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教研组简介-甘肃医学院
关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最好的专业是什么
关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最好的专业是什么关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最好的专业是什么甘肃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医学信息工程、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藏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算是比较好的专业了。
甘肃中医药大学简介甘肃中医药大学位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2847人,其中专任教师535人,有1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9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8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0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硕士研究生导师25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1人,双聘院士3人。
甘肃中医药大学院系设置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本部设有中医临床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教学部、理科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艺术课部等18个教学院(部),另有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院,有20个本科专业。
中医诊断教研室
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班和临床实践等方式,中医诊断教研室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 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5 中医诊断教研室学生培养
学生规模与结构
规模
中医诊断教研室每年招收约50名本科生,20名硕士研究生和10名博士研究生。
结构
学生结构包括男生和女生,比例均衡。学生背景多样化,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背 景。
师资结构
教研室的师资结构呈现出老中青结合 的特点,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 也有充满活力的中青年教师,确保了 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师资培养与引进
师资培养
中医诊断教研室重视师资培养,通过校内外的培训、进修和 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师资引进
在师资引进方面,中医诊断教研室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 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教研室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 体教学和科研实力。
感谢您的观看
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 诊合参,收集病情信息,为后续 的诊断提供依据。
核心课程
中医诊断学
深入学习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
西医诊断学
学习西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如症状学、体征学、 实验室检查等。
影像诊断学
学习如何通过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如X线、CT、 MRI等。
实践课程
06 中医诊断教研室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项目与内容
社区义诊
培训与指导
组织师生前往社区开展中医义诊活动, 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中医诊疗和养 生保健指导等服务。
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诊疗技术和 方法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中医诊疗 水平和服务能力。
健康讲座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展中医养生、 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健康讲座,提高 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学生观察医生诊疗过程,了解实际临 床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03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师资 力量
教研室师资概况
教授:5人
副教授:8 人
助教:5人
博士研究生 导师:3人
讲师:12人
硕士研究生 导师:10人
教研室师资结构
01
02
03
年龄结构
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教 师占比70%,年龄在50岁 以上的教师占比30%。
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科知名度 和影响力。
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
教师招聘
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评价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科研工作与发展规点问题,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国内交流与合作
学术会议
参加全国中医临床学术会议,与 国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
合作研究
与国内高校、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项 目,共同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
资源共享
与国内其他中医临床教研室建立资 源共享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 共享。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
实践教学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 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教材编写
主编和参编多部国家级和省级 规划教材,培养中医临床基础
学科人才。
专利与成果转化
专利申请与授权
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和实 用新型专利,并获得多 项专利授权,保护创新
成果。
成果转化
与相关企业合作,将研 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技术推广
将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 成果推广至临床,提高 中医药治疗水平,惠及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doc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中医学基础》教案卡保守魁青海医学院教案卡授课教师:保守魁职称:讲师教研室:中医基础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题(章、节)第一篇绪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医药的起源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第四节:中外医药交流简况教学时数 2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外医药交流简况。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和步骤时间分配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医药的起源医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他们是在不断的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中,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
(举例1、“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2、针灸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代表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一、基础医学二、临床医学三、中药学四、方剂学第四节:中外医药交流简况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一章重点介绍中医药的起源。
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发展简况中的部分内容。
尽可能的多举例子说明医学的起源,对古典医嘱和各个时期的名著略做介绍。
11教学准备学科新内容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医家与医籍》《中国医学史》《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青海医学院教案卡授课教师:保守魁职称:讲师教研室:中医基础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题(章、节)第二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第一节阴阳学说教学时数 2教学目的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2、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和步骤时间分配第二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第一节: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甘肃中医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申报表(1)(1)
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课
模拟项目立项申报表
项目名称:对大承气汤泻下功能的研究
项目申请人:张卫成
申请人学号:111505073
所在年级:11级骨伤A班
所在系(院):中医临床学院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制表: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学教研室(2014)
项目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1.项目执行环节包括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制作加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结题和答辩、项目鉴定、成果推广或论文发表等。
2.成果形式包括论文、设计方案、原理样机、软件、专利、研究和调研报告等。
《中医诊断教研室》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气 味等,以了解病情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 肤等,以判断病情
04
中医诊断实践技能
望诊
望神:观察患 者的精神状态
和面色
望色:观察患 者的皮肤颜色
和光泽
望形态:观察 患者的体型、 姿态和肌肉情
况
望舌:观察患 者的舌苔和舌 质,判断病情
和体质
教研室成员:XX 人
教研室主要研究 方向:中医诊断 学理论与实践研 究
教研室目标
培养具备中医诊 断理论知识和实 践技能的人才
开展中医诊断教 学和研究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和 水平
推动中医诊断技 术的创新和发展, 为临床实践提供 有力支持
积极参与国内外 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医诊断学 科的发展
教研室特色
《中医诊断教研室》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医诊断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案例分析 中医诊断教研室未来发展 计划
中医诊断教研室介绍 中医诊断实践技能 中医诊断教学成果展示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医诊断教研室介 绍
教研室背景
教研室名称:中 医诊断教研室
教研室成立时间: XXXX年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望诊:通过观察 病人的神态、面 色、舌苔等来判 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病 人的声音、嗅气 味等方式来辅助 诊断
问诊:通过询问 病人的病史、症 状等来获取诊断 信息
切诊:通过触摸 病人的脉搏、肌 肤等来感知病情 变化
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
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 舌苔等,以判断病情
甘肃中医学院简介
2。1 4 1 0
.
