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合集下载

正视中国的高教危机

正视中国的高教危机

正视中国的高教危机中国聚焦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的大部分成员,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会有世界第一流的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恐怕是中国政府过去10年中投入最多,产出最少的一个领域。

从招生规模,基本建设,教授待遇,到研究经费,官方对高教体系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

当然,中国政府政府对高教的投入并不是所谓的大锅饭。

像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得到了中央政府拨给的相当一部分的经费,因为北京希望打造能和哈佛、耶鲁媲美的研究大学。

大部分中国的高校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征地和贷款这些手段,来扩大它们管辖区内的高校,所以中国地方高校在过去10年中,亦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

中国高教体系的高速扩张,虽然使中国的高校达到能每年招收700万新生的规模,但也带来了不少众所周知的问题。

地方高校沉重的债务,很可能会在今后几年内触发还贷危机;高校基建已成了腐败的重灾区;扩招规模过大,已使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师资质量过低,课程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学非所用成为普遍现象;学风不正,抄袭造假的丑闻接连不断,高教界的诚信扫地。

这一系列的体制性问题,已形成了中国高教的整体性危机。

这一危机将影响中国是否能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和富有竞争力的社会。

从国外看中国的高教危机,最明显的反映是中国留学生人数的暴增,因为中国的社会中上层已经开始用脚投票。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已超过1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中国留学生的大部分是研究生,而且许多都靠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就学。

现在的情况可大不一样。

中国留学生中的本科生比例大大上升,而且基本上是自费。

这一情况在其他中国留学生多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恐怕都很相似。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克莱蒙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是一所私立的文理学院,只有本科生。

它的强项是社会科学和文科。

在美国的文理学院里排名很靠前。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战略取晦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战略取晦

( ) 一 管理 体制 落后 , 高校 自主权 小 我 国大学仍 处 于计 划 体 制 和行 政 管 理 之 下 , 高校 不 能做 到“ 向社会 , 法 自主 办学 , 面 依 实行 民主管 理 ” 。 高 等教育 体制 改革 进 展缓 慢 , 现行 体 制 与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济体 制 不 相 适应 , 学 校 仍 缺 乏 面 向社 会 自主 办 “ 学 的应有 权力 和 自我 约束机 制 ; 中央教育 行政 部 门、 其 他 业务部 门以及地 方 政 府 教育 行 政 部 门 、 他业 务 部 其 门分别 办 学 与 管 理形 成 的 条 块 分 割 局 面 尚未 根 本 扭 转 , 门人 才 的供 求 没 有社 会 化 ” 专 。虽然 19 9 8年 8月 2 9日通过 的《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高 等 教 育法 》 四章 规 第 定 “ 等学 校 自批 准设 立之 日起取 得法 人 资格 ” 高等 高 “ 学校 的校 长 为高 等 学 校 的法 定 代 表 人 ” 但 在 现 实 中 , 高校并 没 有真正 享 有 民事 权 利 。“ 等教 育 的发展 和 高 高级人 才 的 培 养都 是 按 国家 指 令 性 计 划 进行 的” 高 “ 等学 校 的招生 、 毕业 生 的分 配 、 学科专 业 的设 置 等是靠
性 和 特 色 ; 学 人 才 培 养 脱 离 社 会 发 展 的需 求 ; 政 危机 阻碍 高 校 内涵 发 展 ; 等 教 育 的 国 际 化 问题 等 。 高 等 教 育 大 财 高
强 国 建 设 发 展 规 划 的 应 然 取 向 为 : 订 或 完 善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相 关 法 律 , 修 引导 高 校 制 定 可 操 作 的个 性 化 、 色 化 发 展 特
用型 、 技能 型人 才 的需 求 。我 国许 多 大 学 都存 在 定 位 不清 、 定位 不准 的 问题 。在利益 驱使 下 , 多 高校不 管 许

