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_成尚荣
听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学术报告有感
听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学术报告有感
昨天上午,有幸聆听了现代教育专家、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作的《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学术报告,那是一场“原始”再“原始”的讲座,没有ppt的演绎,亦没有和观众的互动,但是老先生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成所长围绕一个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课程实施”,谈了怎样认识课堂教学,谈了对有效教学的看法,让我们明确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教育是为了未来,教育可以创造未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教育好比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让我们领悟课堂中的教与学就是一种行走,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寻找、探索、发现、抵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诗意的创造的过程。
老先生广博的智慧、幽默的语言时不时赢得了老师们的掌声。
这次的讲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用成老的观念对照自己的教育生涯,我反思着……正如张主任最后总结的:路漫漫之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名家谈教育成尚荣:专业身份与名师成长
名家谈教育成尚荣:专业身份与名师成长2018-03-30 成尚荣悦读共同体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
第七届国家督学。
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专业身份是名师成长研究的新视角、新命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出名师、大师的学校。
在校史馆里,有一份珍贵的史料:20世纪30年代左右,南师附中的教师每年必须到大学进修,进修的课程有严格的规定——首先选修与自己任教学科无关的课程,其次选修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联的课程,最后才选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课程。
这样的规定,已经对教师专业的理解有了超越,即超越了学科专业的范畴。
物理学家钱伟长对专业的理解则有了更大的超越。
他在回答别人关于专业问题时说:我没有专业,如果说我有专业的话,那就是服从祖国的需要。
毋庸置疑,钱伟长是有自己的专业的,不过,他对专业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视野,不妨说他有更“大”、更“高”的专业追求。
同样,学科专业是教师须臾不可缺的,也不可有丝毫的轻慢。
但是,审视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总觉得专业发展局限在学科专业上,一些地方在理解与把握上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存有狭隘的倾向。
的确,专业有层次性。
不过,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名师成长,应当确立超越的理念,在坚守学科专业的同时,超越学科专业,追求更“大”、更“高”的专业。
常常去向李吉林老师请教,也常常和她聊天。
每次与她交谈,总是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她无意中所形成的“情境”里。
在这种自然的情境里,70多岁的李老师,仍是那么年轻,尤其是她的精神、她的思想、她的心灵。
我想,究竟是什么关键性的因素造就了这位名师?究竟在什么特定的情境里诞生了这位儿童教育家?于是,我留心观察。
发现是观察的目的。
成尚荣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一句话“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为我们教育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
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他的认知能力、兴趣与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
一旦教育太注意统一性,忽略差异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时候,教育就成为了“禁锢”,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自由和成长的无限可能。
打破禁锢,创造适合的教育,是适应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育人为本”的实践体现。
只有适合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教育改革与发展正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战略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追求教育的公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处,实施素质教育,追求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教育的深度变革,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无疑,这些都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命题,而且有的已有了很好地开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对其还未有较为深入的研究,那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是当下教育的基本命题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看,教育的适合性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其他命题紧密关联。
它关联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必将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最终也将影响着教育均衡的达成;它关联着学校的特色发展,特色如果不适合学生,就既无存在的价值也不能真正实现;它关联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质影响着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框架中,应该有它的重要位置。
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来自对教育特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了。教学的基本问题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 教学才会发展,教学改革也才会深入。
