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2020届课标版高考地理训练:第十五单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十五单元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选择题[2020山西临汾期中]法国的塞纳河(甲图)和我国的大渡河(乙图)流域内都建有不少大坝,形成众多水库,也都面临不少问题。
读图,完成1—3题。
1.塞纳河流域所建大坝多为低坝,大渡河流域则以高坝为主,与之无关的因素是()A.资金B.地形C.人口分布D.水库功能2.人们发现大渡河上所建水库实际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最可能是()A.工程质量低下B.上游植被破坏严重C.人为破坏严重D.冰雪融水减少3.目前,法国开始拆除塞纳河上某些大坝,其原因可能是()A.耕地需求增加B.洪灾压力消失C.环保意识加强D.水电运营成本高[2020贵州贵阳四校联考]下表是我国各种电能品种比较表,据此完成4—5题。
电能品种煤电 A 水电 B C D发电成本(元/度)0.380.70.07—0.231 0.5 0.23燃料成本占比70%7%0 0 0 14%年稳定利用小时数5000—6 00033300100020008000清洁度(以煤电排放为100%)100%3%0 0 0 0可控程度可控可控取决于来水量取决于日随机性较可控照强4.据表分析判断,D代表的电能种类可能是()A.风电B.光电C.核电D.气电5.清洁能源除了污染小之外还具备的优势是()A.季节影响小B.发电成本低C.布局的适应性最强D.燃料成本低[2020湖南雅礼中学一测]19世纪以来,德国境内的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河流环境发生变化,严重影响沿岸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近十几年来,德国恢复河流水文形态特征的工程日益增多,这些工程要重塑自然河道的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功能、生态效益,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读图完成6—8题。
6.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有利于()A.航运和行洪B.水质改善C.发电和航运D.鱼类生产7.关于河流深潭的描述,正确的是()A.深潭常位于河流凸岸一侧B.深潭常伴随浅滩出现C.深潭常由河流侵蚀而成D.深潭处泥沙淤积严重8.生态修复使河流()A.生物栖息地扩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B.河道摆动空间减小C.河道形态标准化D.侵蚀作用明显增强埃及国内超过90%的电力供应来自传统的发电模式,但近些年来发电的成本一直在增加。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法精练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二测]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
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
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
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2.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
①③④ B。
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2019四川遂宁诊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
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A.退耕还林B。
围栏放牧C。
弃耕D。
发展立体农业4。
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A。
半干旱气候区 B。
高纬地区C.高山地区D。
亚热带季风区5。
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B。
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C。
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D。
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新情境)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
根据地貌、地表沉积物、植被以及景观特征,将苏达尔沟分为上游砒砂岩沟壑区和下游沙地沙丘区。
《共筑生命家园》PPT优秀课件
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生态河
•编制黄河流域生 态环境保护规划 •制定黄河流域水 污染物排放标准 •发布25个重点涉 水行业减排措施 技术指南 •构筑沿黄绿屏障 人水和谐生态美
守护母亲河
•实施小浪底调水 调沙、河道和滩 区综合提升治理 工程 •实行”河长+检察 长“协作机制, 督促有关单位依 法充分履职
思考:1.黄河及其域内生态问题的危害 2.黄河及其域内出现严重生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黄河及其支流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城市供水水质; 3.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发育等,使鱼 类资源遭到破坏; 4.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生产;
......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 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 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 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 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 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 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课堂练习 考点一:建设生态文明
1. 【2021·昆明】2021年10月12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 会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国政府 高度重视此次大会的举办。这是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 ①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 ②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与解析】 B 题干中的描述,说明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①④的 诗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符合题意;②体现的是友情,③体现的是伤 感,不合题意。
课堂练习 考点二:坚持绿色发展
3. 【2021·抚顺】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以2021年“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绿色发展 和环境保护年”为契机,深化绿色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交流合作。坚持“绿色共 识”,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有( ) 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④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第三版块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定时检测十五生态脆弱区及其综合治理
单元定时检测(十五) 生态脆弱区及其综合治理一、选择题[2024·广东高三月考]反向沙丘是指与主导风向相反的方向风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我国西北地区的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是反向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域。
下图为反向沙丘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推想该反向沙丘出现后的大半年内该沙丘( )A.西北坡和东南坡坡度同时变缓B.西北坡和东南坡坡度同时变陡C.西北坡坡度变缓,东南坡坡度变陡D.西北坡坡度变陡,东南坡坡度变缓2.该沙丘总体移动方向是(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2024·重庆高三开学考试]如图示意某地理视察小组获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下,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结果。
据此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功能有( )①涵养水源②净化水体③保持水土④调整气候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下列实行的措施中,其生态效益最优的是( )A.退耕还草 B.退耕还林C.种植油松 D.开拓梯田[2024·山东高三月考]松嫩平原南部某地年平均降水量为427 mm,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约1 600 mm。
该地某探讨断面由沙丘、结合部及草甸三个部位组成,沙丘距离结合部300 m,结合部距离草甸380 m。
结合部盐碱活动较为猛烈,植被以耐盐的羊草为主,草甸盐碱化严峻,主要植被为盐地碱蓬。
图1为该探讨断面各部位分布示意图。
图2为2016年5~10月该探讨断面不同部位0~30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更状况。
据此完成5~7题。
5.该地0~300 cm深度各部位平均土壤含水率由多到少依次是( )A.草甸沙丘结合部B.草甸结合部沙丘C.结合部草甸沙丘D.结合部沙丘草甸6.表层土壤(0~10 cm)中结合部土壤含水率高于草甸,主要是结合部( )A.地势低 B.植被覆盖率高C.下渗强 D.蒸发强7.近年来该地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对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是(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供应B.充分利用荒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增加地表覆盖度,减弱盐碱活动D.浇灌用水增加,加剧盐碱化[2024·山西高三月考]抛物线形沙丘分布于半荒漠边缘地区或海岸带,主要是由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讲生态环境的建设课件
解析 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 极值分布区域、降水量的变化描述等。该种分布与海陆位置及地形均 有关。该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上,由东南向西北,距太平洋越 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到达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开鲁、阿 鲁科尔沁旗附近地区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
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水草丰美、植被茂盛,近 代退化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经过治理,科尔沁沙地率先实现了治理速
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说明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答案 以开鲁、阿鲁科尔沁旗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大部分地区降水 量在345~555 mm之间;最小值小于345 mm,出现在开鲁、阿鲁科尔沁旗 附近地区。 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太平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到达 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开鲁、阿鲁科尔沁旗附近地区为夏季风的背风坡 (雨影区),降水少。
大水漫灌
想一想 ①影响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见(1)]
②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见上表)
方法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地形原因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原因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自然原因 土壤条件 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 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 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 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农作区 草原牧区 干旱内陆区
