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合集下载

颈部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

颈部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

颈部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
刘经祖;陶英杰;等
【期刊名称】《陕西肿瘤医学》
【年(卷),期】1999(007)004
【摘要】我院自1956-1998年,共收治颈部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68例,63例经手术治疗。

60例为颈动脉体瘤,其中2例恶性;3例迷走神经体瘤,其中1例为异位。

动脉外膜下肿瘤摘出术33例(占52.4%),单纯肿瘤摘出1例;肿瘤大部切除10例(占15.9%);肿瘤合并分歧部切除19例(30.2%),术后脑血管并发症3例。

肿瘤合并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前,需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微机脑血流图(CREG)监测,波幅差≤30%的合格标准,恶性或未切除彻底者术后补加放疗。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刘经祖;陶英杰;等
【作者单位】天津肿瘤医院头颈科,天津300060;天津肿瘤医院头颈科,天津30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91
【相关文献】
1.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 [J], 李克军;孙明霞;徐冰;商书范;李辉
2.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J], 朱芸;徐鹤;谢宗玉
3.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J], 王璞;夏寅
4.颈部副神经节瘤、心脏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场与高儿茶酚胺血症的较量 [J], 孙娟;黄宇光;隆云;刘剑州;文进;李汉忠;纪志刚;董德鑫;叶子兴;苗齐;童安莉
5.甲状腺副神经节瘤合并双侧颈动脉体瘤的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1例 [J], 庄欢;廉猛;房居高;侯丽珍;陈笑;何时知;王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朱芸,徐鹤,谢宗玉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蚌埠233004$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MRI影像。

结果颈动脉体瘤10例,颈静脉球瘤4例,鼓室球瘤3例,迷走副神经节瘤(恶性)1例。

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颈静脉球、鼓室及迷走神经的病灶平均长径分别为5.0cm,3.6cm,1.5cm,5.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1,P=0.008)。

病灶多为椭圆形,边缘不光滑,包膜不完整(CT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动脉期明显强化17例,中度强化1例,静脉期强化程度有所下降(TWI为等、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及迷走副节瘤多有流空血管影,鼓室球瘤通常无流空血管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组化显示Syn、S-100蛋白、CgA、NSE、CD56、Vimentin、CK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00.0%、88.9%、83.3%、72.2%、77.8%、42.1%、0.0%(17例良性副神经节瘤的K77均为低表达,1例恶性病灶K77阳性表达率高达30.0%o结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若发现边缘不光滑、明显强化,伴有流空血管影的病灶,且免疫组化Syn和CgA指标阳性可帮助确诊,K77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关键词】副神经节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9.91&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11(2020)11-1988-05Imaging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ZHU Yun,XU He,XIE Zongyu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233004,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and patholovicai features of head and neck parayanglioma.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linicai,patholovicai and preoperahvv CT,MRI imayet of18pahentt with head and neck parayan-glioma confirmed by pathology.Results Of the18patients,10were carotid body tumort,4were Glomut jugular tumort,3were Glomut tympanic tumort,and1wat vayai parayanglioma(malignant).The average length and diametee of the lesions occurred in carotiV bifurcation,juguloe bulb,tympanic and vagus nerve were5.0cm,3.6cm, 1.5cm and5.8cm,respectively.The dimer-encc was statisticall y significant(F=6.911,P=0.008).Most of the lesions were oval,the edge was not smooth and the cap­sule was incomplete.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CT was soft tissue mass.On contrast enhanced scan,17cases were obviously en­hanced in arterial phase,1case was moderately enhanced,and the dearee of enhancement in venous phase was decreased.On T WI,low signal intensity,moderate oe slightly high sicnol intensith o n T2 WI,Most of MRI superioe caro/a body tumors,juguloe buibaLiumoLsand eagaipaagangioomahad empiyeascuiaLshadow,and iympanocbuibaLiumoLusua i y had noempiyeascuiaL shadow,the dCferencc was statistically sicnificant(P<0.05).The immunohistochemicy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s of Syn,S-100protein and CgA,NSE,CD56,Vimentin,CK were100.0%,88.9%,83.3%,72.2%,77.8%,42.1%,0.0%,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Ki-67in17cases of benicn parayanglioma was low,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Ki-67in1case of ma—vnant parayanglioma was os high os30%.Conclrs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aying findings of parayanglioma of head and neck eaeyaccoedongioiheiocaioon oeihedoeaUe.IeiheedgeonoiUmooih,iheedgeoobeoouUiyenhanced,and iheie-sion is accompanied by empth vessel shadow,and the positive indexes of Syn and CgA can help te diagnose the disease.High ex-pee s oon oeKo-67maybeeeiaied ioihemaiognanidegeeeoeiheiumoe.,Key words]Parayangli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Immunohistochemical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少见,其血供丰富,如果在术作者简介:朱芸(1988-),女,安徽泗县人,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谢宗玉副主任医师E-mail:zongyuxie@ 前无法准确做出诊断,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及神经,导致大出血甚至死亡。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引言:副神经节瘤(Schwannomas)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不仅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指导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

