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
合集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讲课PPT课件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有 出血、栓塞等症 状,以及肝、肾 等器官功能是否 正常。
实验室检查:进 行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等 血液学检查,以 及D-二聚体、 纤维蛋白降解产 物等凝血因子检 测。
影像学检查:进 行超声、CT等 影像学检查,观 察血管内是否存 在血栓或病变。
诊断标准:根据 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患者是否患 有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
分子生物学基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与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如凝血因子活化、血 小板聚集等。
病理生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功能受损等病理生理改变。
病因和预防: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和步骤
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控 制原发病、避 免医源性损伤、 预防感染等。
注意事项:及 时就医、遵医 嘱治疗、定期
复查等。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
惯等。
特殊人群护理: 老年人、儿童、 孕妇和身体虚 弱者需特别关
注和护理。
护理原则和方法
的治疗方案
预防复发: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对DIC的认知和警惕性,
预防复发
学术研究和进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新研究 成果
学术界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研究动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领域的专家 观点和研究成果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未来研究 方向和展望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临床表现:出血、休克等 症状表现
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手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机体在致病因子的 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以凝血系统激活为始动环节 ,以广泛微血栓形成、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亢进和相继出现的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 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障 碍和溶血性贫血。
⑤ 抗凝血酶一Ⅲ (AT-Ⅲ)量减少或活性<60%; ⑥ 血浆纤溶酶原<200mg/L; ⑦ 血浆Ⅷ:C活性<50%; ⑧ 血浆内皮素-1<200ng/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高于正
常2倍以上; ⑨ 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凝血、纤溶、血小板
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
基层医院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同时有下列 三项以上异常)
其他凝血因子制剂: ①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剂量为20~40U/kg,每次以5%
的葡萄糖溶液50ml稀释,要求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每日l~2次; ②因子Ⅷ:C浓缩剂 ③维生素K
3.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此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 要矛盾。
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 用抗纤溶药物。这类药物应在足量肝素治疗下应用。只 有当已无凝血消耗而主要为继发性纤溶继续进行时,方 可单独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消耗,也应积极补充。
微循环衰竭 黄疸 I因子 II因子 V因子 VIII:C 3P试验 D-二聚体 FPA
急性DIC 多见 轻,少见 减少 减少 减少 降低 阳性 阳性 明显增加
TTP 少见 较重,常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阴性 正常 正常
原发纤溶 重症肝病
无
无
无
很重,极常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机体在致病因子的 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以凝血系统激活为始动环节 ,以广泛微血栓形成、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亢进和相继出现的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 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障 碍和溶血性贫血。
⑤ 抗凝血酶一Ⅲ (AT-Ⅲ)量减少或活性<60%; ⑥ 血浆纤溶酶原<200mg/L; ⑦ 血浆Ⅷ:C活性<50%; ⑧ 血浆内皮素-1<200ng/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高于正
常2倍以上; ⑨ 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凝血、纤溶、血小板
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
基层医院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同时有下列 三项以上异常)
其他凝血因子制剂: ①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剂量为20~40U/kg,每次以5%
的葡萄糖溶液50ml稀释,要求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每日l~2次; ②因子Ⅷ:C浓缩剂 ③维生素K
3.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此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 要矛盾。
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 用抗纤溶药物。这类药物应在足量肝素治疗下应用。只 有当已无凝血消耗而主要为继发性纤溶继续进行时,方 可单独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消耗,也应积极补充。
微循环衰竭 黄疸 I因子 II因子 V因子 VIII:C 3P试验 D-二聚体 FPA
急性DIC 多见 轻,少见 减少 减少 减少 降低 阳性 阳性 明显增加
TTP 少见 较重,常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阴性 正常 正常
原发纤溶 重症肝病
无
无
无
很重,极常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04
这些因素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激活血小 板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DIC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总结词:疾病类型与表现
DIC可分为急性型、亚急 性型和慢性型,其临床表 现因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 而异。
急性型DIC发病迅速,主 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虽然也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但无DIC的凝血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 炎等,可能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 ,但无DIC的微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DIC时血小板计数常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升 高或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堵塞血管。
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抑制 纤溶系统,使已经形成的凝血
块不易溶解。
微循环障碍
凝血块的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器官得不到有效灌注,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01
02
03
广泛出血