具体措施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 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 …... “建设项目的环 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 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26
• 1.2.3 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2002年)
在此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得到了不断改革和强化;加强了国际合作 与交流,把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向世界介绍,汲取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 了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92年:颁发《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环保局、 外经贸部)、《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 知》(环保局、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原国家环保局成立“环境工程 评估中心”,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技术支持单位,随后,许多省市也成 立了“环境评估中心”。
的报告》中,再次提出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方针政策;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规定:“一
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 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
根据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 制订了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共50多个,形成了国家、地方、 行业相配套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多层次法规体系。这阶段, 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并取得明显 进展。“六五”、“七五”期间分别完成大中型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445和2592项。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课件
新课标导 学
地理
必修③ ·人教 版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第二章
Standard template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本章整合提升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1 知识网络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 10.2014·新课标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 观,
小学《环境保护》校本课程教材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倍受关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课程的开发中都允许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尝试编写这本《与绿色同行》。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暂时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第一单元世界只有一个地球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2、保护“地球之肺”呵护绿色,感受生命1、节约资源,关爱地球母亲2、拯救野生动物绿来自您手,美来自我心1、绿色出行2、治理白色污染,还大地一片绿色我们是环保小卫士1、认识环保标志和环保知识2、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利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大气、河流、海洋、土地、矿藏和各种生物,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千百年来,地球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养育了我们人类,可是人类的发展却为环境带来了灾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酸雨蔓延(五)森林锐减(六)土地荒漠化(七)大气污染(八)水污染(九)海洋污染(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1、主要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水生态失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8课时 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
目录
02 重点互动突破
重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1)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6分) (2)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6分) (3)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4分)
目录
02 重点互动突破
重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答案 (1)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 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 保健需求大。 (2)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 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3)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 边缘,环境较优。
01 02 03 04 05
目录
03 课堂巩固精练
4.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分布的基本地理特征表现在( B )
A.数量众多,类型单一 B.西部平原多以油气型为主 C.空间集聚,分类布局 D.东部山地多以煤炭型为主
01 02 03 04 05
目录
03 课堂巩固精练
5.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D )
2.发展成效
(1)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化程度逐步__提__升__,城市各
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逐步__优__化__。
(2)__生__态__环__境__ 日益改善。
目录
01 图表自主填绘
3.继续努力方向 (1)大力发展_现__代__农__业___,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第二产业带动__第__三__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 (3)积极推进城镇化,全面促进__城__乡__融__合__。 (4)加快__生__态__环__境__建设,实现阜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张志林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陕西的“母亲河”。
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黄河。
渭河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6.71万平方公里, 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一半。
渭河干流全长818公里,陕西境内502公里,泾河、洛河是渭河的两条最大的支流。
我省渭河流域涉及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延安和榆林七市、59个县(市、区),流域内总人口2204.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1.2%。
渭河流域内集中了全省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81%的工业总产值。
渭河流域不仅是陕西省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省内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1.5%。
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2.06亿吨,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1.6亿吨,占我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的20%。
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黄河下游造成了安全隐患。
1、水土流失,加剧了渭河水质的污染。
据环保部门监测资料,渭河常年水流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Ⅲ类水质发展到目前的Ⅴ类水质,渭河的氮、磷浓度已达到中营养化标准的上限。
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河段全部为V类或劣V类水质,既不能喝,也不能用,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
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主要载体,在流失水土的同时,也输送大量的面源污染物进入渭河,加重了渭河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
据有关监测资料,渭河流域每年流失的2.06亿吨泥沙中,氮、磷、钾等富营养物质含量达160万吨,流域径流产生的COD面源污染物约占30%,产生的氨氮面源污染物约占60%。
2、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
建国以来,渭河流域每年损失耕地约1700公顷,占到当年新增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8%左右。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五章认识区域第64课时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湘教版
工业类型 以××工业为主
工业
区位条件
原料、能源、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 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
境条件、基础设施
交通 环境
运输方式、便利 程度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类型 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
第64课时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 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 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 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 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 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发展水平的 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 3.结合案例,分析因地制宜与区域 发展的关系。
3.浙江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为了( ) A.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B.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C.生态统筹协调发展 D.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答案: D
解析:第3题,浙江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为了推动区域统筹协调 发展,D项正确。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统筹协调发展不 是主要目的,A、B、C三项错误。
资源 种类、数量、质量
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 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 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 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小)
以××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 荒漠化严重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 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开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