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常见文言虚词检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常见文言虚词检测题
文言虚词检测(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
2、庄宗受而藏之: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4、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6、徐而察之:
7、既而儿醒,大啼:
8、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0、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1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3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4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三思而6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7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8。
文言虚词检测(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3、其间旦暮闻何物: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以哉: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豫州今欲何至
C.其间旦暮闻何物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2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3也?其所据何4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5其大也!然何6人能忘情耶?何7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8如?
文言虚词检测(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儿寒乎?欲食乎: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
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5、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2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而王胡为乎4如此好乐?若恢恢乎5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6?
文言虚词检测(四)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臣乃敢上璧: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检测(五)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独其为文犹可识:
3、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5、距其院东五里:
6、其皆出于此乎: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9、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1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2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3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4与之.”焉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