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合集下载

中英对比赏析

中英对比赏析

中英对比赏析
中英两种语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它们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以中英两种语言为例,进行一些对比赏析。

首先是词汇的差异。

中文词汇丰富多样,常常会有多个词汇来表达一个意思,而英文则更加直接简洁。

例如,中文中的“喜欢”可以用英文的“like”来表达,而英文中的“beautiful”则可以翻译成中文的“美丽”、“漂亮”等多个词汇。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情感和细节方面有所不同。

其次是语法的差异。

中文的语序是主谓宾的,而英文则是主谓宾或者主谓补。

这种语法差异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文中的“我爱你”可以直接翻译成英文的“I love you”,但是英文中的“我想你”则需要翻译成“I miss you”。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时会产生困扰。

最后是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文注重于修辞和抒情,常常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而英文则更加注重于准确和简洁的表达。

例如,中文中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句充满情感和浪漫的表达,而英文中的“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则更加直接简洁。

这种差异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在文学和诗歌作品上的风格和特点。

总的来说,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中英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在学习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时,我们应该注重于理解和尊重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且灵活运用。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英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一、总体分析
王佐良的译文《论读书》,翻译的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及哲学家约翰·史密斯的极为流行的经典作品。

文中描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着重探讨了读书的方法,总结了一般正确的读书方法,同时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及其好处。

王佐良的译文显得流畅,他把史密斯原文精彩的论证思路转换成我们熟悉的中国语言,让整部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王佐良用语简洁而有力,与史密斯原文保持了最大的一致性,读者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

他保留和传达了原作的宗旨,表达了史密斯深情厚谊,也表达出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他对尊重和保护书籍的意义。

二、优缺点分析
1、优点
(1)王佐良的译文更准确,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保留了最大的一致性。

(2)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王佐良译文更能传达史密斯原作的宗旨,表达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他对尊重和保护书籍的意义。

2、缺点
(1)由于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比较浓重,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
时间去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可能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阅读速度。

(2)有时,王佐良的译文可能会偏离原文的主要意图,增加了读者理解文章的难度。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呼啸山庄》是由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创作的经典作品,该小说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乡村景象为背景,描述了安德烈古德米特与他的小姨子海伦古德米特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古德米特家族中贵族的腐朽落魄的心酸经历。

该作品不仅在英国流传甚广,在世界各地也极具影响力。

就《呼啸山庄》的译本来说,有很多版本。

那么,不同译者对《呼啸山庄》作出的译文有何异同?本文就要围绕这一问题,着重对比分析一起著名的《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的两段译文,探讨它们的异同。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译文,由朱士保译的版本如下:“翠山环抱着古德米特家族的庄园-呼啸山庄,在夏季炎热的日子里像一座城堡似的突兀而起,山巅上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修道院,该庄园有三个与世隔绝的花园,其中有一个被称为月牙花园,它是安德烈和海伦喜欢散步的地方。

”与此同时,李国华译的版本是这样的:“呼啸山庄就翠绿的山脉环抱着,仿佛一座城堡般在夏日炎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山巅上墙壁深灰,耸立着修道院,庄园内有三个与世隔绝的花园,其中月牙花园是安德烈和海伦最喜欢散步打发时光的地方。

”从这两段译文对比来看,朱士保和李国华的译文在大致内容上是一致的,但有些细节上有区别。

朱士保在译文中用了“城堡似的突兀而起”等词语,强调了呼啸山庄耸立在自然环境中的营建气概。

而李国华则以“般在夏日炎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来描绘呼啸山庄,再突出了它屹立在炎热阳光中的场景。

另外,朱士保在“被称为月牙花园”一句中,选择了“被称为”一词,重点强调了月牙花园的命名。

而李国华则在“月牙花园一句中,使用了“是”来强调月牙花园的实际存在。

相比之下,两位翻译的译文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但从句式、表达方式上看,朱士保的译文更加生动活泼,而李国华的译文则更加贴近原文,体现出较为严谨的翻译风格。

接着来看第二段译文。

朱士保的译文是这样的:“安德烈不只是痴恋着海伦,他也深深地爱着这里的一切,尤其是在冬季,他最喜欢在雪中走动,柏林山和月牙花园内都有他的脚印,他喜欢把雪中积起的小山坡当成滑雪场,他在呼啸山庄里所有的游乐活动都尽情享受。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应该在目标文化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下面是如何用目的论来评析译文的一些步骤:
1.确定翻译目的:首先,需要明确译文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传达信息、促进文化
交流、诱导行动还是表达情感。

