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由于王明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2.情感目标:通过具体感人的故事和长征诗词,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坚贞、英勇,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3.能力目标:能积极主动地搜索资料、选择资料,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合作能力。
二、课前准备:1.长征故事的视频、图片资料。
2 .制作一张五次“围剿”的情况简表。
3.准备一份中国工农长征路线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带了一首毛泽东的诗送给大家,《七律·长征》。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学生读诗词《七律·长征》.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关于什么的内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出示图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毛泽东诗词中的红军走过的画面。
红军长征途中走过了千山万水,你看这是他们走过的高不可攀的五岭,险象环生的乌蒙山;这是他们渡过的浊浪滔天的金沙江,险桥横架的大渡河;这是他们爬过的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这是他们走过的荒无人烟的水草地。
(二)长征的历史背景过渡: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恶劣的环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1)读教材81页并回答。
老师总结原因。
(2)我们通过下面这张简表来看这四次反“围剿”情况。
(出示表格)a.从这张概况图你能看出什么?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b. 前面四次胜利是怎样取得的?(学生回答)毛泽东和朱德是怎样打的?(出示)面对四次围剿四次失败的结果,蒋介石甘心吗?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发动第五次“围剿”,这次敌我力量悬殊更大了。
如果你是当时的红军领导人,你准备怎样打?讨论并出示结果。
这时红军只有进行长征才能保存实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XXX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研究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XXX的长征。
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XXX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研究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A、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若何?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XXX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教案标题: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2. 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地图;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历史,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3. 提问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程度,并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红军长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 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环境、敌人的追击等;3.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困苦是如何克服的,以及红军的勇敢和坚持精神。
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红军长征的关键阶段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2.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和文献资料,了解选定阶段或事件的具体情况;3.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背景介绍、关键事件和红军面对的困难及应对措施;4. 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红军长征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2. 提问学生红军长征中的困难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境;3. 引导学生总结红军长征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如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团结合作等。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心得体会,包括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和对自身的启示;2. 鼓励学生使用红军长征中的团队合作和勇敢面对困难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讨论表现;2. 评价学生的报告和提问的质量;3. 评估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或观看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展览或影片,加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阅读,了解红军长征中的其他关键事件和人物。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理解红军战士的不屈不挠精神。
举例解释:
-历史背景:课文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生需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红军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生字词运用: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子的修辞效果,理解其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抽象概念的含义,如“不怕远征难”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拼搏精神。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思考这次教学的效果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了解普遍较为有限,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背景,或许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
初中历史观摩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观摩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及过程,掌握长征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3.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及过程,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红军长征吗?谁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2)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原因。
2.讲解新课(1)讲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等。
(2)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包括突破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红军长征的意义,如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等。
3.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如翻越高山、穿越草地等。
(2)讲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如坚定信念、团结互助、英勇奋斗等。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培养自己的艰苦奋斗精神。
4.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红军长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2)强调长征精神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学习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了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课堂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同学对长征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讨论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足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红军长征吗?有没有人能告诉我红军长征发生在哪个时期?生:1927年到1936年期间。
中国有了共产党-《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长征精神的内涵: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举例解释:
a.针对长征路线的理解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地图教学,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路线的走向和地理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长征的艰难程度。
2.思想品德素养:感悟红军长征所体现出的坚定信仰、英勇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信息素养:学会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获取关于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提高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4.合作与交流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红军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长征的意义:阐述长征胜利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举例解释:在讲解长征过程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四渡赤水如何体现红军的灵活战术和顽强意志,使学生深刻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2.教学难点
-红军长征路线的理解:对于长征路线的复杂性和地理环境变化,学生可能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
2.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事件,让学生们了解到红军长征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红军的英勇智慧。这一点在学生们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红军胜利的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用比较、联系等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课堂教学设计】1.课堂设计:感受长征——探源长征——感悟长征。
2.课前导学:让学生观看“长征”图片,并让学生讲长征故事。
3.教学资源:课本、课件(相关图片、文字、音像等);4.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红军爬雪上”和“过草地”的图片。
〈问〉:这是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长征)。
还知道哪些故事是描写红军长征的吗?让学生讲长征故事。
感受长征,了解长征进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感受长征〈学生预习〉:学生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标出经过省份、江河及重镇〈课件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与学生对比)利用课件边讲边展示: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终于在吴起镇和会宁胜利会师。
探源长征1、〈动脑筋〉红军长征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齐答:艰难。
2、〈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讨论归纳〉: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1500字本文是一份《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歌曲体验红军战士的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而实现情感、认知和实践的综合提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认识到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
2. 让学生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感情。
3. 通过活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展示一些红军长征的图片,让学生先进行讨论,并询问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一些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进行听唱。
再反复播放歌曲,鼓励学生跟着歌唱。
第三步:歌曲理解和情感表达1.师生三人一组,引导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意义和背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学生根据歌词,完成与之相关的绘画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所理解的歌曲。
第四步: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结合班级所在的区域,选择一条可行的路线,模拟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行跋。
2.学生一边行走,一边进行感悟和宣讲,模拟红军战士在走过他们的征途时的艰辛与顽强的精神。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先交流归纳他们的感悟,并确定他们关于“红军传统”与“今天的我”之间应该如何联系。
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欣赏歌曲,实践环节和讨论以及总结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全面领悟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品质及所表现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增强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的品质的印象。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结合了多种教学形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互动性,能够在集体环境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实践活动中,由学生组织并引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小组领导力和凝聚力。
