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体本文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
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作品梗概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全文展示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课文内容概说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二九湖心亭看雪张岱【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
《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
《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一、预习1.先行背诵,自行翻译。
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文句障碍就记下来,交给老师,然后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
自行翻译,先行背诵,秉承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为课堂的深度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非背不可教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诵读,即使学生暂时还不了解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先“吃”下去,再慢慢反刍不迟。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中各自遇到的问题,相互解答。
把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设计理念】以学定教。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二、探究1.遴选整合,生成话题。
老师事先遴选各组汇总上来的问题,整合几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第一组: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第二组:①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②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第三组:①张岱看雪,大异于常人。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②假设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第四组: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第五组: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
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第六组:古人的文章本是没有标点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一二学时)课题:《湖心亭看雪》(一二学时)课型预习交流课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至少背会写景语句)。
2、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至少一种)。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一、【知识储备】1、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整理与西湖有关的诗句:3、查找有关资料,梳理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预习】1、一读:标段序;放声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不认识及读音把握不准的字,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标注在文中,并读准。
2、二读: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后,读出正确的节奏3、三读: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并思考初读课文后的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感受、收获、疑问等。
感受或收获、疑问:4、背诵课文。
三、【预习检测】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 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
作品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崇祯..()更.()定余挐.()一小舟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芥.()铺毡.()强.()饮3、读准句读:先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再读出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四、【交流探究】1、生对组互查读文、背诵情况2、小组互查译文情况3、小组展示4、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收获或疑问等五、【达标测评】(一)、解释下列词:俱:绝:挐:拥:沆砀:一白:一痕:一芥:.焉得:客此:及:痴:强:痴似:(二)、古今异义词:1.余:古义:今义:2.白:古义:今义: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9《湖心亭看雪》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9《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2.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3. 体会文中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4. 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一、导语二、预习查评1. 你能读准么?崇祯()毳()衣雾凇()沆()砀()铺毡()喃喃()更()定更()有此人强()饮2. 作者简介。
三、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字词1. 听读课文。
2. 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圈画出还不解的字、词、句。
3. 一词多义。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思考下列问题:2.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什么?特写景物是什么?3.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我的态度呢?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痴迷在哪里?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2. 湖心亭奇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写作特点六、比较阅读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2. 《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七、拓展延伸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来吧!大家一起分享。
八、作业布置1. 观察“下雨”或“刮风”或“下雪”,然后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100字左右)2. 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9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9湖心亭看雪导学学案王传红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定拥舞()衣崇祯()雾淞()沆砺()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的怀念。
二、理解探究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三、合作释疑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舞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己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10.“大雪工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交结构上有何作用?11.“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章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S:“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八年级上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独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光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熟读说事
4、找出作者出行背景,概括文章所叙事件。
再读赏景
5、请用“我从_________________句中,读出了西湖雪景的_____________之美”的句式作答。
又读悟情
6、找出文中体现作者个性的语句,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一切景语皆情语,“上下一白”“一舟一点一芥”试着品味类似语句,说说其语言特色。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品味雪中西湖奇景,学习白描的写法
3、体会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赏析文中描写雪景文字的妙处,体会白描手法。
3、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思。
二、发布学习任务最美是杭州,最忆是西湖。
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美景的名篇数不胜数。
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是让西湖超越了风景之单纯的意象,成为文人雅士寻梦、忆梦的精神家园。
为打造“西湖文化”,杭州西湖区举办了“西湖寻梦·张岱的梦”系列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三个单元:1、描绘一幅雪景2、演绎一段偶遇3、寻找张岱的梦三、课前预习任务为了让此次活动更高效,我们首先要检查同学们对《湖心亭看雪》的预习程度,通过预习检测的同学即可获得活动门票。
1、预习检测第一关——字词读音关崇祯()更定()拏()毳()雾淞沆砀()芥()铺毡()更有()强饮()喃喃()2、预习检查第二关——字词解释关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及下船:()莫说相公痴:()3、预习检查第三关——句子翻译关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预习检查第四关——句子断句关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预习检查第四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课堂学习任务(一)《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描绘堪称一绝。
本单元活动是“描绘一幅雪景”。
