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进展路径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客体关系量表;临床评估1 前言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

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概述客体关系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留有“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关系[1]。

自Freud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精神分析理论经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流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从经典的Freud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1)关注的重点从本能内驱力转变到关系;(2)对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3)从不同角度看待发展阶段;(4)对心理冲突和治疗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1,2]。

Freud人格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将本能内驱力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内驱力先于客体,客体是用来满足内驱力欲望的,基本上决定着客体关系的质量。

客体关系理论家梅兰妮·克莱茵是第一个修改了Freud的内驱力模型,对人际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保留了对本能的强调,她认为本能与客体具有内在联系。

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克莱茵的思想,立足于“纯粹的”客体关系立场,认为主要的内驱力都是对关系的驱动,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因此他是从人际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方面考察人格和动机。

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及奥托·康伯格试图将内驱力模式与纯客体关系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新的模式。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阶段一 母性分裂 (未分化的自体)
好母亲
坏母亲
阶段二
想象分裂 好母亲映像 坏母亲映像 (前分化的自体)
阶段三
自体分裂 (分化的自体)
好我
坏我
阶段四 认同分裂 (社会分化的自体)
性 事 业 婚 姻 父 母 其 他
融合一体
好的客体 好的自体
坏的客体 坏的自体
客体关系病理学
个案疾病的本质可以追溯至自体发展的停滞以及分裂中的 异常。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些停滞在什么时候发生、分裂的 准确特性是什么,以及这两者渗透至个案的不同认同的程 度。 既然自体是构建于人际关系中的,因此所谓的“心理困扰” 就等同于人际关系困扰。
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在世界的口头表达越来越不明显,直 至完全消失。这种对话也从内在世界消失。
自体分裂
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人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儿童的内在表象 经历了最后一次转变,即转变为称之为“自体”的东西。 自体出现的标志是儿童词汇中出现了“我”这个词。 “我们是我们的他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正在进行的社会合并过程的语言 顶峰。它不受冲突支配,它是构成人类关于他们是谁的内在感觉的多重客体 关系的复杂构造。 自体是起始于儿童内化了的关系的语言衍生物。
基本观点
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 依恋状态转向实践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 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原欲客体恒 定亚阶段
基本观点
• 温尼科特:具有独特视角的儿科医生
• 温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儿科医师,从1950年到1971年,进行了大量的写作, 很难将其理论安排到适宜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他的许多著作及理论都 是开始于无线电广播讲话或专业性演讲,因此具有非正式的调调。虽然他有 时从梅兰尼.克莱茵那边借来一些用词,但他也会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创造一些 词,诸如足够好的母爱、容纳性环境。 温尼科特于1971年去世,享年 74岁。他既是位小儿科医生,也是位精神分析 师。在伦敦的儿童医院从医四十年。他是在1930年代间从事精神分析并且受 了梅兰尼.克莱茵的影响。在他繁忙的小儿科兼精神分析师生涯中,温尼科特 关注了成千上万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他自己曾说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几乎从没注意到敌军的突袭,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上。 温尼科特并未建造一正式体系,而是把其关怀投注到儿童发展的某些特定领 域上。温尼科特的创新理念之一是强调环境与演化中自体之间微妙的平衡性 上。他对自体发展的创新观点为科胡特后来的理论设立了起点 。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模式-客体关系理论解读

