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土壤的形成-土壤类型
第二章 土壤的矿物组成
非晶体石英(蛋白石)
2、正长石和斜长石
--长石类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可占地壳重量的50%
正长石
斜长石
正长石:因为二组解理成90度而得名 斜长石:则因为二组解理成86度而得名
正长石(钾长石)
• 晶体短柱状,肉红色、浅 黄色、浅黄红色等,完全 解理,硬度6.0。正长石在 岩石中呈晶粒,长方形的 小板状,板面具有玻璃光 泽。
4
5
6
7
8
9
10
指甲:2-2.5,铜具:3 小刀:5-5.5 钢锉:6-7
注:摩氏硬度计仅是硬度的一种等级,它只表明硬度的相对大小,不表示 其绝对值的高低,根据力学数据,石英的硬度是滑石的3500倍,而金刚石的 硬度是石英的1150倍。
5 解理和断口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平行裂开的 性能为解理。 裂开后形成的光滑面称解理面。
• 橄榄石呈粒状集合体出现, 橄榄绿色?,玻璃光泽或油 脂光泽。
以上(1-6)介绍的是常见的原生矿物
7 方解石和白云石
• 方解石成分是CaCO3 • 白云石的成分为CaCO3·MgCO3 ✓ 方解石和1:3稀HCl有气泡反应,反应剧烈(此可作为野外
鉴定矿物的简便方法)。 ✓ 白云石遇稀盐酸反应微弱,其粉末加盐酸起泡末反应,这是
闪长岩。
风化比较容易,形成的土壤 一般砂质的,褐色或者红色, 含磷较丰富,钾较少.
(4)安山岩
中性喷出岩,斑状结构(斑晶为 中性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 块状或气孔构造,灰、灰绿等。
容易风化,形成的土壤多 为壤土和黏壤土.
(5)正长岩
深成岩,几乎全部由肉红色或灰 白色的正长石组成 ,暗色矿物常有 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一般无 石英,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 等。正长岩的颜色多为肉红色、 灰白色,多半是中粒结构,块状 构造。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µ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③土壤胶体结构微粒核:胶核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2)土壤胶体的性质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④分散和凝聚作用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晶置换作用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意义?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 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土壤的形成过程
(1)岩石风化过程 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形成原始土壤 形成成熟土壤 高等植物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3)高等植物生长过程 微生物、低等植物 风化作用 岩石 成土母质
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 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 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 渍土中可溶性盐在 降水、人为因素等 作用下降低或排出 土体或迁移到下层 的过程。
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 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 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 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土壤 胶体发生交换性钠吸附,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脱 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
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 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 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 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 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黏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 程。可分为残积黏化过程和淀积 黏化过程。 残积黏化:原生矿物进行土内风 化形成黏粒,未经迁移。 淀积黏化:风化作用形成的黏粒 受水份的机械淋洗,迁移到一定 深度的土层聚集,是该层黏粒含 量增加,质地变黏。
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淀积的 物质可以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下部地下水 的上升,可以是粘粒也可以是钙铁锰铝等,淀积 的部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土体的下部。 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重要的 土层。
第二章 §2-1 土壤组成、质地及其卫生学意义
㈠土壤矿物质
约占土壤固体重量的95%,是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 约占土壤固体重量的95%,是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 1.来源: 1.来源 来源:
2.卫生学意义: 2.卫生学意义 卫生学意义: 土壤矿物质对土壤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产生多方 面的影响,是土壤肥力和自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㈡土壤有机质
墒:土壤里的湿度
1.砂土类 1.砂土类
土壤颗粒大,粒间隙大。 土壤颗粒大,粒间隙大。 ⑴ 透气、透水性强,容水量、吸湿性小; 毛细管作用弱,所以保湿性差; 透气性好,氧含量高而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 ⑵ 热容量小,导热性强,温度不稳定,昼夜温差大。
2.粘土类 2.粘土类
