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世文化与中国禅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

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

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国佛教的禅宗名义上源于印度,实际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东汉末年来华的伊朗高僧安世高(安清)带进的禅学属于小乘,而后流传于中国的达摩禅法则属于大乘。

两种禅法完全不同。

以达摩顿悟为主的禅宗理论和实践进入中国诗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

禅宗勃兴于唐,盛于宋,其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并慢慢浸润了它们的诗坛,因此汉诗得以与禅结缘。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

”二者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恰恰在“悟”上。

诗自渗入禅理而愈显灵性,禅自有了诗意而尤显深幽。

韩、日、越三国的僧俗两类诗人同在用汉诗表达的禅的意境中觅得思想归宿。

诗禅的结合令他们心想神往,浮想联翩,成为他们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

他们常将那些江松暮雪、山村落照、渔歌晚唱、远浦归帆、石幽水寂、林泉野趣等含有禅机的意象,巧妙地纳入自己用汉诗构筑的自由王国,追求一种清远幽深的意境,在享受自然风物之美的同时,含蓄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心性所在。

但是,正如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指出的:“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等中,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注:《人生絮语》,6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局部的粗浅的阐发,以便发现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悟:无我、空禅是梵文dhyāna和巴利文jhāna的音译缩写,意译为“静虑”、“冥想”,英文为meditation。

禅宗认为,要开发真智必先入禅,只有心绪宁静专注,才能深入思虑义理,才能有所悟,非顿悟,即妙悟。

禅宗主张远避俗世,修身于自然,提倡“五戒”与“六根清静”。

这种以天地自然为静,并以之为修身养性之所,以求有所悟的禅宗思想,时隐时现地贯穿于朝、日、越三国汉诗的发展进程中。

禅宗所提倡的无论是达摩之顿悟,还是古人所云之妙悟,都指出参禅要悟到“无我”的境界,要悟出“空”的层次。

论日本文化中的禅文化

论日本文化中的禅文化

论日本文化中的禅文化作者:宣颖娟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禅主要源于佛教,印度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禅文化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日本特色的禅文化,并深深的融入到日本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茶道、陶瓷、园林建筑、美学、服饰等领域突显日本禅文化中的雅韵和精神。

本文旨在从禅文化的发展到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等方面深度剖析日本禅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文化;禅文化;道引言日本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人也善于吸纳各国文化精髓,将其结合本土文化并予以深入发展,禅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中的“禅”传到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相互碰撞,逐渐转化为新的“日本禅”,成为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支柱之一[1]。

它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荣辱观和生死观等,更深度融入到日本国民的生活点滴当中,特别是茶道、服装、建筑、陶瓷等领域尤为突出。

1.日本禅文化的来源及发展1.1日本禅文化的发展历程“禅”,是印度佛教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修行者通过禅坐达到身心明净,心无杂念,顿悟真理的境界成为禅定,这种不需要诵读佛经和繁琐学习的修行方法受到日本僧人的青睐,众多僧人通过禅的方式修习佛法,顿悟道理,使禅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

日本的禅文化学自中国,专攻中国禅宗史的著名学者柳田圣山说:“宋代的禅可以说像洪水一样涌进日本”。

禅当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再传到朝鲜半岛、越南、日本,唯独在日本能沿袭至今,主要还是因为禅文化的精髓与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审美观相吻合,当然日本人也把禅的理念发扬光大并使其本土化,他们是最擅长学习的民族。

日本民众很快接受禅文化,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在繁杂的工作中短时间的进行简单的禅坐,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并思考人生。

但是简单的禅坐不能满足所有民众的期待,人们需要更加多样的方式来修习身心,于是勤劳智慧的日本人民将禅文化与日本的“道”文化紧密融合,将禅文化融入到花道、武道、柔道等,比如,在插花过程中感受禅文化的静气凝神,修养身心。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在中世纪迎来了日本禅宗的鼎盛。

它的兴起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和中国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模式相类似。

在中国,随着士大夫们加入禅僧队伍,文学上开始出现了富有禅意和禅趣的作品。

在日本同样的条件下,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形成了日本中世的新的文学审美观。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印度禅被移植到中国后,由于水土气候的不同,最终成长为中国禅。

著名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曾说过:“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期的文化。