由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广 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 注不足,导致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衰竭。
自我监测和预防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DIC 的方法,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 染等。
紧急处理措施
向患者介绍DIC紧急处理措施,如 发现出血、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06
DIC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进 展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因产后大出血引发DIC,通 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成功挽救生
命。
病例二
患者因严重感染引发DIC,经过 积极抗感染和凝血治疗,病情得
这些因素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激活血小 板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DIC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总结词:疾病类型与表现
DIC可分为急性型、亚急 性型和慢性型,其临床表 现因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 而异。
急性型DIC发病迅速,主 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虽然也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但无DIC的凝血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 炎等,可能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 ,但无DIC的微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DIC时血小板计数常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升 高或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堵塞血管。
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抑制 纤溶系统,使已经形成的凝血
块不易溶解。
微循环障碍
凝血块的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器官得不到有效灌注,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01
02
03
广泛出血
由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广 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 注不足,导致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衰竭。
自我监测和预防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DIC 的方法,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 染等。
紧急处理措施
向患者介绍DIC紧急处理措施,如 发现出血、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06
DIC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进 展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因产后大出血引发DIC,通 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成功挽救生
命。
病例二
患者因严重感染引发DIC,经过 积极抗感染和凝血治疗,病情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参考课件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Ca 2+
Ca 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 3
循环 (血管内) (血管外) 止血
不凝
凝固
(正常) (异常)
血液
凝固 (血栓性疾病)
不凝 (血友病)
DIC
消耗性凝血障碍 出血
血液凝固和不凝的双向性质 4
DIC的概念
病因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
出血 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
浅层栓塞(皮肤发绀、坏死或溃疡和脱落)
皮肤 眼脸 四肢 胸背和会阴 粘膜 口腔 消化道 肛门
36
微血管栓塞深部器官栓塞
(剧烈疼痛、出血、功能障碍)
肾 腰痛 血尿 急性肾衰竭 肺 胸痛 咯血 呼吸困难 发绀 脑 颅内高压综合征 意识障碍 心脏 心前区疼痛 心率失常 胃肠 腹痛 呕血 黑便
37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外周血涂片 中发现裂体细胞(schistocyte)。
10
DIC的病因
(四) 创伤及手术
• 严重软组织创伤 • 挤压综合征 • 大面积烧伤 • 前列腺、肝、脑、肺、胰腺等大手术、
器官移植术等
11
DIC的病因
(五) 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
• 毒蛇咬伤 • 输血反应 • 移植排斥
(六)其他
• 恶性高血压 • 巨大血管瘤 • 急性胰腺炎 • 重症肝炎
12
DIC的发病机制
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
凝血功能 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 失常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继发纤溶
5
6
Microthrombus (myocardium)
Microthrombus (liver)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预后
01 引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 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其 特点是体内凝血系统异常活化,导致微 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全身性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切除病变组织 、器官等。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 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浆置换、血 液滤过等。
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 预后
预防措施
控制原发病
积极治疗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各种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产科 疾病等。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 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
环稳定。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保持内环境稳定。
药物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
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抑制凝血过程,减 轻血栓形成。
使用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恢复血流。
使用止血药物
如维生素K、止血敏等,帮助控制出血。
其他治疗
胎盘早剥时,大量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导致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血循环,引发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因自身抗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使用不当也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预后
01 引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 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其 特点是体内凝血系统异常活化,导致微 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全身性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切除病变组织 、器官等。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 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浆置换、血 液滤过等。
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 预后
预防措施
控制原发病