土壤的颗粒小,颗粒间空隙小。 ⑴透气性差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质分解 慢,因而自净能力较差。 ⑵透水性弱,容水量、吸湿性强,易变潮湿、泥泞。 因而这类土壤在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易使畜牧场 和畜舍内空气湿度过高。 ⑶具有湿胀干缩的现象,易导致建筑物基础损坏。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具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养料、水分、 酸碱度、需氧和厌氧环境、温度条件,它是自然 界多种微生物居住和生活的最好场所。
㈠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㈡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 ㈢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污染的原因: ㈣土壤微生物污染的原因:
㈠土壤中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的种类
1.按性质分: 1.按性质分: 按性质分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细菌为主,放线菌、霉 菌次之。 土壤中除了许多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以外,还有大量来自人 畜排泄物的微生物,人畜粪便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其 次有放线菌、真菌和寄生虫卵。 2.按功能分 2.按功能分: 按功能分: ⑴有使蛋白质变为蛋白胨的微生物; ⑵有产生硫化氢及氨的微生物; ⑶有能使碳水化合物发酵及氧化脂肪和有机酸的细菌; ⑷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绝大多数细菌是有芽胞的,且 大部分是好气性的。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灰化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铝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释放了盐基及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在指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该过程的实质是土壤处于静水封闭中,因长期缺氧,加上分解有机质的参与,便形成低价化合物状态。通常若以低价铁为主,土壤呈兰青或黑色,若以低价锰为主,土壤则呈红棕色或稍带紫色。总之,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浸没于不流动的地下水或托水层中发育的,潜育性土壤pH值一般在7左右,且往往含较多的易溶性磷。
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聚积过程
粘化成土过程
盐化脱盐过程
碱化与脱碱过程
白桨化成土过程
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潜育化和潴育化成土过程
钙积与脱钙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04
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厚的腐殖质层。
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合成腐殖质
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固氮、释放养分
土壤剖面的发育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
版)教案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等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环境条件;
4.能够简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不同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上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氧、水、有机质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蓄水、保肥、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生态作用的表层体系。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岩石风化:岩石受到大气、水、微生物等的作用,逐渐分解成细小的颗粒。
2.粉化和淋溶:雨水将岩石颗粒冲刷到不同地点,被累积成一层。
3.淋溶成土:在这些岩石颗粒上携带的氧、碳等元素,被送到这些岩石颗粒上,使得它们发生氧化、水化等作用,形成。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三)生物化学风化(biochemical weathering):指 岩石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 用下,进行的机械破碎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 1、机械破碎作用 高等植物(high plants) 低等植物(low plants):地衣(lichen)、苔藓(moss)、菌类
(fungi)等。
如花岗岩granite片麻岩gneiss页岩板岩boardrock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quartzite三成土岩石和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土壤质地soiltexture浅色矿物石英长石及花岗岩等因含有较多石英易形成砂粒深色矿物及页岩板岩石灰岩等含有较多的黑云母等易风化为深色矿物形成较多粘粒2土壤酸碱度soilacidity花岗岩片麻岩发育土壤多呈酸性石灰岩大理岩含钙多土壤中性微碱性3土壤养分soilnutrients长石云母富含钾素
穴居动物(troglodyte animals ) 原生动物(protozoa) 2、生化作用 动植物生命活动分泌(excrete)有机酸及二氧化碳 等对岩石矿物产生溶蚀作用。
二、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
(一)母质的概念 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变成疏松的、粗细不等 的矿物质颗粒。 (二)母质的特点(与岩石矿物比较) 1、具分散性,疏松,但结构仍差。 2、表面积增大,具一定的吸附养分的能力。 3、具有孔隙,通气透水性增强。 4、养分有所释放,但仍处于分散状态。 5、由于没有成土, 故缺乏氮素,不具备完整肥力。
一、土壤无机矿物质颗粒的来源
(一)矿物的概念(Concept of minerals)
1、矿物( minerals ):自然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物理