我国民办高校的危机与发展对策

我国民办高校的危机与发展对策
2l O 2年第 2期 ( 第 1 7期 ) 总 2
福 建 金 融 管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N O. 2 201 2
J un l f u inIsi t f ia ca Ad nsrtr o ra ja n t ueo n n il miitao s oF t F
S r a . 2 eil No 1 7
高校 生源 不足 、 学 生 就业 受 到 影 响 ,民 办 高 校 遭 遇 发 展 困境 ,许 多 民办 高 校 接 连 挂 靠 他 校 、关 停 甚 至 倒 闭 破 产 ,新 生 入 学 人 数 同 比下 降 4 % 5 % 0 ~ 0 …。 同时 ,我 国 民办 高 校 整 体 发 展 速 度 明显 下 降 , 2 0 —0 0 年 ,全 国 民 办 高 校 学 校 数 量 、 新 生 入 学 人 数 、在 校 生数 量 以及 专 任 教 师 数 量 连 续 三 年 0 82 1
人 ,但 是 相 当一 部 分 动 机 不 纯 的 举 办 者 的介 入 就 难 以避 免 发 生 乱 办 学 、 乱招 生 、 乱 发 证 等 现 象 ,
极 大 的 扰 乱 了 民办 教 育 市 场 的 正 常 秩 序 。且 低 门槛 的 直 接 后 果 必 然 是 民办 高校 软 硬 件 办 学 条 件 不 过 关 ,有 的 民办 高 校 虽 然 具 有 较 好 的 办 学动 机 ,但 却 缺 乏 基 本 的 办 学 能 力 ,没 有 基 本 的 师 资 和 教
学 设 备 等 办 学条 件 和 基 本 的 教 学 质 量 保 证 体 系 ,学 生 学 不 到 过 硬 的知 识 和 技 能 ,就 业 更 无 任 何 保
障 ,这 最 终 损 害 的 是 广 大 学 生 的利 益 ,动 摇 的 是 公 众 对 民办 高 校 的信 心 。虽然 1 9 9 3年 颁 布 的 《 民 办 高 校 设 置 暂行 规 定 》对 于 民办 高 校 的 办 学条 件 设 置 了要 求 ,但 是这 样 的文 件 规 定 并 没 有 多 大 实 际效 力 ,各 地 政 府 也 没 有 严 格 的 执 行 。政 府 仍 旧如 发 展 民营 经 济 一 样 以 “ 门槛 ,零 障 碍 , 高效 低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我们两委的干部同志在一起交流,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给我的题目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我今天还是虚实结合,微观的和宏观的结合起来讲一讲。

今天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讲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因。

就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其中有哪些机遇。

我想首先跳出高等教育这个圈子到外部去看一看,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下办学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在改革建设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看看都取得什么成绩(变化还是很大的)。

但是,光看到成绩不行,而且还得看到我们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矛盾,有一些什么热点、难点问题,今后高等教育或者高等学校的建设的任务是什么。

这三个方面是从高等教育这个角度给大家谈一谈。

然后,高等教育的实质,它的专业体是是高等学校,因为大家都是做宏观指导,做管理工作的,让大家对高等学校情况有一个了解,就是我们看一所大学怎么看、看什么。

最后一部分介绍一下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我从高等教育大的(话题)里面切入到高等学校,这样我想为大家今后的工作希望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从几个方面提一提,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经济发展的背景,社会发展的背景,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还有国际的发展背景,以及现在我们在发展建设中遇到一些矛盾,从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际上我们都是两委的干部了,平时的学习任务很多,不光是自己学,可能经常到下面去做指导,还要讲,所以都很熟悉,我们这个部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展开。

第一节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我们现在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承担着创新型才培养的重任。

我们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要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持。

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的成因与危害分析

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的成因与危害分析

一文介绍 : 日由 客中国网站发布 的“ 近 博 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 政治领域。后来更多地被企业界所重视, 美国《 危机管理》 一书作 忧》 调查结果表明 , 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够理 者菲克曾对《 财富》 杂志排名前5o og的大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同度调查问卷 ,
98 7 进行过一项关于企业危机的调查 ,0 8%的被调查公司同意 , 现代企 想。有6 . %的受访者认 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 的总体形象更接近
反响, 对我 国高校 显然 造成 了很 大 的危害 。本 文着 重分 析 了我 国高校 危机 事件 的成 因及 可能 造成 的
危害 , 以对我 国高校 的发 展做 出预警 。
关键 词 : 高校危机 事 件 成 因 危害
高校的纯净 与权威正在受到质疑。 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与评价 , 《 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 为 《 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堪 提出来 的 , 它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首先被用 于外 交和国际
其二 , 媒体越来越发达 , 表现在数量 上越 来越多 , 质量越来 部还是外部公众 , 都不容忽视他们在危机事件中的一股强大的力 越高, 竞争越来越激烈, 竞争中的管理与监控也有失控的时候, 量。应对高校危机事件首先应该对事件中的目 因 标公众进行分析, 而媒体的记者 总是希望挖掘出组织背后 的新 闻, 并通 过大众媒体 它是舆论形成过程 中的一个重要链 条, 它的传播效力是不容忽视
维普资讯
大学时代 - 坛 2 0 论 0 6年 O 2
我国高校危机事件 的成 因与危 害分 析
唐 雁 凌
( 湖北黄 石理 工 学院 管理 学院 湖北 黄石
4 50 ) 30 3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事件, 这些事件引起 了社会和媒体的很大

