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

合集下载

民法典胎儿的利益怎样保护

民法典胎儿的利益怎样保护

民法典胎⼉的利益怎样保护在我们⽣活中,每⼀个的⼩⽣命的降临的时候,家⾥的⼈都⾮常的⾼兴,胎⼉未出⽣前他的⽣命跟母亲是⼀体的,,他所享有的利益也都是在出⽣后才能实现。

那么民法典胎⼉的利益如何保护?下⾯由店铺⼩编整理相关内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民法典胎⼉的利益怎样保护胎⼉出⽣后活体,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利益保护的,但死体的,民事权利能⼒⾃始不存在。

《民法典》第⼗六条【胎⼉利益的特殊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利益保护的,胎⼉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

但是,胎⼉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始不存在。

⼆、中关于胎⼉利益保护的具体内容1、⽣命权。

⽣命仅指出⽣后⾃然⼈的⽣命。

胎⼉虽然是⽣命形成的必经阶段,但未出⽣前他的⽣命和母亲是⼀体的,他所享有的利益也都是在出⽣后才能实现。

2、健康权。

胎⼉的健康权指的是其在孕育期间所享有的⽣理机能正常发育的权利。

法律未规定胎⼉的健康权意味着胎⼉在孕育期间受到的诸如环境、药品、医⽣失职造成的疾病、畸形等其他危害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这是对胎⼉权益的严重损害。

3、财产继承权。

顾名思义,财产继承权主要表现在继承法中规定。

我国《民法典》规定: 遗产分割时对胎⼉的遗产继承份额做出明确规定,需要跟出⽣的孩⼦⼀样保留继承份额,但胎⼉出⽣时是死体的,需要将保留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4、受遗赠权。

虽然在《民法典》规定的受遗赠⼈享有受遗赠权,胎⼉尚未出⽣,被认为不是法律上的⾃然⼈,胎⼉并没有受遗赠权。

虽然规定了受遗赠权,但需要进⼀步思考仍存在弊端。

假如在遗嘱明确表⽰将遗产遗赠给胎⼉,当出现胎⼉没有出现的情况,是否由胎⼉的母亲代其享受这项权利,会存在争议。

⽽胎⼉不幸没有出⽣,那么该权利应该归属于谁便不得⽽知。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利益保护的,胎⼉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

但是,胎⼉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始不存在。

如果读者有哪些法律问题要了解的,可以到店铺进⾏咨询。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利益的保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涉及到医学、伦理和法律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放在了胎儿的权益保护上。

保护胎儿利益不仅仅是医学科技的进步,更是社会道德和法律伦理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胎儿利益保护的重要性。

胎儿利益的保护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人类自古以来就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胎儿的保护和尊重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人们就有尊重胎儿的传统,比如在中国古代就有“胎儿教育”之说,即孕妇在怀孕期间要经常听取正面的音乐,看正面的书籍,对胎儿进行积极的教育。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对胎儿进行更加全面和严格的保护,因为科技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类有能力进行更多样化、更复杂的医学操作,而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胎儿的权益保护。

胎儿利益的保护是法律的要求。

在很多国家的法律中,都规定了对胎儿的保护措施,比如禁止对胎儿进行非法的人工流产、禁止进行基因编辑等等。

这些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不仅仅是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的维护。

保护胎儿利益的法律是社会和政府对生命权益的认可与保障,是对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

保护胎儿利益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除了医生和政府的努力之外,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胎儿利益的保护中来,包括家长、教育机构、媒体和公众。

家长要从怀孕开始就要尊重胎儿的生命,注重孕期的保健和营养,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心情愉快。

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提高孕期保健的意识和知识。

媒体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公众关注胎儿利益的保护,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公众要加强对胎儿利益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发现有违反胎儿利益的行为及时举报,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在实际工作中,保护胎儿利益需要医生等医疗人员的共同努力。