综上所述,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就是 回到教学的基本关系上去,回到教学基本规定性 上去,也 就 是 回 到 教 学 基 本 规 律 上 去。 这 样 的 “回 到 ”, 意 味 着 教 学 改 革 不 仅 需 要 激 情 而 且 需 要 理性,不仅需要实践而且需要理论,不仅需要面 向现代化而且需要回归传统,不仅需要解放而且 需要规范。从深层次看,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 实质是教学要更注重科学化,这样,教学改革才 会更成熟、更有序、更有效。
收 稿 日 期 :2014-11-21 作者简介:成尚荣,1941年生,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教育科学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江 苏 省 教 科 所 原 所 长, 主 要 从 事 学 校 文 化 建 设、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
· 21 ·
为教学服务的,其本质的特征仍是文化。教学改 革不能 只 是 技 术, 而 把 教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悬 置 起 来,忘掉了 形 而 上 的 “道”, 否 则, 教 学 改 革 就 会失缺准绳。三是教学基本问题的被误读。教学 基本问题是 “基本” 问题,基本问题决不意味着 陈旧和落后,也决不意味着过时或可有可无。今 天,教学的基本问题不被提及,不被重视,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它的误读所带来的误解,因而 无意抑或有意地远离了它,让它处在教学改革的 边缘地带。
教学基本问题的被遮蔽、被悬置、被误读, 必然带来教学基本问题的被忽略。而被忽略的结 果必然是教学改革不能紧贴根基,把握准绳,因
· 22 ·
而会发生不必要的漂移,偏离基本规律。如果不 进行必要的纠正,很有可能使教学发生异化。我 们不能走得太远,而忘了是从哪里出发,是为什 么出发的。返本开新与改革创新往往需要回归。 教学改革需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回到教 学的基本问题上去恰恰是一种新的出发,一次新 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发展:坚守、走向与境界
课程改革的发展:坚守、走向与境界(成尚荣)成尚荣:原江苏教育科学院院长要坚守,要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个境界坚守:1、课程改革确立起来的方向和宗旨(素质教育)方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基※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
(教育为了未来、教育面向未来、教育可以创造未来)应试教育:没有未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衡水中学:跑操or背书男孩子不会打架(没有时间、不敢打架、不会打架)在应试重压之下,孩子们还剩下了什么?三只苹果(创新)改变世界(亚当、牛顿、乔布斯),第四只苹果在哪里?2、课程改革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康德: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
教育从尊重开始。
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是教育的起点。
故事:因为你是一个商人、人力车夫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对待儿童就像对待玫瑰花瓣上的露珠。
3、课程改革以来的6个具体目标①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赫尔巴特(德国):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我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②课程结构四个要求:基础性(摒弃好高骛远、浮躁功利、学生社团)整体性(义务教育阶段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现在小学、初中整体性缺乏)综合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节省课时;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培育学生创新的思维)选择性(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创建学校特色,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③课程内容:传承人类的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要精心选择,与时俱进;④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的结合与统一)接受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中国学生最缺乏探究、创新、体验学习的能力。
(郑和下西洋、梁启超之问)课程改革提出的3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费德曼(美):《地球是平的》⑤课程评价考试评价改革:目标、定位不是为了诊断,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多几把尺子,不要用一个标准评价所有学生;⑥课程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自上而下),更重视基层的力量。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成尚荣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成尚荣最近,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两堂语文课。
每听一次课,心就被感动一次,甚至是被震撼一次。
当时我有一个想法,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如果条件许可,到现场听一听课堂教学,在真实的情境里,亲身感受一次,那该多好啊!我深以为,真正的教学成果,是在教学现场中,最大的成功,应当是教学现场中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真正发展。
不少老师听课以后都有这样的感慨:窦老师的语文课又有了重要的变化,而且越变越好。
窦老师的课变化在哪里?是什么让她变了?自然想起了她的主题教学,是主题教学让她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到底是主题教学本身的深化和发展。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于2001年在反思实践、抽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主题教学既是一种实践模式,又是一种理论主张,是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
十多年来,主题教学不断研究不断深入,其价值意义日益彰显,其内涵、特征日益清晰,其操作实施也不断丰富,不仅引领着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也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们应继续关注主题教学,并加以认真研究。
一、主题教学的核心主张是整合。
在这样的语境下,主题是载体。
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要学会整体思维,建构并增强课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窦桂梅将这些突出问题,用“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来概括,结果是,语文教学“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这些问题背后或深处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学缺失课程意识,缺少整体设计,缺少综合统筹。