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危机分析_王文龙

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危机分析_王文龙

一、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经历了近12年的大学扩招以后,各种迹象表明,中国高校①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虽然,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财务或规模经济方面的考虑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扩招冲动,但外部环境的改变已经使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地方高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是其初步表现。

客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高校扩招不得不走近尾声而进入后扩招时代,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清醒认识后扩招时代的必然性,我们才能摆脱扩招思维定势,在尽力化解后扩招带来的各种挑战、充分抓住后扩招产生的大量机遇的基础上,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后扩招时代的来临首先是计划生育与中国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

中国激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导致的人口转型使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各级学校的生源持续萎缩,最终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生源供给。

据资料显示,全国小学入学人数在1995年达到2532万人的峰值后就开始出现下降,1998年后开始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2005年,小学入学人数下降至1672万,随后基本稳定在1700万,此时适龄人口总数还不及1994-1996年波峰状态的70%。

(见表1)根据教育年限推断,1998年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下降意味着11年后(7-18岁)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大幅下降。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2009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大幅下降,接下来的2010年继续下降,专家预计2011年高考生源还会继续下降。

根据逻辑推理,小学入学人数大幅下降从1998年-2006年共8年,可以推断中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也应该有8年(2009-2017),高校的生源危机可能还会继续持续6年。

鉴于中国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8.5%,义务教育阶段直升,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9.2%,考虑到中学后教育分流会进一步加剧,高考报考率提高空间不大,我们可以预测,2017年中国高考学生与最高峰2008年之比也应接近70%。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 中 小 企 业 经 营 困 难甚 至倒 闭 , 导 致 大量 农 民工 失 业 返 乡 。 并
球化背景下 , 任何 国家都不可 能独善其 身或置身事外 。 而受危
机影响的我国经济又间接影响到了我 国高等教育领域 ,主要
量增速放慢影响高等教育拨款 和大 学生就业 在这 场危 机中 , 国受影 响最 大的是 实体经 济领 域。 我 这主 要是通过贸易渠道传递 的。 由于美 国经济疲软导致需求萎缩 ,
Vo19 N O . .1 J n.2 0 a , 01
........
..
....

































金 融危机 影响下我 国高等教 育面 临的机 遇与挑 战
夏 茂林
(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科 学与技 术学院,四川 南充 6 7 0 ) 3 0 2
进 而 影 响 到 我 国 的 出 口。而 我 国 的对 外 出 口额 往 往 占到 G DP
的 4 %以上 。据德意志银 行发布 的《 0 中国经济报告 》 显示 , 中
国 出 口与 美 国 GD P呈 8 %的 相 关 性 。2 0 0 0 1年 至 2 0 0 5年 , 美
国G DP每下降 1 中国出 口额便相应下降 65 。出 口额 %, . %E 减少势必放慢我国经济的增 速 。 而且 , 投资 占我 国经济增长 的 比重也极 大。受金 融危 机影 响 , 国投资产业 已明显 减少 , 我 因 而也使得 我国经济增速减慢 。事实上 ,0 8年我 国 GD 20 P增 长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方向[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面临着教育的公共性衰退、管理官僚化、非民主化等问题。

公共治理理论包含的服务、市场取向、分权与合作、回应性、责任等特征为这些问题的消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公共治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引发的高等教育危机无论是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一系列的危机。

这些危机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同样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产生的问题的根源。

1.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公平与正义的衰退公共性最主要体现于公共价值,即确保学生和家庭平等地获得最基本的教育服务,确保公民社会所需要的民主价值得到培养。

教育公共治理活动应体现公平与正义,这是它区别于私人组织活动的根本所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高等教育接受者的范围狭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达到三百九十八所,在校学生62万人。

接受教育者与总人口比例是6.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衰退现象同样是不可忽视:(1)高等教育的完全市场导向,导致公共教育的规范性和公共性的衰退。

(2)教育公共责任的弱化。

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公办高等教育责任弱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化参与主体的调控、管制和评价弱化导致了高等教育成为企业家谋取经济利益的重要目标对象,高等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3)公信度下降。

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高校乱收费和近年高校群体事件频发导致了高等教育管理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公信度的下降。

2.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官僚化倾向:大学行政化、衙门化以及教育侏儒化根据马克斯·韦伯最初的设计,大学也可以按照科层制的模式运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高等教育宏观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高等教育宏观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高等教育宏观发展趋势分析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

20世纪后半叶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201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

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

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

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

201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56.67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增长3.18%;专任教师174.01万人,比上年增加6.74万人,增长4.03%。

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95:1,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

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3.61万人,比上年减少1939人;专任教师2.06万人,比上年减少1267人。

201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01248.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34.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95.08亿元,比上年增加562.02亿元。

二、2020年高等教育宏观发展趋势分析:塑造未来高等教育教学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危机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危机