医生首先要严格遵循医疗伦理标准,尊重患者的意愿,尤其是孕妇和胎儿的权益。

在治疗和手术过程中,医生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伤害,采取更安全和更科学的医疗方法。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胎儿是指孕育在母体内的未出生婴儿,他们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应当也拥有相应的权益和保护。

针对胎儿的权益,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以保障胎儿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本文将就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胎儿权益的重要性胎儿作为未出生的婴儿,是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象征。

他们无法自我保护和主张权益,需要社会和法律的保护。

胎儿的权益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

如果不加以保护,胎儿可能会面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命受到威胁和伤害,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胎儿的权益,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原则1. 生存权益优先原则胎儿作为未出生的婴儿,最基本的权益就是生存权。

法律保护胎儿权益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确保他们的生存权得到最大的保障。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因为各种原因而损害胎儿的生存权益,包括医疗、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

2. 优先保障健康权益胎儿作为未出生婴儿,其健康权益也是十分重要的。

法律保护胎儿的权益的原则之一就是要优先保障其健康权益。

这就需要从孕期保健、遗传疾病筛查、母体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切实保障胎儿的健康权益。

3. 禁止性别歧视原则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由于对生男孩的偏好,很容易导致对胎儿的性别歧视。

这种现象不仅是对胎儿的一种伤害,更是对人类价值观的一种破坏。

法律保护胎儿的权益的原则之一就是禁止性别歧视,确保每个胎儿都能够受到平等的尊重和保护。

1. 加强孕期保健服务孕期保健是保障胎儿权益的重要环节。

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孕妇的保健服务,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健康。

对于孕妇应当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使她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孕期保健。

2. 完善胎儿基因检测和遗传疾病筛查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加强胎儿基因检测和遗传疾病筛查的监管和管理,防止一些不法机构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违法行为。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胎儿的权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涉及到人权、妇女权益以及道德伦理等复杂的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目前各国对胎儿权益的保护程度存在着差异,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

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将胎儿视为正在发展中的人类生命,赋予其某种程度上的法律保护。

这通常体现在刑法中,对于故意伤害或未经允许的终止妊娠行为实施惩罚。

美国的《故意杀害胎儿法案》规定,如果某人故意杀害妊娠的妇女,并导致胎儿死亡,将被定罪并面临刑事处罚。

一些国家通过相关法律确保孕妇在怀孕期间得到特殊的保护和照顾,以保障胎儿的权益。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休假权以及禁止对孕妇进行的歧视等。

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工作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孕妇的权益,确保她们在怀孕期间享有特殊的工作权益,如调整工作时间和岗位。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法律争议,尤其是关于堕胎问题。

一方面,支持堕胎合法化的人认为,妇女应该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处境选择是否终止妊娠。

反对堕胎合法化的人认为,胎儿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有权利获得保护和尊重。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一些国家对堕胎立法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对堕胎实行限期制度,规定只有在怀孕早期才能合法进行堕胎;要求在堕胎前提供全面的咨询和信息,以确保女性能够做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还有一些国家通过立法鼓励保护胎儿的权益。

英国的《儿童法案》规定,采取措施保护“有希望保存的生命”,并确保出生的婴儿获得适当的抚养和照顾。

这种立法倾向于将胎儿视为已经有了一定人权保护需求的生命。

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存在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情况。

在保护胎儿权益的需要充分尊重妇女的自主权和个人选择权,以及社会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形成更加全面和公正的法律框架,保护胎儿的权益。

民法典中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关于胎⼉利益保护的规定有哪些我国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的,⽽⾃然⼈的民事权利能⼒是从出⽣后开始享有的,但对于胎⼉的民事权利能⼒,有特殊保护规定,那么民法典中关于胎⼉利益保护的规定有什么?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民法典中关于胎⼉利益保护的规定有哪些民法典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利益保护的,胎⼉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然⼈民事权利能⼒的起⽌】⾃然⼈从出⽣时起到死亡时⽌,具有民事权利能⼒,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六条【胎⼉利益的特殊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利益保护的,胎⼉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