显然,整合,应当是破这一难题的良方,从宏观上看,综合思维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思维之一。
整合必需确立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加强统筹,削枝去叶,突出重点,并且加强联系,促进教学往核心处和深处走。
而整合需要载体,所谓核心,在窦桂梅看来就是主题。
换个角度讲,在整合视野里,主题既是载体又是教学的核心。
关于教学改革的现代化走向
关于教学改革的现代化走向0 推荐成尚荣以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走向有三个:教学即儿童研究;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正视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以及脑科学的迅猛发展。
成先生看到了教学的改革在三个维度上——生本、教本与技术手段,联动性作用,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在现实教育的语境里,如我这个年纪的人,从事教师工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明星教师是魏书生和钱梦龙;而今年轻老师都不再熟悉南钱北魏,他们心目中的明星教师换成了同样年轻的偶像。
时代变迁,带来了教育界人事的重大变化,关于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关注点也完全不同了。
而且今天与我同龄还教书的人,一个人逾越了两个阶段,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感触更加直接和深刻:原来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应用在今天的孩子身上已经不能产生效果,甚至是不恰当的。
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教育生态上也在发生重大改变,集中体现在: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之后,社会期待孩子身上发生的教育改变更为聚焦,也变得焦灼,即投射在教育上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孩子在更为优越的教育环境里,成长中获得的正面性的教育增加了,在接受表现激烈教导或绝对化管理时,其叛逆性和不妥协更为突出;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复苏,家长对于教师和学校的信赖度,却因为整个社会的不良情绪的影响,而开始表达对于师德沦落的严重关切和批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要比过去更为便捷,渠道也增加了,学生之间依靠手机通讯、网络联系、以及大范围文化圈子的沟通,可以更为独立于教师和课堂来学习和增长知识;在现代媒介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出更为旺盛的求知欲望,也较为快速接纳了一种新的技术和生活方式。
在一个很多教师开始感觉有一点陌生化环境里,面对着个性化发展诉求更为强烈的学生,而教师的教学权威性却在逐步消解,家长的信赖度也不断下滑,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怎样体现出来?教学方式也需要发生怎样的改变?我想每一个今天教书的人,都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问题。
教学变革的压迫力就是由此而来的。
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管理采取的是强制性手段,剥夺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由,而在那地环境里,或许是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的;可是若把这个经验迁移到现代都市,如此的没有人情关怀的教育或悖逆人性需要的教育手段,注定要被更多人所质疑。
成尚荣
成尚荣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兼任江苏省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
《江苏教育研究》、《现代特殊教育》主编。
1941年生于南通。
曾任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
江苏省教育厅幼教、初教处副处长、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督导室主任。
应邀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参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研究。
主持研制《地方课程管理指南》。
主编《当代小学教育从书》等书。
——摘编自中华语文网【人物主张】不能让“有效”遮蔽价值●成尚荣当下,校园里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有效”。
比如,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等。
有些办得好的学校,对“有效”还不满足,提出了“高效”,比如,构建高效课堂、追求高效教学等。
总之,“有效”成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词,有的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的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有效”一定会伴随着教学,是教学改革永远的话题。
尤其在当下,有效教学更有其鲜明的针对性: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造成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同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因而,有效教学被高度关注和认同,被广泛研究和实践是理所当然的。
命题的针对性总是与导向性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效教学的针对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导向之一,但非全部。
如果我们不能从改革的方向上把握课堂教学改革,而把其中某一个问题提到不恰当的高度,甚至把其当作问题的全部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那么,教学改革的导向就会发生偏差,就丧失了课堂教学及其改革的根本价值。
教学是一个价值世界,教学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价值问题,而且教学的价值问题会持续影响学生,甚至影响终身,也会影响社会。
无庸置疑,有效是有价值的,但有效只是价值内涵中的一个因素,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态,而非价值的全部,更非价值的根本。
对有效教学的新理解
对有效教学的新理解——读成尚荣先生《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命义》》(2010-12-02 20:57:38)今天,认真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命义》一文,似一阵清风瞬间沁入曾经糊涂的脑海,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此刻似乎有了更为立体的理解。
