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合集下载

清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

清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

清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纵观清代268年的历史,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咸丰朝之前是中央集权型,咸丰、同治年间是地方分权型,光绪、宣统时期是中央与地方争权型。

这种变化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形势发生转变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考察清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对于今天的财政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全能型”事权产生“集权型”财政体制自入关统治后,清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中央集权型财政体制,它通过起运存留、奏销等制度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这种关系以财权集归中央为特征,在咸丰朝以前长达200余年的时期内,得到了有力的贯彻执行。

清朝前期,起运存留是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它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原则与比例。

凡是地方州县征收的赋税,运解中央归户部支配的部分称为“起运”,扣留本地分配的部分称为“存留”。

入关后不久,清朝统治者便确立了起运存留各半的制度,但随着军费开支的膨胀和中央财政的匮乏,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存留进行削减。

到了嘉庆末年,全国各地的存留银所占额征赋银比例平均仅为17.4%。

总体看来,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始终仅占微弱比例,一般不超过25%。

地方存留过少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其中又以耗羡滥征最为严重。

耗羡是地方政府为弥补熔铸赋银的折耗而于正额之外征收的费用,其数额往往比正额还多。

地方政府征收耗羡既影响了百姓生计,又不利于中央财政的集权,因此到雍正初年便进行了“耗羡归公”改革。

改革后的耗羡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中央发放“养廉银”给地方。

通过这次收入分配的调整,财政集权中央的程度大为加深,地方经费虽有一定增加,但财权却相对减弱了。

为保证中央财政收支的集权,清王朝还制定了奏销制度,即预决算核销制度。

自基层州县至中央户部,逐级造送收支清册,户部于年底分省汇总奏报皇帝,这是奏销制度的完整程序。

地方政府的奏销册送交户部后,凡户部认为有不符“部例”者,便责令地方限期答复,甚至重新造册。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晚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复杂使得地方外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晚清地方外交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背景、政策与实践以及对于中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上,中央集权逐渐衰微,地方势力逐渐崛起;经济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外交逐渐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重要议题。

晚清地方外交的政策和实践可以从不同地区的外交情况、外交策略、与外国的交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不同地区的外交情况存在差异。

以江南地区为例,由于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成为了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

因此,江南地方外交的重点是如何应对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地方利益。

而在北方地区,则更多地涉及到与沙俄等国的交涉,以解决领土争端等问题。

其次,外交策略方面,晚清地方官员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达到外交目的。

他们不仅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交涉,还积极利用国际法等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他们还注重加强与外国的,建立友好关系,以寻求国际支持。

最后,与外国的交涉是晚清地方外交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外交谈判,就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进行磋商,努力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对于中外交流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方外交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地方外交的开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其次,地方外交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地方外交的开展使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地方外交也为中国提供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机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晚清地方外交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方外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_省略_清督抚政治_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_陈才俊

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_省略_清督抚政治_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_陈才俊

第4期陈才俊 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341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评5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6陈才俊(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2)收稿日期:2005-01-01作者简介:陈才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

总督巡抚制度起源于明初,本为弥补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置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事务制度之缺陷而增设的临时性差遣,是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因其职责主要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0[1],故名之曰巡抚。

至清康雍乾时期,督抚制度逐渐完善为重要的地方官制,督抚们成了总管地方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

随着清王朝晚期社会的大变革和政局的大动荡,督抚制度不断调整、变化,督抚们的权限亦不断扩大,成为晚清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角色。

军事上,他们成为清王朝统治的支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主力;政治上,由于他们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正面交锋,较早认识和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觉醒者和有力推动者。

在洋务运动、甲午新政、辛丑)乙巳新政和预备立宪等历次改革中,不少督抚都是改革的支持者、参预者与同情者,因而成了推动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变革的一支坚实强劲的力量。

可以说,晚清政治的每一项重大活动都少不了督抚的参预,所以,要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及晚清政治,督抚肯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刘伟教授的新著5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6(以下简称5督抚6,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种特定的政治现象予以了深刻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文献价值。

该书以全新的学术视野、宏大的思想体系、鲜活的表述方式和独到的理论创见,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之研究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

