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必修4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共71张PPT)
范文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第四课探究1/ 15世界的本质(共71张PPT)2019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唯物论、认识论)单元知识结构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物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观运动观意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观真理观3/ 15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题特点哲学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浙江·27 物质概念 2.人类社会的物质江苏·26 性广东·34新课标全国Ⅱ·21 1.从考查内容看,本课考查的重点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从考查形式看,前五个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则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考查。
5/ 15题特点 3.运动和物质的关哲学系的运动概 4.绝念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江苏·27 江苏·28 福建·34江苏·22 江苏卷.24 3.从能力考查看,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纲展示考情分析 2012年 2013年 2014年命题特点 5.规律3.从能力的概念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江苏·28安徽·10 浙江·27 海南·18大纲全国安徽·39(2 江苏·28 新课标全看,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29北国Ⅱ·21 京·27 重庆·10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7/ 15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二、命题动态“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近五年高考分别出现了9次,25次和27次。
它们依然是2017年高频考点。
本课考点主要以漫画、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形式出现,题型灵活,选择题和材料题都可以考查。
2017年可能会以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有关内容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如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联系
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特别提醒: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 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 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新研究成果:当人类睡着后,血液会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脑脊液随即进
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人一觉醒来,会感到头脑清爽,而熬夜、失眠则让人头脑昏沉。该研究
成果表明
( A)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世界按其固有的规
律运动变化着 ③人的感觉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客观实在 ④科学研究的
的关系
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四个概念: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
物质、运动、 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要遵循
静止、规律 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 考点梳理·固基础
考点剖析 (一)物质和运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___人__类__社__会___也具有客观的物 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客__观__实__在__性___。
( D)
A.物质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 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则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 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解析]A。本题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基本知识。 “大脑越用越灵”表明的是大脑运动对大脑的积极意 义。由此不难看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 项没有表明运动对大脑的作用,不选。C 项不选,材 料并没有说明意识的产生问题。D 项说法错误。
【探究3】伞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产品,某伞业 公司却不断赋予它新的功能;他们以小搏大,以晴雨伞 为主导产品,囊括伞具、雨衣、锁具生产,把一个小产 品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前些年他们敏感地从全球性的气 候变化、紫外线增强的新闻中意识到,防紫外线产品是 个大市场。于是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发出获得国 家专利的防紫外线系列伞的新产品,一问世就俏销国内 和国际市场,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企业不断 调整产品结构,控制低档伞产品数量,集团兼并了两家 国有企业,使集团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 变化 和 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无条件 的、永恒 的和 绝对的。
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 运动 的一种特殊 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 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 物体相对于某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 静止是 有条件 的、 暂时 的和 相对 的。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4)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 观性和普遍性。
1.从考查内容上看 高频考点主要有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等。 2.从考查形式上看 试题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 现,偶尔涉及主观题;背景材料 的选取灵活多样,既有各种各样 的引言,又有各种各样的典型事 例。
基础回扣·思维辨析 框题整合·拓展延伸 易错专练·热点小练
课时提升演练
一轮复习·政治(上册)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 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 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基础回扣·思维辨析 框题整合·拓展延伸 易错专练·热点小练
课时提升演练
一轮复习·政治(上册)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 本原,这个本原就是物质。
6.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 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第二,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 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反对的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主观主义。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 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 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 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 杀世界的物质性
基础回扣·思维辨析 框题整合·拓展延伸 易错专练·热点小练
2019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把脉高考——定方向
考查 内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近五 年的高频考点,全国卷曾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有
过关注
多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贴近生活的实 例或自然科学成就、诗词古语等为背景考查对运动 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理解
材料
设置
题型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以选择题居多,以体现类设问 设计 为主
解析: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 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 具体 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 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 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从内涵上揭 示了物质的特点, A 项符合题意;B、 C 两项割裂了物质 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材料未涉及 运动, D 项不当选。
答案:A
3.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 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就可以防灾减灾 A.①② C.②③ )
②地质气候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B.③④ D.①④
③人在极端天气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的,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只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①错误;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极端天气,③错 误;俄罗斯当地的狂风暴雨天气导致的灾害,体现了自然界 的客观性和规律的客观性,②④正确,故选 D 项。
1
学案一 世界的物质性
2
3
学案二
运动与规律
课时达标检测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时政透视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全面开启巴黎协定实施新征程
【热点聚焦】
2018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顺利闭 幕。大会如期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通过了一揽 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全面落实了《巴黎协定》各项 条款要求。大会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会场内设立了“中国 角”,举行了25场边会,主题涉及低碳发展、碳市场、可再生 能源、南南合作、气候投融资、森林碳汇、地方企业气候行动 等领域,全面、立体地对外宣传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就,展现了积极推进全球生态 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
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Hale Waihona Puke 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通过改变治沙方式,促进荒漠化治理,体现了① ④;材料没有体现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不符合题意;③ 只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没有看到两者的统一,是片面的。
3.气候监测表明,自188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 升了0.85℃,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 认为,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 2030年至2052年间就会比工业化之前水平升高1.5℃,气候变 化将进一步放大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风险并产 生各种新的风险,人类社会将置于更加不确定和更加难以控制 的气候风险之中。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 事关国际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重大挑 战。
【知识连线】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 律,坚持按自然界客观规律去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并 运用规律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从而为人类造 福。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必修4)
【易混辨析】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指在人的意识之外而实 在认识论领域中,别人
区 别
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相对于意识而言 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Fra bibliotek的唯一特性
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 识而客观存在的认识客 体
联 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 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的精神、意识现象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别
存在 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 自身的个别属性
有生有灭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 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 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重难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正确理解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的是无 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 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指的是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 映、所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 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 识、精神而言的。