在此,先将先生的观点整理,很想与同行们分享:一、有效教学的反思——过度关注了“有效”,轻慢、忽略了“价值”。
坦白地说,反思我们的行为和观念,确实有这样的嫌疑。
不仅仅是我们,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应该是中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教育现状。
因此,成尚荣先生呼吁:当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正处在处理针对性与导向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与重视。
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的导向绝不是单一的,任何单一的、尤其是离开整体设计与建构而孤立进行的“导向”会发生偏差,甚至会背离教学应有的规律与原本的轨道。
所以,教学在坚持针对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考量其导向性,在坚持现实意义的同时,必须远瞻其长远的战略意义。
成尚荣先生由以下两个例子启发我们讨论:如果,教师为组织教学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尽管它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直接的关系,但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如果,课堂上教师为调节气氛随口说出的一句俏皮话,大多数学生仅一笑了之,但对后来成为喜剧演员的学生说,却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这个学生在这里的学习收益是其他学生无法比拟的。
这是有效还是无效?因此,好课堂、好教学除了有效外,还应有什么标准?有效教学一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二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其核心目标定位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上,这无可非议,但问题恰恰在于,以上两种现象表面上看来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浪费了教学时间,似乎是无效的,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此看来,对课堂的评价,有效是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主要的标准。
成尚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摘自 《 教 育文 摘周 报 》2 0 1 5 . 2 . 1 1 ) 观Il l l
占
美 国学者 塞 勒 等人 提 出的 三 个 比喻 ,可 以 帮助 我 们 理 解课 程 与教 学的 关 系。 比
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 图纸 ,教学则是具体的施 工;比喻二 :课程是一场球 赛的方案 ,这是赛前 由教练员和球 员一起 制定的 ,而教 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比 喻三 :课程好 比是 一个乐谱 ,教 学则是作 品的演奏 ( 施 良方著 , 课程理论 ——
课程 的基础 、原理与问题》 ) 三个比喻 ,意思是一个,课程与教 学也许有先后 与
大小之 别 ,但 最 为 重要 的是二 者 是 相 互依 存 、相 互 支撑 、相 辅 相 成 的 ,绝 不能有 主
次与轻重之分 ,绝不能只有教 学而无课程,同样 ,也不能只有课程而无教 学。将教
学作为重点 ,其 目的是让教学与课程规划一起共 同支撑 整个课程改革,促使课改深
着在 符 合 科 学的 原 则上 可 以采 取 这 种方 式 。
如 何开 展 家庭 教 育 ,我 总 结 了家 庭 教 育 的五 大箴 言 ,希望 对 家长 们 有 帮助 。
家庭 教 育决 定 孩子 的一 生 ,千 万不 要 认 为 上名 校 才 是 决 定 一生 的 ;夫 妻关 系 永 远第 一重 要 ,千 万不 要 把 孩子 放 在 第 一位 ,凡 是 把孩 子 放 在 第 一位 的 ,等 待这 个 家
化。三个比喻实际上成 了具有哲 学和文化意义的隐喻 ,喻示着教 学同样相 当重要 。
成 尚 荣 :原 江 苏省 教 科 所所 长 、 国 家督 学 。 ( 摘自 《 中 国教 育报 》 2 0 1 5 . 1 . 2 1《 深 化 课 改重 在 推进 教 改 》 )
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守、突破与超越
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守、突破与超越作者:成尚荣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03期成尚荣,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专家组成员,负责地方课程指南研制研究。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委员,《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
主持江苏省“十一五”、“十二五”重大课题“苏派教育”研究。
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其中“苏派教育”、“儿童立场”、“语文教学要有更高追求”、“教学改革不能止于‘有效教学’”等研究引起学界和教师的关注。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的隐喻:课改必须“改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十年来,我们与课程建设共成长,与课程改革共进步,对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收获就是:课改必须“改课”。
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是,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要求,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去落实和体现。
反之,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改革,就有可能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甚至可能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
所以,课改必须“改课”决不是戏说。
课改必须“改课”,有其理论和实践的根据。
从理论上说,主要是要廓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对此,施良方先生在他的《课程理论》中,引用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的三个隐喻来帮助我们认识和思考: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这三个隐喻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隐喻一,揭示的是课程(设计图纸)与教学(实际施工)间的吻合程度;隐喻二,揭示的是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的方案,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要由球员来处理;隐喻三,揭示的是人们喜欢指挥家和乐队,主要不是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整理成尚荣讲座)教学改革的坚守、走向和境界