但是,胎⼉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始不存在。

⼆、⾃然⼈民事权利⼀般有哪些1、财产权和⼈⾝权——这是以权利的客体之不同所作的分类。

2、⽀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这是根据权利的作⽤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1)⽀配权是指可以对标的物直接⽀配并排斥他⼈⼲涉的权利。

(2)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为⼀定⾏为或不为⼀定⾏为的权利。

(3)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或否认对⽅权利的权利,例如不安抗辩权。

(4)形成权是指当事⼈⼀⽅可以以⾃⼰的⾏为使法律关系发⽣变动的权利。

3、绝对权和相对权——这是以权利⼈可以对抗的义务⼈的范围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权利的(1)绝对权,⼜称对世权,是指义务⼈不确定,权利⼈⽆须通过义务⼈实施⼀定的积极协助⾏为即可类型实现的权利。

(2)相对权,⼜称对⼈权,是指权利⼈和义务⼈均为特定⼈,权利⼈必须通过义务⼈积极的实施或者不实施⼀定⾏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4.主权利和从权利——这是根据权利的相互关系所作的分类。

(1)主权利是指在相互关联着的两个民事权利中可以独⽴存在的权利。

(2)从权利则指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其存在前提的权利。

(3)主权利移转或者消灭时,从权利也随之移转和消灭。

5、既得权和期待权——这是根据民事权利的成⽴要件是否全部实现所作的分类。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胎儿的健康权也得到法律保护。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妇女在怀孕期间有权保护胎儿
的健康。

如果妇女在怀孕期间受到虐待、药物滥用或其他伤害,这些行为可能被视为对胎
儿权益的侵犯。

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应为孕妇提供必要的孕期保健服务,以确保胎儿的健康
和生存。

在一些国家,妇女在怀孕期间享有特殊权益,比如补贴或休假,以保证她们能够
维护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胎儿的发展权也受到法律保护。

胎儿的大脑和身体发育需要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法
律规定孕妇有权获得适当的饮食和医疗保健,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展。

一些国家还规定,
孕妇有权获得产前检查和咨询服务,以确保胎儿的发育和成长。

胎儿的权益在法律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完善之处。

不同法律对于胎儿的权益的认
定和保护程度有所不同。

一些国家将胎儿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受孕开始享有权益,而其
他国家则视胎儿为妇女的一部分,只在胎儿达到一定发育程度时才承认其权益。

由于胎儿
处于母体内,并不具备独立行为能力,如何界定和维护胎儿的权益也是一个难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胎儿的权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胎儿权益的重视和关注。

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伦理意识的
培训,确保胎儿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最重要的是,社会应关注孕妇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胎儿能够健康成长。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尊严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胎儿的权益和保护。

在过去,很多国家和地区未能充分保护胎儿的权益,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的情况。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着手出台相关法律来保护胎儿的权益,以确保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意义重大胎儿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他们也有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保护胎儿的权益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的关注和考虑。

保护胎儿的权益可以避免流产、人为堕胎以及其他人为造成的生命消亡,保护了胎儿的生存权和生命权。

胎儿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他们的发展权利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健康、有活力的新生儿,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部分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来保护胎儿的权益随着人们的法制观念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胎儿的权益。

美国通过了《胎儿权利法》,规定了从怀孕开始,胎儿就具备了法律上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通过了类似的法律,以保护胎儿的权益。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保护胎儿的权益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我国在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国在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方面,尚存在不足。

虽然《妇女权益保障法》《儿童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有相关规定,但对胎儿权益的具体保护还不够完善。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宗教观念以及人口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胎儿权益的关注度和保护程度不够高。

