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十年(注解版)200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市场的“东方明珠”
上海市场述评之一中证报报记者周军
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这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最引人瞩目的热土上,耸立着一幢状如窗口的宏伟建筑,十年来,从这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许许多多牵动亿万人心的故事,成为本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具生命力的章节之一。
一个极具成长性的市场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了第一声开市铜锣。成立之初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只是一个“迷你”型的证券市场。一个很小的交易大厅里只有几十个席位,挂牌的股票只有8只,挂牌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些在国民经济中没有什么地位和影响力的小企业,参与交易的会员只有二十几家,投资者只有几万人,而且没有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值在国民经济中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那时的上证所,它的存在比它的规模更有意义。
1992年初,一场深化改革的春风席卷中国神州大地。上证所开始步入它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股票开始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挂牌交易的股票也迅速增加,股票市场变得活跃起来。1994年初,上证所甚至创下了一天上市7只股票的记录。但是,那时的上证所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只是一个区域性的交易场所,无论是挂牌的上市公司,还是参与交易的投资者,绝大部分都是“上海阿拉”。交易上证所股票的大部分证券公司都把营业部设在了上海,外地投资者一般也到上海做交易。
1995年12月19日,上证所成立五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再次来到上证所,并写下了此后指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的八字方针:“法制、监管、自律、规范”。八字方针开创了上证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从此,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优秀企业,国有骨干企业纷至沓来,上海证券市场的触角迅速向全国各地延伸,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陆续出台。一个辐射面更广、功能更全、安全性更高、活力更强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逐渐成形。
1997年12月19日,上证所在其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乔迁浦东。
截止到2000年11月30日,在上证所挂牌上市的证券有631只,上市品种包括股票(A股和B股)、基金、国债(现货和回购)等6种,上市公司总数达548家,发行总股本1830.72亿股,已流通股本617.42亿股,市价总值24877.41亿元,流通市值7934.48亿元,投资者开户数2892.92万户,上证所的会员数约300家,会员营业网点达2600多个,2000年1-11月份,市场总成交金额为45678.24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29230.89亿元,再次创下上证所成立以来年成交的历史最高记录。成交笔数最多的一天超过了700万笔。证券数量、上市公司总数、发行股本、市价总值、投资者开户人数分别是1991年底的13.7、68.5、673、845.3倍,市价总值年均增幅达61.64%。伴随着上海证券市场成长起来的人都还记得,1992年,当上证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仅有20多家的时候,人们觉得100家上市公司都是一个遥远的梦;那时候,当一天的成交笔数达到7万笔时,上证所的工作人员都要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呼。
一个极具活力的市场
10年来,上证所在品种设置上不断创新,整个市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上市公司购并事件不断上演,资产重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投资者参与极为踊跃。这些都使得上证所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证券交易场所。
这里,曾发行过中国第一只B股,第一只B股可转换债券,第一只规范化、有国际水准的投资基金,第一只规范化的A股可转换债券,探索过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种的交易,酝酿多年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等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必要工具也都首先在这里试点并逐渐在全国推广。一些进一步提升证券市场功能且极具创意的做法,如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等,也曾在这里首先提出并引起热烈的讨论。不断创新激发了上海证券市场的活力。
1993年9月,当证券市场管理层刚刚允许机构投资者进入二级市场时,上海证券市场就激荡起在中国证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宝延风波”,从此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收购兼并的第一幕。7年多来,上海证券市场上的举牌事件频频发生,精彩刺激的收购反收购大战牵动人心。一些上市公司因此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资产重组热”是1995年以来上海证券市场一个最具表现力的主题,也是上海证券市场洋溢着巨大活力的一个证明。有统计表明,自1995年在上证所挂牌上市的两家公司率先提出资产重组的概念和方案后,已有超过40%的上市公司有过规模不等的资产重组行动。通过重组,许多公司改善了资产质量,一些公司还借助重组进行了资产的整体置换。一批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实现了借壳上市,上市公司的结构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
由于上海证券市场的高成长性和不断显示出来的巨大活力,使得该市场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司纷纷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并上市,来自海内外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这一新兴的市场,并积极参与或跃跃欲试。
这是一个筹资者的乐园。上海证券市场的空间以及接纳和培育超级航母级公司的能力不断得到拓展。近年来,上海证券市场接受了好几家一次筹资超过40亿元的巨型公司,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的一次筹资分别达到了40亿和41.58亿元,上月刚刚发行股票的宝钢股份更是达到了80多亿元。从中签率来看,上海证券市场接纳更大规模的企业的潜力还相当大。更为喜人的是,上海证券市场还为已经上市的公司连续筹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上市以来连续筹资达5、6次的公司已并不鲜见。
这里还是投资者的乐园。上海证券市场的高成长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片令人心动的热土,如最初购买华晨集团股票的投资者,其1股已经变成了今天的548股。如此高的盈利水平,不能不令投资者心动。
如今的上证所已经成了上海浦东的一大景观。到上海出差、观光的海内外游客总要设法到这里一睹亚洲第一交易大厅的风采,国外的政要巨贾也接连光临,他们想到这里来寻找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
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1999年,江泽民主席再次来到上证所视察,他要求办好上海证券交易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给了上海证券市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极大的鼓舞。
今天的中国人对证券、股票这些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已从疑惑、试点、接受,发展到现在充分利用阶段。这为面向新世纪的上证所的进一步发展筑起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未来中国经济所拥有的无限增长潜力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证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构成了上海证券市场发展最强大的物质基础。
当前,国际证券市场正处于结构调整和重组的重要时期,国际证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证券市场的格局也正在酝酿重大变革。这些都为上证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成熟市场相比,上海证券市场的规模还很小,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也还比较有限,市价总值和流通市值分别只占到我国GDP的30%和10%左右。功能性开发还很不够。与其肩负的重任相比,上海证券市场的基础还很薄弱。然而,对经历了十年风雨的上海证券市场来说,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机遇大于挑战。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设者们已经提出,未来将紧紧致力于建设一个高度透明、高度开放、高度安全、高度有效的证券市场,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证券交易场所之一;再用五到十年的努力,使之发展成为世界证券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技术基础设施国际领先
上海市场述评之二中证报报记者周军
交易系统:强有力的“心脏”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参与市场的投资者绝大部分为个人投资者。截止到2000年11月30日,在上交所开户的2879.13万户A 股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只有11.42万户,占投资者总数的0.4%。这一投资者格局体现在交易上,不仅单笔交易金额低,而且成交笔数多,往往100亿元的成交金额约需100万笔以上的交易来完成。另外,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因此,虽然我们的成交股数与成交金额还远不能与国际著名的证券交易所相比,但每天的成交笔数却十分巨大。因而对交易系统容量与速度的要求比世界任何证券市场都大。因此,不断提升交易处理能力,才能适应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
由于市场的飞速发展,十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大的升级、提速有过三次,小的改进则一直不断地在进行。经过这些连续不断的升级,上交所的交易系统得以一直顺利支持着上海证券市场的日增夜长。1990年开业之初,上交所电脑主机每秒只能撮合6笔交易,1992年交易配对的速度提高到每秒300笔,1993年进一步提高到1800笔,到现在,上交所的交易系统已达到每日可接受委托4000万笔、成交6000万笔的能力,系统处理速度也提高到了每秒6000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