性质、化学组成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 土壤中的无机矿物质颗粒是陆地表层的岩石、矿物风化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答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记住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难点)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3.土壤的形态(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3)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6)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二、土壤剖面1.概念: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土壤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可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发生的土壤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s = ∫(p,cl,o,r, t…)s = ∫(t cl,o,r,p,…)s = ∫(…cl,o,r,p,t)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地理中的耕作土壤知识点则是我们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耕作土壤相关的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地壳上最为重要的地球物质之一,是由岩石破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有机和无机物质经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物质风化、物质迁移、物质聚集和有机质分解等几个阶段。
具体而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为碎石、砂粒、粉砂等颗粒,迁移作用将这些颗粒由上层迁移至下层,聚集作用使颗粒在下层汇聚形成土壤层,有机质分解则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逐渐分解而形成的腐殖质和肥料。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等组成。
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粒、粉砂、粘土等,其比例构成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液态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可以滋养植物根系并有效地传输养分。
空气是土壤中的气体成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代谢都非常重要。
有机质则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密切相关。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中颗粒的比例和组成,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颗粒间隙较大,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透水性和保水性均较好;粘土颗粒细小,颗粒间隙较小,保水性极好但透水性较差。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
四、耕作土壤的改良耕作土壤的改良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常见的耕作土壤改良方法包括翻耕、施肥、灌溉、轮作和深耕等。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满足植物的需求;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养分,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五、耕作土壤与农业生产耕作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准确地掌握耕作土壤的知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土壤基础理 第二章
第一篇 土壤基础理论
• 第二章 土壤的组成
第二章 土壤的组成
•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作物生长
的重要环境条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体,它是
由大小不等的微细土粒 (固体颗粒) 堆集而成,在
固体颗粒之间是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孔隙,土壤空
气和水分经常充满着这些孔隙。所以,土壤是由
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在这三相物质中,
体积约占土壤总体积的 2--45%,它是土壤的
“血液”部分。气相物质即土壤空气,其体积约
占土壤总体积的5--48% 。
第二章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三相物质,是土壤各种性质产生 和变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肥力的基础。在 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中,改造土壤,首先就 是改造土壤的固相组成,调节三相比,使之 适合于作物丰产的要求。
§2-1 土壤矿物质
• 土粒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特别是薄 片状和棍棒状的细土粒,在长、宽、高三 个方向上相差很大,因此人们把不同形状 的土粒假定为理想的球形土粒,把这个理 想球体的直径叫做“当量直径”或“有效 直径”,以这个“当量直径”作为划分土 粒的标准。所以在土壤学中所说的土粒直 径(粒径)往往是指其“当量直径”。
§2-1 土壤矿物质 •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几乎包括地壳中 所有的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 钛、碳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重的99%以上, 其它元素不过1%。这些元素中,以氧、硅、铝、铁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如以氧化物的形态来表示, SiO2、Al2O3和Fe2O3三者之和通常约占土壤矿物 质部分总重量的75%以上。因此,人们常把它们看成 为土壤的骨干成分。从我国主要土壤的化学组成分析 中也可得到证明(表1-2-1)。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2章--第1讲第2章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化作用成土作用人类耕种熟化作用地表岩石----土壤母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