积极治疗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各种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产科 疾病等。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 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
环稳定。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保持内环境稳定。
药物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
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抑制凝血过程,减 轻血栓形成。
使用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恢复血流。
使用止血药物
如维生素K、止血敏等,帮助控制出血。
其他治疗
胎盘早剥时,大量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导致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血循环,引发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因自身抗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使用不当也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PT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凝血系统疾病,特征为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共存。本课件将深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 床表现和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紊乱,表现为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和广泛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病因、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维持循环稳定、支持病人免疫和抗凝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剂、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抗血小板药物等,用于调节凝血系统和防止血 栓形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并发症和预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取决于及时治疗和病因的纠正。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进行讨论与总 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需要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病因、规范抗凝和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加强监护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可以是感染、创伤、肿瘤、妊娠等多种因素,发病机制涉及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 蛋白等多个血液组分的异常活化。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和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不正常出血、淤血、组织缺氧等,诊断主 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测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凝血系统疾病,特征为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共存。本课件将深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 床表现和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紊乱,表现为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和广泛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病因、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维持循环稳定、支持病人免疫和抗凝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剂、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抗血小板药物等,用于调节凝血系统和防止血 栓形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并发症和预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取决于及时治疗和病因的纠正。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进行讨论与总 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需要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病因、规范抗凝和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加强监护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可以是感染、创伤、肿瘤、妊娠等多种因素,发病机制涉及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 蛋白等多个血液组分的异常活化。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和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不正常出血、淤血、组织缺氧等,诊断主 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测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护理方法二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促进病情恢复 。
护理方法三
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采取止血措施,如输血、使用止血药等。同 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重症肺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2
患者情况
一位65岁男性,因重症肺炎入院,病情迅速恶化 ,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抗感染、机械通气等治疗, 同时应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3
案例分析
重症肺炎患者容易出现凝血系统异常,导致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 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案例二:产科疾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者情况
一位32岁女性,因产后大出血入院,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诊断 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与诱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护理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案例分析
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 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综合征。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同时应用肝素进行抗凝 治疗,出血得到控制,凝血功能逐渐恢复。
案例分析
产科疾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需要及 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案例三: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者情况
一位58岁男性,因恶性肿瘤入院,病情恶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促进病情恢复 。
护理方法三
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采取止血措施,如输血、使用止血药等。同 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重症肺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2
患者情况
一位65岁男性,因重症肺炎入院,病情迅速恶化 ,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抗感染、机械通气等治疗, 同时应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3
案例分析