2.分析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3.对比原文和译文:比较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传递、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看
是否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4.评估译文效果: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和译文的实际效果,评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
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总结和反思: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
译水平和能力。

在使用目的论评析译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
点。

2.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采用适
当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3.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
误译或漏译的情况。

4.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在评析译文时,需要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看是否能够
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多译文对比研究法

多译文对比研究法

多译文对比研究法多译文对比研究是一种多角度、多语言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揭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和决策,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原文并评估译者的表达效果。

本文将从多译文对比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关参考内容以及研究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多译文对比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译文对比研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比多个版本的翻译文本,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来了解翻译策略和决策。

这种方法能够揭示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转换,帮助研究者理解翻译的多样性及其对原文的解读和再现。

多译文对比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多个版本的翻译文本,这些翻译版本可以是来自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翻译流派或者不同时间的版本。

2. 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选择、语法结构、文体风格、语义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3. 分析差异的原因和影响,了解不同版本之间的翻译策略和决策。

4. 对比研究结果,总结出一些共通点和特殊之处,帮助理解原文并评估不同版本的翻译效果。

相关参考内容多译文对比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词汇选择与翻译效果:分析不同版本中使用的词汇,在语义和语感方面的差异,评估不同译者的翻译选择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2. 语法结构与句型转换:比较不同版本中的语法结构和句型转换,了解不同译者对原文句式的理解和转变,评估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3. 文体风格与语言特点:分析不同版本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比如正式与口语化、笔记与口吻、诙谐与严肃等,评估译者对原文风格和语言风貌的恰当处理。

4. 语义表达与文化因素:考察不同版本对源语和目语文化因素的处理,包括文化隐喻、文化偏见、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表达差异,理解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研究的实际应用多译文对比研究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特别是翻译与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等方面。

1. 翻译与语言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文本,揭示翻译策略与决策,探讨不同译者对词汇、句法和语义方面的选择,从而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译文对比分析

译文对比分析

英汉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多的差异,所以一篇文章,若仅仅秉着忠实于原著的直译原则来翻译,并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译文。

翻译时,除了要遵守忠实原著,语言通顺流畅的原则,同时要兼顾中英语言结构,词义,语言应用,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

下面以文章Microscope 为例,做对比分析。

语言运用的差异:1.英语多被动形式,汉语则一般均为主动形式。

如:“... used to view materials that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by the unaided eye.”译为“……用以观察小得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译为“被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同样,“For viewing objects that require still greater enlargement,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is used.”亦是如此。

2.表达复杂的意思,英语常用结构很长的各种从句,而汉语则多为短句,并用逗号隔开。

如:“The microscope is an optical device used to view materials that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by the unaided eye.”译为“显微镜是一种光学仪器,用于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质。

”英语用了一句话来介绍显微镜,而汉语则拆分为两个句子。

语言结构的差异:1.英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是主谓宾齐全,而中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

如:“An optical microscope of good quality can produce magnifications of several thousands of times, but in practice it is employed only for magnifications up to approximately 1000 times.”译为“一台质量好的光学显微镜能够产生数以千倍的放大效果,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只用来把物体放大到1000倍左右”。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英汉译作比较与评判

英汉译作比较与评判

三个译文的比较从总体上上看三个译文都反映了原文,但是译文A更侧重于直译,B次之,而C更多的采用的是意译,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通俗易懂。

伍尔夫散文的特征是突破了诗与散文的界限,真实,自然,朴实,具体,生动和逼真,接近思维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来三个译文各有千秋,但是伍尔夫的这段文字用词简单,自然,以我个人看来译文C略胜一筹。

下面针对三个译文进行了比较。

1.措辞方面总的来说,译文在措辞方面应使其所选词汇的感情色彩和用法习惯与原文词汇的特点保持对等性原则,以达到在词汇方面忠实于原文的目的同时避免扭曲作者的感情态度和写作意图。

译文a注重了语言上的对等,未注重语言上的修饰。

译文b多处用了四字词,让文章更具对称美。

如b中一系列的词随心所欲,墨守成规,约定俗成,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c中也善于运用四字词语,如脱离常规,错综复杂等,而部分重复,如“有的琐细,有的离奇,有的飘逸…”让人读来轻松,更具节奏感和层次感。