本章分别讨论土壤形成的这三个阶段。
第1节土壤母质的形成1.什么是土壤母质概念:土壤母质是地表裸岩在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疏松的但不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矿物质颗粒的堆积物。
特点:与岩石相比较:岩石土壤母质外观形态不同:整体状、或大块状;小块状、或颗粒状。
内部结构不同:紧实、致密无通透性;疏松多孔的,有一定的通气透水能力。
物质成分不同:无矿质胶体;养分"冻结";有少量矿质胶体,释放出少量的养分。
2.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矿物---元素2.1地壳的元素构成地壳重量的98%是由8种元素构成的:既:O:49%;Si:26%;Al:8%;Fe:5%;Ca:3.2%;Na:3%;K;2.6%;Mg:2.3%。
其余的2%就由各种微量元素所构成,个体数量少,但种类多,几乎包含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组成特点:地壳的组成,主要是以O、Si为主,其中,O就几乎占了一半;而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N、P、K,除K有较高含量外,N只有0.04%,P只有0.12% ,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N、P的需求,所以,生产中,很容易出现植株缺N、缺P的现象。
元素的存在方式:地壳中的元素,多以含氧酸的盐类存在,如硅酸盐、铝硅酸盐、碳酸盐等。
元素的分布特点:地壳中的元素呈非均匀分布形态,某种元素在某地可能富积成矿,在其他地方则可能缺乏。
如:地壳中K的含量较高,平均达到2.6%,若所形成的土壤都能达到这个含量,则植物不会出现缺K症状。
我州的土壤K的含量都较高,只有冕宁县、巨龙乡的部分土壤K的含量较低,1985年,该乡出现大面积的玉米叶片花叶病,叶脉间条状失绿,然后枯萎死亡;水稻移栽后,老叶从叶缘到叶脉出现褐色斑点斑块,逐步遍及整个叶片,最后,植株呈火烧状焦枯死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之一。
气温、降水、风力和光照等气候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过程。
1. 气温气温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高温地区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形成干旱地区的土壤。
低温地区水分凝结速度加快,容易形成湿润地区的土壤。
气温还影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和植物生长。
2. 降水降水量和分布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降水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水分,影响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迁移和转化。
降水充沛的地区,水分容易淋失,导致土壤贫瘠。
适宜的降水量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
3. 风力风力可以通过风蚀、风沙沉积等方式影响土壤的形成。
强风蚀容易将表层土壤冲刷走,留下贫瘠的土地,适度的风力可以促进土壤的混合和矿物质的迁移。
4. 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能量来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促进了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的形成。
二、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地势高低、坡度、坡向等因素决定了土壤的水分运动、淤积和侵蚀等过程。
1. 地势高低地势高低影响着土壤的淤积和侵蚀过程。
山地地势高,水分易于向低处流动,形成丘陵或山地土壤。
平原地势低,水分容易积聚,形成盆地或河流冲积平原等土壤类型。
2. 坡度坡度决定了水分流动的速度和方向。
陡坡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质量较差。
缓坡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渗透和养分的累积。
3. 坡向坡向决定了日照和水分的分布。
山坡朝向太阳则阳面暖湿,有利于植被生长和土壤形成。
背阴面则相对较干燥。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 植物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分泌有机酸和根系作用等过程,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形成和养分循环。
植物根系的扎根能力和分泌物质的种类也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2. 动物动物通过腐化、排泄等过程将有机物和养分引入土壤,同时也通过穴居、翻晒等行为促进土壤混合。
第二章-2-土壤质地
粘土
Textural Triangle
Sand texture class
Silt texture class
Clay texture class
SAND: 15% SILT: 35% CLAY: 50%
100% sand
100% silt
Changing Soil Texture
Soil texture can be changed only by mixing with another soil with a different textural class Adding peat or compost to a mineral soil is not considered changing the texture
Changes in soil texture
Over long periods pedologic processes alter soil horizon textures As soils get older sand weathers to silt and silt weathers to clay….therefore old soils have more clay
Determining Soil Texture –Hydrometer Method
The velocity of settling (V)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particle diameters (d)
Stokes Law V = kd2
Bigger particles settle more quickly
How is texture determined?