9 0年代 , 市场经济的进入在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的 同时, 也 在 大 学 的教 育 思想 和观 念 上造 成 了 混乱 , 大 学 教 育 的社 会与 文 化 意义 正 被 无 孔不 入 的 市场 大 潮 所侵 蚀 。 中 国 当代 大 学 越来 越 趋 于专 业 化 、 技术化 、 企业 化 和 商业 化 。而作 为大 学 教 育 的首 要 原 则 、 核 心 和立 足 之本 — — 学 术 却 日渐 衰 微 , 人文 学 科 弱 化 。特 别 是在 最 近 2 0年 中 , 这 些 问题 甚 至 已 经严 重 影 响 到 了整 个 教育 的正 常 发展 。 1 国 家政 权 对教 育的 干 涉和 支 配 国家政 权 对 教育 的干 涉 支 配 着 大 学 的发 展 模 式 , 大 学 在 国 家 政权 的干 涉 下各 自按 照 国家 的 愿望 和 目的在 一 个 统一 的模 式 下 发展 , 在这 种 发 展模 式 下 大学 的个 性 化 和 多 样 化 则 受 到 严 重 削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 中的独特性更要求教学 自由、 开放 。 而 自由作 为 决 定艺 术 教 育 发展 乃 至 整个 大 学教 育 发 展最 重要 的 个 因素 却 严 格受 国家 政权 的控 制 。古 希腊 艺 术 之 所 以 能取 得 高度繁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 自由。近代陈寅恪在其美 学教 育 思 想上 也 倡 导 “ 独 立之 精 神 , 自由之 思 想 ” 的 美 学 思 想 。 我 国 的 艺 术 教育 自《 延安文 艺座谈会》 以来 就 严 格 的受 政 治 的 管 制 和 支 配一 即 文艺 服 务 于政 治 , 这 必 然导 致艺 术 的 发 展 严 格 受 政 治 的约 束 和支 配 , 深 深地 束 缚 了传 统 文 化 中 的文 化 和艺 术 的发 展 , 在 这 种思 想 模 式 下 引进 了 西 方 艺 术 史 中 的 所 谓 “ 写 实主义” 而 拒 绝 了 中 国传 统艺 术 和 西 方 现 代 艺 术 的文 化 积 累 。在 这 种 “ 写 实主义” 的艺 术 观 和 苏 联 模 式 的融 合 和 吸 收 , 改 造 中重 建 “ 红、 光、 亮” 的风 格模 式 和 “ 高、 大、 全” 的艺 术 形 象 , 以达 到歌 颂 光 明 和 政 治理 想 主 义 的 目标 。 艺术 为 政 治服 务 远 远高 于 自身 的 学 术 价值 , 成 为 政 治意 识 形 态 后 的另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在 这 种 特 定 的 艺术模式下 , 艺术个性消失于一种集体风格 中。共 同的创造 了 个虔诚 的宗教世界 , 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 2 艺 术 教 育模 式 的 落后 我 国的 现代 高 等 艺术 教 育 的教 学 思 想 和教 学 理念 自建 国以 来 一 直 还在 沿 用 欧 洲 1 9世 纪 或 2 O世 纪 5 O年 代 由俄 罗 斯 传 人 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而美国早在 2 0 世纪六 、 七十年代 已大胆 的将 对 材料 的认识 , 对对 象 的观察 方 法 , 个 人 的体 验 及 表 达 个 人 情 感 的训 练放 在 首位 , 这大 大 提 高 了学 生 的独 立 精 神 , 自由思 想 和创 新 能 力 。而 我 国 的 艺 术 教 育 还 是 停 留 在 对 造 型 能 力 的 重 现, 对 基 本 技 能 的强 化 的教 育 模 式下 。在 这样 的教 学 模 式 下 , 老 师只是注重对学生基本造型( 在绘 画中, 指对固体形象或向后退 缩 的一个个平面做立体表现 ) 能力的训练 , 而作为艺术最重要的 创新能力和思维方法却显得相形见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 技 法 的教 授 , 而是 要 开 发 和 扩 展 学 生 智 慧 的 复 杂 系 统 工 程 。这 就要 求 除 了掌 握 技 法之 外 还 要 提高 自身 的艺 术 修养 。对 艺 术 发 展史 的 了解 , 对艺 术 欣 赏 的趣 味 和艺 术 评 价 敏 锐 的 洞 察 力 。 同 时对 哲 学 、 诗歌 、 社会 学 、 文 学 等 等其 他 学科 的 了解 , 对 当下 社 会 现象 引发 的思 考 , 都 是 艺 术 教 育 至关 重要 的 方 面 。 而 大 学 教 育 逐步 趋 向于专 业 化 、 技术化 、 商 业 化 和 企业 化 , 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里鉴 于 中 国教 育 资 源 的 局 限 和 社 会 需 要 的迫 切 , 他 仍 然 是 一 个 可 以被 人 接受 的艺 术 教 育 模 式 , 但 是 随着 世 界 一体 化 和 经 济 全 球化 的进 程 , 中 国社 会 逐 步融 入 到世 界 的潮 流 中 , 原 有 的艺 术 教 育模 式 已经不 能 促 进 当 前 艺 术 的发 展 状 况 , 而 培 养 出 的 毕 业 生 也不 能 促 进 当今 信 息快 速 发 展 的世 界 。这可 以从 最近 几 年 中毕 业生 的就 业情 况 可 以清 晰 的看 出 。 3 教 育的 投 入 引发 的 现 象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展望:危机与创新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展望:危机与创新
1 应 市场 需 求 。 出成 人教 育 的 特 色 .适 突