细读5督抚6,觉得全书有如下鲜明的个性特色:一、把制度的研究与人的研究相结合其实,督抚问题很早就是学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一些人做了不少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清朝的地方行政

清朝的地方行政

清朝的地方行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的治理体系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地方行政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地方行政的组织结构、职责和特点。

一、地方行政的组织结构清朝的地方行政由两个层次组成:省级和县级。

省级行政区域称为“一省”,相当于现在的省份,而县级行政区域称为“一县”,相当于现在的县级行政区。

在省级行政区划中,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他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和统治该省。

巡抚下面是布政使,他是巡抚的助手,负责帮助巡抚处理具体事务。

而在县级行政区划中,最高行政长官是知县,他由巡抚推荐并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和统治该县。

知县下面是县丞,他是知县的助手,负责协助县知县处理具体事务。

除了省级和县级行政机构之外,清朝还设立了特别行政区域,如直隶、山东等,这些地方由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

二、地方行政的职责清朝地方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统治和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统治和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他们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政策、法令、规章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税收和财政: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征收各类税收和管理财政收支。

他们要依法向皇帝交纳税款,并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合理使用。

3. 司法和安全: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维护社会安全和司法公正。

他们要处理各类纠纷和犯罪案件,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权益。

4. 社会事务: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社会事务,如教育、卫生、土地利用等。

他们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计划,促进社会事务的发展和进步。

三、地方行政的特点清朝地方行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封建等级制度:清朝的地方行政在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上,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来进行。

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命,职责明确,层级分明。

2. 中央集权:清朝地方行政在管理和统治方面,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和指导。

各级行政长官需向上级汇报,并接受中央政府的指令和命令。

3. 官僚体制:清朝地方行政采用官僚体制,行政机构由官员组成,官员在地方行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体系是一个多级和复杂的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级别:
1.省(Sheng):清朝建立之初,全国被划分为15个
省,后逐渐增加。

省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单位,由总
督或巡抚管理。

2.直隶州(Zhili Zhou):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行政级
别,位于省和府之间。

直隶州由巡抚直接管辖,主
要出现在边疆或战略要地。

3.府(Fu):府是较大的行政单位,下辖县。

府通常是
较大城市或政治、经济重镇,由知府管理。

4.州(Zhou)和县(Xian):州和县是基层行政单位,
都是地方政府的核心。

县比州级别稍低,通常由县
令管理。

5.旗(Qi):主要是蒙古和满洲地区的一种特殊行政单
位,由旗长管理。

6.直辖市(Zhixia Shi):清末,北京、天津成为直辖
市,这是现代意义上直辖市的雏形。

清朝的行政区划还包括许多其他特殊形式,如监督、直辖地区等。

这个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和变化。

清朝的行政区划对后来中国的行政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答案【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答案(2013)】时作业一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的统治。

a.君主专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的统治。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c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b.君主 c.王d.总统5.我国文武分职,文官有相,武官有将,从( c )后期确立起来的。

a.商 b.西周 c.战国 d.春秋6.三公九卿形成于( b )。

a.春秋b.战国 c.秦d.汉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d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 b.《礼仪》c.《礼记》d.《周礼》8.把省作为固定行政区的是( b )代。

a.宋 b.元c.明d.清9.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a.兵部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10.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11.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c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12.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岁。

a.70 b.65c.60d.5513.我国推行“封建”是从( c )开始的。

a.夏 b.商c.西周 d.秦14.明朝是以( c )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六部 b.三省 c.六部 d.一省15.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16.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d )权。

a.审批b.任命 c.登记 d.铨叙17.明朝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a.兵部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18.“秀才”是指通过( a )的称谓。

试析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试析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万 两 饷银 截 留 J 同年 , 西 解 往 徐 州 的 4 9万 两 协 饷 被 。 陕 . 河 南 截 留 大 半 , 将 14万 两余 款 拨 还 徐 州 _ 。 为 了 镇 压 仅 . ] 】
解决财政 的困难 , 而使筹款 重心 由中央 移向地方 , 一 反 进
步 扩 大 了地 方 的 财 权 。此 后 , 省 无 视 中 央 、 留 中 央 之 各 截 款 的 事屡 屡 发 生 。 中央 财 政 体 制 处 于 混 乱 的状 态 。
政关 系变 化的总体趋势 , 由此 引发 了中央与地方围绕 财 并 权分割的一系列 的矛盾和冲突。