(整理成尚荣讲座)教学改革的坚守、走向和境界(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托班教案、幼儿评语、小学随笔、小学作文、课堂实记、计划总结、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children's comments, primary school essay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s, classroom notes, plan summaries,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整理成尚荣讲座)教学改革的坚守、走向和境界《(整理成尚荣讲座)教学改革的坚守、走向和境界》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心得体会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一、视角:1、课程发生的视角。
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成尚荣
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成尚荣一、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基于学科专业,但一定要超越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确立及其命题的研究与实践推进,教师拥有了对自己专业价值的认知,并以此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尊严。
而且,可喜的是,专业价值与专业尊严激起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路径,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具有专业特质的教师不断成长。
这足以说明,一种揭示规律、彰显特质的概念和命题的形成与坚持,是可以推动发展的。
事物发展总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及时反思、适度调整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如此。
如果做些深入考察和理性分析的话,不难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尚有一些值得关注和改进的问题,笔者认为,关注教师专业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当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毋庸置疑,学科是教师的专业,须臾不可离开,而且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慢。
世俗地说,学科专业是教师的立足之本;“学术”地说,学科专业是教师发展、跃升的基石。
斯霞、于漪、李吉林等,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学科,哪一个不是自己的学科之路上的开掘者、领跑者,最终成为佼佼者?完全可以这么认定: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基于学科专业。
同时还可以这么判断:当下基于学科专业的发展,我们还做得很不够,其有待发掘的空间仍然是相当大的。
因此,学科专业发展永远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其间,每一次小的抵达,都是又一次新的出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的“基于”学科专业,往往变成了“囿于”学科专业,不少教师“陷”在学科专业上,跳不出,展不开,走不远。
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把学科专业当作唯一的专业,似乎舍此就无其他专业可言了。
比如,教师,包括一些学者都强调“学科味”,这当然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学科味”,怎样才能提升“学科味”,并没有搞清楚。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不断筑牢学科的边界,把教师专业发展紧紧绑在学科专业发展上。
“囿于”学科专业,教师发展的通道必然狭窄,其视角往往偏狭,最终很可能造成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文化背景不丰厚,专业水平难以进一步提升,优秀的、杰出的教师难以出得来。
成尚荣 建立教师教学的新秩序、新制度
成尚荣建立教师教学的新秩序、新制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成尚荣建立教师教学的新秩序、新制度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成尚荣建立教师教学的新秩序、新制度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成尚荣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致力于建立教师教学的新秩序和新制度,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与路线
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与路线
成尚荣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重点之一。
教学改革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但还必须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去展望。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
在我看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改革的重点和改革路线的调整,可能是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走向。
第一,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立德树人。
这不只是一个德育的问题,而且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的问题。
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立德树人”的认知,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成尚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学会改变:核心素养挑战的积极应答——访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成尚荣 [J], 谢先成
2.学会改变:核心素养挑战的积极应答——访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
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成尚荣 [J], 谢先成;
3.教育大家成尚荣:一个中师生的成长轨迹——初心不改,路在脚下;78个年头,依然前行 [J], 成尚荣
4.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成尚荣印象 [J], 朱永新
5.用问题串起讨论——向成尚荣老师学习主持一场学术沙龙 [J], 张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块教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变革
作者: 成尚荣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视界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组块;法根;学语;深化研究;学习语言;语言素养;重要变革;认知结构;语言文字;文本结构