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模式-客体关系理论解读
变性 , 与本 能 没有 根本 的联 系 , 只是 在使 本 能满 足 的 可能 性时, 客体 对象 可能会 出现多 次 的变 化 。……本 能与 客体 的紧密 联 系 明显 地 表 现 为 ‘ 固着 ’它 经 常 出 现 在本 能 发 . 展 的最 早期 阶段 ,通过 对 分离 的坚 决反 对 使本 能 的运 动
( ) 客 体 关 系理 论 发 展 的 溯 源 一 、
析 的起 点 。 的 “ 展 线 索 ” 她 发 这一 概 念 把 重 点 放 在 自我适
应生 活要 求 的 能力上 ,使 精 神分 析 在摆 脱 单 纯受 内部 本 能冲动 的分 配上 迈 出 了重 要一 步 。嘲 13 9 9年 ,Hen r n izHat n在 《 ma 自我 心 理 学 与适 应 问
客 体 关 系学派 的影 响 日益扩 大 。通过 回 顾客 体关 系理论 的发 展 渊 源、 儿童发 展 观和人 格发 展观 等研 究进 展 . 以后 的研 对 究进行 了思考和 瞻 望 。 【 键词】 关 客体 关 系 ; 精神 分析 ; 渡性 客 体 ; 过 分裂
【 中图分类号】 8 - 6 B 4 0
他 成年 后 的性生 活产 生严 重 的影 响 。I 1 管他 的关 注点 ] ”尽
题 》 书 中 , 适应 定 义 为“ 机体 与 环境 的 交互 作 用 , 一 把 有 一
种 不断 地与 环境 相适 应 的进化 运动 ” 。他 认 为 自我 与伊底 具 有共 同的先 天起 源 , 底不 是 唯 一 的遗 传 禀赋 。 伊 自我 也 不 是伊 底 的副产 品 。 两者 都是 分化 的产 物 。自我 与伊底 是 两 种 同时存 在 的心 理机 能 , 自我 独立 于 本 能 冲动 , 这就 使 自我在 起 源上 摆脱 了伊 底 。 围绕着 Hen r n izHa ma n提 供 t 的理论 框架 和 体系 , 成 了一 个 发展 的客 体发 展 理论 , 形 其

_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取向的修正与发展——从社会文化到客体关系的转向

_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取向的修正与发展——从社会文化到客体关系的转向

后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在于 提出了集体潜意识概念 , 这意味着荣格接受了弗洛 伊德的本能倾向和潜意识理论 。 集体潜意识在很大 程度上试图从神话 、 宗教和艺术中寻求灵感 , 正是 这种神秘主义的倾向 , 使荣格的理论具有了某种神 秘主义体 验 的 色 彩
[ 5]
。阿德勒和荣格等人对弗洛
[ 6]
二 、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 早期确立与发展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在经过社会文化学派的修正 与发展后 , 开始将关注点从个体内部转向外部 。 社 会文化学派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正与发展已经初见 其客观关系取向发展的萌芽 , 社会文化学派将个体 心理的发展视作是内部驱力与外部社会环境张力的 结果 , 这显然已经承认主体之外的客体意义 。 在这 种新的主客体关系中 , 本能驱力让位给 “ 自我及其 , “ 自我” 被 “ 自 诸多对象 之 间 实 际 的 关 系 联 结 ” 体 ” 替代是这一倾向的主要特征 。 克莱因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发展的主要推 动者 , 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上 , 克莱因敏锐地发觉 到 弗 洛 伊 德 理 论 中 所 包 含 的 客 体 关 系 的 思 想 萌 芽, 开创性地提出客体关系是儿童心理发展基础的观点 , 改变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强调内部本能驱力是心理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分手
特曼对精 神 分 析 的 历 史 贡 献 , 谢 弗 甚 至 认 为 他 是 。 “ 当代弗洛伊德理论方面有影响的天才 ” 可见 , 在对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早期修正 中 , 主要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 这恰好进一步发展了阿德勒与荣格的观点 , 强 调要将注意的焦点从个体内部转移到个体外部的客 体上 。 但是 , 很多研究者并不完全反对弗洛伊德注 重内部冲突的观点 , 而多是倾向于折中取向 , 既重 视本能冲动的 作 用 , 又 强 调 社 会 文 化 因 素 的 影 响 。 尽管早期学者在某些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 , 但他们 却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上取得了共 识 , 而这正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进一步的修正奠定 了基础 。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1881——18872、从外部事件到内在联想1887——18953、从第一理论到第二理论1897——19234、驱力理论(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力比多与驱力1900——★求助者找到咨询师是处理问题?扔掉问题?清理问题?理解问题?一、催眠的局限性与精神分析技术的萌芽(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适合催眠)伍思·海姆式的催眠精分技术的产生:只要催眠师对被催眠者强调完全失去记忆,被催眠者在催眠时所有经历的遗忘,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病人不进入催眠状态,也能记住他应该遗忘的内容。

精分的技术:自由联想、词语联想、梦的解析等否认、情感隔离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创造:诈病、疑病、撒谎(无意识的)二、从外部事件到内在幻想(真实与幻想)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对称之为精神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介绍。