以下分别介绍各种检查方法在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

1·1 X线检查X线检查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引起的病变,如颈椎骨折或骨肿瘤。

1·2 CT扫描CT扫描能够提供较好的骨骼结构显示以及局部病变的定位,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CT扫描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3 MRIMRI是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包膜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常用的MRI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1·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在诊断副神经节瘤方面的应用较为有限,主要用于引导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及术中决策。

2·影像学表现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在各种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2·1 X线检查表现在X线检查中,副神经节瘤通常呈现为骨质破坏或膨胀,与邻近的神经管或椎体结构融合。

2·2 CT扫描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边缘清晰、包膜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与周围骨质界限清晰,密度均匀或稍高于周围软组织。

2·3 MRI表现在MRI中,副神经节瘤呈现为T1加权像上与周围骨髓信号相似或稍高、T2加权像上信号高于周围软组织的肿块。

增强扫描后,瘤体呈显著强化,包膜清晰可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

实质性低回声肿块,瘤内血供丰富,可见动脉血流信 动脉分叉水平(图 ),并向前外推移颈外动脉,使颈
号。 个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分叉 内外动脉之间的距离增大, 个推压颈总动脉和颈
角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其中 例肿瘤向上生长,一直 内外动脉内前移位。 例 误诊为神经鞘瘤, 例
达颅底; 例因肿瘤内大量的异常血管误诊为蔓状 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第 卷第 期
··
性副神经节瘤其中 例发生于右颈后部肿瘤通过椎 血管瘤。 例颏下肿瘤为混合回声,血流丰富,诊断
间孔侵入椎管和后颅窝, 例位于鼻咽后椎前间隙 为颏下血管瘤。
并破坏颅底骨。
表现: 例 个颈部肿瘤平扫表现为实性
影像学表现
软组织肿块,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增强扫
超表现: 例共 个颈部肿瘤 超均表现为 描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其中 个肿瘤位于颈内外
··
型,如果肿瘤超出鼓室累及周围其他结构时为!型。 "型肿瘤往往很小, 容易漏诊,如本组 例。因 此观察小的鼓室球瘤要尽量薄层扫描,大窗宽观察。
有时也可能为阴性。而 对颞骨内肿瘤有 独到的优势,软组织分辨率高,敏感性高,即使小的 肿瘤也能 发 现。 但 肿 瘤 信 号 多 均 匀,没 有“ 胡 椒 和 盐”征。诊断上要与来自于颈静脉孔区后组颅神经 来源的肿瘤———脑膜瘤鉴别。来自于颈静脉孔区的 肿瘤均可引起颈静脉孔扩大,但神经鞘瘤多位于颈 静脉孔的内前方(神经部),颈静脉孔的扩大以内前 扩大明显,颈静脉球瘤以后外侧部扩大明显,神经鞘 瘤多囊变,肿块强化不及颈静脉球瘤。脑膜瘤强化 明显,但脑膜瘤附着处骨质常有增生,肿瘤附着处脑 膜增厚强化明显,可出现脑膜尾征,颈静脉孔一般不 扩大。此外,还要注意颈静脉孔变异如高位颈静脉 和两侧颈静脉孔明显不等大, 上表现为鼓室底壁 骨质缺损或一侧颈静脉孔异常大,如有临床症状应 进一步做 检查, 上显示为流空的颈静脉, 无实性肿块。鼓室内者"、#型 易误诊为中耳 炎、胆 脂 瘤、肉 芽 肿,后 者 有 长 期 流 脓,鼓 膜 穿 孔 病 史。前者一般鼓膜完整,没有耳流脓史,临床检查可 见鼓膜膨隆,呈蓝紫色,鼓室内积血等,结合临床可 帮助鉴别。 可区分肿瘤与炎症、胆脂瘤,前者呈 结节状,强化明显,后者仅有黏膜的强化,胆脂瘤不 强化。