重症肺炎患者容易出现凝血系统异常,导致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 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案例二:产科疾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者情况
一位32岁女性,因产后大出血入院,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诊断 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与诱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护理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案例分析
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 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综合征。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同时应用肝素进行抗凝 治疗,出血得到控制,凝血功能逐渐恢复。
案例分析
产科疾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需要及 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案例三: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者情况
一位58岁男性,因恶性肿瘤入院,病情恶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pt课件
-
出血
ppt课件 15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 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 • 肝功能障碍(体内单核吞噬系统的主要脏器,制 造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 • 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后期:凝血因子含量↑; 酸 中毒:肝素活性↓,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 集性↑) • 微循环障碍 (血液淤滞,血小板聚集,酸中毒: 内皮细胞损伤) • 纤溶功能降低(高龄、吸烟、糖尿病和妊娠后 期,体内的纤溶功能常明显降低)
ppt课件 26
FDP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血试验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使原本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 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DIC患者“3P”试验阳性。 D-二聚体检查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凝血酶 Fbg
纤维蛋白多聚体
ppt课件 27
纤溶酶 Fbn D-二聚体
ppt课件 7
纤维蛋白溶解
受损组织,内皮细胞 组织纤溶酶原 (tPA) 激活物 前激肽释放酶
Ⅻa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 尿激酶 抑制物 (PAI-1)
(uPA)
激肽释放酶 尿激酶原
纤溶酶
: 抑制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纤维 水解Ⅴ,Ⅷ,Ⅻ,凝血酶原 蛋白(原)
ppt课件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8
二、发生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 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失衡 血细胞损伤,血小板被激活 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集的功能降低
胶原暴露,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ppt课件 12
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RBC破坏,释放大量ADP,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WBC破坏释放TF样物质,WBC受刺激表达TF PLT激活、粘附、聚集,促进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诊 断 要 点
1.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 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①多发性 出血倾向;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 微循环衰竭或休克;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 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部膜栓塞 性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 衰竭;④抗凝治疗有效。
治疗方案和原则
3.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适用于有明显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 少证据和已进行病因及抗凝治疗,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者 。可酌情选用新鲜血浆、血小板是液、纤维蛋白原,在严重 肝病合并DIC时可能需要用凝血因子w、凝血酶原复合物。 4.纤溶抑制药物一般宜与抗凝药同时应用。适用于DIC的 基础病因及诱发因素已经去除或控制,并有明显纤溶亢进的 临床及实验室证据,或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已成为迟发 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的患者。常用6一氨基己酸(EACA)、对 孩基辛胺(PAMBA)、氨甲环酸等。 5.溶栓疗法主要用于DIC后期、脏器功能衰竭明显及经上 述治疗无效者。可试用尿激酶或t-PA。 6.其他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基础疾病需糠皮质激素治 疗、脓毒症休克并DIC经抗感染治疗已有效、肾上腺皮质功 能不全等情况可以应用;山英若碱,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及纠 正休克,在DIC早、中期可应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概
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由于致 病因素诱发产生促凝物质,导致全身 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 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 衰竭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病
因
1、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 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 2、恶性实质肿瘤:急性白血病等、脑、肺、消化系 及泌尿系癌、转移癌、恶性葡萄胎等 3、 病理产科: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 妊娠中毒症、流产术 4、血液病:白血病、溶血 、红细胞增多症等 5、手术及创伤: 大面积挫伤或烧伤、挤压综合症、 大手术、器官移植 6、其他疾病: 内毒素休克、严重出血或过敏性休克 、心肌梗死、异型输血、巨大海棉状血管瘤、肾小 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
《弥散血管内凝血》课件
凝血功能检查
DIC患者可能出现纤溶活性亢进,表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等。
纤溶活性检查
04
CHAPTER
DIC的治疗和预防
使用抗凝药物、止血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
手术治疗
补充缺失的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微血管血栓形成
由于血流受阻,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相应症状。
组织灌注不足
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系统激活,导致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
长时间微血管损伤和组织灌注不足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
03
CHAPTER
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IC患者可能出现多部位出血、休克、栓塞等症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弥散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目录
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概述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IC的治疗和预防DIC的预后和康复
01
CHAPTER
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结词