第二阶段反映了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行情绪)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驱力及这些成分呈现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潜意识中欲望多被认为与本能的性有关,面对儿童期的反应在现实不断重复的方式而呈现的现象也在此阶段为关注的重点,对称之为通过病人意识成分进入潜意识含义的分析师解释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目的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

心理创伤(丧失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出生——母体分离——不安全——无助——习惯改变——危险正常人经常处在分离状态中三、从第一定位理论到第二定位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深层心理学、动力性心理治疗)自体对客体的需求——稳定、持续、接纳、理解、适宜第一定位理论——驱力理论,节省(经济)理论第二定位理论——结构理论1、善心:各个人格成分之和2、精神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超我,相互间的冲突)3、人格结构:外在和内在两种冲突(内心矛盾——俄狄浦斯冲突)外在冲突——显示冲突内在冲突——依赖------被依赖,控制------被控制处理:精神——认知-----合理化,情感;躯体——痛(身体各种器官疼痛,原发性疾病获益)行为——四、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是咯生物训练的精神病学专家,所以,他开始倾向用“能量”来描述一些生物过程。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精神分析的新进展

精神分析的新进展
克莱因关于升华和创造力的根源的研究为艺术批评和美学领域提供了动 力
社会学家用客体关系的概念来描述团体组织和社会机构中的防御机制,用 分裂作用和躁狂防御等心理学现象来解释社会结构中的冲突问题
对女性俄底浦斯情结的探讨,强调母亲在婴儿的早期生活和心理成 熟中的绝对中心地位,使得克莱因等客体关系理论家成为女性主义 运动的思想先导
自身心理学把自体放在理论的中心地位,并解释了古典驱力模式未能加 以解释的自恋现象。科赫特认为,自恋本质上是正常和健康的,有他自己的 发展路线,健康自恋在人类的创造力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科赫特的生活和学术道路
他在维也纳度过了童年时期和青春岁月,而这一时期对其思想和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 远影响。 其一,在维也纳接受的教养,使他终生都关注人类的神入能力和神入需要,使他对精神 分析有这欧洲式的理解。 其二,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科赫特深受父母隔膜,疏离之苦,因此,他对现代家庭常 见的冷漠气氛有着深切的体验,深刻的认识到它对人格发展的危害。 其三,纳粹对奥地利的吞并、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了科赫特内心被遗弃的感受,给科 赫特的内心造成双重危害。
精神分析的发展方向 --混乱与整合
• 古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强调 的核心问题有何不同?
一、客体的性质和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向关系的迁移 二、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内化) 三、从客体关系角度看待发展阶段(力比多投注 ,自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四、对冲突及治疗结果的不同观点(本能需要和现实需要 ,发展缺陷)
理论来源
客体(subject)一词,是最早由弗洛伊德创造的专业名词,是在 在讨论本能的内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中开始用这个词的。
弗洛伊德的个人模型,把最初的一些观点提供给众多追随他的治 疗家。弗洛伊德自己重新修改他自己的思想,放弃和修订了一些 东西。在他连续的澄清和修改它的概念的范围内,他概念的模型 还没有被完整的被定型下来。他的模型包括对客体关系的理解, 虽然他没有发展它的所有含义,没有像后来的学者(客体关系学 派)那样强调客体关系,然而他创造的概念和词汇为后来的客体 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提供了基础和初始观点。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二)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 1889~1964)


出生在苏格兰 190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1919年1月,他开始为做一名精神分析 师而接受为期四年的医学训练,并阅读 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 1925年秋,他在自己的私人诊室里开始 了精神分析的治疗。 主要著作:《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1952)。
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贡献
促使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发展。 促进了精神分析运动由传统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 分析的发展。 推进了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局限

概念不够确切,容易使人误解。

理论建构的推测成分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证据。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琼斯(Jones E,1879~1958)

克莱因 费尔贝恩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

出生于维也纳,1900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 学习艺术与历史。 1914年,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的著作,便 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17年,开始接受费伦茨的分析治疗。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1925年,赴伦敦讲学,并移居伦敦,在英 国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1960年去世。 主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于1932年出版 ,其他著作还有:《精神分析的进展》( 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1955)、 《感恩与嫉妒》(1957)、《儿童分析记 事》(1961)等。
2.抑郁样心态 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 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从 第5或第6个月开始,直到1岁左右。 特点:开始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 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 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