.
00 2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简 介
甘肃 中医学院于 1 9 7 8 年经国务 院批准成立 。建校 3 5 年来 ,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 ,不懈奋斗 ,在教学 、科 研 、医疗等方面取得 了长足发展 ,为社会培养输送 了2 8 0 0 0 余名合格 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人才 ,为甘肃医疗卫
发 中心” 。是伞国第 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 【 作技 术依托单位 、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 基地建 没甘肃 省项 目牵头指导单位 。多年来 ,共承担 斟家 、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 l 1 0 0 余项 ,获厅局级以 科技进步奖 2 0 0 余项 ;主编 、 撰写出版各种学术著作4 0 0 余部 ,在省级以 l : r 1 J 物发表科研 论文6 0 0 0 余篇 、先后 研 制开 发 了一批 中 药新 药 ,取 得 了较 好 的社 会 效 益 和 经 济 效益 。主 办 《甘肃 中 医学 院学报 》《 中医 J L  ̄ " r 杂志》 和 《 甘肃基层卫生》3 种学术期刊,其中 《 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系列杂志 学 校高 度 重视 党 建和 思想 政 治教 育 一 『 二 作 ,组织 开 展 了丰 富 多彩 的校 园 文化 活 动 、丰 十 会 实践 活 动 和公益 服 务
门省 级精 品课 程 。拥 有 省 内领 先 、总面 积约 2 2 0 0 m 的科 研 实验 中心 ,内设 9 个 实验 室 和 1 个S P F 级 动物 实 验 中 心 。设有 “ 敦 煌 医学 与转 化 ”教 育部 立项 建 设 重点 实验 室 、5 个 国家 中 医药 管理局 中医药 科研 二级 实验 室 、3 个 ■级 实验 室 ;设 有 甘肃 省 重点 实验 室 、甘肃 省 高校 省级 重 点 实验 室 、甘 肃 省高 校人 文 社科 重点 研 究基地 和 甘肃 省 “ 2 0 1 l 协 同创 新 中心 ” ;设 有 “ 甘 肃 省 中药 现 代 化工 程 技 术研 究 中心 ” 和 “ 兰州 中药现 代 化 I 程 技 术研 究 开
内外并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总之,本病主要症状为少腹部疼痛, 日久不愈。其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邪气 内侵,蕴结下焦,气滞血瘀。
2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方 法
2.1 内治法
2.1.1 气滞血淤 临床的表现主要是腹痛且伴有刺痛,
尤其是在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并且经 血多以块状形式出现,在经前乳房肿胀异 常,且在经前神情倦怠并且容易抑郁,出 现暴躁和胸闷不舒的情况。经血暗红,舌 质暗,苔薄白或黄,或有瘀点、瘀斑。针 对上述症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活血 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酌用丹皮、乌药、当归、红花等药,其中 选用当归的原因是能够补血活血,进而起 到止痛的功效,乌药和玄胡能够行气止痛, 通气理血,并且疏通气血,使血脉通畅, 大剂量甘草健脾益气,气行则血行,祛瘀 而不伤正。 2.1.2 湿瘀互阻
(通讯作者:樊敏)
参考文献 [1] 汪剑 , 方志 , 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
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数据挖掘结果分 析 [J].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36):1112.