盐课 、 九江等处 的关 税“解不及半 , 丝毫 未解” 。无 或 或 ]
疑 , 对 中央 财 权 的集 中是 巨 大 的 冲击 。 这

地 方 获 取 财 权 的 契机
战争 给清 政府 带来 巨大 的军费开支和沉重的外债 , 为 了负担军费和偿还外债 , 清政府把此款项 摊给各省。光绪 廿二 年(86年) 户部上奏要求各省摊派偿还俄法及英德 19 , 两款 :查近来 新增 岁 出之款 , 以俄 法 、 “ 首 英德两项 借 款为 大宗 ……国家 财赋 , 出入 皆有 常经 , 欲开源而源不开 , 欲节 流而流不 能骤 节 , 将 何 以应之 ?……请 分 饬下 各省 将 其
失财权统 一 , 与地方进行了争权 斗争。最 终 , 形成 了中央 与地方税 费上的划 分。
[ 键 词 ] 清 ; 央 与地 方 ; 政 关 晚 中 财
[ 中图分类号] 5 K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153 (060 —040 17 —302 0 )606—2 诸如 闽浙 总督 、 两广 总督 、 直隶 总督等 , 且数 目较 大 , 限 期 也较 长。拖 欠京 饷 的现象也 十分严重 ,83年 , 16 各省 关应 解京饷 70万两 , 除 了 山西 等地 解交 2 0 但 1万两外 ,余 俱 “

地方督抚与晚清政局

地方督抚与晚清政局

四、收复新疆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 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 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 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 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 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 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 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 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
光绪元年(1875)同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
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 权。左宗棠受任后,立即准备进军新疆。 光绪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 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在“先北 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指导下,开始军事行动。 六月二十一,西征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 役,继而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九月,西征军 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军挥师 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
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 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 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 年,日本入侵台湾。
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
之争。 李鸿章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 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 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 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 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 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 与洋务运动
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
立北洋水师
功 绩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功绩二: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 2.更新武器,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3.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克虏伯公司、 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 )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资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资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晚清地方与中央相抗衡的制度因素——以东南互保为例

晚清地方与中央相抗衡的制度因素——以东南互保为例

晚 清地 方 与 中央 相 抗 衡 的制 度 因素
以 东 南 互 保 为 例

( 安徽 师范大学社会 学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3
摘要 : 义和 团运 动兴起 后 , 清政府 盲 目地颁布 了宣战上谕 , 东 南督 抚 却公 然违 抗谕 旨, 而
与各国商订 了东南互保章程。这一地方与中央相抗衡 的典型事件 , 主要是 以地方督抚拥有
方 向 :晚 清政 治 制度 史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2・
九江学院学报
21 0 1年第 1 期
教之 战 阵 ,择 其 忠 勇 者 ,补 授 提 、镇 、参 、游 , 俾绿 营均 成 劲 旅 ” ,以改 朝 廷 “ 用 南 勇 ” 之 J 专 弊。不 料 ,多 隆 阿该 年 于 陕 西 周 至 战死 。 次 年 , 僧格林沁 战死 于 剿 捻 战场 ,这标 志着 清廷 直 接 掌

方督抚作 出让步。对地方督抚保荐 的人员 ,中央

地方政 治权 力的加 强
在 14 - 10 8 0 90年 的 6 O年 中 ,清 廷 对 内 对 外 经 历 了一 系 列 战 争 。 国 家 外 患 未 平 ,内 忧 迭 起 。 在镇 压 国 内农 民起 义 的过 程 中 ,清 廷 暴 露 了 军 事
额 ,地 方 官 的任 命 也 有 严 格 的规 定 。三 品 以上 官 员 ,黜陟 之权 属 于 皇帝 ; 四 品 以下 官 员 ,分 别 由 皇帝 、吏 部 或 兵 部 、地 方 督 抚 掌 管 ,界 限分 明。 镇 压太平 天 国起 义 期 间 ,地 方督 抚 为调 动 手 下 将 士 的积极 性 ,大 力 提拔 、保 荐 得 力 将 士 出任 地 方 官员 ,逐 渐 侵 占了 中央 的任 人 权 。清 廷 既 然 依赖 地方 军事 力 量 维 护其 统 治 ,被 迫 在 任 人 权 上对 地