客体理论

客体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目录1简介2理论起因3相关术语4相关模型5理论运用6治疗过程1 6.1 第一阶段:允诺参与1 6.2 第二阶段:投射性认同1 6.3 第三阶段:面质1 6.4 第四个阶段:结束1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2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客体关系到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发展的介绍与回顾-心理学空间

客体关系到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发展的介绍与回顾-心理学空间

客体关系到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发展的介绍与回顾-心理学空间本书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独特的方法对那些有治疗意义的思想作出回顾,从而对这些理论的整合作出一些特别的贡献。

我们的目标有三个:(1)对重要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家的主要思想作出一个简明而全面的总结;(2)考查这些理论家与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logy)体系的关联程度;(3)论证精神分析性的自体心理学基本构架的本质是关系。

在探讨第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个客体关系理论的花名册(resource book)。

在Greenberg 和 Mitchell(1983)最近的学术著作中,没有提供这样一个大纲,也没有象我们这样对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的关系作出阐述,而对这种关系的讨论成为本书的第二个目标。

"客体关系"这个概念感觉上似乎只是指"一些人和他们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些人"可以被理解为抽象的"自体"(self) (见Goldberg, 1982)。

我们的第三个目标是证明精神分析性的自体心理学具有客体关系结构,因为"客体关系"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表示互动现象的术语,构成了影响自体认识的核心体验(Bacal,1990a)。

自体只有在与其他人的关系背景中才能体察自己。

临床上,在逐渐了解病人过去和现在关系经历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病人的症状、人格、能力和生活冲突的心理起源。

从另一个角度看,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思想也暗示了"自体"与其他"客体"的关系经历。

这种起源于"外部"的" 内部"客体关系通常是指两个方面:其一,指对"现实"客体的一种修改(modification),这种修改是通过精神分析师和(或)病人认为的幻想(phantasy)来完成的;其二,指自体对其与外部世界界限的知觉。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问小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回答:做 老师。为什么?做老师想让谁做班长,谁就做班长。 孩子的权力欲望一般是来自家庭的。父母表达“没有我, 就没有你,你就活不下去”,孩子就会配合父母表达自己 的无能。15、16岁的孩子,妈妈给孩子夹菜。孩子的权力 被剥夺了。父母剥夺了孩子很多权利。 孩子把其它的人看的比父母更重要,这是孩子摆脱父母的 表现。 父母内心嫉妒咨询师、老师,“咨询师比父母更重要”、 “老师说一句比家长说一百句都重要”表达了父母不愿意 孩子离开,想控制在自己权力之中。
10
11
12
玛栺丼特·马勒
(MargaretMahler,1897—1985 )是匈牙利 裔的精神分析学家,于 1938年移民美国。 1975年,她与安妮•伯栺(Anni·Bergman)、 弗雷德•派因(Fred Pine )合作出版了《人类 婴儿的心理诞生》。书中观点的提出是基 于对儿童的直接观察的结果,这本书因此 在精神分析领域影响很 大。马勒将科学方 法应用于临床理论中从前没有精神分析学 家愿意做。
依 赖 性 投 射 认 同
24
权利性投射认同
争论停止后,咨询师说:谁对 谁错无所谓,我们争论中,谁 更想赢?这样的停止,容易迚 入人栺的深层。这时候,来访 者会突然停止后,流泪(不要 急于递纸巾,安慰,停留一会 儿),然后说话:“我从小就 被要求优秀,否则父母就不要 我了”。这个个案是辩论赛的 优秀选手,无理搅三分,必须 表现优秀。 说什么,就是争论,想赢,就 是在争夺的权力。
15
16
17
18
19
认同分裂
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开始于儿 童期,延伸至整个成人期,或 许还可以被认为是伴随成人一 生的发展阶段。
米德:象征性互动,主栺 “我”、宾栺“我”想象分裂、 自体分裂影响一生;认同分裂 伴随一生。

[弗洛伊德,客体,流派]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

[弗洛伊德,客体,流派]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深远。

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精神分析由传统的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