作者简介 宋华平(1980-), 男,河南省淇县人。中 医临床基础硕士,讲师,甘肃医学院中医 基础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基础教学研究。 樊敏(1981-),男,陕西省渭南市人。生 药学硕士,讲师,甘肃医学院中药教研室 主任,从事天然药物资源与质量研究。 童亚芳(1979-),女,陕西省扶风县人。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讲师,从事中医基础 教学研究。 蒋文生,男,大学本科学历。平凉市人民 医院主任医师。 窦斌娟,女,大学专科学历。助教,从事 中医基础教学研究。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中医诊断学教研室1988年正式从中医学基础教研室划分出来,现有人员8名,其中男4名,女4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承担临床类各专业《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教学任务。
参编教材、着作19部;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获5项省市级成果奖;2005年被确定为硕士点;2006年6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骆文郁,男,1945年8月出生,汉族,教授,教研室主任。
1969年6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四年制本科),1986年调甘肃中医学院工作,曾担任基础部副主任、总支书记。
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着作6部,主持、参加省级科研课题9项,获教学成果奖2项,院级论文奖2项, 1991年获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奖及院级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贾育新,女,1962年9月出生,汉族,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教研室主任,中医诊断学硕士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
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1999年4月至2002年4月师承贾斌教授学习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并获得出师证书。
参与主持科研项目5项,获省、院级教学成果、科技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主编、参编着作6部。
吴玉泓,男,1967年6月出生,汉族,副教授,基础课部总支书记。
1991年6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等课程,现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公开发表论文10篇,主持、参加科研课题4项,获奖3项,曾获学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先进招生工作者奖励。
王凤仪,女,1970年11月出生,汉族,副教授,1993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收稿日期:2017-12-22项目来源: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7]GHB0408)作者简介:梁永林(1975-),男,汉族,甘肃会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着重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方面进行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培养自主能力。
除传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等育人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期望学生以下几方面均有所收获。
(一)知识目标1.掌握寒邪的概念;2.掌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了解感邪的环境。
(二)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建立中医“类比”的思维能力,使之能准确判断致病因素是外感病因或是内伤病因,根据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致病特征,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可从哪些方面判断寒邪存在,会通过临床表现来确立寒邪病因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正确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预防保健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自然,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收,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及中医的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已有的对自然六气属性特点的认识水平,判断患者是何种致病因素,使学生感知运用“审症求因”方法认识六淫病因对临证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建立主动运用中医认识病因这一特有的思维方法的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马全伟 系副主任:方晓丽 系主任:何天有
专业培养
针灸推拿学专业 培养目标 具有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进行中医临床病症的辨证论治和针灸推拿科常 见疾病的诊治;具有专业外语笔译能力;能顺利阅读古典医籍;具有现代医学知识;具有能主动获取知识,及时 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作为学术骨干后备力量从 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 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 生理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实验针灸学 气功学推拿学急诊医学专业英语 (开设40余门课程)
教学成果
本学科教师近几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国家级的14篇,省级的62篇,出版或参加医学 著作15部,完成科研课题24项,其中获厅局级以上奖9项,转让后被采用的科研成果6项,获教学成果奖5项。承 担着各级科研课题8项。
针灸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针灸推拿系是甘肃中医学院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二十年来, 针灸推拿系专家学者被多次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美国及东南亚各国开展教学、医疗等学术交流,取得了圆满 成功。培养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外留学生30余人。
教学特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现代科学知识结构的外向型、复合型人 才,针灸推拿系开展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构想与实践,在全国 范围内已具备了针灸推拿系教学优势和特色。基础教学方面,通过教材建设和引入直观化,形象化教学手段,强 化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临床教学方面,通过教学医院的完善和规范化,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提高临床技能。
中医基础教研组简介-甘肃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简介一、教研室发展情况(一)中医基础教研室的的沿革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前身是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中药教研室,1958年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建校时,当时称为“中医学科”,是卫校四个教学基层单位之一;二十世纪末中医学科改称为中医教研室,直属于学校教育科领导。
2003年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升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中医教研室隶属于临床医疗系。
2006年9月中医药系成立,中医教研室改称为中医中药教研室。
2007年9月份中医中药教研室分为现在的中医基础教研室和中医临床教研室两个教研室。
(二)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师资队伍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初期,中医学科只有几名教师。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医学科师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二十世纪70年代初,中医学科有刘光金、贾生杰、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等教师六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发展到近十名,并与当时的附设门诊合并为一个单位,全科有刘光金、于九儒、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张志杰等近16人,队伍较为庞大。
70年代末张士卿、陈思平两位教师考上研究生。
1981年随着学校开设中医士专业,中医学科从临床医疗单位调入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等3名教师;中医学科共有教师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张志杰、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等12名教师。
1983年后先后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人,退休、调出韩养全、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段祥业、梁炳银、鲁永和、吴可生、张志杰等9人,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名教师。
2003年升为医专时,中医教研室共有教师王绍心、董宏涛、强新民、李莲英、赵中玮等5人。
2004年新进教师王昕旭、李德双、马献中等3人,其中王绍心退休。
2005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本科生乔永平;2006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治学、郑强霞,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王宾,哈尔滨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万健民。
中医基础理论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探索
中医基础理论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探索作者:吴建林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0年第03期【摘要】从“省级教学团队“自身的建设与实践出发,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与模式。
