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里达的到来

【摘要】德里达对于生活、人生及生存之难题般的隐喻意义还在于我们只能活一回,决定永远是艰难的,我们无法断定它的对错。德里达作为当代解构主义哲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阐释空间极大,并且对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里达;哲学家;思想;解构

一、最终我将如何学会生活

1、他者的到来

未来总是先行到来,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谴责?在一个永恒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沉沦,责任的逃脱及对他者的漠视……他者的到来,扰乱了存在与时间的秩序,在未来虽有恶性之物到来,但不能因此而终结未来,这种终结才是绝对的恶!而德里达提出的“异延、充替、踪迹”,正是对绝对之恶的抵抗,当纯粹的对自我之显现的生存消失,便能打开他者到来的空间。他者召唤解构,即在自身之内对某个他者的肯定性应答。

德里达对于生活、人生及生存之难题般的隐喻意义还在于我们只能活一回,决定永远是艰难的,我们无法断定它的对错。我们没有第二次生命来比较不同的决定,等待我们的唯一可以确定的答案却是死亡。我们始终在学会生活的途中跋涉,活在一张草图之中。因为历史不是无限重复、永恒轮回的,我们总是无法笃定自己的行

为。

我们怎能面对这可怕的现实?我们极易沉沦在琐碎中,淹没在庸俗里,在同质化的、反复轮回的生活中,庸俗遮蔽了他者,成为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在这庸俗化的无限轮转的世界中,一切总是会预先就有答案,接着再暴力的排斥新的问题。世界被简化为一种奇异的模式,生活也只剩下雷同的碎片拼贴起的相似人生。庸俗的对手是爱发问爱反思的人们,那些探本穷源的人总是生活地最真实,他们总能探寻到在生活背后的,在人生之外的东西。德里达正是看透这一的困境并且承担它,从此获得一种生存的力量。

2、死亡的思考

死亡是种胁迫,胁迫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可能生命本无意义,可一思考便使生命具有了有意义的可能性。而为着这从不确然的可能性,我们不断的打破着自我的边界……

“最终,我当然希望学会生活。”用这悖论式的语句,德里达简要地揭示了某种隐秘的历史之真实。学会生活,这是种在生与死之间的异常教学。可是没有什么比这种智慧更必要了:我学会生活——独自一人从自己去学,靠自己去学,在生与死之间去学,否则终生都不会懂得怎么去生活。然而学未必能达到会,或说最终的学会始终在到来中延迟。

为了说出“我——活着”,我的死成为了结构的必要。可以说一

切言论的表达在它的结构上都具有遗言性价值。死是我此刻当下的存在维度,我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作出无限的创造性沉思!在生活的边界,去观望生活,以死为生,向死而生,死后重生。死总能给我最深的震颤,对我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死更确定和真实的了,这确定性本该让我踏实,却成为了不安的根源、

在境域相生的眼光中,方可活得无限。世界,就是我遭遇的一个巨型文本,我置身其中却又无法真正进入它。我以为自己书写了人生,却不知不过是在人生边上留下了一些眉批而已。然而这书写却是异质的,这存在的署名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我的存在就成了不可能的可能性。

二、德里达的到来

1、传统遗产的继承

也许正是“我思”与书写的某种间距,给人类在未知中的探索提供了某种合法性的依据!几乎多数的西方经典都被德里达以共同署名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即用德里达这个新的他者的本质性开创活动应柏拉图等人之名的呼唤。这种共同署名的方式才能将读者置于责任之内。解构不可能性,这里不包含所创设的原暴力的反复,它超越了从自己出发又回归自己的虚假的经济循环式的交换!

对于传统遗产的继承即有选择性的继承,并反思如何继承,传统遗产的根本异质性是必要的,如果遗产是单义的、给定的,透明的、同一的,那么它即不要求解释也不对抗解释,我们还有什么可

从中继承的吗?解构如果因为机械性应用而导致自己破坏文本的意义这一作用化为了方法或模式,将会导致其只发挥保守的政治功能而失去了意义。形而上学背后渗透着“神”、“存在”、“目的论”与男性中心主义的一系列暗合。德里达跃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意味着向这些权威的挑战。

德里达的言说探本穷源,具有重塑历史与现实的可能性,为人类走向未来找到了合法性的依据。如果说世界是重重叠叠差异错综的多种媒介交互生发的,这个新的参照视野将会引领现代人在迷惘中前行。

2、对中国学术研究的启示

德里达教会我们在阅读这个世界时,不要一味的怀疑它所阐释的内容,而应去质疑它源头处的前提预设与公理系统。形而上学家们对世界的阐释不外乎是对其各层面的唯一性与统一性的聚集,而这不过是处在自身循环预设的怪圈之中罢了。比如面对胡塞尔较完备的形而上学体系,德里达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其具体观点与分析层面的突破性进展,而是看到其根源处的纰漏——概念预设与公理系统未变!胡塞尔不再是一个对象,而变为问题,胡塞尔追求的是同质化,德里达却将其语境化。

在“边界处发生”是解构的实质。在中西两种文化语境中徘徊是双重的质疑与书写。翻译使他者的哲学话语的幽灵谱系具有了植入中文语境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德里达?!最高

层次的学术思想应该改变人心,并且为时代命名的,解读者们是否领会到了德里达这一抱负。

对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德里达无疑带给了它时代的合法性。我们自身便处在一个解构式的处境中。当德里达为我们揭示生命及言说的根本宿命是时空的错乱、差异异质的时侯,这一情景为我们中国人的多重文化身份找到了认同的基质;为当代中西文化关系谱系之下的中国思想界提供了一个本源性的反思起点。这超越了那对等、对称与同一、同时的历史坐标参照系!

解构的真精神即自我解构,这是中国思想界最缺乏的,解构是直面现实难题的勇气,无论什么问题,都不会是某种虚假的建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末端,世界是分化的、可知的,然而世界在最高的层面上就是具有一种不可知性。这些问题可能没有最终的答案,但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世界始终具有一种没有弥赛亚到来的弥赛亚性。这是德里达作为哲人的最后维度。

【参考文献】

[1]张宁著译.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汪堂家著.汪堂家讲德里达[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桥哲哉著.德里达——解构[m].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陈晓明著.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