两者都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给出一个简明的分析,并简要探讨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From Freud's Classical Theory to Object Relations Genre――Empathy and CountertransferenceLU Shuqin, FANG Shuanghu(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Abstract The classic psychoanalytic theory,created by Freud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Object rel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is psychoanalysis from the traditional drive mode to modern mode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transformation. They both belong to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e focus of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 transference. This paper aimed to give a concise analysis between classical theory and object relations about Freud's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 transference, and briefly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in treatment.Key words Freud; object relation; transference; counter transference1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1.1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的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幼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他九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这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的发展 1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的发展 1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的发展 1客体关系的发展罗伊是一个健壮的黑人男孩,他第一次被送到儿童精神病院时还不到9岁。

他有逃学和轻微纵火的记录,曾多次被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但养父母都反映他是一个难以管束的小孩。

有记录显示,他会无端地发脾气,并且会百般辱骂他的养父母。

但是罗伊被送到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他患上了一种精神科上被称为乱食症的进食障碍。

在各种影响儿童的进食障碍中,乱食症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一种。

与暴食症一样,乱食症的主要表现也是狼吞虎咽。

但与暴食症不同的是,暴食症的主要特征是进食大量的食物,而乱食症的主要特征是进食不能吃的东西。

患有乱食症的儿童会啃咬家具、吞咽垃极,甚至从墙上撕下报纸来满足似乎永远无法满足的食欲。

罗伊也不例外。

被分配来照料他的儿童工作者说,他几次三番地试图吃粉笔、蜡笔以及其他不能吃的东西。

他们不停地掰开他的嘴巴取出这些东西,而这也是他们惟一能控制他的事了。

让我们看看罗伊的乱食症背后的原始情景。

临床记录显示,这个男孩在幼年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抚养他。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者,很少在他身边。

他的母亲是一个妓女,在罗伊出生后不久就抛弃了这个家庭。

因此他没有机会体验与一个稳定抚养者的关系。

抚养,尤其是来自母亲的抚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罗伊所知道的'母亲们'是在亲生母亲离开之后,与父亲亲密交往的不同女人。

有关这些女人的信息只是粗略的,并且没有一个人给予过罗伊丝毫母亲般的照顾。

她们一个接一个地进入罗伊的生活,但当罗伊的父亲厌倦了她们或者她们厌倦了罗伊的父亲之后,她们便立刻离开。

在某个冬日,父亲也离开了,只剩下三岁大的、吓得不知所措的罗伊被锁在冰冷的公寓里,独自哭泣,并忍受饥饿。

直到三天后,才有一个邻居听到了这孩子悲哀的哭声,并叫来了警察。

当他们进入公寓后,看到罗伊坐在厨房地板的中央,正在吃用汤匙从墙上刮下的石膏碎片。

在他的旁边还有一袋吃了一半的垃圾,且到处都散落着食物的残屑和碎纸片。

尽管警察当局和社会工作机构付出了很大努力寻找,但也没有找到罗伊的父母亲。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熊卫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熊卫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熊卫一、有关的理论背景: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至今的发展历史大约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可归于精神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Melanie Klein,Ronald Fairbairn,Donald Winnicott,Edith Jacobson,Margaret Mahler,Otto Kernberg等。

其中Klein,Jacobson,Mahler都是专业的儿童精神分析师,Fairbairn在做精神分析师以前也是儿科专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们系统观察了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并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独具理论视角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客体关系理论。

2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

随后,他修定了自己的学说,并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看着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就是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统中从本我到自我和超我的转移构成了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间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性欲阶段,如: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和两性期等。

否则,就会出现心理能量的固着、倒退等现象。

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原动力,而成熟、挫折、冲突、不适应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3在临床实践中,籍此理论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在面对患者的现实问题时必然会从人格的心理动力学角度建立一个框架,并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理解患者的问题是发生在其人格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然后,经过较长时间的领悟、修通等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使患者意识到现实问题只是沉淀在无意识中的既往问题在现实中的再现,从而达到康复。

与弗洛伊德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

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渐获得了有关自我和以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的新进展课件