摘要:<正>身为校长的薛法根,一直以来不但没有轻慢自己心爱的语文教学,而且沉潜在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中,踏实,钻研,一片真诚,又那么自在,一如他的为人风格。
正是他的人格,造就了他语文教学的品格。
这种人格与教学品格的相互映照,让他越走越高。
组块教学,正是在这种行走中应运而生的,也是在不断深化研究中完善的。
组块教学是法根对语文教学真义与深意的一种独特认知与准确把握,逐步将其提炼为他的语文教学主张,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他的深度探索,形成了系列化的操作要义,一种富有理论元素的实操范式已呈现在小学语。
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
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一、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
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知”与“智”为同一字,“知”与“智”是相通的;对“知”的解释是: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
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古代的这种知识观或智慧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应试教育”。
课堂上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最终获得的只是知识,而不足智慧。
因而,今天的教育实质是知识教育,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
(鲁洁:《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汗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当然还是知识。
智慧到哪里去了?不是智慧逃遁了,而是智慧被淹没在知识的大海里,智慧被知识挤压了、吞噬了、赶走了。
学生为知识而奋斗、生存,而实质是为考试和分数奋斗、生存,分数攀升了,结果,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教育成了考试的附庸,学生成了分数的奴仆;教师和学生如此的生存何其痛苦,又何其不合理!循着知识教育直走下去,课堂教学改革有何出路?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何以实现?其实,智慧与知识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一,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正像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追捧的奥赛,赛的是知识,是解题的技巧,而不是智慧,更不是发现和创新,其二,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生成智慧要有条件。
条件一,要看是什么知识。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关于现象背后之根据的特殊知识可以产生智慧,产生大智慧,而关于物体、事件的一般性知识产生智慧则是很困难的;条件二,要看用什么样的方法。
用机械训练、灌输的方法,知识产生不了智慧。
其三,知识只是追求智慧过程中的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而接近智慧,获得智慧。
但是……知识只不过是追求智慧过程中的阶段性产品和部分产品,还不是智慧本身。
”(胡军:《生活的艺术》)其四,知识是认识“多”,而智慧则是认识“多”中的“一”。
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一个关于课改的隐喻
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一个关于课改的隐喻
成尚荣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美国学者威廉·派纳(William F.Pinar)曾提出课程“概念重建”,并以宣言的形式来推进“概念重建”用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话来说,就是“再定义”。
我们
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一个“概念重建”抑或“再定义”的过程。
需要澄清
的是,“概念重建”、“再定义”决不只是“话语”的变化,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实践
的变化。
佐藤学说:“我把‘课程研究'视为这样一种探究:作为话语实践之构成、反思、审议教育的探究。
即使是话语,也是用话语去‘构成实践',是一种‘话语性
实践'”对此,我们深表赞同。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成尚荣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课改:你的另一个名字是妥协--一个江苏人对浙江新课改的思考 [J], 臧志军
2.从内部“打破”激活生命课堂--构建“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J], 耿峰
3.思维的物自体:水石相激的生命隐喻——浅论哲学范式中隐喻辞格的反身言说 [J], 张高峰
4.为每一个五彩的生命奠基——杭师大附小的课改实践 [J], ;
5.构筑一个生命力的系统——广东岭澳核电站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J], 丰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化课改重在推进教改
深化课改重在推进教改
成尚荣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年(卷),期】2015(0)6
【摘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深化的重点。
这似乎是常识,无需专门讨论,其实不然。
教学改革作为重点,首先是对教学和教学改革价值、意义的认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深度认同,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改革的行动和进程。
而价值、意义认同一直伴随着
教学改革的过程。
因此,把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深化的重点,应该从认识上真正提升其
价值和意义。
这有多重视角。
首先,从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看。
课程改革需
要顶层设计,否则会随意、盲目,甚至可能碎片化。
课改以来,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成尚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科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乘“小语整改”春风,扬语文课改之帆——赤峰市召开“深化‘小语整改’,推进语文课改”观摩研讨会
2.以陶为师,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厦门师范兴
陶研促教改经验介绍3.以陶为师,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厦门师范兴陶研
促教改经验介绍4.立足全面育人重在素质培养——雅安师范附小深化教改结硕果5.着力课改教改培养数学兴趣——分析学生心理推进数学改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是恒定不变的吗?我没有深入考察与研究,不敢妄下结论。
