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
发表于:2010-12-03 13:35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15) 评论:(0)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小窗明月/yl
主讲人:李鼎智
核心提示: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很大程度上从温尼科特等人的理论中发展而来。

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

1、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2、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3、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有时比驱力理论好用多了。

但理论发展时间不长,才几十年,是不太成熟的理论。

有些现象无法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

但驱力理论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已有100多年,有很多精辟的地方,不要否认它。

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前俄底普斯期,强调关系。

人是哺乳动物里生存能力最弱的,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

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关系,和抚养人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理念中,客体这个概念,就是指除了主体以外的所有东西(主要指人)。

过渡客体可以是物,但它是有条件的。

关系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

(和弗洛伊德关于客体的概念有区别)。

如,我做事的时候,内心总有另一个声音。

关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本质上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认为客体是人。

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认为客体是原欲的目标。

所谓动力,就是那些冲突、不适应、焦虑。

客体关系理论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

所以相比理论,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

马无名说,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4、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都是因果决定论,都在归因。

经典:强调本能,研究固着、退行,因为内驱力紧张、所以投注到客体、最后释放、消失、否则聚集、固着
客体关系:强调关系,研究缺失、建构、成长环境、早年亲子关系
5、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说,没有本我,人最重要的自我,自我是与生俱来的,力比多是自我的一个功能。

(他将本能终极原因替换了)
6、客体关系理论寻求客体的指向作用。

否认弗提出的死本能(克莱因除外),认为死本能其实是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出的焦虑、敌意。

7、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攻击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防御,是对某一病态情境的响应或反应,受到挫折后的反应,他们更关注人格结构的形成,外显出来就是严重的关系困扰。

重复过去早年的关系模式。

如,自杀是种攻击性行为,没法对外攻击,只有对内攻击,对自己,是极度受挫后的反应。

8、母子关系(广义的母子,指第一抚养人和孩子的关系,可以是爸爸或其它抚养人),决定了自我对客体世界的完整印象。

决定了与人交往的模式和剧本。

如果这个关系不好,婴儿的自我可能扭曲,不完整。

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展出不良的人际关系。

9、婴儿一定会和周围人有互动,如游戏,这是最早的客体关系。

如,有人看到领导就怕,这时领导就好像他的父母,他就好像领导的孩子,重现着小时的关系模式。

10、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

(包含着爱和恨,爱恨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如,父亲干扰我太多,我恨他,为什么会恨?为什么会难受,因
为恨的同时还有爱,还有内疚,所以有内心冲突。

如果没有爱,就不会难受。

11、表象:人如何有或会有一个客体。

人内心是如何呈现一个客体的。

12、自体表象:自己体验到的自己心理表达。

带有情绪情感能量。

13、人出生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饿了,妈给奶吃的,就觉得妈是好妈,我是有人爱的好孩子(情绪高兴);饿了,妈没给奶吃,就觉得妈是坏妈,我是没人爱的坏孩子。

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本质。

逐渐这个好妈,会内化为内在的好客体,自己内化为好自体。

14、结构:种种组织良好且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功能。

观察者只能从其行为或内在经验中所呈现的来认识。

如,一个单位里有上下级别之分,有时直接看得出来,有人高,有人低,有时直接看不出来,但可以通过那两人之间互动感受到。

精神分析感兴趣的是种种心理表象的内在世界。

只有当事人能反省并谈论他或她的感受及关系,治疗师才得以获得有关该人内在客体关系的种种资料。

通过治疗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来访者呈现的内在主体-客体关系,及心里印象对待现实人的方式,逐渐达成领悟、修通。

15、弗洛伊德说,人的本能是性,先于客体存在,驱力基本决定了关系的质量。

克莱因说,婴儿与客体的交流是通过幻想达成的。

费尔贝恩说,驱力是关系的驱力。

16、关系心理结构的本性和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都是感觉到的,而不是看到的。

是稳定,一致的。

这影响到人的行为,如果不做心理治疗,将保持终生。

弗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注重处理对待驱力时的防御。

弗认为,观察者无法看到内在结构,那只是假设。

客体关系理论反对弗的说法,强调个体与外在人物,特别是重要关系人物之间的互动,受重要人物的重要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的性格可能随外在关系而改变。

(这又让我们看到的希望。

)更注重关系的内化作用。

注重处理关系过程中的防御机制。

是好是坏,维护好的,遗弃坏的,从分裂逐渐到整合。

17、客体关系强调在共生期,要“填满”(刚出生时本来是空的)。

18、人心就像蓄水池,本来是空的,出生后,外在东西摄入进来(互动,发生关系),填满,结构多起来,丰富起来,进来的有好的水,也有坏的水,可能原来以为是好的水,后来觉得是坏的水,可能水又流出一部分(被剥夺或抛出),这时就有缺失,又需要注入新的水。

还有可能是自从出生后,蓄水池一直是空空的。

所以人需要不断和外在客体发生关系。

关系好坏决定于外在客体和内心及之间的互动。

19、另外,早年客体关系,除了要给予爱,还要有足够多的挫折。

如果婴儿所有需要一直被没有挫折的满足,也将妨碍婴儿自体感的形成。

李鼎智:
中德心理医院(门诊部)(民营),1980年-1985年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年起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及临床心理学治疗工作;1986年参加全国首届催眠治疗培训班学习,长期从事心理疾病的催眠治疗;1988年特聘为同济医科大学精神医学临床教学工作;1995年被市社保局聘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资格的精神科医师;1995年开始进行药物依赖戒除(戒毒)治疗;2004年接受美国催眠治疗师专业评审委员会在国内首次开办的临床催眠治疗师的颁证培训。