项测算结果表 明,招收一名外国留学生,除学费收 入、 生活消费收入 外, 还能为本 国带来零点几的就业 机会。发达国家为发展本 国教育产业而瞄准 中国巨 大的潜在 的教育市场 ,使 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面临 着更加 严 峻 的生 源竞 争挑 战。
2 会 认 同感 危 机 .社

收 稿 日期 :0 8— 5— 4 20 0 0
成人高等教 育 自身存在诸 多不足 ,使社会对成 人高等教育缺乏认 同感。主要原 因在于 :1 成人高 () 等教育形式多、 类型复杂, 校外教育点遍布、 战线长 , 质 量监 控 不到 位 。 多数高 校 的成人 高 等教 育 没有形 成 自己的 品牌 、 色 , 特 社会 对 成人 高 等教 育认 可度 不 高。() 2 高等学校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角度考虑 , 教 学资源优先配置给普通教育,削减成人教育的资源 配置, 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 :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外聘 教 师较 多,考 核监 督 不到位 ;教 学模 式创 新不 足, 一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 , 不适应成人教育的特 点 和要求 ; 教学手段更新不快 ,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 术 没有 广泛使 用 ;毕 业生通 向人才 市场 的渠 道 不 畅 等等问题。 限制 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3 一些高 校办学思想不端正 ,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手 段, 投入不足 , 主要依赖社会资源办学, 不少校外教 学点办学条件差 , 教学环境不理想, 学生感受不到大
学教 育 的氛 围。
二、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出路 : 改革和创新 20 06年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做 出了 “ 稳 步发展, 提高质量” 的战略调整 , 将逐年减少扩招 比 例, 并在三年 内实现零扩招。 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期 内普通高等教育仍只能满足高等教 育适龄人 口百分 之 五 六 十 的受教 育 需求 ,百分 之 四十 以上 的考 生还 将转而选择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 内的其他类型的高 等教育。 这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言, 既是机遇也 是挑战。 成人高等教育要抓住机遇 , 在市场经济的运 作 下 自我发 展 , 自我完 善 。

高校危机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高校危机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教育博览Education Expo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高等院校逐渐重视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爆发的危机事件。

由于高校危机对高校及高校成员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及校园正常办学秩序,文章对高校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改革的开放,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以及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等诸多原因导致了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受到外部环境的改变影响,高校内部环境也发生着潜在变化。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国家对人才培养也日益重视,各省各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增强,大学生和教师的人数渐渐增多。

截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

在校人数近4000万。

然而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各不同,消极因素的多样性产生了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导致了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并有日渐严重的趋势。

这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这些在进步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中高校的危机事件就是其中最典型事件之一。

由于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卷入高校危机事件中,且有着传播快、覆面广等特征,因而对社会、家庭、学校及师生都带来了危害及不良影响。

当前,如何科学有效地全面提升高校危机管理的水平,正确防范和应对各类危机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任务。

为了帮助高校提高预防能力,控制公共安全事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展。

探讨危机事件产生的种种原因,并对症下药以此来减少危机事件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

在总结原因之前,通过文献收集,将高校危机事件进行了准确的定义,是指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内或者与高校有关的。

由高校校内外因素引起的、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严重损害或者可能损害院校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各位师生利益的突发性事件、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

浅析我国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七大危机

浅析我国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七大危机

做 到有 章必 遵 , 规 必究 。高 校要 通 过合 理 布 置 考场 , 违 科 学 编 排 座 位 , 试 引 入 现 代 化 的 监 控 设 备 , 强 考 试 的 公 尝 增 正 性 , 高 监 考 效 率 。 要 加 强 考 务 人 员 的 培 训 T 作 , 高 提 提 考 务 人 员 的 责 任 心 和 业 务 能 力 , 设 一 支 纪 律 严 明 、 任 建 责 心 强 的 监 考 队伍 。 风 、 纪 是 校 风 、 纪 的 一 个 缩 影 。 考 考 校 良 好 的 考 风 、 纪 能 有 力 地 提 高 学 校 形 象 , 效 地 提 高 教 学 考 有
道 高 校 应 率 先 从 应 试 教 育 的 笼 罩 巾 走 出来 , 革 刻 板 改