”[1]正是由于禅宗极大的影响力,中世文学的审美也被禅化,形成了“空寂”(わび)、“闲寂”(さび)、“幽玄”的审美观。

关于这些理念所蕴涵的意义,前人多有研究。

“《万叶集》中曾较多出现了‘空寂’一词,其意义是表达绝望落魄,悲观度日以及思物而悲,感叹人世无常等。

”[2]“千利休提出了空寂是以‘贫困’作为根底,‘贫困’是空寂的本质构成。

所谓贫困是指不随世俗(诸如财富,名誉,权力等),企图从贫困中感受一中超现实的存在。

”[1]关于闲寂前人将他归结为俳谐大师松尾芭蕉的美学风格,因为芭蕉重视以由声音所产生的静寂,巧妙地表现为声音消失后所残留的余韵,即深深的静谧,凄怆的感觉,庄严的意味,且透入沉思的高度艺术性。

”[3]鸭长明认为幽玄“只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余情”。

而正彻则在《正彻物语》中说:“所谓幽玄就是心中去来表露于严词的东西,薄云笼罩着的月亮,秋霞洒落在山上的红叶上,别具一番风情,而这种风情便是幽玄之姿。

”[2]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理念所含的意义,而这些又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看看日本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歌。

随着武士的兴起,传统的贵族走上了下坡路,为了与新兴的武家社会相抗衡,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的留恋,和歌开始发展并迅速兴盛起来。

叶渭渠先生曾说过:“10世纪末期的《古今和歌集》的歌,贯穿着空寂的幽玄的思想,如:“秋夜露水格外寒,草虫虫鸣甚空寂。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日本的五山禅僧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日本的五山禅僧

Japanese Five-Mountain Monks-- Disseminators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 张晓希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85-9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日本 五山 禅僧 中国文化 传播
摘要:日本的五山禅僧由于兼修禅宗和宋儒理学,其佛、儒学修养已近宋、元、明僧,同时饱读群书,吟诗赋文,挥毫泼墨,内外兼修,学养极高。

其文化活动成为推动日本中世文化形成和发展
的主要力量。

五山禅僧中,有求法于中国,直接体验禅林生活的日本禅僧,也不乏躲避战乱,渡日传
法的中国禅僧,还有作为幕府的外交、文化顾问的遣明使僧。

这些禅僧在中国除完成自己的使命外,还带回大量的佛典及外典、铜钱、香药、唐画、织物、什器等,将当时的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先进文化传入日本。

这些新鲜的外来文化受到日本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在对异质文化的吸收、融合之后,使其转化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本体文化。

最新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分析-精品

最新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分析-精品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分析作为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传入日本以后,禅宗的精神思想得以发展和升华,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禅宗与日本渊源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川端康成①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曾在瑞典科学院发布了他的铭文《我在美丽的日本》,文中他引用了数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抒发了自己对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贯通其中的重要审美理念即是“禅”.他对禅与日本文化的渊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禅宗的基本概念与日本禅“禅”的概念来源于禅宗。

作为佛教的宗派之一,禅宗于公元12世纪,经由当时的中国宋代传入日本。

其传播得益于诸多赴宋求法的日本僧侣荣西、道远等,他们通过在中国长年求习,携带大量经文、教义及中国法师的口传心教,回国后结合本国原有的佛教,加之自己多年的参禅心得,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日本禅宗,与净土宗、日莲宗等土着佛教宗派,并称为“镰仓新佛教”.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逐渐日本化、本土化,从而逐渐被日本文化消化与吸收,为日本文化奠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禅作为重要的理念,深入文学及日常生活中,则是在镰仓时代(1192-1333)之后的室町时代(1336-1573)。

禅,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被社会普遍接受,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末期,日本社会长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长年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巨变和人心的躁动与不安,末世思想与生生息息、生而灭、灭而生的“无常②思想”泛滥,形成一股强大的悲观厌世思潮。

人们开始信仰超人力和自然的神秘东西的存在。

而禅宗的哲理在于否定一切“旧有”而获得“新有”,且有“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③的“悟道”精神,这些恰好迎合了这一时期大众的心理需求,因而禅的影响得以超越宗教领域而逐渐普及于整个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室町时代的是从“公家”(指朝廷贵族)走向“武家”执政的时期,武士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统治者利用禅宗的“死如梦幻,生死一如”的观念,培养武士追求“无视生死差别”“视死如梦幻”的境界,振奋武士为主君“徇死”的精神,这种生死观随着禅的普及与推广逐渐为日本大众所接受。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有哪些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有哪些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有哪些日本的茶道文化与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就让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欢迎阅读。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传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经”于日本茶道史上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