副神经节瘤影像

副神经节瘤影像

矢状位MIP重建图示左颈动脉 分叉呈杯口状扩大,明显增强 的肿块位于其上
左侧颈总动脉DSA侧位
像示颈动脉分叉处血供 丰富的肿块,颈动脉分叉 明显扩大。
图 1 CT 平扫时所有患者瘤体肿块较大, 呈圆形、椭圆形,边缘较清楚,无钙 化,咽旁间隙受压、变形 图 2A,2B 横断位增强扫描颈动脉鞘 内可见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包绕颈 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瘤体供血丰富, 可见迂曲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瘤体 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 脉期 图 3A ~ 3C MIP 及 VRT 可以显示瘤 体与颈动脉的关系,表现颈动脉体瘤 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 位,分离、分叉角增大,形成“抱球 状”或“高脚杯”状改变
时常推压周围软组织并破坏周围骨质。肿瘤较小时,骨质改变仅 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随着肿瘤的生长, 可广泛侵犯周围的结构,CT 表现为广泛的骨质密度减低和不规则 骨质破坏。
图 6:横断位 HRCT 骨窗示左侧颞骨岩部及周围骨质破坏; 图 7:横断面 HRCT 软组织窗示肿块突向后颅窝、左侧小脑半球及脑桥左侧, 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
颈动脉体瘤与副神经节瘤
• 颈动脉体瘤是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实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非嗜 铬性副神经节瘤
• 文献报道颈部副神经节瘤可多中心起源 • 多中心起源的病例中,以颈动脉体瘤发生率最高 • 其次是迷走神经副节瘤和颈静脉球体瘤 • 双侧颈动脉体瘤常可合并颈部其它部位的副神经节瘤
•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迁移到身体各处,聚集成群形成副神经节。
管(箭)。 图4 左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a)CT增强示肿瘤明显增强,颈内、外动脉被推 移至肿瘤的前内侧(瘤向前推 移(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概述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概述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 ),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概述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⒈引言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组织肿瘤,通常发生在副神经节及其附近。

影像学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提供相应的鉴别诊断依据。

⒉影像学表现⑴ CT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影像上呈现为可见的肿块影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软组织密度影像,在增强扫描中可呈现明显的强化效应。

-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

- 可能伴有钙化灶,呈点状或弥漫性分布。

- 可观察到神经功能受压迫的征象,如扩大的神经鞘。

⑵ MRI表现副神经节瘤在MRI影像上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常见的表现包括:- 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

- T2加权像上常呈高信号。

- 弥漫性均匀的强化效应在增强扫描中呈现。

- 可观察到与周围神经结构的融合征象。

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在影像学上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⑴神经纤维瘤:通常表现为较小的肿块影像,边界清晰,增强后可呈现轻度强化效应。

⑵神经鞘瘤:多表现为肿块影像,边界清晰,可伴有“砂粒样”钙化灶。

⑶神经鞘腺瘤:常见的表现为界限清晰的肿块影像,增强扫描中可呈现显著强化效应。

⒋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材料供参考:- CT影像示例:包含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序列。

- MRI影像示例:包含副神经节瘤的MRI影像序列。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 副神经节瘤:一种罕见的神经组织肿瘤,通常发生在副神经节及其附近。

-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

-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

:请注意,由于本文档只是一个范本,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以符合您的需求。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单位:350025 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董其龙、陈代文、陈自谦);350211 福州,长乐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刘辉)作者简介:董其龙(1949-),男,福建连江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影像学诊断工作。

・头颈部影像学・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董其龙,刘辉,陈代文,陈自谦【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

