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三段,在讲新课之前还是先来回顾一下相关知识点。

首先是关于作者贾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是(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但遭群臣忌恨而被贬。即便后来重回长安,仕途也仍然不得志,最后因自己辅佐的梁怀王意外坠马而死深感自责,抑郁而死,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我们所学的过秦论就是贾谊散文的代表作。

★那我们上节课学了课文的前三段,都讲了什么内容?(崛起,发展,全胜)。好,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课文的前三段给我们重现了战国七雄金戈铁马的风姿,又让我们看到了开创千古风流的大秦帝国的霸业。大家知道战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是一个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的时代,强大的秦帝国正是产生于这个时代,一步一步,统一了中国。

★课文题目是“过秦”,即“言秦之过”,可1—3段却极言秦王朝日益强大直至极盛,丝毫没有提到秦的过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第4、5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开这个疑问。

大家先齐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开始!

师:“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接下来一个“然”字,却话锋一转,提起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陈涉,这个陈涉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字涉,早年为人佣耕,可他不甘堕落,曾有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豪言壮语。当时,也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被征发戍守渔阳,吴广也在这个队伍里,在去往渔阳的路上碰巧天下起了大雨,路不通,他们估计着不能按时到达了。那这样按照秦朝的律法应当斩首,然后陈胜和吴广就私底下商量着:“现在逃跑是死,为国报效也是死,既然都是死,何不为了国家?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小儿子,不应当即位,应当即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向皇上提意见被调到外面带兵打仗,现在没什么过错就被二世杀掉了,百姓多听说过他的贤良,但并不知道他死了。

还有项燕他是楚国的将领,有很多战功,又体恤士卒,楚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死了,有的人以为他在战乱中逃跑了,我们现在就假称是扶苏和项燕吧,向天下人倡导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就由陈涉发起了。

★那么在贾谊笔下,他是怎么定义陈涉这个人的呢?(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陶顿之富)嗯,很好,他是一个出身低微、贫穷的下层人民,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么富有,而且还被征发,这本是历史长河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人。★那他有什么作为呢,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嗯,出身于迁谪戍边队伍里的陈涉,在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敝无力的同伴,指挥着仅有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当中的“倔起”的“倔”通“崛”。★那起义的过程和效果如

何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旗杆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

其中“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如此的形式决定了最后的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山东”是一个古今异意词,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中意思是山东省。

★这一段主要给我们交代了陈涉的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极言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之仓促、士卒之弱少,兵器之钝劣,是为什么呢?(为了衬托出秦朝的“余威”仍在)从哪几个方面衬托的呢?比如最明显的就是地位相差之多: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秦始皇呢,是“至尊”,还有哪些方面体现出了双方的差别呢?

(出身:行伍之间~王侯之家*军队数量:数百之众~万乘之势*军队素质:疲敝之众~良将、信臣精卒*武器状况:斩木为兵~劲弩、利兵*地理条件:阡陌之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那就在双方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结果却是“亡秦族矣”,本段反复铺陈陈涉起事之卑之简易,目的是什么?(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后文张本蓄势,做了必要的铺垫。)

★在经历了倔起、发展、全胜这样一个过程之后,秦王朝最终因陈涉的起义灭亡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朝代无疑曾经是最煌的,但却如一颗璀璨的流星一闪即逝,仅仅十五年的江山便灰飞烟灭,这到底是为什么?贾谊想要论的“秦之过”到底是什么,我们来学习第五段。大家齐读,“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开始!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阿,气势酣畅、磅礴,文气强盛。在前文中我们读过了,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的排比铺陈述,让人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几个动词连用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

★那在本段中,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又让我们有什么感觉?

(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相同涵义的句子一连写上几句,在文中不胜枚举,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那在文中,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文中所举的哪些对比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