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69121070课程中文名称: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英文名称:Ocean Exploration and Survey学分:3.0 周学时:2.5-1.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海洋技术导论、海洋实验技术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在海洋探测与调查中常用仪器及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传感与测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多种传感器的原理、信号转换及应用,(3)海洋调查的主要原理方法、仪器设备,(4)海洋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knowledge on target detection and survey in ocean. The curriculum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concepts on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2) working principles of different sensors, signal convers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3) main principles, apparatus, equipment for ocean hydrographic survey, (4) marine surve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海洋探测与调查技术是海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与检测技术、海洋调查方法两大方面内容。
传感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运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压力、温度、位移、物位、转速和振动等参数的方法。
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章节)
上篇海洋环境调查
绪论
第一节海洋调查简史
第二节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第三节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重点及难点:监测的种类及目的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监测的目的、任务;理解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掌握监测的分类。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第一节化学监测方法
第二节生物监测方法
重点及难点:方法过程及影响监测准确性的因素,生物监测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监测方法;理解生物监测的目的意义;掌握常用生物监测的方法。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盐度定义及演变;理解盐度测量的原理;掌握盐度测量的采用方法及仪器使用。
第四章透明度、水色、海发光的观测
第一节透明度观测
第二节水色观测
第三节海发光的观测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发光现象;理解透明度及水色的定义;掌握二者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拟制签名:审核签名:审批签名:
日期:日期:日期:
集美大学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第3页共5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五章海流观测
第六章海浪观测
第七章潮位观测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
重点及难点:海流、潮位、海浪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及声光调查的意义及概况;理解海流、海浪、潮位调查方法的原理;掌握常用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海洋调查方法 第一章 绪论

1. 绪论
1.1 海洋调查定义及其意义 1.2 海洋调查发展简史 1.3 全球大尺度研究计划 1.4 海洋调查方法
1.1海洋调查定义及其意义
海洋调查 用各种仪器、仪表对海洋中能表征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 气象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特征要素进行观测和研究的科学。 海洋调查方法 在海洋调查实施过程中仪器的使用、站位设置、资料整理与信息分析 的方法和原则。
显著变化的
中尺度涡
叠加在海洋平均流 场上的、尺度从几 十公里至几百公里 的水平涡旋。
显著变化的 羽状锋
通常把河流向外海扩散的 形似羽毛状的冲淡水叫羽 状流水,外海水与羽状流 水的界面叫羽状锋。
传感器
点式的
线式的
传感器
面式的
观测平台
观测仪器的载体和支撑
固定平台
沿海观测站 海上定点水文气象观测浮标 海上石油井架
多参数浮标和波浪浮标
南天龙号吊运钻井平台
海洋环境监测站
观测平台
活动平台
海洋调查船 水下潜动装置 漂流浮标 观测卫星
argo表面漂流浮标
鱼鹰一号深潜器
东方红2号海洋调查船
海洋二号卫星
施测方法
随机方法 定点方法
台站观测 大面观测 断面观测 连续观测 浮标站观测 走航方法 轨道扫描方法---海洋卫星遥感
定点观测
对海洋气象和水文要素进行定时观测的站点。 设置方式有固定式(海岸边、岛屿与灯塔上) 和浮动式(船舶或浮动平台)。
系统工程
海洋调查的目的
获取海洋环境要素资料 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海洋环境 保护、海洋灾害预防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
海洋调查方法 第十章 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调查

10.1 海洋气象观测概述 10.2 常规海洋气象观测项目 10.3 海洋化学调查概述 10.4 海洋生物调查概述
10.1 海洋气象观测概述
海洋气象观测的目的 海洋气象观测平台 观测的项目 观测的方式、次数和时间
海洋气象观测的目的
服务于海洋气象预报 服务于海洋水文预报 海洋科学的需要
海面最小能见度:测站四周各方向海面能见度不一致 时所能看到的最小水平距离。
能见度的区别
能见度的观测方法
(1)能见度的观测大都还是以人工目测为主,规范性、客观性相对 较差。
(2)大气透射仪是通过光束透过两固定点之间的大气柱直接测量气 柱透射率,以此来推算能见度的值,这种方法要求光束通过足够长 的大气柱,测量的可靠性受光源及其他硬件系统工作稳定性的影响, 一般只适用于中等以下能见度的观测,而在雨、雾等低能见度天气, 会因水汽吸收等复杂条件造成较大误差。
天基观测系统
海洋一号,HY-1
海洋二号,HY-2
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 HY-2 载荷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获取的数 据,可提供海上航行风、浪、流、潮汐和海冰等海洋和气象保障信息。
我国现已组建起由海洋站网、海洋资料浮标 网、海洋断面监测、船舶和平台辅助观测、 沿岸雷达站、航空遥感飞机、海洋卫星等多 种遥感系统组成的“地-海-空-天”立体海 洋观测网,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海洋观测系统,已实现多层次、多要 素的海洋环境信息分钟级采集与传输。
云可以预示天气的变化
云的观测 云状 (1)定义:云的外形。 (2)分类:按云底高度可分为低云、中云、高云。
淡积云
浓积云 碎积云
秃积雨云
鬃积雨云
透光层积云
海洋生物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目录《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4)《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6)《海洋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2)《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5)《海洋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2)《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7)《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2)《海洋法》课程教学大纲 (44)《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54)《海水养殖》课程教学大纲 (60)《海水养殖》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65)《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7)《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73)《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76)《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3)《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89)《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1)《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9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98)《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04)《海洋资源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111)《海洋功能区划与海域使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17)《海洋科学技术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121)《海洋药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26)《大气-海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32)教学实习大纲 (138)教学实习大纲 (139)专业实践大纲 (140)专业大实验大纲 (141)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142)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14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Marine Science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1017290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学分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水文要素(如温度、盐度、密度等)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海洋中各种运动(如海流、波浪、潮汐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海洋学问题,并为今后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海洋调查 学习指南