DIC是指机体在各种疾病的基础上,由多种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特征包括广泛出血、血栓栓塞、休克和各脏器功能受损等。
学习相关知识
05
CHAPTER
DIC的预后和康复
评估方法
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后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等。
DIC患者可能出现纤溶活性亢进,表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等。
纤溶活性检查
04
CHAPTER
DIC的治疗和预防
使用抗凝药物、止血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
手术治疗
补充缺失的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微血管血栓形成
由于血流受阻,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相应症状。
组织灌注不足
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系统激活,导致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
长时间微血管损伤和组织灌注不足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
03
CHAPTER
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IC患者可能出现多部位出血、休克、栓塞等症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弥散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目录
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概述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IC的治疗和预防DIC的预后和康复
01
CHAPTER
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结词
DIC是指机体在各种疾病的基础上,由多种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特征包括广泛出血、血栓栓塞、休克和各脏器功能受损等。
学习相关知识
05
CHAPTER
DIC的预后和康复
评估方法
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后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演示课件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03
改善生活习惯
建议患者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充
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健康。
定期随访和评估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 调整治疗方案。
要点三
遗传因素与DIC易感 性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DIC发病中的作 用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基因突变或多 态性可能与DIC的易感性或临床表现 有关,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潜 在靶点。
诊断技术改进方向
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
多参数综合分析
目前DIC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但现有诊断方法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未来研究将 致力于开发更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 ,以便更早、更准确地识别DIC患者 。
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
汇报人:XXX 2024-01-23
目录
• 概述与定义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概述与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综合征,以全身微 血管体系损害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 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 而引起出血及微循环衰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 支持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 透析、营养支持等,以维持器官功 能。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器官功能衰竭的病因进行 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 乱、去除有害物质等。
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03
改善生活习惯
建议患者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充
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健康。
定期随访和评估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 调整治疗方案。
要点三
遗传因素与DIC易感 性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DIC发病中的作 用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基因突变或多 态性可能与DIC的易感性或临床表现 有关,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潜 在靶点。
诊断技术改进方向
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
多参数综合分析
目前DIC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但现有诊断方法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未来研究将 致力于开发更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 ,以便更早、更准确地识别DIC患者 。
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
汇报人:XXX 2024-01-23
目录
• 概述与定义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概述与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综合征,以全身微 血管体系损害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 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 而引起出血及微循环衰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 支持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 透析、营养支持等,以维持器官功 能。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器官功能衰竭的病因进行 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 乱、去除有害物质等。
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
纤溶酶原
•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
组织纤溶 组织细
• 前激活剂 激活剂
激活剂
胞受损
•
XIIa
•
凝血酶
•
XIIa碎片
• 激肽释
激肽释
血浆纤 血管 纤维
• 放酶原
放酶
溶酶原 内皮 蛋白
•
纤溶酶 激活剂
沉积
•
水解纤维蛋整理白课件和ppt凝血因子
7
蛋白C、蛋白S及血栓调节蛋白 的作用
• • 凝血活 • 性降低
•
凝血酶时间延长
•
“ 3P ” 试验
•
D-二聚体检查
整理课件ppt
26
• 纤溶酶 • Fbg • •
纤维蛋白A/B + X片段 Y片段 D片段
•
D片段 E片段
•
统称FgDP
整理课件ppt
27• 纤溶酶Fra bibliotek• Fbn
X’、Y’、D、E’
•
二聚体、多聚体
•
统称FDP
整理课件ppt
28
• FDP/FgDP都有很强的抗凝活性:
syndrome) • 席汉综合症 (Sheehan syndrome) • 神经系统、消化整理系课件统ppt 功能障碍等等 33
3.休克
• 1. 微血栓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 2. 广泛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 • 3. 冠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心输出
式存在,其分子中含有带负电荷的г-羧基谷氨
酸。由于г-羧基谷氨酸是Ca2+结合氨基酸,在
循环中可结合数个Ca2+,Ⅶ因子通过Ca2+可与组
织因子形成复合物,同时Ⅶ因子被激活为VIIa.。
整理课件p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01
03
诊断流程:病史、 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病理学检 查等综合分析
05
02
04
实验室检查:血 病理学检查:
常规、凝血功能、 组织病理学、