的考 试方 式 , 学 习效 果 采川 多元化 、 方 位 的 评价 机 对 多
制 。 们 要从 平 时学 习 、 沦考 试 、 能 操 作 、 意创 新 等 我 理 技 创 多 个 方 面 评 价 一 个 学 生 ,不 能 t 学 生 变 成 单 纯 的 考 试 机 : 器 。 外 , 们 在 考 试 命 题 时 , 多 采 用 开 放 式 、 新 式 的 此 我 应 创 问 题 . 量避 免需 要 死 记硬 背式 的考题 。 竟 , 核 、 验 尽 毕 考 检
定相 应 的规 章 制 度 . 试 前 公 布 于 众 , 试 时 严 格 执 行 , 考 考
传 统 的 学 习 效 果 评 价 方 式 就 是 考 试 考 i ) 成 _  ̄5- 数 『 衡 量 学 习 效 果 的 唯 一 准 , r学 生 选 优 、 奖 的 重 要 条 一标 成 评
平 、 开 、 正 。 于 自 觉 做 到 城 信 考 试 . 信 纪 求保 持 良 公 公 对 蛾 好 的 学 生 , 以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给 适 的 精 神 奖 励 或 学 分 叮 奖励 , 励 更 多 的学 生遵 循 诚信 , 惜 减 信 , 持 诚信 。 激 珍 保

高职教育发展的危机与出路

高职教育发展的危机与出路

约4 0 0 0万 人 。生 源 减 少 会 加 剧 高 职 院 校 的 竞 争 ,
年的 5 7 % ,逐年增 长 为 2 0 0 9年 的 6 1 . 7 % ,2 0 1 0年
的6 9 . 5 % ,2 0 1 1 年的 7 2 . 3 % 。2 0 1 2年 ,已有 8个
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据江 苏 省 教 育 考试 院 发 布 的信 息 ,2 0 1 1年 江
苏省 高职 ( 专 科 ) 院校 通 过 “ 注册 入 学 ” 录 取新
2 0 1 3年 1 O月
第2 9卷 第 5期
北京财贸职业学 院学报
Hale Waihona Puke 【 专家论坛 】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的危 机 与 出路
◇梁 国胜
摘 要 :伴 随不 可 逆转 的高 等教 育大 众 化趋 势 ,高职 院校 面 临 生 源下 降 等 生 存 和 发展 的严 重 挑 战 。高 职 院 校生 源结 构发 生 的 巨大 变化 ,必 然要 求 高 职 院 校在 人 才 培 养 方案 、教 育教 学 模 式 和 管 理方 法 等 方 面 做 出 相应 的调 整 。未来 5—1 0年 ,高 职 教 育 要继 续 深 化 管 理 体 系 、学 位体 系 、生均 拨 款 、准人 制 度 等 方 面 的
改革 。
关键 词 :高 职教育 ;危 机 ;出路
中图分 类号 :G 7 1 0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2 9 2 3( 2 0 1 3 )0 5— 0 0 0 4— 0 4
高职 院校 的生源结 构正 在发 生着 巨大 变化。 高职 院校 不 仅 面 临 前 所 未 有 的生 存 危 机 和 发 展 压 力 。改 革 是 高 职 院校 生 存 、发 展 的 必 由 之 路 。未 来 5~1 0年 ,高职 院校 如何 应对 一个 生死 存亡 的处 境 ,是 高职 院校 必须 正视 的严 峻现 实 。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高校的发展也存在着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高等学校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高校扩招与堪忧的财务状况之间、高校发展东西部严重不平衡、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五大矛盾。

关键词:高等学校;矛盾;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外高等学校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抢夺中国的生源,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建立和谐的高等学校内外部环境有利于高校轻装上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学校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从而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一、中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一)高等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更承担着基础教育缺失的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这对于高校来说压力是很大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即为了考上大学,因此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进入高等学府之后,学生往往有一种失落感,因为进人高等学校并不表明自己的未来有了保障。

在经历的大学一年级的喜悦、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困惑之后,四年级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

所以,大学校园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人去打工、找工作,很大一部分则选择考研究生。