海洋调查方法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课时53学时,实习19学时。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和海洋物理等。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授课,学生利用电子教材、CAI课件、网络课件和复习材料等进行自学,课堂讨论,实验室实习课和海上现场实习。
其中,课堂授课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有关专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提出思考和讨论问题,不对课程内容作照本宣科式的全面讲解;学生自学要围绕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在阅读参考资料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能够围绕教师讲授时提出进行思考,为课堂讨论作准备;课堂讨论除海上实习后安排一次外,一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进行。
实习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此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全部实验室实习和海上实习。
实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
实习课成绩按比例记入最终成绩,并作为考察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参考。
课程总体要求1)、了解海洋调查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及相关仪器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2)、掌握各要素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及资料预处理。
3)、具备一定的海上调查方案设计、实施和样品采集能力。
4)、掌握资料处理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制图方法,初步具备海洋要素分布特征分析的能力。
5)、了解海洋调查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新进展,了解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海洋调查方法》的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1)基础知识型,包括海洋调查的基础知识,水深、盐度、水温、海流、波浪、潮汐等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海洋要素的调查方法等;(2)技能型,包括海洋仪器的操作使用,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处理结果的作图,海洋数据的处理方法等;(3)应用型,例如对某一海洋要素的海上测量,根据科研要求进行方案设计、仪器选定、测量时间和地点的选定、人员分工、观测实施等一系列综合海洋调查方法的应用。
《海洋环境调查》实习实训课程大纲

《海洋环境调查》实习实训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32M08A 学分:2 总学时:68 开课学期:2.3开课学院:海洋学院课程英文名称:Ocean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化学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实验、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地址:指导方式:跟班/组指导实践地点: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分组情况:每组5人课程负责人:金春华所属基层学术组织:生物与海洋科学系二、课程简介海洋环境调查是与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实验、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相配套而开设的独立实训课程,是结合这些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对海洋环境的化学、生物学等指标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实战化演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训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海洋环境调查所遇到的常规水质指标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海洋化学、水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强化学生“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际工作习惯,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任务铭记野外采样安全第一,必须严格遵守“海上调查采样安全保障要求”的规定,完成海上调查采样工作。
课堂讲授近岸海域环境调查的有关基本概念;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资料准备,编制原则,监测目的、监测范围和站点设置、监测内容、项目及其分析方法、监测频率、进度安排、组织分工、数据管理、质量保证;海上调查采样安全保障要求,牢记海上采样人员安全要求和海上采样主要事项;讲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和监测用船的保证,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实验室质量保证,;讲授数据记录与处理和调查报告的撰写。
重点讲授环境质量监测,分为:水质监测、海洋生物监测、沉积物监测和潮间带生态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撰写人:周良明
撰写时间:2013年9月12日
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海洋系
课程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制)
课程英文名称:method of ocean survey
课程总学时:72 总学分: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9学分:1
推荐使用教材:海洋调查方法编者:侍茂崇等
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0年7月第1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海洋深度、盐度、温度、水色、透明度、海流、潮汐、海浪等水文要素及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卫星海洋遥感的调查原理、调查仪器和调查方法。
了解长波观测、南大洋和北冰洋观测及海洋观测新技术。
掌握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及海洋工程水文观测与计算。
了解海洋调查的组织工作。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侍茂崇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海洋调查方法》侍茂崇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三次印刷;
《海洋随机资料分析》方欣华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物理海洋学》叶安乐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海洋科学概论》陈宗镛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随机海浪理论》徐德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海洋波动动力学》蒋德才,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Robert H. Stewart。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Fifth Edition by Paul R. Pinet. /ocean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