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

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

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

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超声检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中图分类号】R445;R7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313(2008)0620603204Im aging Diagnosis of C arotid B ody Tumor DON G Qi2long,L IU Hui,CH EN Dai2wen,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 Fuzhou G eneral Hospital,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of PL A,Fuzhou350025,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ultrasonography,CT,MRI and DSA for improving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carotid body tumors(CB T).Methods:Fourteen cases of CB T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inclu2 ding10cases of unilateral ones and4cases of bilateral ones.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CB 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2 tively.R esults:Each imaging examination could display well the location,size and form of the tumor.The specific sonogram of CB T was isoechoic or hypoechoic solid lesion and small tubular areas could be seen in masses measured over3cm in diam2 eter,but the upper borderline of the tumor appeared indistinctive.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showed web2like vessels inside the tumor in9cases,and1case was misdiagnosed as schwannoma.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 was93%(14/15).Four2 teen cases were examined by helical CT enhancement,which reflected the hypervascular nature of CB T.In12cases the tumor c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because they were evenly enhanced and 2cases were unevenly enhanced.The CT values were150~180HU.The preoperatiove correct diagnosis rate was100% (14/14).Eleven cases were examined with MRI and MRA.MRI imaging of CB T featured flow2void tumor vessels,and in2 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attached to or embedded respectively in the rear and the front of the external side of mas2 ses,distinctively seperated.MRA showed clear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B T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and their bran2 ches.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 was100%(11/11).Eleven cases were examined with DSA.Angiography could confirm diagnosis and showed feeding vessels.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 was100%(8/8).Conclusion:Ultrasound,CT and MRI are valuable and specific in diagnosis of CB T.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4kinds of imaging diagnostic methods.【K ey w ords】 Carotid body tumor;Ultrasonography;Tomography,X2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giography,digital subtraction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 umor,CB 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鞘中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或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1.引言1.1 背景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常见于头颈部区域。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确诊非常重要,但由于副神经节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鉴别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

2.影像学表现2.1 CT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颈部区域的软组织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可见囊实性成分,常伴有钙化和囊变现象。

2.2 MRI表现MRI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T1加权图像上,副神经节瘤呈等或稍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副神经节瘤呈明显均匀强化。

2.3 资料补充补充一些示例图片或图片描述,以丰富文档内容。

3.鉴别诊断3.1 颈部淋巴结转移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瘤与副神经节瘤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相似的软组织肿块,但淋巴结转移瘤通常伴有其他原发病灶存在,如肺癌、甲状腺癌等。

3.2 耳源性颈内动脉走行式颈内动脉瘤耳源性颈内动脉走行式颈内动脉瘤可表现为局部的颅底和颈部动脉的扩张,但与副神经节瘤不同的是,它的形态更规则且无强化。

3.3 其他鉴别诊断进一步副神经节瘤与其他可能的疾病的鉴别点,如神经母细胞瘤、颌下腺肿瘤等。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图像示例附件:包含了一些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示例图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影像学表现。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法律名词解释在文档中可能涉及一些特定的法律名词,如医疗法规的相关条款、患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名词将在文中出现时进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上下文。

5.2 注释保留一小节作为注释部分,对文中的法律名词或其他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

6.结束语本文详细描述了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旨在帮助医学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该疾病。

附件提供了一些影像学示例以供参考。

对于相关法律名词的解释和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文档内容。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目的探讨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在恶性颈动脉体瘤(MCBT)临床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12例MCB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 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诊断。

结果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9例患者的瘤体侵袭颈内静脉,且和颈内静脉的内侧壁分界不清;另外3例未显示出病变侧的颈内、外动脉远端,并显示出肿大淋巴结。

CT血管增强扫描显示:9例患者的瘤体侵袭颈内静脉,呈”破杯征”;另外3例显示出”抱球征”,但未见肿瘤颈内、外远端。

结论采用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诊断,能有效检出MCBT累及周围结构及血管情况,且能实现对MCBT的定性判断及鉴别良性颈动脉体瘤。

标签:MCBT;CT增强扫描;血管成像颈动脉体瘤(CBT)是一种副神经细胞肿瘤,临床以良性居多,恶性较少。

恶性颈动脉体瘤(MCBT)一般都是由良性恶化而成的,在临床中容易被误诊为淋巴结转移瘤或者颈部恶性淋巴瘤[1]。

随着近年来64排CT血管增强(CTA)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因其自身的优势,得到临床的一致认可。

为了分析CTA结合血管成像在MCBT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我院对12例MCBT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于200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12例M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42~57岁,平均年龄为(49.6±3.8)岁。

