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93537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32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参考书目1、《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2、《二十二子》.缩印清代浙江书局汇刻本3、《国语》.左丘明4、《黄帝内经素问》5、《黄帝内经灵枢》6、《难经》7、《伤寒论》.东汉·张机8、《金匮要略》.东汉·张机9、《肘后备急方》.晋·葛洪.10、《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11、《千金要方》.唐·孙思邈12、《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13、《圣济总录》.宋·赵信敕编14、《济生方》.宋·严用和1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17、《扁鹊心书》.宋·窦材18、《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19、《儒门事亲》.金·张从正20、《脾胃论》.元·李杲21、《格致余论》.元·朱震亨22、《医学正传》.明·虞抟23、《慎斋遗书.》明·周之干24、《图书编》.明·章潢25、《医学入门》.明·李梴26、《薛氏医案》.明·薛己27、《证治准绳》.明·王肯堂28、《类经》.明·张介宾29、《景岳全书》明·张介宾30、《医贯》明·赵献可31、《理虚元鉴》明·汪绮石32、《寿世保元》明·龚廷贤33、《医旨绪余》明·孙一奎34、《温疫论》明·吴有性35、《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36、《医门法律》清·喻昌37、《寓意草》清·喻昌38、《张氏医通》清·张璐39、《证治汇补》清·李用粹40、《锦囊秘录》清·冯兆张41、《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42、《温热论》清·叶桂43、《温病条辨》清·吴瑭45、《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46、《医学正传》清·高士宗47、《医碥》清·何梦瑶48、《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49、《医林改错》清·王清任50、《类证治裁》清·林佩琴51、《吴医汇讲》清·唐大烈辑52、《医醇賸义》清·费伯雄53、《医原》清·石寿棠54、《读医随笔》清·周学海55、《血证论》清·唐宗海56、《中医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57、《医学求是》清·吴达58、《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59、《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辑60、印会河.五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61、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2、吴敦序.六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6月6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64、孙广仁.七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8月6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与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6、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7、孙广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8、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9、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0、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272、孙广仁,迟华基,韩成仁等.中医基础理论研讨(硕士研究生试用教材).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教材,199773、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174、王新华执笔.南京中医学院内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98675、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76、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7、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78、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80、张登本.《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1、周学胜编著.中医基础理论图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2版82、汤希孟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选用世纪课程教材,第版,李德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按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案和多媒体教案,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导论.................................................................................................................................. 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第二章脏象.................................................................................................................... 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五脏................................................................................................................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第一节气.................................................................................................................. 第二节血.................................................................................................................. 第三节精.................................................................................................................. 第四节津液..............................................................................................................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体质学说............................................................................................................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三节病理产物...................................................................................................... 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七章病机.................................................................................................................... 第一节发病原理........................................................................................................ 第二节发病类型........................................................................................................ 第三节基本病机........................................................................................................ 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五节疾病的传变.................................................................................................... 第六节疾病的转归.................................................................................................... 第八节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养生................................................................................................................ 第二节预防................................................................................................................ 第三节治则................................................................................................................参考书目.......................................................................................................................... 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导论【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七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七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七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中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可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读书,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涵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医药学对该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外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住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生存能力以及意识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其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述说疑点,既认知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员的要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基本概念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准许。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哲学思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性。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针灸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经方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三)现代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分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会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芳胺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本原理课程的主要中医学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 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文本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04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03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分时间和空间
01
时间—年、季、月、日、时
02
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03
植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04
人体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05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汗
大环境 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B
A
D
3.人与社会环尝富后贫”—失精
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导致人
的精神情志不稳定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
医学模式—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的
2
理论认识
3
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实验模式
4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治疗—“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能夏不能冬”—夏不避温热 “能冬不能夏”—冬不避寒凉 “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
1
2
子午流注—时间针法
-纳甲法和纳子法
地域影响
西北地势高—寒凉干燥—少用寒凉
东南地势底—温热湿润—慎用辛热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重 要影响
小环境 政治经济地位,对身心机能有
整体观察法
以外测内:“有诸内,必形诸外”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内脏生理病理现象-----反应于外
外在生理病理现象-----测知于内
五脏分证---某些特定症状,归结为某脏的
生理失常,治疗时,调理该脏
就能治愈该病。
精气学说---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影响生命观

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教材电子教案1

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教材电子教案1

人体气血趋向于表: 皮肤松驰,汗孔开张 多汗,少尿
夏热
暖春
年节律—— 时节气候








冬寒
秋凉
人体气血趋向于里: 皮肤致密,汗孔封锁 少汗,多尿
〔1〕人和自然环境的分歧性: 天人一体观
病理: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1〕人和自然环境的分歧性: 天人一体观
• 日节律——昼夜晨昏: • 白昼阳气运转于体表,有利于脏腑机
能活动 • 夜晚阳气内敛,便于人体睡眠休息
• • 病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天文环境
天文环境的差异: 区域性气候、人文习俗、生活习气等的不同,在
一定水平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思活动 西北 ——
海拔低,气温高,湿度大 人体:腠理疏松,懦弱细腻 西北 ——
〔4〕治疗全体观 关于局部的病变,不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而是主张经过全体加 以调治。 例如: 齿龈红肿疼痛 ——清泻胃火 耳鸣、耳聋 ——补肾、泻肝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一、全体观念
1. 人是一个无机的全体 2. 人与外环境的一致性
〔1〕人和自然环境的一致性:天人一体观
〔1〕人和自然环境的分歧性: 天人一体观
2. 构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 实际基础。
导论
三、中医学实际体系的开展
〔一〕魏晋隋唐时期: 《黄帝内经》的注释(杨上善、王冰)
继承整理阐发经典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王叔和、孙思邈)
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脉经》 《诸病源候论》 《针灸甲乙经》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93537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9353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件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来源。
02
历代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在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重要依据。
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认识,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气血津液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的认识,是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重要概念。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外邪、情志、饮食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病机则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中医治则治法包括扶正祛邪、调理脏腑、行气活血、滋阴清热等,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contents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概述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与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与学习
0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概述
1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2
3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中药治疗注重个体化、辨症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材进行配伍,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中药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咳嗽、失眠、疼痛等。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针灸疗法是中医基础理论实践应用的特色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病因
病机
邪正斗争的消长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系。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实录、主题班会、作文大全、说课稿、评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comments, teaching records, theme class meetings, composition essays, lecture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