亟需立法机关出台相关法律文件,明确规定胎儿的权益和保护措施,以提升我国对胎儿权益的保护水平。

为了保护胎儿的权益,确保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需要明确规定胎儿的权益和保护措施,确保从法律上对胎儿进行全面的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在当今社会,胎儿的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胎儿是可能拥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胎儿的权益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胎儿的权益,以及法律在保护胎儿权益上的作用。

胎儿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概率是很高的,因此保护其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胎儿的权益的一些可能的例子:1. 健康:即使胎儿还没有出生,但其健康也应该得到保护。

母亲应该遵守合适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确保胎儿的健康。

2. 生存权:胎儿的生存权同样应该得到保护。

即使是在母亲的子宫里,胎儿也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权利生存的人类个体。

3. 安全:保障胎儿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母亲应该避免任何可能的危险,以确保胎儿的安全。

4. 获得适当的医疗护理:如果胎儿出现任何医疗问题,他们应该获得尽可能的适当医疗护理。

5. 接受教育:胎儿也应该有权利接受适当的教育。

这包括适当的语言、文化和精神的教育。

尽管胎儿的权益被普遍认为是重要的,但法律对胎儿权益的保护并不完善。

以下是一些目前存在的法律:1. 保障胎儿的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以限制女性的行为以保障胎儿的健康。

例如,在怀孕期间,某些药物和饮食应该避免,而违反这些规定可能会导致法律后果。

2. 危害胎儿罪:法律可以惩罚任何在怀孕期间有意伤害胎儿的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因酗酒导致无意识的损伤了自己的胎儿,他们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3. 医学干预:在一些情况下,胎儿可能需要接受医学的干预,例如胎儿的手术或其他治疗措施。

法律可能需要授权医生进行治疗,以保障胎儿健康。

总结胎儿的权益保护是一个复杂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应该对胎儿的健康和安全负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确保其权益受到保护。

尽管法律已经做了一些关于胎儿权益的保护的法律,但目前这方面的法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并努力推进更全面的法律保护措施。

论我国胎儿利益的保护 胎儿利益保护

论我国胎儿利益的保护 胎儿利益保护

论我国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利益保护摘要:随着人权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保护自身利益也愈发重视。

然而胎儿的权益保护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我国的立法中对于胎儿的权力地位也是基本不予承认的。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明确界定胎儿的法律概念,以期能够从新为胎儿的法律地位定位,并对胎儿的权益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胎儿法律定位民事权利能力胎儿,作为潜在意义的人的生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从受孕到出生前的生命体,是尚未从母体脱离的形态。

医学上认为,人类胚胎约在受精后12周末成为胎儿,在此之前只是受精卵和胚胎,而不是胎儿。

然法学学术界较为权威的说法则认为,法律应当保护的胎儿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时起至出生时止在母体中孕育着的整个形态。

而历史上,在罗马法时期,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便已经开始。

当时的法学家就指出:当涉及胎儿的利益时,即使是在母体中的胎儿,仍然应像活人一样地对待。

一、我国胎儿的法律定位在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中有规定,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按照这一规定,未出生的胎儿,不是公民,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也是不具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的;只有出生后的人才具有公民身份,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由此可见,在我国法律中,出生与否是能否成为公民的关键,也是能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关键。

从我国现行法《继承法》第28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的规定上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胎儿的权益保护不是完全没有,但仅从继承这方面保护胎儿的权益未免显得有些薄弱。

针对这仅有的法律规定,我们不由得思考:胎儿在孕期受到侵害致使出生后残疾或者健康受损、或是在出生时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损伤的,该如何寻求救济?梁慧星教授曾在《中国民法典:总则编条文建议稿》中提出“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视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

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

”然而这样的法律规定并没有真正出现在现行法中。

民法典胎儿利益保护

民法典胎儿利益保护

民法典胎儿利益保护胎儿利益保护是民法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护胎儿的权益和利益,确保其在怀孕期间得到适当的关怀和保护。