D-二聚体等
免疫组化等
06
鉴别诊断:与其 他疾病进行鉴别, 如血栓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过 敏性紫癜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治疗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感谢您的观看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 习惯
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慢跑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疾 病,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体检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心电 图、B超等
体检频率: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 年龄,制定合适的体检频率
体检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
病因预防
避免感染:保 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减少感 染风险
控制血压:保 持血压稳定, 避免高血压引 发血管内凝血
健康饮食:保 持均衡饮食, 避免高脂、高 糖食物摄入
戒烟限酒:戒 烟限酒,减少 对血管内凝血 的不良影响
适当运动:保 持适当的运动 量,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影像学检查
01 超声检查:观察血管内血栓形 成情况
02 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狭窄、闭 塞情况
03 CT扫描: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 情况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
04 MRI检查:观察血管内血栓形 成情况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出血、 影像学检查:
血栓形成、器官 CT、MRI、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分子量肝素 抑制FⅩa的作用较强。较少依赖AT,
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少,半 衰期长。
3、病理产科:发生率4-12%。常见于羊水栓 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胎盘早期剥 离。 4、手术创伤:发生率1-5%。多见于大面 积烧伤、肢体挤压综合症、胆道手术、器 官移植、颅脑手术、麻醉意外等。
5 、医源性疾病:发生率4-8%。与如药物 (抗肿瘤药、激素、某些生物酶制剂)、 手术、放化疗等有关。 6、全身各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巨大血 管瘤,血管内皮瘤等),结缔组织病、肺 心病等也是易致DIC的常见基础病。
外源或内源性凝血途径。 3、血小板活化,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 4、纤溶酶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
1、2、3启动并增强凝血功能,使体内形 成广泛性血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使血 液从高凝状态进入消耗性低凝状态。继发性 纤溶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纤溶 功能亢进在溶解已形成血栓的同时,纤溶酶 还降解多种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降 低,诱发或加重出血。
病理及病理生理
一、微血栓形成 二、凝血功能异常 三、微循环障碍
初发性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临床表现
DIC分型 1 急性型:起病急,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
病,以休克和出血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 明显异常,,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高。 2 慢性型:病程长,持续数周,临床表现轻 微,以微血栓形成而至脏器功能不全为主, 实验室检查轻微异常,易漏诊,在一定条 件下转化为急性型。
4、主要反映纤溶酶激活的指
标
FDP和D二聚
体原发性纤溶
继发性纤溶
纤溶酶
纤溶酶
I 凝血酶 FM FⅩⅢa交链
FDP
D=聚体 FDP
5、血管内皮系统 血栓调节蛋白(TM)为独立的
血管内皮损伤的标记物,DIC时TM 明显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二、鉴别诊断 1、重症肝炎
DIC与重症肝炎的主要鉴别
项 红细胞破坏 FⅧ:C 血小板活化及代谢产物 FPA D-dimer
早、多见 轻、少见 早、多见 多见(50%-90% 降低 增加 明显增加 增加
晚、少见 重、极常见 晚、少见 罕见 正常 多数正常 正常或轻度增加 正常或轻度增加
治疗
一、病因治疗,消除诱因 1. 原发病的治疗; 2. 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解除毛细血 管痉挛,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 改善缺氧。
二、抗凝治疗 一切不能迅速去除病因的DIC都可尽早 应用,与凝血因子的补充同步进行。
普通肝素 小剂量:预防1000u/日, 治疗:6000-12000u/日;
2、反映凝血因子减少
PT、APTT(急性期延长,高凝期缩短)。 Fg(高凝期增高、低凝期和纤溶期减少)。 FⅤ、FⅧ降低 (肝病并DIC)。
3、主要反映凝血酶激活的指标 a、凝血酶原片段1+2(F1+2) 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c、纤维蛋白肽A(FPA) d、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e、抗凝血酶Ⅲ(AT-Ⅲ)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 多疾病基础上 ,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 系统 ,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 量消耗 ,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 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主要有: 1、严重感染:发生率31-43%。常见的有: 重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 克、败血症等。 2、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4-34%。常见者 为急性白血病(特别是M3型)、淋巴瘤、 胰腺癌、前列腺癌、绒癌等。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肝病时 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或阳性。 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 变化(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或 APTT 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疑难病例应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 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② 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 用于肝病); ③血浆FⅧ:C活性<50%(肝病必备); ④血浆TAT浓度升高或F1+2水平升高; ⑤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 浓度升高; ⑥血(尿)FPA水平增高。
临床表现因原发病,DIC类型,分期不同而 有较大差异。 (一)多发性出血倾向 发生率84-95%。 (二)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发生率30%-80%。 (三)微血管栓塞,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发
发生率40%-70%。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 发生率25%。 (五)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1、反映血小板消耗 血小板计数
二、DIC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许多因素有诱发或加重DIC的作用如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低下、纤溶系统活 性降低、高凝状态、缺氧、酸中毒、休 克等。
三、DIC的发病机制
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如下某个或几个环节导致 DIC。 1、组织损伤,组织因子(TF)释放入血 ,
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2、血管内皮损伤,FⅫ激活及释放TF,启动
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鉴别要点
DIC与TTP鉴别要点
项目
DIC