译文c中充分运用了衔接过渡词,如,它们便形成了中的“便”。

就像随着意识而自然形成,还要“因此”“那么”“对于”等,这使译文显得通顺流畅,而a和b除了“因此”几乎没有其他具有衔接作用的词。

另外,c中还运用了个别文言词,“在此而不在彼”“岂不”,但是读者能够轻易的领会到其中的意思,这让译文的精简也成为了一种美感。

2.句类转换第一句examine for a moment an ordinary mind on an ordinary day, 译文a翻译的很生硬,而译文吧b和c加上了一个感叹词吧让人更易接受,但是b中普普通通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刻意的去修饰反而有些啰嗦。

Engraved with the sharpness of steel,译文b翻译为用锋利钢刀铭刻在心头的印象,a则简洁异化成刻骨铭心,c则巧妙的翻译成则像利刃刻下似的那样明晰,这样翻译既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又不失原文的意思。

译文c 中那句“不必非有……不可”(there would be no plot...),后面的一句“也不必非要按照……”(and perhaps not a single button sewn on …)与译文a,b中“那就不会有……”语气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说明生活是可以存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让人读来眼前一亮。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如何评析英语译文

如何评析英语译文

如何评析英语译文
评析英语译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语言准确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所用语言的准确性,避免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晰的情况。

2.文化背景的传递:译作应能够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文化背景,让读者了解到异国文化的特点。

3.艺术性的再现:译者应关注其是否具有艺术性,包括语言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灵活性:译者应考虑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通过灵活的变通使文意表达更加自然。

5.共鸣性:译者应通过词汇、语序的技巧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译文更加精彩。

以上就是评析英语译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

- 233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宋澄《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历经磨难仍不断追求自由和尊严,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第一章作者用主人公,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和舅母一家的关系,为后文作铺垫。

现试从词汇,语义,和风格方面将祝庆英的译文和学生习作加以对比评析。

一、词汇1.penetrating rain 祝庆英:透骨的雨;学生:冻雨。

Penetrating 英语解释为:spreading deeply or widely ,汉语解释为:弥漫的,渗透的。

祝庆英翻译的十分到位,“透骨的雨”把天气的寒冷描述的入木三分。

该学生理解应该是对的,她想把雨的寒气逼人表现出来,又简洁有力,展开一番头脑风暴后给出“冻雨”一词,却又犯了用词上的错误。

根据字典上释义,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多见与我国南方。

这毫无疑问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启示:译者在翻译每一个词时都要用心理解,细心选择出合适的词,切忌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词,造成词不达意。

2.questioners 祝庆英:寻根究底的人;学生:好事的人。

Questioner 在字典上的解释为“提出问题的人,提问者”,这里小简爱对舅母的话有些不服,略带质疑的问她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受到那样的冷遇,被舅母无情的驳回。

祝庆英翻译成“寻根究底的人”,表达出舅母对她提问的厌烦和不以为然,让读者联想到她嫌恶的打发外甥女的形象。

而学生译为“好事者”,虽然考虑到简爱和舅母的关系,用了贬义词,但意思准确性大打折扣,“好事者”出自古文《黔之驴》,一般指多管闲事的人,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启示:做好翻译离不开文学素养和一定知识的积累,但做翻译时一定要控制好“引用”的欲望,一切以原文为主,首先做到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翻译
►一般比较是仅仅就事物的异同进行的比较, 与任何特定性质无关。
►在语篇中,涉及比较关系的两个事物或事态 可以完全相同或者在总体上具有相似性,也 可以是不同的。
►一般比较由某一种类的形容词或副词表示, 如表示“相同”的same,equal,identical, identically等,表示“相似”的such,similar, so,similarly,likewise等,表示“不同”的 other,different,else,differently,otherwise 等。
►在汉语中,“这”则要高于“那”,汉语 近指词“这”的绝对使用频率是远指词 “那”的两倍以上。在英语语篇中,that一 般用来指称别人说的话或提到的事,而在 相同的情况下,汉语一般用“这”。在汉 英语篇中,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 汉语一般用“这”而英语一般用that。
►This trend bega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several governments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pecific demands that a government wants to make of its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annot generally be foreseen in detail.
►2.2指示指称
►指示指称是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 以及冠词等所表示的指称关系。在指示指 称中,发话者是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或空 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的。英语中的 指示指称词为:指示代词 this/these, that/those;定冠词the;指示副词 here/there, now/then。这些指示代词在语篇衔接方面起 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回指功能。