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的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

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

”“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

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世代相传”的茶道精神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

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国并走向海外。

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

今天仍继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

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

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

武心波先生在《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会制度。

:从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

但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专指有某种特定技艺者的家族或家庭。

中国佛教是日本佛教的母体

中国佛教是日本佛教的母体

论中国佛教是日本佛教的母体佛教起源于古天竺(印度),自两汉之际起逐渐传入中国内地。

日本的佛教则是经中国(或以朝鲜为中介)而传入的。

在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统治者的推行是佛教赖以传播的根本,频繁往来的中日僧人是日本佛教的播种者,而汉文佛典则是这些播种者所播下的佛教文化种子。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日本佛教都根源于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的传入弥补了日本原始氏神到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统治日本精神信仰的空白区。

当时的日本,文化比较落后,与中国直接的文化交流还没有开展;社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奴隶制的氏族制度时代;宗教方面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保护神(氏神)。

这时候佛教的传入,无疑对日本来说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所以成为了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性的文化思想。

不得不提,圣德太子在这其中对中国佛教在日本的推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古天皇元年(593),用明天皇之第二子厩户被立为圣德太子,并以“摄政”身份辅佐国政。

他“习内教(佛教)于高丽僧慧慈,学外典(儒学等)于博士觉哿”(《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对佛教尤为重视。

推古二年(594),他下诏兴隆佛法,朝廷的臣、连等“各为君亲之恩,竞造佛舍,即此谓寺焉”(同上)。

他自己从推古六年(598)起,对传入日本的汉文佛典,随得、随读、随讲,曾开讲过《法华经》、《胜鬘经》等,上自天皇、诸王、王女,下至百姓大众,都是他每次讲经的听众。

推古十二年(604),他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即政治原则),其内容大部分是宣传儒学伦理道德和佛教思想的。

而且,当时日本还向隋派遣使节有3次。

在派遣留学生、留学僧中有高向玄理、僧竁等人,他们在学习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以后也把汉文佛典带回国,在尔后进行的“大化革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710年日本迁都奈良,进入奈良时代。

它相当于中国的唐朝前期,是中日两国佛教文化频繁交流的时期,也是佛教在日本的进一步传播时期。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的影响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的影响

2008年第13期总第32期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NO.13,2008SerialNo.32印度禅被移植到中国后,由于水土气候的不同,最终成长为中国禅。

著名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曾说过:“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期的文化。

”[1]正是由于禅宗极大的影响力,中世文学的审美也被禅化,形成了“空寂”(わび)、“闲寂”(さび)、“幽玄”的审美观。

关于这些理念所蕴涵的意义,前人多有研究。

“《万叶集》中曾较多出现了‘空寂’一词,其意义是表达绝望落魄,悲观度日以及思物而悲,感叹人世无常等。

”[2]“千利休提出了空寂是以‘贫困’作为根底,‘贫困’是空寂的本质构成。

所谓贫困是指不随世俗(诸如财富,名誉,权力等),企图从贫困中感受一中超现实的存在。

”[1]关于闲寂前人将他归结为俳谐大师松尾芭蕉的美学风格,因为芭蕉重视以由声音所产生的静寂,巧妙地表现为声音消失后所残留的余韵,即深深的静谧,凄怆的感觉,庄严的意味,且透入沉思的高度艺术性。

”[3]鸭长明认为幽玄“只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余情”。

而正彻则在《正彻物语》中说:“所谓幽玄就是心中去来表露于严词的东西,薄云笼罩着的月亮,秋霞洒落在山上的红叶上,别具一番风情,而这种风情便是幽玄之姿。

”[2]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理念所含的意义,而这些又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看看日本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歌。

随着武士的兴起,传统的贵族走上了下坡路,为了与新兴的武家社会相抗衡,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的留恋,和歌开始发展并迅速兴盛起来。

叶渭渠先生曾说过:“10世纪末期的《古今和歌集》的歌,贯穿着空寂的幽玄的思想,如:“秋夜露水格外寒,草虫虫鸣甚空寂。

”僧正遍昭的歌:“空寂人在树下停,不能长荫叶飘零。

”[4]此后著名歌人藤原俊成及其子定家面对中世的动乱,投入到唯美的和歌世界,幽玄空寂的歌风得以确立和发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这类和歌不胜枚举。

