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第43讲 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讲欧洲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原因:罗马天主教廷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教会势力;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表现: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①经济:拥有大量耕地;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
②政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
③思想文化: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④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宗教“异端”思想兴起
(1)含义: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形成的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2)影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3.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经济: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对天主教的控制发起挑战。
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新的教会,各国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4.“教皇的奶牛”:四分五裂的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
知识点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卷”。
2.开始: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改革序幕。
3.主张
(1)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灵魂便可得救。
(2)基督徒可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
(3)教会应从属于国家,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建立民族的教会。
4.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在德意志
①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掀起反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②经过激烈斗争,1555年,德意志确立“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2)在欧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内容
(1)宗教权威: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宗教仪式:主张简化教仪,反对教会特权。
(3)宗教精神: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4)思想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的宗教理念。
(5)宗教组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2.影响:引起了日内瓦社会风气的变化。
其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知识点四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崛起,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政治:罗马教廷干涉英国的内政,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4)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
2.内容
(1)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
(2)
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3.影响:宗教改革使英国建立起了民族教会——
英国国教,从此,教会必须服从国
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
知识点五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
1.结果:天主教会和新教各派长期斗争,实现宗教宽容,新教路德宗教会、加尔文宗教会、英国国教等获得合法地位。
2.意义
(1)性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
⎨
⎪⎧
①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
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经济上: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上: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
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图解历史】“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提取:“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思维导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知识拓展】宗教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宗教改革是16世纪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其目的是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
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先定论
宗教改革时期由约翰·加尔文提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2.因信称义
基本内涵是: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路德把人的灵魂获得拯救的钥匙由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自己的手中,把人从外在性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019·安徽模拟)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解析从材料“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是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故选A。
答案 A
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但文艺复兴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神权,主张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伟大;而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
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形式,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
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这种虔信主义对于新兴的科学理性也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当宗教改革运动以虔信主义为武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17世纪发轫的欧洲启蒙运动就开始以理性精神为武器来突破宗教改革运动所营造的虔信主义氛围。
1.(2018·江苏调研)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解析两者都是强调了上帝在人的心中,人的精神自主权在于自己,否定了教皇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
也就是说,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是从神学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去创造,提倡人自己的精神。
故选B。
答案 B
2.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被赦免罪过。
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A.废除神学信仰
B.加强宗教仪式
C.信仰即可得救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解析题干反映天主教会推行的是因行称义,强调教权至上。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认为通过自身信仰即可得救,不必通过教会,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同样信仰宗教,A项错误;B、D两项都是天主教会的主张,排除。
答案 C
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第5条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第6条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到了上帝的赦免。
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
他若越过此雷池,罪债便仍然存在。
第21条所以那些宣讲赎罪券者,说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核心论点:马丁·路德否定教皇有权赦免罪行,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宗教改革的影响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核心论点: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出现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
(2019·安徽模拟)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罪名杀人罪谋杀双亲或
兄弟姊妹
伪造文书
赦免价8个金币6个金币7个金币
A.因行称义
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认为信仰得救,赎罪券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却反映出教皇的贪婪。
故选C。
答案 C
考法1英国宗教改革
【考题1】(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立意从英国天主教神甫对宗教改革的态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发掘史料隐性知识:“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隐含他对宗教改革的态度。
★清误区本题属于分析型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对宗教改革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易错选C项。
考法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考题2】(2019·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
其思想核心是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或“预定论”)。
他认为信仰只是得救的精神条件,是否得救是由上帝先定的,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一些人沉沦。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事业的成功与否:成功者得救,成为选民;失败者不得救,成为“弃民”。
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他批驳教会“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的说教,认为财富是上帝恩赐的,是人获得成功——得救的标志。
他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他在瑞士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民主教会:首先全体信徒选出教会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然后长老监督牧师,共同管理教会;从各地区到全国进行分层选举,组成地区教会和国家教会。
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相比有何发展,并
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发展: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提出先定论;论证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体制,确立民主教会组织形式。
原因:文艺复兴促使人们质疑天主教会的权威,要求宗教改革呼声高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商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新的教会。
(2)影响:鼓励发家致富和个人奋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进一步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题技巧』
★关键信息
信息1:“其思想核心是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或‘预定论’);他认为信仰只是得救的精神条件,是否得救是由上帝先定的”强调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已发展为“先定论”。
信息2:在“他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他在瑞士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民主教会”中,又体现了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
★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
本题探寻视角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中有效的关联信息;然后,根据所选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因此其思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故C项正确。
答案 C
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宗教信仰
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挑战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解析题干反映宗教改革使“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变为“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即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对话,否定了教会的权威,C 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
答案 C
3.“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而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
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
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一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
”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
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②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③否定了神的权威,冲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④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获救不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4.马丁·路德认为,凡知道自己不适合独身生活的人应该尽快做些功夫,奉上帝之命赶快结婚,男孩子最晚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就应该结婚,这正是他们健康而适合结婚的年龄。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②表明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反抗③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④是理性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鼓励人们结婚,就是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故①正确;追求现世的幸福,就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反抗,故②正确;追求现世的幸福,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故③正确;理性主义强调摆脱权威,依靠自身知识独立自主做出判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人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解析A明显错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发生在智者运动时期,故B错误;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的是启蒙运动,故D错误。
由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答案 C
6.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对此观点理解合理的是()
A.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B.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
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
解析由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加尔文的“先定论”,故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7.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解析加尔文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所以他的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西欧得以广泛传播,D项正确。
答案 D
8.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马丁·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这最能表明他()
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
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
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
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解的能力。
通过马丁·路德的陈词,可以看出路德坚定自己的信仰,同教皇和天主教会作坚决斗争。
答案 B
9.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解析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
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
这反映出英国()
A.不承认罗马教廷
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
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解析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
这种“曲解”()
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12.(2019·黄冈质检)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解析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罗马帝国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粉碎罗马霸权”即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束缚,
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欧洲宗教改革大事记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1524~1526年德国爆发反对天主教会的农民战争
从1529年开始英王亨利八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最高首脑
1541年加尔文在瑞士主持宗教改革
1555年德意志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国民有信仰新教的自由
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他代表了哪一阶层的利益?
(3)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压制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2)主张:“先定论”。
利益:资产阶级激进派。
(3)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