这种教学模式具备较多的可行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考虑教师们的耐心和个体差异,确保各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主义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曲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党和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让学生先欣赏一遍,然后简单介绍这首歌词和曲调。
2. 背景知识学习(10分钟)通过教师或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是描写中国工人农民红军长征的事迹,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歌颂了红军的英勇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3. 歌词学习(15分钟)分发歌词,然后让学生跟着歌曲播放,同时朗读歌词,逐句解读歌词的含义。
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尝试理解每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
4. 曲调学习(15分钟)教师先示范唱一遍歌曲,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
可以先分段跟唱,再尝试全曲跟唱。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练习几遍,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曲调。
5. 情感表达(15分钟)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班级中表达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担任红军团长角色,向全班汇报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也可以组织自己的小团队,演唱这首歌曲,展示他们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1. 阅读练习:学生可以阅读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故事,了解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知识。
2.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与红军精神相关的歌曲或诗歌,展示自己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还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也通过情感表达活动,表达了自己对红军精神的崇敬和热爱。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9.3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第9课第三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及意义、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探究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原因。
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长征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争做长征精神的践行者。
教学重难点了解红军长征及其伟大意义,感悟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请来一些红军小战士来为我们朗诵伟人毛泽东《七律长征》。
生1:《七律长征》。
师: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奋勇前进的革命主义精神。
我们一齐来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
(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学(一)回忆伟大征程。
1、红军开始长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后,中国革命以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为扑灭革命火种,国民党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起一次次“围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红军长征开始。
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短短 2 个月,中央红军由 8 万多人锐减到 3 万余人。
2、遵义会议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师:是何时召开的?意义是什么?生: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之路。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师: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之“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在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同学们一齐来探讨一下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师: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生1: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草鞋。
师: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不仅要在漫长的行军中适应缺衣少食的艰苦生活,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引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以极其艰苦的条件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对抗国民党的战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聚焦于这一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感受到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2. 认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应对措施;3. 掌握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红军长征的背景介绍(10分钟):a. 回顾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国共内战的起因;b. 讲解红军长征的发起和目标,以及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
2. 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困难(20分钟):a. 介绍红军长征途中所面临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b. 分析红军在长征中所遇到的粮草问题、伤病问题和脱离群众的问题;c.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红军的敬意。
3.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30分钟):a. 解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含义;b. 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背后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c. 通过阅读相关的红军长征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
4. 学习红军长征的启示(20分钟):a.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b.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的精神如何在今天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应用;c. 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教学评价:1. 提问环节:通过提问测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的理解。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红军长征的意义及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3. 作文: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的感悟与体会的作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使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仰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长征精神第二章: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讲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2.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学书籍:《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相关书籍。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座位排列合理,方便学生观看教学多媒体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红军长征的主题。
4.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讲授法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学生理解度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路线战役和长征精神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反思能力评价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安排学生预习红军长征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资料或故事,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6.2 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有关红军长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采访老红军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2.2 教学难点:(1)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
(2)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主题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案例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2)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学生发表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等。
4.3 情感态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程度。
(2)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红军不怕远征难》5.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
5.3 历史史料: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
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佩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讲述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长征的艰难。
1.3 教学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红军长征的感悟。
第二章: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2 教学内容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分析红军长征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红军长征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写作方式,表达自己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智慧和英勇。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分析这些重要事件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些重要事件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让学生通过制作海报或PPT的方式,展示自己对重要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红军长征的胜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和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庆祝胜利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述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和意义。
分析红军长征胜利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深入探讨中国革命史中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红军长征的背景、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的目标是:1. 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目的和历程;2. 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3. 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案内容和活动设计1. 主题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史中的关键事件,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被公认为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你们是否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呢?”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快速概述。
2. 知识探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教材,以小组形式探究红军长征的背景、目的和历程。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简短的小组展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 深入了解(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或听取相关音频报道,并鼓励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之后,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启示。