浅论禅宗思想与日本建筑的交融及启示

浅论禅宗思想与日本建筑的交融及启示

浅论禅宗思想与日本建筑的交融及启示禅宗思想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取向以及日本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分析了禅对日本建筑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建筑的启示。

标签日本建筑;禅宗思想;1 引言禅是一个具有东方智慧的词,它不是简单的大道理而是用心灵感悟到的一种意境,而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

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就给中国的哲宗、艺术等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它随交流传入周边国家后,同样的对其他民族的生活态度、审美取向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最为突出。

2 禅禅学作为佛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讲求的是“心”和“顿悟”。

禅作为参悟世界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教众生参透自己的心灵状态,方能以心的不变应事物的万变。

而“顿悟”展开来讲,就是指在感知、理解、情感、联想等诸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南怀瑾说:“禅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義,同时又看见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像而彻了其本然时,那就是禅的境界”。

禅在无言中开始,又在无为中完成。

3 禅与日本建筑3.1 文化背景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公元12 世纪由日本高僧茶西禅师将禅宗临济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 世纪又有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引进到日本。

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期后,禅宗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是个面积不大的岛国,且多发自然灾害,这样的生存条件使得日本人民容易感受到一种无常、孤寂的情绪,进而形成一种普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日本人民偏好悲情之美,就像他们的国花樱花,瞬间的灿烂,凋零时反而更有一种令人落泪的美感。

于是禅宗带给人的冷静和超脱的精神一下子就得到了日本民族的广泛认同,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迎合关系正是禅宗能够深植于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

日本文化选择了禅宗,经过长时间的融合,禅宗思想又反作用于日本文化,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促成了日本人民欣赏和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空寂和枯淡的审美取向。

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_金丹元

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_金丹元

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金丹元内容提要本文将禅意视为一种艺术底蕴,比较它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

禅意作为东方智悲的结晶和精神向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生成、意境理论和文艺创作,对日本人的人格模式、俗文化的启示也极大。

日本的变异文化在向中国“拿来”之时,是有其选择性的。

而中国文化是一个超稳定系统,所以外来文化在影响本土文化时,往往也须适应它。

这就必然形成客观上的尚古、守旧、注重理性、现实主义倾向等。

在走向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反过来向日本学习,不也理当引起国人的反思和重视吗?关键词禅意亚宗教情感超稳定系统借鉴反思作者简介金丹元,1949年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笔者曾在拙著《禅意与化境》中指出:“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

……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

但事实上,禅是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底蕴。

”①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虽较早,但禅宗传至日本基本上是五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及其以降才出现的,而且多为南宗各支系。

如日本后鸟羽天皇朝时,僧荣西入宋传去临济宗,后崛河天皇朝时,僧道元入宋传去曹洞宗等等,中日文献均有记载。

禅宗,进而更确切地说是禅意,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影响都极为深刻而且普遍。

然而禅意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渗透及影响却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异趣的。

笔者就此命题试作比较,以探讨中日文化传播之不同效应。

一、禅意在中国文人、文学艺术中的影响禅意虽不是宗教,但在禅意的审美情态中却潜藏着一种偏于艺术审美的亚宗教情感。

而宗教,尤其是亚宗教情感与艺术活动自一开始起就有某种密切的联系,甚至同构性,如二者都是为了获得精神的解脱和慰藉,从发生学角度看,既有互动性又有互补性。

又如二者都在追求那种并非实实在在的真善美和理想境界,而且都借重想象和超验等等。

而比起其他民族的知识阶层,中国文人又似乎更注重审美需要和道德净化,这样,禅意的文化属性体现在中国士大夫的心态上,就显现为二律悖反的亦佛亦俗、亦儒亦道,并借此生动地演示出中国人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创新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创新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创新胡晶佛教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了中国,公元6世纪中期才经中国通过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

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吸取中国佛教的精华,加上融会贯通日本本土特色,形成了独具日本色彩的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是对中国佛教的一种创新性的传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这当中,佛教充当着重要的纽带的作用。

日本佛教文化的渊源来自于中华文明。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结合后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宗教之一。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自此,佛教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载体,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日本佛教在其演进的过程中与日本古代的思想文化形态乃至政治制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演进是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创新。

1日本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钦明天皇13年,即公元552年百济圣王派使者赴日,进献佛像、佛经等,标志着佛教开始传入日本。