在民法典中,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法律条款主要包括孕育权、胎儿遗产继承权、胎儿人格权等方面的规定。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孕育权的内容和保护。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孕育权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保障胎儿的生存和健康、选择合适的产前检查和治疗、保护个人隐私等。

根据法律规定,其他人不得干涉孕育权的行使,而孕育者也有责任采取措施保护胎儿的利益。

这一条款的制定强调了胎儿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法律地位,并且强调了保护孕育者的权益。

其次,民法典还规定了胎儿的遗产继承权。

根据法律规定,胎儿作为一个人的孩子,有权继承其父母的财产。

这一规定确保了胎儿在出生后能够享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这也是对胎儿权益的一种保护。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胎儿遗产的管理和继承权的行使方式,确保在胎儿年幼时,其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管理,并保障其继承权的实现。

此外,民法典还对胎儿人格权进行了规定。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胎儿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等。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得侵犯胎儿的人格权,包括进行人身剥夺、虐待等行为。

同时,这也意味着胎儿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格尊严,其人格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一规定的制定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防止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行为。

在实践中,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尊重孕妇的意愿和权益,为胎儿提供合理和适时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社会应加强对孕育者和胎儿的关爱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经济帮助,确保胎儿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在民法典中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涵盖了孕育权、胎儿遗产继承权和胎儿人格权等方面。

这些规定对于保护胎儿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是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关心。

保护胎儿的利益,不仅是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从人类生命的价值、道德原则、法律规定等角度,探讨保护胎儿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促进社会对胎儿保护意识的提高。

首先,人类生命的价值无法估量。

胎儿虽然还没有出生,但从其受精卵开始就具有生命的本质和尊严。

每个胎儿都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被赋予了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保护胎儿利益是尊重人类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维护人类尊严和权利的基本要求。

其次,胎儿保护需要遵循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指导方针,包括尊重、公正、奉献等等。

在保护胎儿利益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道德原则:尊重:胎儿是生命的延续者,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医学人员和社会大众需要将胎儿视为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尽可能避免伤害其生命和发育。

公正:保护胎儿利益需要公正的态度和行为。

医疗行为应该依据科学技术和医学伦理原则进行,不应受制于医疗机构的利润和商业考虑,同时应考虑医疗资金的公平分配,以确保每个胎儿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和救治。

奉献:保护好胎儿需要医护人员精神奉献的精神和行为。

医护人员应该尽一切努力去解决胎儿的问题,采取所有可能的有效措施,确保胎儿的生命和发育。

最后,保护胎儿利益是法律规定的必要行为。

现代社会对胎儿的保护,除了道德、伦理、医学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有法律规定的支持。

针对胎儿的保护,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主要有《婚姻法》、《计划生育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

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规定了胎儿的保护权利和义务,保障了胎儿在生命和发育过程中的权利和利益。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胎儿作为人类生命的开始阶段,应当享有与成年人相同的基本权益和保护。

由于胎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权益,因此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特殊保护。

法律应当保障胎儿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最高权益。

胎儿的生命权应当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这意味着任何意外或故意伤害、损害胎儿生命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法律应当保护胎儿的健康权。

胎儿的健康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未来成为一个健康人的前提。

法律可以通过倡导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条件等手段,保护和促进胎儿的健康。

法律还应当保护胎儿的人格权。

人格权是每个人独特的个体特征、思想、意愿等权益的总和,也是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个体价值的体现。

即使在胎儿阶段,其人格权也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禁止胎儿的任何形式的非自愿实验、禁止胎儿的虐待等。

法律还应当保障胎儿的教育权。

教育权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权益,不仅包括知识教育,还包括道德、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法律可以通过规范妊娠期和出生后的教育环境、制定相关教育政策等手段,保障胎儿的教育权益。

法律还应当保护胎儿的遗传权。

胎儿的遗传信息是其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其未来性格特点、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法律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遗传保密和遗传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护胎儿的遗传权益。