1.2方法采用64排CT(美国GE公司生产)对患者从颅顶到胸骨角水平的范围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5~10s。

先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

具体方法如下: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从患者的肘部静脉注入30g碘帕醇,速率为3~3.5ml/s。

注药后行双期扫描,其中动脉期为23s,而静脉期为55s。

然后将薄层图像传送到AW4.3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片的处理。

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磁共振表现及分析

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磁共振表现及分析
示为密度 不均匀肿 块 , 平扫密度偏 低 , 一般 C T值 < 4 0 Hu [ , 本组 1 7例 中 . 2例 显示 为均匀 低密 度肿 块 , 1 5例 为混 杂密 度, 增 强扫描动脉期多表现为轻中度强化 , 甚 至不强化 , 但 中 心强化部分呈持续性强化 。此特征对于神经节细胞瘤 与神经
为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 混合 型。 1 . 2 检查 方法 : 1 7例患者 均行 C T平 扫及动态增 强扫描 , 其
儿童和青壮年为主 [ 2 ] 。本组病例 中 9例< 4 0岁 , 其中 2 例< 1 0 岁。 神经节细胞瘤多数为单发 , 少数为多发 _ 3 ] 。 少数神经节瘤 具有 分泌激素 的功能 , 可 以分 泌儿茶酚胺 和它 的产物 . 如去 甲肾上腺素 、 香草扁桃酸 、 多巴胺 和多巴等 : 组织病理学特点 大体呈质软 , 部分有黏液样变或有囊性变 。镜下主要 由纺锤
0 . 1  ̄ 0 . 2 m m o l / k g , 肘静脉 团注 , 速率 1 . 5 ~ 2 ml / s 。
2 结 果
1 7 例 神经节细胞瘤 均完整手术切 除 ,病变径 线 3 . 5 — 9 . 5
3 讨 论
3 . 1 神经节 细胞瘤的临床及病 理学特点 : 文献 『 1 1 报道后纵 隔是神经节细胞瘤最 常见 的位置 , 其次是 肾上腺及腹膜后 间 隙。 本组病例 中, 8 例发生于 肾上腺 . 6例发 生于腹膜后间隙 ,
3例起 源于后纵 隔。 神经节细胞瘤所有年龄均可发病 , 其 中以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0 1 4 年5 月第 1 4 卷第 5 期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M a y 2 0 1 4 , V 0 1 . 1 4 , N 0 . 5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流空征; ❖ MRI增强后肿瘤强化明显,其内可见“椒盐征”(椒盐征:副神经节细胞
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肿瘤血管丰富,T1WI及T2WI可见缓慢血流或亚 急性期出血所致的高信号(盐)及点状及条状迂曲的低信号血管流空影 (椒)。缓慢血流或亚急性期出血罕见,故肿瘤内常常只能见到血管流空 的低信号); ❖ 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概述
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动脉壁上,主要由颈外动 脉供血,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始终处于动脉血氧环境中。颈动 脉体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为外周化学感受器之一,可以接受机体动脉 血O2分压降低、H+浓度增加、CO2分压升高的刺激,这些刺激经传入神经纤 维传到延髓等呼吸中枢,通过调节呼吸肌使呼吸增强增快,肺的通气量增加 ,机体缺氧的状态得以改善。
概述
副神经节瘤
❖ 来源于副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 ❖ 副神经节(paraganglia)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
中这部分细胞经迁移而散在分布于身体中轴自颅底到盆腔各处,大多沿大 血分布,且多靠近交感、副交感神经节聚成为上皮样细胞团,故称副神经 节。
概述
副神经节瘤
❖ 1908年 Aezai's和Pev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 ❖ 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
生长迅速 ❖ 可有不规则发热,消瘦等症状,还可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 CT:稍低密度,可融合成较大团块 ❖ MRI:T1WI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弥散受限明显 ❖ 密度及信号多均匀,较大的病灶内部可有不规则坏死,但较少见 ❖ 增强:病灶多呈轻度强化或边缘性强化。
鉴别诊断

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

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

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对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的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及相关医院在2020年7月-2020年11月接收的30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IR影像与临床资料,对病理结果进行探究。

结果单发病灶有29例,1例则属于椎管内病灶为双侧发病。

经CT平扫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于邻近肌肉密度;MRI平扫T1WI和T2WI分别呈现低信号、较高信号。