不过,我始终认为,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广泛展开、研究的不断深入,概念的内涵是会不断完善和丰富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概念不断地去思考和理解,加以阐释,有时还需要反思、调整。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理论的丰富、视野的扩展,新概念会不断诞生。
从某种角度说,新概念是对原有概念的深化与发展。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认识,我以为概念是需要重新定义的。
其中当然包括教育———“重新定义教育”。
重新定义或者说再定义,其内涵很丰富,至少包括以下几层意思:①意味着重新理解,给予新的解释、说明,寻找新的高度。
这是对概念界定的完善与发展。
新的阐释可以让我们打开一扇新的门窗,看到一种新的风景。
②意味着对原有概念的调整,以使我们回到概念的内核中去。
这是一个去除杂芜,把握本质与重点的过程,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③意味着颠覆。
原有的概念已经停滞、落伍,既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适应学术的新发展。
不管是哪层意义上的再定义,都体现着反思的精神,反思是再定义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再定义的手段和过程,再定义需要反思,反思带来的是再定义。
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直被视为学校的生命。
新一轮课改以来,我们逐步树立起课程意识,仍始终把教学改革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课改”必须“改课”。
在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究竟怎么理解教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怎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问题可以归结到一点:教学需要再定义吗?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教学本身也正在发生变化,还由于工具、技术都发生了并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对教学重新审视,作出新的解释来。
教学的再定义是必然的。
教学有着不少经典定义,但也给我们的再定义留下了空间。
首先,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理解教学,给教学下定义。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用三个隐喻来说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的过程。
隐喻三: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这三个隐喻揭示了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定性:①教学是有计划、有预设的;②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且有预期的成果;③教学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是个性化的过程,尤其是球赛和演奏作品。
这些具体规定性,至今都还是有意义的。
隐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也有缺陷。
比如,把教学比作建筑图纸的施工,过于强调了实际施工与图纸间的吻合程度,势必让教学有可能成为一个刻板的过程,也有可能让教师成为工匠。
其次,从汉语语义的角度给教学下定义。
古代“学”与“教”都有不同的写法,但进一步分析“教”字的结构,几乎每一种写法的“教”字里,都是首先包含了一个写法和意义最简单的“学”字———爻,然后再添加上一些新的笔画部首。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这种新的添加就表示了这个字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含义。
于是,汉语中教学这一概念的几种定义并存:“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不过,我以为多种定义的并存,并没有确定其中哪一个更为准确,因而,往往造成人们认识上和实践中的迷糊、摇摆不定。
再次,英语中的“教学”也有自己的定义。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把英语国家对教学的含义的讨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成尚荣一、教学需要再定义。
二、经典的教学定义及其缺陷。
JIAOXUE教学亲近理论QIN JIN LI LUN论归为5类:①描述性定义,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学;②成功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成功;③意向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意向活动;④规范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规范性行为;⑤科学式定义,即将源于日常的语言转化为更为严谨的科学化表达。
以上这些表达或定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不过我以为,假若将这些定义整合起来,似乎更完整更清晰些,即,教学应当是科学的过程、规范性行为,具有道德意义,应当有意向有期待,即引导学生学习,并让学生获得成功。
事实是,不同的教学论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视角和独特之处,似乎还不可能进行统整。
所谓再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再一次梳理和整合,如此,我们更应该给教学再定义。
教育学和教学论上也有关于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①;“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②。
无论把教学规定为活动,还是阐述为行为,都具有合理性。
显然,前一种定义,把教学囿于教材的掌握上是狭隘的、落后的,而后一种把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都聚焦到学生的学习上,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但是,这样的定义无形中把教师的教局限在“引起、维持和促进”上,并没有抵及教学的创造性;同时我总以为,概念的定义不必过于“规范”,有时过于追求“规范”,就有可能刻板,缺失活力。
我们面对的课题是,如何让教学的定义在坚守其本质的基础上,更具时代特点,更具生命活力,更具整体感,因而更能启发教师、激励教师,让教师更有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我们需要对教学再定义。
1.赞科夫: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赞科夫原是一位心理学家,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起,开始研究教育学问题,就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近30年的教育实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论思想。
早在1962年他就曾经说:“大家知道,在教学中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巧服务,并且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