翻译对比分析

翻译对比分析

1.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

《北京周报》译文:View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recent year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reach a new stage every few years.外文出版社译文:Judging from what we have accomplished in recent years, it should be possible for our economy to reach a new stage every few years.<1>分析:《北京周报》的译文采用了直译的语言表达形式,主句主语选用economic development外文出版社的译文采用具体译法,将抽象的“经验”用what we have accomplished 表达,用it做形式主语,其真正主语是economy2.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北京周报》译文:Then, there will be great hopes for China.外文出版社译文:Then, the prospects for China will be excellent.<1>原文中“有了这一条”两种译文都用了省词译法,直接用了“then”,既简洁又联系了上下文。

<2>原文中“中国大有希望”,前译文用了直译法,运用“there be”句式;后译文用了增词译法“the prospects for China”,同时以其为主语,译成“中国的发展很有希望”,符合英语语法习惯。

3.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

《北京周报》译文:In the short span of the past 10-plus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delighted the people and focused world attention.外文出版社译文:In the short span of the last dozen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delighted the people and attracted world attention.<1>这两句都运用了词法翻译中的转性译法,把原文中的动词转化为了名词。

文言文诗句翻译判分标准

文言文诗句翻译判分标准

一、翻译准确性1. 词语翻译准确,无错别字、漏译、误译现象。

2. 诗句整体意思准确传达,无断章取义、曲解原意等现象。

3.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典故等得到恰当的翻译。

二、语言流畅度1. 译文语言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2. 译文用词恰当,无生硬、拗口、不自然现象。

3. 译文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力求简洁明了。

三、文化内涵1. 译文应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地名、官职、风俗等。

2. 译文应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典故等文化元素。

3. 译文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

四、审美价值1. 译文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力求具有审美价值。

2. 译文应具有诗意,节奏感强,音韵协调。

3. 译文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对原文的意境、情感、风格等进行再现。

五、字数要求1. 译文字数应与原文相当,不宜过多或过少。

2. 译文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力求简洁。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1. 翻译准确性(30分)- 词语翻译准确:10分- 诗句整体意思准确:10分- 修辞手法、意象、典故等翻译准确:10分2. 语言流畅度(20分)- 译文语言通顺:10分- 用词恰当:5分- 避免生硬、拗口、不自然:5分3. 文化内涵(20分)- 保留文化内涵:10分- 准确传达文化元素:10分4. 审美价值(20分)- 具有诗意:10分- 节奏感强:5分- 音韵协调:5分5. 字数要求(10分)- 字数相当:10分总分100分,根据以上标准进行评分。

翻译质量较高的作品,可获得高分;翻译质量较低的作品,可获得低分。

在评分过程中,评委应充分考虑作品的整体质量,确保评分的公正、客观。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第一作品主题。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部作品或者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读下序言和简介,这是理解作品关键的地方。

无论作品有多长,总有一个中心围绕着,我们要找出来。

有时候,一部作品的主题非要看完才会明白。

第二作品人物。

一部文学作品,一般会安排好几个主要人物。

假如这部作品非常长,有好几部,那么人物就会很多,这与作者的设计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知道托马斯·哈代一生共写过十四部长篇小说,但是他的作品人物安排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位男主人公和一位女主人公,或者是两位女主人公和一位男主人公,这或与与他自己的体验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们了解作品的主要人物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作品结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结构安排会是比较细心的。

很多鸿篇巨著,作者一般在结构上不会疏忽。

这方面可以以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为代表。

说到结构我们会想到《一千零一夜》那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就是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这种结构后来还被很多文学作者所采用了。

我们了解和熟悉作品结构,对于欣赏文学作品还是有着一定的意义。

第四作品风格。

一部文学作品,一定有着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还是意识流。

每部文学作品都有着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每个时代的作者,一定会书写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作品。

如果我们阅读十八世纪的作品,或许会想到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内容。

此外,我们对作品的艺术风格有着一定的了解和领会,对欣赏文艺作品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作品思想。