In the field: the “feel” method In the lab: sieves and sediment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壤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10°坡度以下,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 10°~20°,茶叶、油茶、柑桔、桑树 >20°,造林保持水土
2、红壤利用改良措施 ➢ 保持水土 ➢ 增施有机肥 ➢ 注意施用化肥和石灰 ➢ 合理耕作和轮作 ➢ 旱地改水田
红壤旱地施石灰对作物的效应
作物
大麦
金花 菜
小麦
大豆
豌豆
苕子
1.剖面构型 A层:腐殖质层,为暗灰棕
至淡黑色,具核状或团块 结构,10-20 cm厚。 B层:淀积层,呈鲜艳的黄 色或腊黄色,15-60 cm, 质地稍粘,块状结构,具 有Fe、Mn胶膜。 C层:母质层,多为原母质 色泽。
2.性质 质地中一重壤,交换性酸以活性铝为主,盐基饱和度低于 20%,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2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 酸为主,养分(N.P.K)丰富。
心土 4.6
0.71
基本熟
耕作 层
6.4
1.45
化
心土 层
6.2
0.61
耕作 层
6.8
2.34
熟化
心土 层
6.8
1.74
6.25
2.64
29.8
6.54
1.68
20.5
0.75
7.15
90.5
0.9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95
86.4
0.47
13.54
96.7
0.75
10.43
93.0
三、黄壤
(一)分布:热带、亚热带山地和高原,以川、黔两省最多。
红壤的化学性质(据“中国土壤”)
成土 母质
深度
(厘 米)
pH
有机
Fe2
质
(% )
SiO2 A12O3 (% (%
))
O3 ( % )
MnO (%)
CaO+
MgO (%)
K2 O (
% )
P205 (%)
0~25 5.0 1.51 77.31 10.70 3.07 0.03 第四
纪红 25~65 4.5 0.57 76.55 12.44 4.51 0.03
(三)成土过程
富铝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矿物彻底分解阶段 性盐类;
铁铝氧化物和易溶
阶段二:中性淋溶阶段
脱硅;
阶段三:铁铝聚积层形成阶段 物的红色层次,呈酸性反应。
形成铁铝氧化
红壤是在富铝化和生物养分富集过程长期作 用下形成的。
(四)特性
1. 剖面构型 A 层 : 腐 殖 质 层 , 几 ~ 2 0 cm,
痕迹 2.70 0.06 痕迹 2.60 0.05 痕迹 2.45 0.05 痕迹 2.95 0.04
2.15
1.72
2.05
1.66
2.17
1.74
—
—
(五)利用改良
优点:高温多雨的水热条件,生 物活动旺盛、土壤风化强烈,土 层厚、养分循环快、生产潜力大。
缺点:瘠、酸、粘、板、水土流 失严重、抗旱耐渍能力差。
SiO2/ R2O3
1.73
2.07
1.70
2.25
1.80
2.36
1.85
0~15 5.5 2.92 69.65 14.01 5.13 痕迹
花 15~40 4.5 1.05 69.29 15.43 5.91 痕迹
岗 岩 40~60 5.5 0.75 69.44 15.67 5.52 痕迹
60 5.0 0.22 69.38 16.92 5.63 痕迹
腐殖质1~2%。 B层:淀积层,可达4-5m厚,
呈 均 匀 红 色 , 有 大 量 Fe, Mn结核,甚至有铁盘。 C层:若为红色风化壳则为 红、棕红或橙红,并有灰 黄、白等杂质色的网纹。
2. 主要性质
有机质含量低,腐殖质品质差;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pH4.5-5.5),交换性酸较高,并含有大量的活性铝; CEC小于10 cmol/kg;粘粒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 还含有三水铝石。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低(闭蓄态磷)。
色粘 65~ 100
4.5 0.31 78.00 11.21 4.93
0.03
土 100 4.5 0.27 79.32 9.87 4.84 0.02
0.75 0.76 0.06 0.75 0.78 0.05 0.74 0.67 0.05 0.70 0.57 0.04
粘粒分子率
SiO2/ A12O3
2.07
第四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和人工土壤
地带性土壤
一、砖红壤 1、分布:海南岛、广东雷州半 岛、云南南部和台湾南部等地; 地处热带、高温多雨。
2、形成过程:富铝化作 用强度大,铁铝氧化物明 显富集,盐基物质大量淋 失。
3、特点:颜色暗红色,土层深 厚,质地粘重(其含量50%以 上);高岭石占60%以上,其 余为三水铝和赤铁矿;粘粒硅 铝率和硅铁铝率都最小;土壤 酸 度 强 ( pH4.5-5.0),CEC 低(<10 cmol/kg);有机质 含量高但品质差;土壤结构水 稳定性差,物理性能不良。
蔓生 花生
小米
丛生 花生
芝麻
红薯
产量相对 极显
值
著
314
257 144 124 123 118 109 106 103
100
不同熟化程度的红壤酸度( 据“中国土壤” )
土壤熟 化程度
层次
pH 值
有机质 (%)
交换性阳离子(厘摩尔/公斤)
H+、Al3十
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
表土 47
1.37
荒地
(三)成土过程
• 黄壤最明显的特点是黄化过程(成土环境湿度大,土壤中 的氧化铁水化形成针铁矿和多水氧化铁)。形成黄色或腊 黄色的土层,以淀积层最为明显。
• 黄壤在温凉潮湿的水热条件下,虽也发生富铝化作用,但 比红壤要弱得多。
• 黄壤区生物有机残体矿化过程没红壤强,所以腐殖质的累 积比红壤多。
(四)特性
(二)成土条件: 1.气候:年均温14-19℃,≥10℃积温为4500-5500℃,年降水 量1000-2000mm,相对温度70-80%),气候与红壤相似, 热量条件比红壤差,水分条件略好,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干湿季不明显。 2.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 3. 母质:花岗岩、砂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
4、利用方式:橡胶主要产区;农作物一年三熟;易采 取农林复合开发。
二、红壤
(一)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至南岭,以及云贵高原 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亚热带)。在北纬25~31°之间。
(二)成土条件 ①气候: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1200~2500mm, 平均温度16~22℃,≥10℃的积温5000-7000℃。雨热同季, 干湿季节明显。 ②植被:常绿阔叶林,灌丛草类,次生林等。物产丰富,经 济作物多。 ③地形:多在低山丘陵盆地上,排水较好。 ④母质: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以及第四纪红色粘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