从理论上揭示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从实践中探索高校教学团队的运行与管理模式,并初步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中医基础理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5-0074-04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xcellent Teaching Team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 Jianli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 n and practice of “provincial teaching team”,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expert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and models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 This paper reveals the general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teaching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ory,explores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eaching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ractice,and initially establishes correspond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Keywords:Teaching Team,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建设背景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始建于1958年。
甘肃中医这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简介
甘肃中医这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8)1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立于建校之初,主要进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典籍的整理研究、理法方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科已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龙头的教、医、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模式。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甘肃中医学院;《金匮要略》;以教学为中心;《伤寒论》;《温病学》;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敦煌辅行诀经方组方规律与临床应用研讨班”暨“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学会交流会”在甘肃省中医院成功举办 [J],
2.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成功举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信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大数据与中医药国际信息化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 [J],
3.杏林撷英——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谢兴文 [J],
4.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学科简介 [J],
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举行中医思维是中医人才培养关键 [J], 建宇;李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发展情况
(一)中医基础教研室的的沿革
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前身是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中药教研室,1958年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建校时,当时称为“中医学科”,是卫校四个教学基层单位之一;二十世纪末中医学科改称为中医教研室,直属于学校教育科领导。
2003年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升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中医教研室隶属于临床医疗系。
2006年9月中医药系成立,中医教研室改称为中医中药教研室。
2007年9月份中医中药教研室分为现在的中医基础教研室和中医临床教研室两个教研室。
(二)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师资队伍
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初期,中医学科只有几名教师。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医学科师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二十世纪70年代初,中医学科有刘光金、贾生杰、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等教师六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发展到近十名,并与当时的附设门诊合并为一个单位,全科有刘光金、于九儒、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张志杰等近16人,队伍较为庞大。
70年代末张士卿、陈思平两位教师考上研究生。
1981年随着学校开设中医士专业,中医学科从临床医疗单位调入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等3名教师;中医学科共有教师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张志杰、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等12名教师。
1983年后先后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
中玮等2人,退休、调出韩养全、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段祥业、梁炳银、鲁永和、吴可生、张志杰等9人,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名教师。
2003年升为医专时,中医教研室共有教师王绍心、董宏涛、强新民、李莲英、赵中玮等5人。
2004年新进教师王昕旭、李德双、马献中等3人,其中王绍心退休。
2005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本科生乔永平;2006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治学、郑强霞,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王宾,哈尔滨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万健民。
此时中医药教研室有教师共12名。
2007年9月中医基础教研室成立,教师有李莲英、赵中玮、董宏涛、王昕旭、李德双、乔永平、王宾,同时学校有分来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华平、童亚芳,2008年王宾考上研究生,2012年董宏涛退休。
现中医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分别为李莲英、赵中玮、王昕旭、李德双、乔永平、宋华平、童亚芳。
其中副高3人,讲师4人,硕士研究生2人。
中医基础教研室师资队伍从原平凉地区卫校建校成立以来,随着学校的曲折发展而发展,曾有过兴盛壮大,也有过萎缩低落时期。
随着医专的成立和发展,中医基础教研室才成为一个较前专而细的一个教研室,教师队伍也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教研室工作
(一)教学工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医学科主要承担者学校医士、护士、助产士专业以及“西中班”、“赤脚医生提高班(或进修班)”、“中药
剂培训班”等专业的《中医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1981年以后除原来教学任务外,学校曾先后举办了四期中医士班和一期中医自考大专班,中医学科又承担了该专业所有的中医课程,其中主要有《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古典医著选》、《推拿学》等以及兰医医疗大专班的《中医学》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升专后,中医中药教研室承担了临床医疗、护理、药学、公卫等专业的《中医学》以及中西结合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中医基础教研室成立后,目前主要承担中西结合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其他专业的《中医学》等课的教学任务。
(二)临床医疗工作
中医学科自成立以来,就有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教师,他们坚持教书育人,又不惜个人得失,利用课余为社会服务,为病人解除病痛。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学校附属医院设立而达到鼎盛时期,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学校门诊撤销,但中医学科的教师仍然继承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优良传统,坚持临床医疗实践,利用节假日和课余为校内外广大群众服务,同时积
极参加地(市)、学校室织的各种卫生下乡、扶贫义诊等各项活动。
三、科研工作
(一)中医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学校正确领导下,重视了科研工作。
近三年中医基础教研室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共7项,其中获平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皇甫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二)近几年来,全体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在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在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考试考核方法,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作了大胆和有益的工作,有些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医基础教研室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教研室,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和良好传统的教研室。
随着现在教研室新生力量的补充和学历的提高,整体势力的壮大,中医基础教研室必然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教研室。
相信中医基础教研室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