作为学生培养的最后环节,在大学生没有美好前途的时候,高等学校教育往往成为社会、大学生指责的对象。

(二)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矛盾。

高等学校专业体系中的人员以专门利益为中心,行政体系中的人员则以组织利益为中心,两类人员的价值体系截然不同。

在具有浓厚官本位传统的中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行政人员。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改革政策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定量指标体系,而对行政人员则只规定了一些定性的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专职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冲突。

因此,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源,并且在高等学校改革中占据有利位置,专职教师往往热衷于担任行政职务。

经济危机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危中求机

经济危机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危中求机

经济危机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危中求机(舒本姣张登科)美国次贷危机如同一根导火线,引爆全面金融危机,而且向全球加快蔓延,波及面更深更广。

金融危机对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已成事实,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尤其要有危机意识,伺机完成师资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着重发展龙头专业和学校品牌,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危中求机,逆势而上。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金融危机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年来,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特别是近些年,由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旺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诱发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减少,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不少加工制造企业已倒闭、破产,失业飙升,就业困难,对我国的教育体系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以培养“中间人才”[1] (技术员类)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为主旨的高等职业教育自然无法避免。

这种情况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尤其要有危机意识,伺机完成师资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着重发展龙头专业和学校品牌,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危中求机,逆势而上。

一、在危机形势下再次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以其作为应对危机的理论导向要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如何办职业教育?再次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即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只是其课程计划有特殊性。

即它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体现职业特殊性;但它也同时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而不像中等职业教育那样可以只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

这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由此我们知道,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此时期,除了皇家家族的后代以外,其他人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也为中国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明清两朝后,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步完善,出现了徽派、浙江沪派等多种流派。

其中,明清时期的学堂教育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时期的学堂教育以“读书于案,背书于心”为教育理念,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品德的培养,其中包括尊敬长者、团结协作等。

同时,学堂教育的普及,也拉近了不同地区人民的距离,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被后代称为“琅琊社”。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危机期。

新政府试图推动教育现代化,但由于多种原因,进展缓慢。

20世纪初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加剧,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恶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从1952年开始,中国实行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政策,确保了大多数儿童都能上学。

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多所优秀高校的建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扩大,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革。

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实现教育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现在都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

在现代中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更加均衡分配,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全面落实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助推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另外,当前中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带来的教育资源和质量不均,以及一些地区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等。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历次经济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历次经济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历次经济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步扩散至全球,由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出手,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系列举措(简称“国十条”)。

金融危机以及这些应对措施会对高教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生们在潘懋元教授的组织下,通过学术沙龙,围绕该话题展开讨论,以历史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各方观点金融危机为未来高教发展夯实基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再次受到挑战,政府又一次提出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波及中国时采取的政策大致相当。

在扩大内需应对危机的具体策略上,高等教育在两次危机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并由此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

从1999年开始,经过连续几年的大扩招,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903.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初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

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迅速,短期内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成绩斐然,但由于本次扩张的政策出发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导致高等教育扩张相关的许多政策准备不足,尤其是对大众化相关的条件和后果等论证不足,因此,许多相关的问题,在高教规模扩张之后逐步暴露出来。

一是经费问题。

高等教育扩张需要以增加相应的经济投入为前提,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对学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家庭的学费负担沉重,社会公平问题日渐突出。

二是师资问题。

规模扩张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是有足够的教师资源,事实上,现有的高校教师成长机制很难满足短期内高教规模迅速扩张的需求,由此导致高校生师比大幅上升,而且大量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进入到教师队伍中,带来质量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概况,主要探讨了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高等教育危机:(1)质量危机,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学基本条件的恶化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资金短缺危机,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教育支出逐年下降。

(3)教育公平危机,主要表现为由居民个人与地区收入的差距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不公平。

[标签]高等教育质量危机资金短缺公平危机
在其后的两年,2000年招生220万,2001年招生250万。

1999年的毛入学率为10.5%,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1%,距离15%仅一步之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准备迈入大众化的行列。

按照“十五”教育规划,2005年后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以期实现2010年毛入学率20%的指标,从而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沿着“精英教育一大众化教育一普及化教育”这一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向前挺进,这一趋势从表1所提供的数据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规模急剧扩张的时期,从以精英培养著称、以远离世俗为荣的象牙塔中走出,贴近大众,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中国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选择。

但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我们也应冷静地对待其繁荣背后的危机,理性地分析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下所隐藏的潜在威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防范未然。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质量危机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主要是采用了两种战略,一是在8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内涵型发展”为主的改革思路,即指在原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为主,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不增加或少增加高校数量便可达到扩大受教育人数的目的。

二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的“外延型发展”的办学思路,进行高等教育体制上的创新突破,最核心的就是办学体制的突破。

这样,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并发展为多种形式,如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合作办学、大学园区、大学城、教育集团等新的外延发展的办学模式。

如同任何一个产业一样,高等教育真正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外在规模上,而且体现在内在质量上。