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特征显著,了解之间具有共性和个性,可切实提高此类疾病诊断的精确性。

关键词:节细胞神经瘤;影像诊断;病理分析节细胞神经瘤主要发生于植物神经系统,多发青年和成年人之间,理由CT能够清楚了解患者肿瘤情况,如形态大小、强化曲线等。

而MRI具有三维成像功能,其组织分辨率明显高于CT,将两者进行结合使用,在提高诊断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收集我院及相关医院在2020年7月-2020年11月接收的30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及相关医院在2020年7月-2020年11月接收的30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基本资料,其中,经过CT平扫增强扫描有25例,MRI检查的有3例,2例患者均参与CT和MRI检查。

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有64岁。

临床表现中,12例患者经过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入院检查所确诊;8例患者因胸痛等症状就诊时所确定;5例患者出现四肢乏力、腰部疼痛;5例出现腹胀。

1.2检查方法主要选择的是飞利浦64排CT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

针对胸部和颈部患者无需进行准备工作,而腹部患者需禁食,在12h以上,在患者进行扫描前需按照要求口服800-1000ml的阴性对比剂。

碘克沙醇为增强对比剂,且剂量控制在80-100ml[1]。

MRI选择的是1.5T飞利浦超高磁场共振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横断位与矢壮位进行扫描,其中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6mm、1mm。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影像特征分析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影像特征分析
肿 瘤产 生压 迫症 状 或 因其 他 疾 病 就 诊 时体 检 发 现 ,
2 0— 0 、 E8 0 5 0msT 5—18m , 阵 1 4× 5 3 0 0 2 s矩 8 2 6— 2
x 1 , 厚 5~7 m 层 间距 0 1—1mm。 1例 行 52 层 m, .
节细胞 神 经瘤 ( N) 一 种 起 源 于交 感 神 经 节 G 是 原 始神经 嵴 细胞 的 良性 肿 瘤 , 床较 为 罕 见 。20 临 06 年 8月 ~2 1 00年 6月 , 院共 收 治 G 4例 , 对 我 N1 现
其C T和 MR 表 现进行 回顾 性分 析 。 I
采用 G xi . E E ct 3 0T超 导磁 共振 扫 描 仪 , e 扫描 参 数
T1 I TR 5 —54 T 、 W : 4 0 0 tS TE 1 — 2 s: W I TR2 I 5 4 m T2 :
G N各 年 龄 均 可 发 病 , 多 见 于 青 少 年 。本 组 但 2 4 O一 0岁 1 例 , 7 .% 。以往 文献 报 道 , 1 占 86 女性 发 病 率高 于男性 , 本组男 女 比值 约 18 1 可能 与 例 而 .: , 数少有 关 。G N生 长缓 慢 , 多无 临 床 症 状 , 者 多 因 患
绕 血管 生长但 不侵犯 血管 壁 , 而余二 者无 此特 点 。
参 考文 献 :
[ ]Oa Mega i , as sn ,ta.m gn fR tp ro el 1 rl P, zhn S H si e eS e 1I aigo er ei na s o t G nl nuo a J .E rR do,0 1 1 ( ):4 -4 . a goerm [ ] u ai 2 0 ,1 6 906 5 i l [ ]张永华 , 2 巴照贵 , 赵绍宏 , 节细胞神经瘤的 MS T表现[ ] 中 等. C J.

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

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

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彭来娟;吴磊;张涛;胡春峰【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onventional MSCT and CTA in diagnosing carotid body tumor. Methods:The image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12 cases with carotid body tumor diagnosis by MSCT,and the pathologic examina-tion or DSA as the diagnosis gold standard. Results:Confirmed by pathology or DSA,including 11 cases diagnosed as carotid body tumor,a total of 13 tumors had left nine,four on the right side. On non-contrast CT,the density of the masse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muscle with homogeneous density. Eight cases with nine masses scanned with CT enhancement. On arterial-phase CT images,the masses were markedly and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and the density of three masses tend to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on venous-phaseimage,whereas,other masses were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The CTA displayed cle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es and the carotid artery. Confirmed by DSA,and 1 case was diagnosed with carotid aneurysm (CTA misdiagnosed). Conclusion:Conventional MSCT scanning and CTA may work as the better method for diagnosing carotid body tumor.%目的:探讨MSCT及CTA对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MSCT 疑诊为CBT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A,其中2例行CT平扫,8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经病理或DSA证实,12例中11例确诊为CBT,共13个瘤体,左侧9个,右侧4个.CT平扫显示瘤体密度均匀,与邻近肌肉相似.8例9个瘤体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静脉期3个瘤体均匀强化.CTA可清晰显示CBT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CTA误诊1例,经DSA证实为颈动脉瘤.结论:MSCT结合CTA可作为CBT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3页(P544-546)【关键词】颈动脉体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作者】彭来娟;吴磊;张涛;胡春峰【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 221002【正文语种】中文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较少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1%,占全身肿瘤的0.03%[1];多为良性,生长缓慢[2];恶变发生率为 10%~20%[3],可侵犯邻近血管及神经,早期手术切除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福神经节瘤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水平肿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本组病例共同影像特点并结合文献相关资料。