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余元启【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43)004【摘要】@@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朝初年.清沿明制,督抚制度趋于成熟.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以后,传统的督抚寄权体制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不得不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督抚作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引人注目,成为权重一方的地方主义势力,"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晚清督抚政治对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晚清督抚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相比,有关的研究却显得非常不足.据我所知,刘伟教授<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研究晚清督抚的专著.这部专著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晚清督抚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学术界有关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我认为这项成果具下述三个特点.【总页数】2页(P141-142)【作者】余元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J], 陈才俊2.督抚制与中央-地方权力之争——以晚清督抚势力的崛起为视角 [J], 朱云天3.从多维的视角建构整体的历史——《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简介 [J], 李细珠;4.地方游离于中央:晚清“地方财政”形态与意识疏证——兼评陈锋教授《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J], 刘增合5.晚清督抚政治模式研究——以汉阳铁厂的经费筹措为视角 [J], 周积明;丁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督促与应对_晚清教务教案中中央政府与地方官的互动

督促与应对_晚清教务教案中中央政府与地方官的互动

督促与应对:晚清教务教案中中央政府与地方官的互动邓常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晚清,随着洋教在内地的广泛传播,教务渐渐成为重要的地方政务,又因为各国(主要是拥有保教权的法国)公使对教会的庇护,教务教案不但是内政,更成为外交。

对其处理是否得当,不但影响到一方一地之民教关系,更影响到官员的仕途。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因教务教案而获咎或获奖,官员对于教务教案的态度和作为亦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鉴于历次教务教案的严重后果,中央政府多种措施督促各级地方官员妥善办理教务教案。

但地方官自有其处境与考虑,中央的要求到州县一级即大打折扣,并未得到全力遵循。

面对教务教案,中央政府与地方官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微妙的互动。

关键词:晚清;教务教案;中央政府;地方官;成都教案;酉阳教案;重庆教案中图分类号:K256.8;B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12—0334—06收稿日期:2005-09-28作者简介:邓常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引 言晚清,天主教和耶稣教(以下合称洋教)凭借武力进入中国。

不但获准进入内地传教,而且所到之处,地方官对教士必须厚待保护。

然而,长期的禁教政策和对西方世界的陌生,加上对中国文化近乎自负的自信,多数中国士人(当然包括官员)对来自“西洋蛮邦”,不信孔孟,不祀祖宗的洋教从心底里就十分鄙夷,斥之为邪教。

加上此次洋教挟武力而来,传教条约皆为城下之盟。

教士教民又依仗洋人势力与地方官绅抗衡,侵蚀到官绅的传统权力和利益。

因此在洋教获准进入内地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多数内地地方官对于教会、教士和教民都相当敌视和排斥,态度温和一点的则以僧道之流视之待之。

可是,洋教士完全不同于僧道等方外之人。

首先,洋教士到内地传教,须执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署)所发的护照。

每到一地,须到官署投验护照,地方官验明后则要照约保护。

如此一来,地方官便难免与教士晤面往来。

晚清发展趋势

晚清发展趋势

晚清发展趋势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转型的时期。

由于外国列强入侵与内忧外患的影响,晚清社会发展呈现出多种趋势。

首先,晚清政治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共存的趋势。

晚清朝廷虽然存在一定的集权,但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内部改革的推进,政治体制开始趋向分散与自治。

此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自治运动,一些地方官员也呼吁废除科举制度,提倡新兴的政治体制。

其次,晚清经济呈现出内外交流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占,中国开始与世界其他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也积极借鉴西方的工业化经验,提倡实业兴国,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一些商业家与企业家逐渐在中国经济中崭露头角,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社会文化呈现出开放与启蒙的趋势。

晚清社会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冲击,开始有人提倡科学与进步,并尝试推动社会变革。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深入研究西方知识与思想,建立起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派。