毫无疑问,这种“内涵+外延”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对原有的单靠政府自己“穷国办大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但与此同时“内涵”与“外延”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

1.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急剧下降
由表1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率从1997年的5.46%急剧上升为1999年的31.94%、2000年的35.46%,1999年和2000年高等院校扩招幅度高达30%以上。

学生人数急剧膨胀的直接效果之一,就是使各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迅速降至1996年教育部颁布的《核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之下。

扩招使普通高校物质资源条件短缺的状况更加恶化,因为我国高校原本就是“人口多,底子薄”。

以1999年与1995年做一比较,列示于表2。

仅以全日制学生平均计算,无论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学生宿舍面积,还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数,无一不在迅速下降,规模越大的学校(我们姑且认为,全日制学生人数越多的学校越有可能是重点及大的院校)下降的幅度越明显,这一数值的计算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非全日制学生在内。

另外,“本专科高校师生比由1997年的1:7.8上升至2000年的1:15左右,其中61所院校师生比是1:20-1:38,……教师负担沉重,个别院校教师周课时甚至高达40节”。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远不及需求情况下的一种几乎必然的选择,问题在于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并未同时伴随着巨额或同比例的财政教育拨款,这势必使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大超过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图书、教学用房、学生宿舍等办学基本条件的建设速度。

人数与基础设施极不协调的发展,不能不让人怀疑在这种“高等教育年增30%的大扩招,或曰高等教育学生规模年增15~26%的扩张”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换回的教育规模的扩大?这种急剧的规模扩张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学生“产品质量”如何?这种紧缩环境下培养的大学生是否会“营养不良”?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通常与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相适应,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形式上是高校所能提供给社会和个人的受教育机会,但实质上却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家财力所能提供给高等教育的资源增量总和。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原本应该是这种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但我们目前的做法似乎已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即寻求的是另一种扩张的途径:在国家财政拨款不够的情况下,通过高校产业的自负盈亏或向学生增加收费来实现所谓的“以产养学”和“以学养学”,力不从心的扩招结果也可能是欲速则不达,保证数量不保证质量,保证规模不保证效果。

2.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
非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断发展,应该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看齐的一种尝试和举措,“投入民办高校的资源曾经令其数量达到1800所(其中有1000多所民办高校获得政府的认可)。

这些民办高校招收将近100万的学生。

然而,质量是个大问题,其中只有37所民办学院和大学被获准授予学位,而在这37所的民办高校中,只有4所有本科学位授予权”。

高等教育现阶段仍然是一种处于卖方市场的稀缺商品,这种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现实购买力,不排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个人、企业或集团打算投资于高等教育以便获取利益,因为在供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风险极小而收益极大的投资,当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质量检测标准时尤其如此。

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尚未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基本框架,全国上千所公立高校与上千所私立高校教育质量
的评审、认可工作既没有明确的官方正式机构,也没有民间权威组织来加以认定。

换言之,中国缺乏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认可、监督、惩罚与退出机制。

在家长们的兴趣主要放在能否让子女取得一张有利于今后工作、获取有利职位的信任状——文凭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谁来保证1995年为2.2:1,1996年为2.27:1,1999年为2.65:1,正在呈差距拉大的趋势”。

基尼系数的变化充分说明,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众化)势必受到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市学生和那些与他们相似的农村学生相比,仍是优势在握。

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不在城市适龄人口,而在农村适龄人口,只有真正提高农村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大众化的目标才能顺利实施。

目前出现的这种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无疑会增加农村适龄青年上大学的难度,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水平群体的农村人口的经济承受力,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更进一步说,教育的不公平其实远在实施高等教育之前就已存在,因为基础教育在中国城乡之间的分布就是极不公平的。

此外,农民的收入地区差异也很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也直接造成了高教资源与机会在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部分。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提高学费水平的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财政资助,收取学费的政策离不开配套的学生资助政策,否则就达不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目标。

面对收入差距在我国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日益扩大的趋势,提醒我们应充分关注高等教育收费对低收入阶层的不利影响,辅之于相应政策措施予以解决,如助学贷款制度、特困生救济制度、学费减免制度等,使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不至于因为经济问题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应实施教育金融创新,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家庭的教育扶持,考虑建立以居民收入为主要参照系、同时参考教育成本和学生学业成绩而确定收费标准的体系。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潜在性危机不容轻视,深入探讨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危机需要我们在以下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更佳的解决方案:(1)如何避免高等教育产业营利性中教育收费不公平的问题,即价格的许可制度。

(2)高等教育产业化中如何形成更普遍和更合理的政府、社会与个人三者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机制。

(3)高等教育产业的进入许可制度与高等教育服务的内容、标准的审验制度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