精神分析的新进展课件

精神分析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等症状。精神分析在焦虑症治疗 中,通过深入探讨患者的心理机制和情感体验,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从而缓解焦虑症状。
精神分析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探讨焦虑的根源,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移情等方法,深入了解患者的 内心世界,找到导致焦虑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整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自我心理学和 客体关系理论需要进行整合。整合后的理论可以更加全 面地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并提供更加有效 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策略。例如,在治疗自闭症时,咨询 师可以结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关注个体内在 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问题,通过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 ,帮助个体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人际关系 。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 过程中,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为理解人 际关系和情感反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框架,并有助于解释个体在人际交往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践 应用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践应用广泛。例如 ,在处理人际冲突时,咨询师会关注 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 助个体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 系。
自我心理学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自我心理学是一种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它强调患者在治疗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 重要性。
详细描述
自我心理学认为,患者在治疗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是治愈的关键。这种观点强调患 者在治疗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及在治疗师的支持下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

客体关系治疗

客体关系治疗

客体关系发展@定义1.客体:是指可满足本能驱力的事物或状况。

它或可喻为一种标的或目的。

从主体的观点来看,客体是寻求来满足本能或生物需求。

客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某部分(譬如脸孔或乳房)、或甚至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事物。

客体再现指的即是客体如何从心理上在主体的心灵里面呈现。

2.@客体关系发展历程一、客体分裂第一阶段:母性分裂1.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婴儿尚未与我们所知的人类互动,而是与它们的部分----手、脸颊、一束头发----互动,或是与客体关系学者所谓的「部分客体」互动。

2.最早且最有力的客体之一是乳房,因为即使是最称职的哺育,乳房也无法在婴儿需要时立即给予,因此婴儿会自然地经验到这个世界是分裂的。

3.这种在发展早期将部分客体区分为好与坏,是与全客体----即人----的关系的预兆,当婴儿的概念与心智能力成熟时,不相关的影像、声音、和味道,与幼儿最早之照顾者的形象(通常是母亲)合并在一起,她现在变成了早先所有----好的与坏的---的具体化身。

就是在这个发展阶段里,幼儿与部分客体的关系被与全客体的关系所取代。

4.但有时并不完全是这样,部分客体关系经常持续到成人阶段,当持续到成人阶段时,这些关系可能采取对诸如头发、乳房和足部等身体过度感兴趣的形式。

大部分的时候,当部分客体关系与愉悦和满足有关时,这类「兴趣」便代表了生命早期阶段的无伤害残余。

不过如果这类兴趣掌控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之存在的话,就可能转变为恋物。

5.每一个幼儿的强烈期望是提供其满足的主要客体(母亲)能满足其每项需求,希望她是有爱的、好给予的、且是无条件接纳的,借着将世界上所有好的事物浓缩摘要,满足婴儿的需求,经常不一致且令人挫败的环境转变为可依赖且令人满足的环境。

6.但这不过是个理想,在幼儿期之一项令人清醒的了解是母亲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会停止幼儿去固执地对完美幻想或将母亲理想化,这是早期的分裂,幼儿了解梦想是有缺陷的、天堂也有其烦恼,但分裂并非不正常,它是人被生于一个不完美知识界且受苦于不完美之养育的直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进展路径
作者:王国芳, WANG Guo-fang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100088
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2(1)
1.Grotstein,J.S A Beam of Intense Darkness:Wilfred Bion's Legacy to Psychoanalysis 2007
2.Grotstein,J.S The borderline as a disorder of self-regulation 1987
3.Clair,M.S 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1986
4.Schwartz;陈系贞欧美精神分析发展史 2001
5.Segal,H Klein 1989
6.Mitchell,S.A;M.J.Black 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1995
7.Klein,M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1997
8.徐萍萍自我、客体关系、人格——费尔贝恩的纯粹心理的人格发展观 2006(05)
9.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 2008
10.王艳萍迈克尔·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 2008
11.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与发展 2007(05)
12.林万贵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2008
13.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 2009
14.Cashdan;鲁小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 2006
15.Balint,M Trills and Regressions 1959
16.Clair;贾晓明;苏晓波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 2002
1.张景华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11(5)
2.郭本禹.丁飞.GUO Ben-yu.DING Fei论新自体心理学的夫妻治疗模式[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王国芳.WANG Guo-fang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王启康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郝其宏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期刊论文]-思想教育研究2011(8)
6.晋娇燕浅谈客体关系理论[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12(6)
7.孟维杰.葛鲁嘉.Meng Weijie.Ge Lujia文化品格:心理学概念重新考评[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dxb-shkxb20120101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