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 “算 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每个模块2学分。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1、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

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

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

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

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

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

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

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

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

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 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1) 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

信息情感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面,

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用信

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信息意识与情

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信息意识与情

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

情感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

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任务.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

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基本要

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好信息技术的

基本条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发展

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二、综合性

三、实践性

四、创造性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概论

一、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1、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2、信息技术教练人员

3、信息素养的培育员与评价者

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任务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

2、学校信息技术系统与应用的支持人员

3、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者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修养

一、本身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

(2)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3)信息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先进的教学理念

2、熟练的教学技能

3、教学研究能力

三、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1、继续教育的意识

2、继续教育的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一、自我学习二、定期培训

三、参与课题研究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内容

3.1 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念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区别

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而教学设计要考虑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设计,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目标控制原理

●要素分析原理

●优选决策原理

●反馈评价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教学对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

3.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制定

分析处理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

教学计划、教案

作业设计

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类别:

1、按教学内容的范围

2、按教学内容

认知领域目标: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操作领域目标:采用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情感领域目标:采用愿意接受、感兴趣两级学习水平层次。

1、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客观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