佛教进入日本,便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围绕在天皇周围的统治者分为两派,以苏我氏为首的革新派支持佛教的传播,而以物部氏为代表的保守派竭力阻止佛教传播。

物部氏利用日本发生疾疫,称佛教的传播招致了“国神”发怒,奏请下诏禁止佛教的传播。

双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苏我氏的胜利而告终,因而佛教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日本广泛传播佛教的推动者是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摄政时期,佛教已在上层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圣德太子本人也对佛、道、儒三教有很深的造诣,加上当时朝廷内忧外患、皇室力量薄弱。

圣德太子意识到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才能解决这一危机。

于是颁布了融合儒、佛二思想的《宪法十七条》,强调“以和为贵”、“以礼为本”,提倡效忠天皇,要求臣民“笃敬三宝”。

强调佛教作为治国育民之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篇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篇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篇篇1与朝廷利用佛教进行政治统治不同,普通民众愿意将信仰寄托于佛祖,民众的信仰成为后世创造大众佛教的渊源。

当时中国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已经走向完善,日本在律令制社会中也规定了大量生活礼法:如“七出”、对父祖尽孝否则会惩罚等家庭道德。

在文字的使用上,为了能更清楚的表示日本人的意思,舍弃了部分汉字原义,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就是所谓假名。

由此可见日本对外来文化并非全盘吸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明。

公元894年,日本终止派遣遣唐使,在政治上暂时停止了从大陆的学习,而文化上还在持续的吸收。

此时的日本律令制开始变得有名无实,公有制土地开始被私人豪族侵占,民众不堪重负而逃离家园。

日本的贵族崛起获得了与君主同等的权力,日本开始了贵族统治,这与两晋时期门阀士族统治是极为相似的。

但也有不同之处,律令体制时期贵族自然尤其官僚一面,但是也有对参政的高度自觉,以政治做媒介参与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而律令制的实质解体贵族也与民众断了联系。

不仅如此,由于唐朝的覆灭,日本并未与唐之后的几个王朝正式建交进入了闭关锁国的一段时期。

实际与中国大陆的交流是通过僧侣的游学远渡来进行的。

由于贵族与底层的割裂,底层人民奋起反抗逐渐形成了武士阶级,从庄园内部侵占,虽然无法摧毁当时的统治制度,但是在贵族统治的不断妥协之下,日本迎来了武士时代。

武士在江户时代成为了官员一类的职务,脱离了独立存在,有封地。

而武士也并非仅仅是为奉献天皇而服务的存在,他们在战斗中获得的战功可以成为他们大胆凭功索赏的依据。

此时的佛教终于成为日本自身信仰,日本民众也意识到了佛教应该脱离政权而独立存在。

新佛教由此而产生,新佛教的禅僧日常生活起居原封不动的学习中国禅院的做法。

日本虽然未与宋朝建交,但日常贸易并没有终止,从与宋朝贸易引进了铸币,促进了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

这样的背景下民众势力崛起明显,各地武将分分化作本地的守护大名,幕府统治在不断的镇压后逐渐式微,而且民众的反抗开始了积极反抗,促使已经面临解体的统治阶级加快了解体的步伐迅速走向没落。

中国禅宗在日本

中国禅宗在日本

中国禅宗在日本禅宗是生根、成长于中国大地的中国佛教。

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在中国全土普及后,又传人构成东亚文化圈的各个地域。

现在禅不仅在中国本土,而且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也依然保持着它古老的生命力。

在这些风土各异、文化互别的地域流传的禅,保持着一种怎样的状态?这里拟对传至日本的禅做一番概观。

为了确定本文论述的角度,我想先考察一下文化传播的基本形态。

什么是文化传播?要而言之,就是具有先进文化的国家或地域,把它高度发展了的文化向其他地方移植的过程。

而接受这种文化传播的一方,因其社会状况、期待程度乃至接受能力等种种问题的存在,对优秀文化并不一定是兼容并蓄。

而且因接受国文明程度的不同,对引进的先进文化的融汇改造,也会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文化传播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首先是先进文化圈的文化,在向同样高度发达的异质文化圈传播时,遇到的抵抗、产生的磨擦大多较为强烈,不易进行。