法律还应当保护胎儿的发展权。

胎儿具有独特的发展潜能,应当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和促进。

法律可以通过规范妊娠期的保健和护理、制定相关的发育评估和干预政策等手段,保护和促进胎儿的发展权。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保护胎儿利益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胎儿是一种无法自我保护的弱势群体,他们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他们的利益。

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儿童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优先享有权利”,同样,胎儿的利益也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而且,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保护胎儿的利益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这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

在社会责任的层面上,保护胎儿利益也承担着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胎儿的健康和幸福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保护胎儿的利益,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未来的一代来继承和发展,而这些未来的一代都是从胎儿逐渐成长起来的。

保护胎儿利益就是在保护社会的未来和稳定。

而且,保护胎儿利益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社会伦理观念。

一个社会如何对待未出生的生命,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精神。

保护胎儿利益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法律角度来看,保护胎儿利益也是一项法律义务。

现代法律体系对于胎儿的保护也有明确的规定和法律保障。

比如在我国的《妇女儿童保护法》中就规定:“国家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 而在国际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规定:“儿童有权利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 这些法律规定都清楚地表明了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是一项法律义务。

而且,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胎儿的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

从法律层面来看,对胎儿的利益进行保护既是一种法律需求,也是一种法律义务。

保护胎儿的利益是一项具有重要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的任务。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应该给予胎儿充分的保护和关怀。

而且,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也不只是一种口号或宣传,更需要有具体的行动和措施来确保每一个胎儿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关怀。

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和关注胎儿利益的保护,为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关怀与爱。

胎儿利益民法保护

胎儿利益民法保护

胎儿利益民法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在传统的法律观念中,只有出生的人才有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胎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律主体,其利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胎儿利益在民法领域中的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胎儿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

根据民法的规定,胎儿被视为从受孕开始即具有权益的个体。

这意味着,胎儿在母体内的任何非法行为都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并导致责任的追究。

例如,如果一个孕妇在怀孕期间饮酒或吸烟,从而导致胎儿出现发育问题,其行为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并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其次,在婚姻法领域中,胎儿的利益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婚姻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夫妻双方的幸福和家庭的稳定。

而胎儿作为夫妻共同的育儿目标之一,其利益必须得到相应的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夫妻有责任为胎儿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果一个配偶无故而离婚,造成了胎儿无法得到合理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法律将会追究其责任。

另外,在继承法领域中,胎儿的利益同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根据我国的《继承法》,一个人的继承权开始于其死后出生的胎儿受孕时。

这就意味着,胎儿不仅具有继承权,甚至可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这种规定体现了对胎儿利益的重视和保护,保证了其在亲属继承中得到合法的地位和利益。

此外,在医疗领域中,胎儿的利益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技术可以提前检测和治疗胎儿的疾病和异常情况。

在进行这些医疗行为时,医生必须充分考虑胎儿的利益,并尽力保证其健康和生存。

此外,如果在医疗过程中发生了医疗事故或者医疗过失,导致胎儿损害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综上所述,胎儿利益保护在民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胎儿不仅在妇产科医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利益也得到了民事法律的广泛认可和保护。

随着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胎儿的利益保护将会越来越全面和有效。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利益的保护是现代社会和医学伦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关注胎儿的权益和利益保护。

胎儿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虽然尚未出生,但他们也具有生命权和健康权,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利益。

本文将从法律、医学伦理和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胎儿利益的保护,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法律是保护胎儿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保护胎儿的法律主要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健康法》、《计划生育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胎儿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保护了胎儿的合法权益。

法律还规定了对胎儿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和活动,如非法堕胎、变相性别鉴定、胎儿性别比例失衡等都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通过法律的保护,可以有效地维护胎儿的利益,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

除了法律保护,医学伦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伦理要求医生和医护人员在处理与妊娠相关的问题时,必须尊重胎儿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损害胎儿的利益。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充分告知孕妇胎儿的情况,并根据孕妇的意愿和医学情况,提供科学的治疗建议。