当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总会被作者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所吸引住,也许这就是其中的魅力所在。

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思想性一定与艺术性相匹配的。

作者的人生态度积极或者消极都与那个时代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了解作品思想,实际上能够比较深入的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是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

翻译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与赏析翻译的作品既有批评也有赏析的一面。

批评在评价作品的同时也反映了翻译者对作品的不满之处,赏析则探讨了作品的亮点和其独特的价值。

批评的部分通常集中在作品的翻译质量、表达准确性以及语言的流畅性等方面。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还要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流畅度和可读性。

因此,如果翻译者的译文与原文相比存在明显的错误、不通顺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很可能会受到批评。

对于这些问题,批评文章可能会针对具体的例子进行拆解和讨论,并指出翻译者应该如何改进。

然而,翻译的批评并不仅仅局限于指出问题所在。

批评文章也会探讨翻译作品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困难,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

这种批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翻译工作的更深刻理解,也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改进自己工作的方向和建议。

与批评不同,赏析部分则着重于翻译作品的价值和亮点。

赏析可能从翻译作品的创新性、表达方式、传达感情的能力以及对原著的忠实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赏析不仅关注翻译作品自身的价值,还可以探讨其对文化传播和对读者的影响。

翻译的批评与赏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

没有批评的话,赏析可能会变得肤浅,只满足于简单陈述某些翻译作品的好处。

而批评则可以通过指出问题所在,引发深入的讨论和批判性思考,并促使翻译者和读者对翻译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赏析则可以为翻译者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和翻译质量。

总之,翻译的批评与赏析一起构成了翻译作品评价的完整体系。

批评提供了指导和改进的建议,而赏析则赞赏和强调翻译作品的价值。

通过批评与赏析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翻译作品,并提高翻译的质量和价值。

专业的译文评价

专业的译文评价

专业的译文评价一、简介译文评价作为翻译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对译文的质量和准确度进行客观评估,以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本文将从译文的准确性、流畅度以及适应目标受众等方面,对专业译文进行评价。

二、准确性评价1. 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译文评价的首要标准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一致性。

文章应当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不添加、漏译或歪曲原文信息。

2. 词汇选择和用法准确性译文的词汇选择和用法应准确无误,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确保术语翻译准确、行业用语恰当,并避免使用模糊或不恰当的词汇。

3. 语法和句法结构的正确性译文评价还需关注语法和句法结构的正确性。

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并能保持句子结构的自然流畅,使读者易于理解。

三、流畅度评价1. 自然流畅的表达专业译文的流畅度是指译文在表达上是否自然流畅、通顺。

避免直译或搬运原文结构,而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进行意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

2. 句子连接和过渡的合理运用良好的译文评价还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连接和过渡的合理运用。

使用适当的过渡词语和引导词,以确保译文的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衔接紧密,构成连贯的篇章。

四、适应目标受众的评价1. 文化适应性专业译文评价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选择与他们习惯相符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确保译文能够被准确理解和接受。

2. 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评价专业译文还需要关注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

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和需求,将信息进行合理筛选、归纳和概括,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五、结论专业译文评价对于提高译文质量、满足读者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准确性、流畅度和适应目标受众等方面的评估,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方向,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一个优秀的译文评价不仅对翻译行业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兰亭集序的英语译文的对比赏析

兰亭集序的英语译文的对比赏析

《兰亭集序》译文的对比浅析通常古文的写作比较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而阅读古文则需要理会文章的逻辑和语气以及文章的断句、分段。

按照文章的逻辑和语气,可大约将文章分为三段,以使得文章的结构基本平衡。

第一篇译文,全文分为三段且每段文字字数分布均匀,很好地保持了文章的结构平衡。

相比之下,我认为第二篇译文在这一点上就稍有欠缺,它将全文分为了四段。

而且在最后一段颇费笔墨,这难免使得整篇译文看起来会有点儿头轻脚重的感觉。

另外在文章的断句处理上,第一篇译文通篇看来简洁明朗并且较多地使用逗号以及连词来断句,这也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文情和语气。

