿病上并无差异。

并观察到基线年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强相关。

在2011年Preiss等在JAMA杂志又发表一项荟萃分析,纳入5项强化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共32 752例基线无糖尿病受试者,平均随访4.9年。

结果表明,与中等剂量他汀治疗组相比,强化他汀组治疗的糖尿病风险增加12%[15]。

多数报道表明,服用他汀患者的年龄、性别、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增高、肥胖如体重指数(BMI>30kg/㎡以及合并有高血压也与新发糖尿病密切相关[16]。

他汀引发新发糖尿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的机制包括[17]:①他汀引发肌细胞、脂肪细胞、胰岛β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外周胰岛素抵抗;②脂肪细胞中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转运体-(GLUT4)的表达下调,增加外周胰岛素抵抗;③诱导肌肉疲劳和降低肌肉能量,最终减少运动潜力和活动,使能量消耗减少;④永久性少肌症(骨骼肌萎缩)增加胰岛素抵抗。

他汀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但无论是绝对风险还是与他汀减少主要心脑血管时间相比,该风险的实际危害都很低。

在适合使用他汀人群中需要继续使用此类药,特别是对有中度到高度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及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他汀应用方案和地位无需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