在医学伦理上,胎儿也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当得到独立的医学照顾和保护。

医学伦理对于维护胎儿的利益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了医学工作的规范和人道化。

社会也应当积极参与到胎儿利益的保护中来。

社会应当倡导尊重生命、保护胎儿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倡导“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价值观。

社会应当加强对胎儿权益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伦理观念。

只有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形成对胎儿利益的全社会保护合力,为胎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胎儿利益的保护。

加强对胎儿生命权的保护。

胎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具有和任何其他生命一样的价值和权利,应当得到完整的人权保障。

我们应当加强对胎儿生命权的保护,杜绝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行为,保障每一个胎儿的生存权。

论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要: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着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这说明公民的权利保护是从公民出生开始公民死亡为止,那么公民在出生之前,即胎儿时期的利益是否受法律保护呢?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分析理论界的几种观点出发,进而论述我国在此方面的的立法现状,最终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胎儿利益;法律保护;立法现状;立法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侵害胎儿利益的案件不断出现。

胎儿利益是否应受法律保护如何保护,这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试对此问题加以探析。

一、关于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的理论胎儿的法律地位以及胎儿是否享有民事能力,各国民法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完全法律人格说。

所谓完全法律人格说,即胎儿作为潜在的“人”,当涉及其利益时,应视为其自母体受孕时就享有权利能力。

这意味着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当然这必须是以活体出生为条件的。

罗马法中有一项规则,即只要对胎儿有利,就应当将胎儿视作已经出生。

保罗也说过:“当涉及胎儿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体一样被看待,尽管在其出生以前对他人毫无裨益。

”这意味着当胎儿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的时候,它和已出生的婴儿拥有同样的权利能力、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但该理论已经不适用于近代立法。

(二)总括的保护主义模式。

所谓总括的保护主义模式,又称概括主义,即当涉及到胎儿的利益保护的时候,应将胎儿视为已经出生了,它和自然人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例如我国台湾“民法”第七条就规定:涉及胎儿的利益保护的时候,胎儿和已经出生的自然人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而其中唯一的限制是胎儿将来出生的时候是活体。

该理论扩大了胎儿保护的范围,体现了法律的基本价值保障人权,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三)个别的保护主义模式。

所谓个别的保护主义模式,又称个别规定主义,即胎儿在原则上是没有权利能力的,但并不排除有个别的例外情况。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胎儿的权益的法律保护胎儿是一种处于母体内的生命,法律上对其权益的保护备受关注。

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胎儿存在的合法性和生存权的保障,二是对于胎儿在特定情况下的身体和健康权的保障。

胎儿存在的合法性和生存权的保障在法律上,胎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视为一种无人格权的生命形式。

这意味着胎儿不享有像人类是否存在、享有人权等权利。

但是,在某些条件下,胎儿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个体,其必须受到法律保护。

1. 胎儿生存权胎儿生存权是指胎儿保活的权利。

在发生堕胎、流产等事件时,法律通常视胎儿为“未出生人物”,且胎儿离开母体后即可被认定为“死亡”。

但在某些情况下,当胎儿已具备生命体征(如心跳等)或放置足够时间(如9个月)后可以视为一个生物个体,其生存权得到法律认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族计划生育法》中的规定,胎儿离开母体后,若未出现死亡征兆,应尽一切可能救治。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胎儿生存权,如《民法总则》和《婚姻法》等。

2. 胎儿母体关系的合法性胎儿虽然未受人格权保护,但其合法性和健康与母体息息相关。

除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母体选择堕胎外,法律通常将胎儿视为“未出生人物”,需要获得母体的允许和关注。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未婚女性在未符合法定年龄的情况下怀孕,应由其监护人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表进行计划生育审批手续的申报。

此外,在适当的法律框架下,胎儿的母体同样有权向相关部门申请保障自己孩子的生命、健康和生存权。

胎儿在特定情况下身体和健康权的保障除了生存权外,胎儿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得到身体和健康权的保障。