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起病及病程 微循环衰竭 黄疸 FⅧ:C 蛋白C含量及活性 FPA F1+2 D-dimer 血栓性质
多数急骤、病程短 多见 轻、少见 减少 减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可急可缓、病程长 少见 极常见、较重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小板血栓为主
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
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
皮肤、皮下、粘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 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 降(但肝病、白血病则要求血小板 <50×109/L)。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 行性下降(但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 <1.8g/L,肝病<1.0g/L)或>4g/L。
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少,半 衰期长。
3、病理产科:发生率4-12%。常见于羊水栓 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胎盘早期剥 离。 4、手术创伤:发生率1-5%。多见于大面 积烧伤、肢体挤压综合症、胆道手术、器 官移植、颅脑手术、麻醉意外等。
5 、医源性疾病:发生率4-8%。与如药物 (抗肿瘤药、激素、某些生物酶制剂)、 手术、放化疗等有关。 6、全身各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巨大血 管瘤,血管内皮瘤等),结缔组织病、肺 心病等也是易致DIC的常见基础病。
外源或内源性凝血途径。 3、血小板活化,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 4、纤溶酶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
1、2、3启动并增强凝血功能,使体内形 成广泛性血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使血 液从高凝状态进入消耗性低凝状态。继发性 纤溶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纤溶 功能亢进在溶解已形成血栓的同时,纤溶酶 还降解多种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降 低,诱发或加重出血。
病理及病理生理
一、微血栓形成 二、凝血功能异常 三、微循环障碍
初发性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临床表现
DIC分型 1 急性型:起病急,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
病,以休克和出血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 明显异常,,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高。 2 慢性型:病程长,持续数周,临床表现轻 微,以微血栓形成而至脏器功能不全为主, 实验室检查轻微异常,易漏诊,在一定条 件下转化为急性型。
4、主要反映纤溶酶激活的指
标
FDP和D二聚
体原发性纤溶
继发性纤溶
纤溶酶
纤溶酶
I 凝血酶 FM FⅩⅢa交链
FDP
D=聚体 FDP
5、血管内皮系统 血栓调节蛋白(TM)为独立的
血管内皮损伤的标记物,DIC时TM 明显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二、鉴别诊断 1、重症肝炎
DIC与重症肝炎的主要鉴别
项 红细胞破坏 FⅧ:C 血小板活化及代谢产物 FPA D-dimer
早、多见 轻、少见 早、多见 多见(50%-90% 降低 增加 明显增加 增加
晚、少见 重、极常见 晚、少见 罕见 正常 多数正常 正常或轻度增加 正常或轻度增加
治疗
一、病因治疗,消除诱因 1. 原发病的治疗; 2. 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解除毛细血 管痉挛,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 改善缺氧。
二、抗凝治疗 一切不能迅速去除病因的DIC都可尽早 应用,与凝血因子的补充同步进行。
普通肝素 小剂量:预防1000u/日, 治疗:6000-12000u/日;
2、反映凝血因子减少
PT、APTT(急性期延长,高凝期缩短)。 Fg(高凝期增高、低凝期和纤溶期减少)。 FⅤ、FⅧ降低 (肝病并DIC)。
3、主要反映凝血酶激活的指标 a、凝血酶原片段1+2(F1+2) 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c、纤维蛋白肽A(FPA) d、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e、抗凝血酶Ⅲ(AT-Ⅲ)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 多疾病基础上 ,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 系统 ,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 量消耗 ,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 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主要有: 1、严重感染:发生率31-43%。常见的有: 重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 克、败血症等。 2、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4-34%。常见者 为急性白血病(特别是M3型)、淋巴瘤、 胰腺癌、前列腺癌、绒癌等。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肝病时 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或阳性。 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 变化(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或 APTT 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疑难病例应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 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② 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 用于肝病); ③血浆FⅧ:C活性<50%(肝病必备); ④血浆TAT浓度升高或F1+2水平升高; ⑤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 浓度升高; ⑥血(尿)FPA水平增高。
临床表现因原发病,DIC类型,分期不同而 有较大差异。 (一)多发性出血倾向 发生率84-95%。 (二)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发生率30%-80%。 (三)微血管栓塞,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发
发生率40%-70%。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 发生率25%。 (五)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1、反映血小板消耗 血小板计数
二、DIC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许多因素有诱发或加重DIC的作用如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低下、纤溶系统活 性降低、高凝状态、缺氧、酸中毒、休 克等。
三、DIC的发病机制
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如下某个或几个环节导致 DIC。 1、组织损伤,组织因子(TF)释放入血 ,
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2、血管内皮损伤,FⅫ激活及释放TF,启动
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鉴别要点
DIC与TTP鉴别要点
项目
DIC
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起病及病程 微循环衰竭 黄疸 FⅧ:C 蛋白C含量及活性 FPA F1+2 D-dimer 血栓性质
多数急骤、病程短 多见 轻、少见 减少 减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可急可缓、病程长 少见 极常见、较重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小板血栓为主
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
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
皮肤、皮下、粘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 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 降(但肝病、白血病则要求血小板 <50×109/L)。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 行性下降(但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 <1.8g/L,肝病<1.0g/L)或>4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