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之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1枚瘤体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对血管推移不明显。

结论颈动脉分叉处占位并开口增大、富血供肿瘤、瘤体内无囊变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为可靠的特征性ct 影像征象。

【关键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分叉;ct/x线计算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是副神经节细胞瘤。

发病年龄可以从20岁到90岁,40岁左右最多见。

瘤体因发生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

本文旨在经过探讨该瘤的特征ct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肿瘤的ct影像资料。

12例资料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17-65岁,中位年龄42岁。

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活动度可,血压间歇性增高2例。

1.2检查方法均为semense16排ct采集资料。

12例均匀完整平扫、增强资料并颈动脉mip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结果
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边界清晰。

增强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范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3例中除2枚直径小于15mm瘤体将颈动脉血管向前推移外,11枚瘤体均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

3讨论
3.1生物学起源及特点颈动脉体瘤为发自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血管球原始神经脊细胞,这些血管球体可感受机体ph值、血氧浓度及co2分压,故又称化学感受器瘤[1]。

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常发生于中耳(鼓室球瘤)、颈静脉球(颈静脉球瘤)、迷走神经(迷走副神经节瘤)以及颈动脉分叉(颈动脉体瘤),其中颈静脉球瘤发生最多见,其次为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任何年龄均可累及,40岁左右多见,有家族史者可以多发,高原地区人群相对多见。

大多数头颈部颈动脉体瘤没有功能,小于10%颈动脉体瘤可以是恶性,伴有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2]。

临床上病人常表现为缓慢生长无痛性肿块,活动,常可听及血管杂音。

3.2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颈动脉体瘤主体层面位于颈动脉分叉
处,瘤体一般较大。

平扫瘤体ct值较均匀,瘤体及瘤体内坏死区域分辨不清;增强肿瘤实质主要呈明显强化,ct值可大200以上;瘤体局部呈中度强化且多伴有邻近灶状坏死,可能为肿瘤坏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有瘤体内未见囊变区;较大肿瘤合并血栓、出血时密度可不均匀。

从与周围结构关系上看,13枚瘤体除了包绕颈动脉以外,邻近所有结构均受推压、移位,边缘光滑、清晰;所包绕支颈动脉分支走行于瘤体内,分叉开口增大,走行改变不明显,此征象颇具特征性[3]。

与本病具鉴别价值的其他颈部肿瘤性病变有神经鞘瘤、富血供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

①神经鞘瘤是颈动脉三角区较本病更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呈略低密度影,瘤体内囊变多,ct强化呈中等度至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不及颈动脉体瘤。

神经鞘瘤发生于颈动脉间隙,常使颈内外动脉同时向前、向外移位,颈内静脉向后移位,对颈动脉不形成包绕穿行。

②甲状腺、肾恶性肿瘤颈部转移:为富血供肿瘤,多为环形明显强化,瘤体中心坏死;有甲状腺、肾恶性肿瘤病史,病灶常边界不清,多发,一般无颈内外动脉分叉角扩大。

③海绵状血管瘤:平扫呈混杂密度,可见静脉石,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无颈内外动脉分叉角扩大。

参考文献
[1]李贞旭,高剑波,董军强,等.颈动脉体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27(6):606-608.
[2]李佩玲,冷仁利,黎庶,等.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270-273.
[3]杨家印,曾国军,赵纪春,等.具有内分泌活性的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外科治疗.四川大学学报,2012,43(4):622-6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