1、张岱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请你找出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
2、对于如何描绘张岱眼中的雪景,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A: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字太啰嗦,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更好。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 cuì )衣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 hàng dàng )铺(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诵读法。
一、诗文导入简介作者请回忆曾经学过描写雪的诗或诗中有“雪”字的诗。
参考诗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二、以读代讲疏通文义1、正音: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崇祯..chóng zhēn 更.定 gēng 挐. nú毳.衣 cuì雾凇. sōng 沆砀..hàng dàng 一芥.jiè铺毡.zhān2、自由朗读课文。
方式: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朗读,然后给对方一点朗读建议。
朗读目标:①读准字音,掌握好节奏。
②声情并茂。
3、推举一位同学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4、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简单字同学之间相互提示一下即可,难点字提问教师解释。
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导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方法自由品读一一合作讨论一一探究提升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其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领会《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练习册1、2题。
三、呈现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四、感知文意1、听读课文,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
五、品读文本1、齐读课文,思考:长堤_痕 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一:上下一白—⑵更:是日更定—⑶是:是日更定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3、翻译下列句子。
(1)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2)找出作者远看到的描写雪景的句子。
六、 展示学习成果七、 达标检测1、 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3)惟长堤一痕(4)强饮三大白(5)是金陵人,客此(6)及下船—(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 辨析多义词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预习指向1、 背诵课文2、 赏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2、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写景的特点。
导学重难点1、 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2、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写景的特点。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衣( ) 雾凇( ) ( )( ) 打更( ) 铺(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29.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名师讲析【文学与文化常识】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背景资料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摹西湖雪景和湖心亭奇遇,表达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作者写雪景实为抒真情,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什么不同别人的心境?《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湖心亭看雪》 赏雪——混沌世界 人生茫茫 怀恋往事 奇遇——凄清世界 幸得知己 无限感慨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难点
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
二、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朝代)人,著有、等。
湖心亭看雪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预习展示课
课时
一课时
4、文章第二段用近一半的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5、试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及下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写下来,进行交流。
4、问题探究
1、朗读课文,勾出课文中含有“雪”的句子,以及没有出现“雪”字却写了雪的句子。你知道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什么写法吗?这种写法有何特点?
2、课文开头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7、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能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
《含3份试卷》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9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背诵课文。
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1.背诵课文。
了解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小品文笔墨精炼,风神绰约,寥寥几笔,意在言外。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赏析写景,学习白描。
1.读准字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喃.喃 长堤. 更.有此人 2.把握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解释词义。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余挐.一小舟( ) 雾凇沆砀....( )( ) 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客.此( ) 及.下船( )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人鸟声俱绝.( ) 是.金陵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沿溯阻绝.( ) 余挐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绝.巘多生怪柏( ) 上下一.白 ( ) 三大白. ( ) 哀转久绝.(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① 划记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翻译。
明确翻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② 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
③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9*湖心亭看雪【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喃喃..(nán nán)余强.饮三大白(qiǎng)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量)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矣(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①余拏.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知识链接】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
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铺
毡.(
)更
.有此人(
)
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
(6)雾
.凇
.
沆
.
砀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6、结合文意写诗句:(从你积累的诗句中找)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 ,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 ,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课堂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与余舟一芥.(
)
(2)拥毳.衣炉火)(4)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 。
这一部分采
用了 _______ 和___________ 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第二十九课答案
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
划(5)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
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8)焉得:哪能。
更:还(9)强饮:痛饮。
白: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
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
常跟“小”相对(4)这,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
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是“西湖” ,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
万籁无声的气氛,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
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示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8、(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面烘
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9、“落霞与孤鹜(w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