社会风气开始有所改变,思想解放与多元化的声音逐渐被接受。

最后,晚清社会还呈现出一种民族主义的趋势。

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侮辱,中国社会开始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意识。

一些知识分子提倡民族自强与抵抗,民族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晚清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目标的运动与组织。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与转型。

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有的是对外开放交流的体现,有的是内部自我启蒙与改革的体现,有的是民族主义的兴起。

这些趋势的出现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在咱们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晚清那一段可是充满了波澜起伏,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

你瞧瞧,晚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那叫一个复杂多变,就像天气一样,时而晴,时而阴。

起初,中央那可是绝对的权威,地方都得老老实实听中央的。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中央是家长,地方是子女。

一开始,家长说话那是一言九鼎,子女们不敢有二话。

但后来,子女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鸦片战争这一棒敲下来,清朝的大门被强行打开,各种麻烦事一股脑地涌了进来。

中央呢,忙着应对外敌,这精力就分散了不少。

地方上的那些官员们,瞅准了这个机会,开始一点点地扩大自己的权力。

太平天国运动一闹腾,中央更是手忙脚乱。

这时候,地方上的一些有实力的官员,像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组建起了自己的军队,来对抗太平天国。

这一下,他们手里有了兵,权力也就跟着大了起来。

这就好比家里着了火,家长忙得焦头烂额,子女们挺身而出帮忙灭火,结果在灭火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少工具和资源。

之后呢,洋务运动兴起。

地方上的官员们积极搞起了各种工厂、企业。

这钱和资源可都握在他们手里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更难了。

到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央的权威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地方上的势力已经强大到了一定程度,中央有时候也得对他们让几分。

你说这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不是像一场拔河比赛?有时候中央占上风,有时候地方占上风。

要说这晚清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这就像是一艘在风浪中航行的大船,中央想把控好方向,可地方上的各种力量就像风浪一样,不断地冲击着这艘大船。

最后,这船还是没能经受住这么多的冲击,晚清这艘大船最终还是沉了。

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必须要保持平衡,不然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混乱。

总之,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是一部充满曲折和教训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强侵略
太平天国
清廷无能
新的势力
+ “近世北洋军阀的起源,追溯起来,实始
自湘军兵为将有的制度。”——罗尔纲 + 可以说,湘系、淮系、北洋系构成了晚清 地方势力成长壮大的基本环节,成为晚清 中央与地方关系嬗变的主要轨迹。
曾国藩
李鸿章
袁世凯
+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外忧内患的政治形势使清政府的经济也处 于崩溃的边沿。政府所需的战争经费不得 不依靠地方筹集,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 逐渐走向崩溃;财权的不断下移,构成了 中央与盾和冲突。
+ 晚清时期,中央权威严重下降,逐步丧失
了对地方统驭的实际能力;地方势力则迅 速膨胀,最终取中央而代之——这种情况, 构成了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轨 迹。引发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发生有没有历史必然性?对这 一问题的讨论,我们从以下几点展开。
+ 清朝268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
清末新政中所有参与改革的势力都是各有打算, 各谋私利。清廷和地方督抚从改革初期表面上的 “一拍即合”就蕴含着重重矛盾,而随着改革进 程的不断深化,各方的矛盾利益冲突就日益突显,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
矛盾的激化 权力的下移 制度的破坏
以太平天国为 界线,国家原 来的一套制约 体制遭到严重 的破坏,逐渐 失去了往日的 作用,而―套 新的制约体制 又未能及时产 生。 一方面导致中 央政府不断的 集权;另一方 面又造成地方 督抚极力的分 权。 二者矛盾的产 生发展、激化 最终发展到双 方的高度对立, 其结果便是清 政府的灭亡与 地方势力的嚣 张。
大致可以划分成清前,中期 (1644—1840)和清末期 (1840—1911)两个时期.在第 一个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基 本上是稳定的,中央政府保持着 高度的集权和对地方有着绝对的 驾驭能力。变化发生在后一个时 期。在后一个时期,西方列强的 不断侵入和1851—1864年的太平 天国运动,导致了清王朝的原有 国家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 来属于中央政府的权力开始下移, 从此开始了晚清中央和地方关系 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