”他的这一论点源于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指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有三种观点:把教学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把教学与发展混为一谈,把两种过程等同起来;教学不仅可以跟在发展后面走,不仅可以和发展齐步前进,亦且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它里面引起新的构成物。
赞科夫总结说,“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教育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
”③赞科夫对维果茨基理论的发展在于解决了一个难题:在什么样的教学论体系下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他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
赞科夫的这一再定义有更高的立意和指向,至于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虽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但至少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对儿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何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即“高”与“难”应是儿童的,而不是成人强加的。
2.佐藤学:教学是反思性实践。
佐藤学对教学的再定义是:“教学是反思性实践。
”佐藤学认为,这一再定义,首先针对那些把教学当作“技术性实践”的。
他的这一再定义的最显著的特点是:①把教学置于课程的整体性框架中来认识和理解。
他对课程、学科、学习以至学校等一系列概念都进行了再定义。
课程———“学习经验之履历”;学科———“学习的文化领域”;学习———“意义与关系之重建的实践”;学校———“学习共同体”。
这一系列概念都有三个关键词:学习、实践和反思。
不言而喻,佐藤学认为教学是关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
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是为了学生学习的,是学习的实践,离开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学就缺乏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②教学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实践。
他说:“教师也是在课堂中展开意义与关系的重建的,是同教育内容对话、同儿童多样的认识对话、同自身的对话而展开教学的。
”因而,“有必要探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以省察与反思为核心的反思型实践”。
进而,他又说:“探讨这个概念得以引进教育研究的方法”。
反思什么?研究什么?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是有效的?当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反思和研究。
显然,佐藤学的这一再定义更强调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教学活动。
这种侧重于教师、侧重教师反思的再定义,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教学的再定义。
JIAOXUE教学QIN JIN LI LUN亲近理论3.达克沃斯:教学即儿童研究。
爱莉诺·达克沃斯是美国当代知名学者、教育学家,是皮亚杰在美国最主要的学生之一,但她的理论不是皮亚杰理论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皮亚杰解释学。
达克沃斯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皮亚杰的理论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教学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
她对教学的再定义是:教学即儿童研究。
她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而精彩观念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精彩观念的机会”。
④达克沃斯的这一再定义,至少有三层含义:①教学即儿童研究,应把教学与儿童研究联系起来,儿童研究不仅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儿童研究,教学过程就是儿童研究过程。
②教学即儿童研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儿童诞生精彩观念,精彩观念是智力的核心,意味着教学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③教学是一种机会,教学给学生什么机会,学生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精彩观念,有什么样的创新。
应当说,这是最“伟大”的发展。
4.现代哲学:对话不仅要成为一种教学艺术,而且要成为一种教学精神或教学原则。
对话教育是个古老的话题,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倡导对话教学的。
尽管那个时期的教育家个人有民主的作风及与学生对话的情怀,但这种对话仍只能是一种教学艺术,与现代的对话教学有很大差异。
现代哲学把对话视为存在本身,人在对话中存在,意义在对话中生成,“对话本身不只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对话不仅要成为一种教学艺术,而且要成为一种教学精神或教学原则”。
⑤实践中,对话有两种形式,呈现两个方向:第一种是作为形式的对话,第二种是作为精神原则的对话。
当下,我们更要强调作为精神原则的对话教学,而且把精神原则的对话渗透在形式对话教学之中。
那么,对话的精神原则是什么呢?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看来,对话的深刻含义是,对话教学首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学生解放带来的必然是民主、尊重、分享、开放、创造。
这既是精神原则,又是教学的目的。
讨论教学的再定义,是为了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的再定义是在教学变革的实践中最终完成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学的再定义总是牵引着、导引着教学变革的走向。
其一,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与此同时必须坚定地维护并进一步建构完整的教学概念,以高水平的教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
虽还未在所有地区和学校“全覆盖”,但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理念已被大家认可、接受,还出现了不少好的典型。
尽管这些典型和一些实验研究还不完善,但毋庸置疑,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这一核心的确定和实践,应和并实践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重要判断:“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因此,“学习过程现正在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