业务范围:个人潜能的开发、拓展训练;创伤及焦虑、抑郁症状等的催眠治疗。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专题讨论班有感----李鼎智
事隔一年,曾经来我院讲学的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奇·马无名(Guy Massat)先生于2009年8月24、25、26日再次来到武汉举办“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专题讨论班。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马先生的工作态度、精神以及学识修养无不给了我们很深的影响,在这里针对这些我并不想谈得很多,而他给我们所带来的关于法国精神分析的理念和
拉康学派的一些观点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和感慨!
谈到精神分析我们更多的是想到德国......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英国.....克莱因......客体关系心理学;美国......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等等,而对于法国,关于拉康学派的一些理论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了解甚少,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褒贬不一。

比如很多人一提到拉康就会说他对于病人的收费和治疗的时间随意性很大,完全是他说了算。

通过这一次的研讨我们了解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或者以讹传讹!通过这三天的交流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拉康学派实际上非常严格遵守设置。

比如关于收费的问题,他一定是在双方的互动之中才定下来的,是与来访者进行了交流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凭想象任意决定。

而时间的问题更是根据当时的分析情景,以及双方的移情情况以及潜意识的交流而决定,而不是说由治疗师决定,它的产生当然会因为治疗中的“此时此地”所决定,是治疗中的必然产物。

同时在治疗的整个过程当中的三个词语“躺下、付钱、走人”,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却让我们领略了治疗师的中立与节制,而且治疗师的“空”给了来访者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和包容的态度,更易于潜意识的呈现,同时这对于治疗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如果一个治疗师他自身内心里没有强大的力量,也是难以办到的!
在分析中重要的有以上三个部分1、梦;2、语误;3、过去的事件。

确实这三个部分在我们临床工作当中非常的重要!它能够呈现我们潜意识中所压抑的各种冲突、矛盾、欲望和创伤,是我们通往潜意识之路,他打开了一扇门,而这扇门的开启,是需要前面的治疗师提供的合适环境才行的。

有意思的是,在一位学员的提问中,就将拉康口误成了拉登!马先生现场便评论道:这个语误很有意思,拉登和拉康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颠覆性。

恰恰是这种颠覆性将拉康和拉登结合在了一起。

马先生还谈到了关于爱与恨的问题,他把它们描述为纠结在一起的矛盾体。

没有爱就没有恨,因爱生恨我们都很清楚,“所以我要杀你就是因为我爱你”,“而恰恰害怕不被人爱,就会导致压抑自己的欲望”,“每一个故事都是个人所独有的,没有相似的”,这些话语一直到我的耳边萦绕、回旋、是那么的挥之不去,因为治疗是相通的,我们都是在临床的工作中在不断的积累,才会有如此的理解,正如马先生说的:“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多么精辟“词”。

在谈到关于镜像的时候,马先生这样说道:“每一个镜像、意象背后都是
‘词’.......是由母亲定义的。

分析师主要的工作是打破母亲给与的限制,发生扭转,让他选择新的可能性,......那么分析师的位置在‘空’处于中立,这样就可以让来访者摆脱意思的把控,就停在‘词’上,最终转变无意识固着的话语,表面上看起来很荒谬,而实际上可以使他从仇恨、愤怒里面跳出来。

此时分析师的‘空’实际上是要接纳所有人对他的投射是需要内心自我的强大才能够承受得住的!”从这些描述中让我们看到了精神分析的精髓部分。

马先生同时引用了中医针灸治疗的比喻来介绍精神分析的治疗,一句“针插在穴位上,不是插得越多越好。

”这不正是在告诉我们节制的态度吗!为什么要那么多的解释呢?或者说澄清、面质都不需要那么多,你就要待在那里。

可是我们很多的人在治疗中不知不觉就开始大段的解释,深怕自己会被病人认为自己不行,或者是自身难以仍受治疗中的沉默,而不断的要问一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其实已经影响到治疗的深入进行,打断了病人潜意识的自由呈现。

当马先生在谈到治疗中治疗师的失误时说道:“分析永远不能重新开始,如果你觉得问题问的不好,也要继续下去,出来是怎样就是怎样。

”这是需要多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精神分析的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强大功能才能够做到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自恋的问题,只有将自身自恋的问题解决好了以后才能够稳得住,所以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盲点,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否则的话,只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伤害。

当然,在谈到解释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隐意的运用非常的重要,用让人接受的、愉快的方式去说。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位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催眠中会应用大量的隐喻来治疗病人的经验。

马先生说道:“病人在分析中的挫败感是常见的,很重要,需要来访者自己去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分析师去满足他的需要,替他解决。

”这些都使我们领悟到是那么的人本(这是我附加的,马先生会说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其实这些正是我们在治疗中需要做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来访者真正的成长起来,摆脱依赖,成为
真正的自己,否则的话,只能是形成新的依赖,永远长不大,那只能说是治疗师的需要,而不是病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只会给病人带来新的伤害。

三天里却是收获很多,无法在这里一一道明,更多的让我们领略了经典精神分析的精髓。

示教中,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怎么去学!我们是用耳朵听课,还是用心听课。

这如同治疗中与病人呆在一起时的感觉,到底是同情,还是深入的共情的问题。

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是学其形,还是学其神!最后,用马先生的话说:“不是‘疯子’真的想成为‘疯子’,很多人都是自己做成‘疯子’的”,来结束我的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