4. 总结与反思(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如下问题:1) 红军长征的背景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2)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3) 红军长征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教师收集学生的回答,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包括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感悟,并明确提交时间。
三、教学辅助和评估方式1. 教学辅助: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红军长征的文献和影音材料,并提前做好准备。
2. 评估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小组展示、课堂互动、笔记记录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意义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它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
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活,也能促进学生成为一名有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公民,进而塑造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五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科目,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通过线上讨论、情景模拟、历史资料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掌握红军长征前期战役的基本情况;•了解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分析红军如何实现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网上搜索和参考书籍了解长征历史事件;•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塑造学生的拼搏精神和不服输的心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学内容(1)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通过PPT演示、影像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历史。
同时,让学生明白了解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当前的影响。
(2)红军长征前期战役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知道长征前期红军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战役筹备和参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战略转移等等。
通过PPT演示、历史实物、标志性图片等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一步理解。
(3)长征中的重要事件,红军如何实现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讲述长征的历史事件,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的历程。
其中,最好可以加入情景模拟或者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更好地融入到历史场景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过程中,排除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中央红军长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及初期遭受的严重挫折。
(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介绍了会议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2、难点:正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
课前教师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图片、文字、影视剧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联系法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开题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2.比较法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
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3、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需学习长征的历史。
学生:读诗歌,听教师讲述,整体感知长征。
设计意图:通过激情的朗诵,唤起学生求知欲,这样不仅引出本课的课题,并且切入了第一个教学内容长征的开始。
(板书课题)出示此课学习的问题:【讲授新课】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课题)出示此课探究的问题: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二:⑴长征出发的时间:⑵出发的地点⑶到达遵义的经过三:⑴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是什么?⑵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四:⑴数数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⑵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五:请为“重走长征路”设计一条路线….. 六: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会遇到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长征什么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的人生面临的一个长征,应该怎样走?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学习。
教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在哪里? 3.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对根据地和中央红军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教师:一面观察学生的学习,一面倾听并参与讨论,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让部分学生解答上述问题加以点拨完善后强调指出,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长征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
设计意图: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
教师:⑴长征出发的时间:(学生:1934,10) ⑵出发的地点(学生:瑞金)⑶到达遵义的经过或(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关键时刻谁给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发生的那一件事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有关的转折点?)学生:冲破四道封锁线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去湘西将会全军覆没,红军面临着生死考验,关键时刻谁毛泽东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并迅速渡过乌江,占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遵义会议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教师:回答的很好。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
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
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
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1)指导学生阅读,概括其中要点。
(2)内容:集中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
(3)意义:“三晚救,一转折”。
(4)引导理解“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并知道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两个14年进行比较:(1)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14年,中共还很幼稚: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从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4年,开始走向成熟:先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师:所以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展示长征示意图、精彩视频片段,如《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等。
学生聚精会神观看。
然后教师讲述: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首先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克服重重困难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胜利在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长征图)教师:⑴数数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学生:11个⑵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学生:湘江 ------- 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金沙江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包围大渡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设计意图:通过长征示意图、精彩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直观地再现当年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表现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师:同学们,请为“重走长征路”设计一条路线。
(展示长征经过的重要地点图片)设计意图:假设今天学生们都是红军战士了,亲临长征,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辛,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师: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伟大现实意义各是什么?红色的传奇:伟大的长征,永恒的精神。
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明确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师:现实意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引导学生保持并发扬艰苦奋斗、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堂延伸(齐读)毛泽东是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设计意图:开拓思维,进行理论升华和情感升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教师:我们今天的安宁和幸福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联系实际)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苦不苦,学习长征两万五,累不累,学习革命老前辈”。
从而使学生有所触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希望同学们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
【课堂总结】教师:这一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和历史意义,了解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了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最后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诗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设计意图:再读此诗,使学生会怀有无限崇敬之情更加热爱我们的军队、热爱我们的祖国,生活中坚定发扬长征精神。
【课外拓展】学习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你了解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多著名战役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带游客走长征路,忆革命史。
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介绍哪些可歌可泣的战役和故事?设计意图:让大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好的去认识红军长征而且这一活动设计新颖,可以大大吸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长征。
(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所致)二、长征的历程:“重走长征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三、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胜利的保障: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七、教学反思通过授课,我深切的感到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大量扎实而又细致的准备,没有扎实的课前准备,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过程和方法,而历史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让学生用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正是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认识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内容。
兴趣是历史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今后要通过讲故事、图片、影像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根本问题不足之处:语言表达不够精炼,流畅,各环节过渡不够流畅,今后要在这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同教研组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感谢大家的鼎力支持。
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能指出我的不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