,即使被接受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改造加工。

具体的事例,我们只要看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就可以明白。

中国人对这一异国文化,开始并不那么关心佛教在中国扎根,不仅经过了很长时间,而且在移植过程中还发生厂相当大的变化。

其次是先进文化圈的文化向落后地域传播时,接受一方一般持积极欢迎的态度,因为他们无须劳心费力,就可以获取丰硕的文化成果。

也正缘于此,接受一方会尽力保持先进文化的原状,使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的佛教(禅)传人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的状况,显然属于这一类。

平安时代传来日本的天台、真言两大宗派,现在仍然保持着唐代都市佛教的状态,而镰仓时代传来的禅家各派,今天也同样散发着浓厚的宋代禅宗原有的气息。

在日本,还有江户时代明僧隐元隆琦(1592--1673传来的临济禅,作为其法系的黄璧宗的独特宗风,呈现的也是当时明代禅的形态。

传到朝鲜的,则是唐代中期处于全盛时代的禅。

虽然后来随着国家的兴亡,朝鲜的禅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但基本形态一仍其旧,古风盎然。

日本建筑里的“禅”文化

日本建筑里的“禅”文化

日本建筑里的“禅”文化摘要:本文开篇叙述了对禅的理解,并通过分析日本社会背景、审美情趣以及禅在建筑中的运用来探讨日本建筑设计中禅的精神,由此引发中国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关键词:日本,禅,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文化,本土文化“禅宗”是东方特有的文化之一。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尤其是宗教文化方面,禅宗深深渗人日本生活文化及各阶层,对于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于人格的塑造,发挥了极重要的的影响力。

禅是佛教中国化之极致,禅启迪了日本对艺术的探索,并以其具个性的思想赋予独特的色彩。

一、禅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1.1社会背景日本的宗教信仰对日本的设计带来本质的影响。

如:一方面,日本人传统的神道信仰对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形成日本人对于自然风格的高度喜爱,并且形成了干净、整齐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简朴、单纯自然的文化。

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在思想上也推崇老庄的无为学说,精神上推崇引退化、自我控制、自我修养、以小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和孔孟的大我、次序、仁人、中庸外部体系同时并存。

此外,日本人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因此日本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

1.2审美取向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

精神上,他是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思想为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的清愁冷艳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创作风格是写生的同时又是抽象的,一方而继承着日本的王朝文学的关意识,同时伴着冷澈的感触。

日本的审美情趣不重形式而重精神,是从禅宗“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的思维方法的启发而产生的。

它表现的质朴、平淡、温和、单纯、含蓄和空灵,且小巧而儿近纤弱,让人们从这种自然的艺术性里诱发出一种空寂与闲寂的效果,产生一种幽玄的美。

禅と日本文化

禅と日本文化
在的,它意味着脱离一切
利己的困扰,把“爱”惠施于万物。在佛
教中,爱一切施及非生物界。因为佛教相
信,一切存在只是现存状态的延续,不论
采取哪一种形态,只要把爱渗透其中,最
终定会成佛。
刘怡杨
• 般若受到无明和业的密云遮蔽,沉睡于我们心中。禅的目
的,就是要唤醒般若。无明和业起因于对理智的无条件屈 服,禅则要反抗这种状态。理智作用表现为逻辑和语言, 但当禅被要求表达自己的时候,它却蔑视逻辑而保持无言 的状态。理智的价值只有在把握住事物的真髓之后才能意
義空が来日して檀林寺で禅の講義が行われたものの、当時の日本にお ける禅への関心の低さに失望して数年で唐へ帰国したとする記録が 残っている。 • 鎌倉時代以後、武士や庶民などを中心に広まり、各地に禅寺(禅宗寺
院・禅林)が建て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また、五山文学や水墨画のよ
うに禅僧による文化芸術活動が盛んに行われた。
但有一点根本不同的是佛教在有印度向中亚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礼仪教典以及种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众多的佛教大师及教派周围逐渐附加上了种种肤浅的观念
禅と日本文化
刘怡杨
日本の禅の歴史
• 日本には、公式には13世紀(鎌倉時代)に伝えられたとされている。
だが、9世紀(平安時代前期)に皇太后橘嘉智子に招かれて唐の禅僧・
创造直接表现人类灵魂的艺术或者真正获得生活 的艺术,
理论就不适合了。实际上,与创造的本义相关的任何事物, 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要超越推论式的理解,禅 的格言就是“不立文字”。
刘怡杨
知識の種類
书本知识,通常所说知识的绝大部分就属 于这种。人们把这些知识记忆下来,当做 一生中最珍贵的物品。 科学,它是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的结 果。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体验的色彩, 就比前者有着更坚实的基础。 靠直觉的方法领悟到的。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