基础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⑧_____本__质_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反对“二元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两个观点( )。 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 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根本属性,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 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
运动。”下列选项与此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③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离开物质谈运 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③与之一致;①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排 除;④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不符合题意。
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割裂物质和运动的
内在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
(1)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 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根本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 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 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C
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联系
错误倾向
运 动
静 止
整个 物质 世界
物质 的具 体形 态
是指宇宙中无 条 一切事物的永 恒 变化和过程 对的 是事物的空 间 位 置 , 某有 条 一方面性质暂 时 在一定时期对的 内基本不变
件 的
件 的
的 、
的 、
、绝、相①特有②对止动的静物运殊、统止质动状动一是世与态中运界相,有静动是对静的绝静中;①认的②而导辩不论只运只否致变承动承认相论认是认相对;静形绝对主止而对静义而上运止和否学动则诡
2019年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课件:2.4探究世界的本质
2.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 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 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 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生 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图示: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特别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 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知识拓展
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 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生
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 ②错误; 规律的表现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③错误; 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 B。
高考实训 命题点 1 自然界的客观性 1.[2012· 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 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 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高考政治 (必修ⅳ)一轮复习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3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这 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
9
考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运动概念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哲学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 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9
3.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 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
的。该观点( )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的表现 ④把相 对静止绝对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割裂了运动与 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②与题意不符,①③④ 符合题意。 [答案]D
[尝试解题]D 【指点迷津】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 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制定、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28
[解析]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 好恶而改变,D 项符合题意。A 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 项强调 自然界的产生,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 项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观 点,应排除。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4.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必修4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设问要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唯物
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琴
声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琴、指、琴声以及三者
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①③是对苏轼的《琴 诗》的正确理解;②说法错误,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
排除 入选
【加固训练】
1.(2015·全国卷Ⅱ)“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
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
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
因而D符合题意;A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物质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述错误;人们改变的是具体的
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B错误。
【社会广角】
女娲造物造人 《太平御览》中写道:女娲在造 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到初六创造出鸡、 狗、猪、羊、牛、马之物,初七用黄 土和水创造出了人。 思考:你认为女娲造物造人的故事是 真实的吗?为什么?
【理解】两方面理解物质概念 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 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 性。二是物质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而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分析】对规律的认识误区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 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 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2.4 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必修4)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方法】A不体现,B、C观点错误。
【观点2】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规律是可变的。规律也是变化的,随着事物存在的 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制定和修改规律。规律是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制定和修改,也不能被消灭。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 例 2】 (2011· 江苏卷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方法】“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 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 B 、 C 、 D 三项, A 项符合题意。
【观点1】正确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1)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然是客观的,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形 态,不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方法】“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它们都是客观的,③不选。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 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2.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 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 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从发展上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客 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一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
【解析】选A。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 不是一味顺从自然,④错误。故选A。
2.(2011·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从名言中可看到,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符合这一说法的只有D;A、B与材料无关;C说法不准确。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实质
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知识拓展】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 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 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 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 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思 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承认他人的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承认了他人的思想是“物质”的。
【重点突破】 1.理解一个概念:物质概念
2.进行一种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必修4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和运动是辨证统一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5.(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注意:①不能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②不能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③规律与规律性现象不同。
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一些规律性现象不能称为规律,它们是受规律支配的现象。
如太阳东升西落、水往底处流、四季更替等现象是受万有引力规律支配的现象。
④规律和规则(守则、纪律、规范等)要区别开来。
前者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
后者是主观的,可以改变的。
后者的制定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制定的。
⑤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是规律。
如万有引力是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是规律。
⑥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⑦不能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⑧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如何按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表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19-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讲义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新人教必修3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2. 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与剔除。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3.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4.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最大因素)、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促进文化发展(助推器)、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注意: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实践。
5.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