而第二篇译文通篇看来句式繁复较少地使用逗号以及连词,这无疑增加了阅读难度,使得全文看起来有点儿复杂难懂。

对于题目的翻译则首先需要明白题目的含意。

王羲之相邀一些名人雅士共聚在兰亭这个地方,大家面对美景纷纷挥毫洒墨写文章。

最后王羲之将这些做好的文章收集在一起,然后又为这个集子写篇序言,故把这篇序言命名为《兰亭集序》。

了解了这些,再来看这两篇译文的题目。

第一篇译文的题目“preface to the Lanting collection”相比第二篇译文的题目“A sketch of the Gathering at Orchid Arbour”就更有些贴近集序的味道!在原文的第一部分,第一篇译文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的翻译上更加符合英语的思维表达习惯。

例如“corresponded to”这一词组利用等距的概念简单明了的翻译了原文中的时间还有“country”一词利用中西方地域面积对比的概念来准确的翻译了原文中的地点。

而第二篇译文在时间与地点的翻译上选取了“calendar”与“Xian”两词,分别采用意译与音译的方式直接翻译了原文中的时间与地点。

但是这样的翻译难免会让那些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们看得一头雾水。

还有在描写“修禊事也”的盛况与心境时,第一篇译文的处理也难免显得有些仓促。

对某某译文的赏与评

对某某译文的赏与评

对某某译文的赏与评
首先,翻译本身是一个综合多的对象的过程,它至少包括写作者、翻译者以及译语读者这三个方面,因此,从逻辑上来看,由于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

翻译批评首先应该从阅读原作入手,从中了解原作者的目的和原作的表达功能;作为语言文化的研究者,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从中捕捉西方文学的特别元素,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并总结西方文学
阅读的经验,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如何做好译文评析

如何做好译文评析

如何做好译文评析
如何做好译文评析
严格说来,译文评析没有统一的范式,不同的评论者往往受其受教育背景及学术兴趣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术语来评析译文。

但是,大家往往从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两个方面来评析译文。

文外因素也叫超文本因素,主要指原文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独特用意等)、译文读者(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社会及政治阶层等)、具体交际场合(时间、空间、具体场合、目的等)、审查制度、发行渠道等。

在考试环境下,考生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往往无法很详尽地从各个文外因素来评析译文。

文内因素也叫文本因素,主要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归化?异化?正说反译?拆句合句?等)、具体字、词、句的翻译(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下考虑,是较为传统的文本对比分析对的方法)、篇章结构(转承启合、推演)、主谓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等等。

在考试环境下,文内因素往往是考生展现能力的主战场。

常言道,文无定法。

一篇评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评析者是否有明晰的观点和有力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匆匆英译文对比赏析(1)匆匆译文1:Transient Days译文2:Rush(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译文1: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译文2: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3)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译文1: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译文2: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4)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文1: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译文2: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5)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译文1: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译文2: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s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6)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译文1: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译文2: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7)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译文1: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译文2: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8)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译文1:What is gone is gone, what is to come keeps coming. 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译文2: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9)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译文1: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译文2: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marks its presence in my small room in two or three oblongs.(10)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译文1: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译文2: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and I am caught, blankly, in his revolution.(1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译文1: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译文2:Thus --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1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译文1:Away of its fleeting presence, I reach out for it only to find it brushing past my out-stretched hands. In the evening, when I lie on my bed, 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译文2:I can feel his haste now, so I reach out my hands to hold him back, but he keeps flowing past my withholding hands. In the evenings, as l lie in bed, he strides over my body, glides past my feet, in his agile way.(13)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译文1:I have a sigh, my head burried in my hands. But, in the midst of my sighs, a new day is flashing past.译文2:I bury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eave a sigh. But the new day begins to flash past in the sigh.(14)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译文1: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译文2:What can l do, in this bustling world, 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 Nothing but to hesitate, to rush. What have l been doing in that eight-thousand-day rush, apart from hesitating?(15)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译文1:The bygone days, like wisps of smoke, have been dispersed by gentle winds, and, like thin mists, have been evaporated by the rising sun.译文2:Those bygone days have been dispersed as smoke by a light wind, or evaporated as mist by the morning sun.(16)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译文1: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No, nothing, not even gossamer-like traces.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 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 am to go back as stark naked as ever. However, I am 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at all?译文2:What traces have l left behind me? Have I ever left behind any gossamer traces at all?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 am I to go back, in a blink, in the same stark nakedness?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17)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译文1:O you the wise,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译文2: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译文1和译文2分别为张培基先生和朱纯深教授翻译;选自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和《中国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