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

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

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

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

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著,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97禅宗与日本文化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刘 毅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宗东渐、明庵荣西弘传临济禅而后,武士兴禅,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绵延700余年;禅风日炽,临济、曹洞、黄檗三宗鼎立风传东瀛列岛。

禅宗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学、绘画雕刻、园林艺术等层面窥见一斑。

似可断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式样,禅宗对日本文化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在日本文学史上,特别是近代以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汉文学”和以日本民族特色为标志的“国风文学”,一直是至领风骚的主线。

作为“汉文学”集大成者的五山文学和“国风”撷英的俳句,都与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所谓“五山文学”,是指以日本禅宗五山①为主体的禅僧们所掀起的汉文学风潮。

禅宗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于室町幕府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五山十刹②”宫寺制度的建立,身居伽蓝、享受优厚待遇的禅僧们以其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昭著于世。

他们常常以文会友,以诗0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喻禅,似乎对弘道传法失去了往日的虔诚和兴趣,而专以诗文为娱,以示其高雅和地位。

于是,“五山十刹”出现“多见日本僧以文为本,学道次之”③重文轻道的趋势。

这种现象积习成风,由“五山十刹”扩展至“林下末寺”,进而风靡社会,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史称“五山文学”。

开五山文学之先河者当举虎关师练、雪村友梅和中岩圆月等人。

他们既是室町初期的著名禅僧,又是汉文学的名家里手。

虎关师练(1277-1346年)自幼喜爱汉诗文,14岁时入南禅寺习禅。

文学史上称他“20岁起便对三藏之教、诸家之语录、九流百家之典籍、本朝之神书无不涉猎”。

他曾拜东渡元僧一山一宁为师,习文唱和,时人评价他“微达圣域,度越古人”。

他的汉诗文集《济北集》系五山文学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雪村友梅(1289-1346年)既是精通音律的“诗僧”,又是长于丹青的“画僧”,是一位对五山文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著名禅师。

禅文化_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_从中日茶道的渊源_特点谈起_陈永华

禅文化_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_从中日茶道的渊源_特点谈起_陈永华

是宽泛而通俗、实用的, 日本茶道是精英而玄奥、 精神的。
日本的茶道在茶事技艺上并无多少出新之处, 有创意的是饮茶仪式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宋明 以后, 中国茶道并没有在一般意义的茶道基础上有 所发展, 而日本茶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走向文化 的高层次。他们的茶道不是推广煮茶技术, 而是通 过茶道学习礼仪, 感悟清净幽雅的境界。尽管茶道 派别林立, 观其大概, 其表演方式、程式要求大致 相同, 如茶道表演地点 / 室宜清雅0, 多设在点缀 着奇山异石, 花卉林木和水榭亭阁的小花园内。与 茶室相邻, 设有一间洗濯茶具的 / 水屋0, 另有一 间曲径相通, 专供宾客休息的 / 待合0, 客人便坐 于此室, 等待主人邀请。茶室的布置十分讲究, 四 壁有古书、名贵字画与雕刻艺术品等, 室内还有插 花。
事实上, 就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所谓的中国 茶道和日本茶道, 它们在两国茶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也是不一样的。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 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
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 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 成为生活本身的 内容, 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 / 茶民俗0。茶是 中国人的国饮, 中国茶文化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 它的大众性, 再加上中国地域的广阔性, 民族的多 样性, 社会等级的森严性, 使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多 样性的特点, 民间饮茶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 有许多著名的世家, 茶道在民众 中亦很有影响, 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 深入的层面。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 ( 1522 ) 1592 年) 是在当时日本的最高权力者 ) ) ) 丰臣秀吉的扶 持和参与下完成日本茶道的草创的。因其主要的参 与对象非一般的民众, 使之反而能保持一定的纯洁 性和垄断性, 并在文化的流传中维持相对独立的体 系, 免于太多的变异而丧失特色。而 / 中国是在形 成了比屋之饮、穷日穷夜、茶马贸易以后才有了恭 厂茶0。[ 3 ] 简言之, 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 更 多表现的是一种 / 茶俗0, 重于 / 礼0, 而日本的茶 道更具有典型性, 重于 / 义0。换言之, 中国茶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