这通常包括对于胎儿已经或者可能受到的伤害和危害进行保护,其中重要的保障措施包括:1. 预防胎儿遭受到的危害预防措施是保护胎儿身体和健康权的最好方式。

法律规定,任何可能的胎儿危害都应该被预防。

例如,在孕妇的工作环境、食物饮用、娱乐活动、医疗操作等方面均需谨慎处理,以免对胎儿产生危害。

试论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

试论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

目录一、何为胎儿 (2)二、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 (2)三、我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4)四、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6)五、下面我就关于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6)六、胎儿利益的保护措施 (7)(一)分阶段考察胎儿利益的保护 (7)(二)诉讼时效 (8)试论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摘要】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谓之胎儿.他们不仅仅是新生命的起点,也是法律上一类尤为特殊的群体.众所周知,<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由此不难看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自然不能取得权利能力,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都日益重视起来,几乎无一例外的在法律中设有特殊规定,以便更好的保护胎儿的利益.本文主要试论述了胎儿的概念,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我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等问题,最后还讨论了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胎儿; 民事法律地位; 继承; 继承份额一、何为胎儿关于胎儿的概念,根据医学辞典的解释:胎儿是指受孕12周(也有认为是8周)开始,四肢明显可见,手足已经分化,才是胎儿.而在此之前是受精卵和胚胎期,而不是胎儿。

这是生物学和医学上关于胎儿的定义。

很明显,这样的定义如果借用到法律上的胎儿则会显得牵强附会,而且如此定义胎儿的概念必然会导致受孕12周内的胎儿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难以服众,况且如何确定怀孕的时间。

这12周的期限是否一定准确,还有对孕妇怀孕的鉴定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总之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民法上不接受医学上关于胎儿的界定。

那么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义胎儿这一概念呢?我国台湾法学家胡长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谓之胎儿.我认为这个定义就给了胎儿一个比较贴切的法律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何为胎儿 (2)二、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 (2)三、我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4)四、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6)五、下面我就关于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6)六、胎儿利益的保护措施 (7)(一)分阶段考察胎儿利益的保护 (7)(二)诉讼时效 (8)试论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摘要】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谓之胎儿.他们不仅仅是新生命的起点,也是法律上一类尤为特殊的群体.众所周知,<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由此不难看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自然不能取得权利能力,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都日益重视起来,几乎无一例外的在法律中设有特殊规定,以便更好的保护胎儿的利益.本文主要试论述了胎儿的概念,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我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等问题,最后还讨论了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胎儿; 民事法律地位; 继承; 继承份额一、何为胎儿关于胎儿的概念,根据医学辞典的解释:胎儿是指受孕12周(也有认为是8周)开始,四肢明显可见,手足已经分化,才是胎儿.而在此之前是受精卵和胚胎期,而不是胎儿。

这是生物学和医学上关于胎儿的定义。

很明显,这样的定义如果借用到法律上的胎儿则会显得牵强附会,而且如此定义胎儿的概念必然会导致受孕12周内的胎儿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难以服众,况且如何确定怀孕的时间。

这12周的期限是否一定准确,还有对孕妇怀孕的鉴定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总之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民法上不接受医学上关于胎儿的界定。

那么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义胎儿这一概念呢?我国台湾法学家胡长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谓之胎儿.我认为这个定义就给了胎儿一个比较贴切的法律定位。

法律所保护的是人之权利,我们应该将"人权"放在首位.只要胎儿有成为自然人的结果产生,那法律就应加以保护,并以其基本利益作为中心点,注重其社会影响性,使这些新的生命在子宫中成长的那一刻起就得到了胎儿的法律地位,依法受到保护。

二、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胎儿虽然尚未出生,但却意味着一个新的生命已经在孕育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母体受孕到出生的过程,此间,不仅其未来的利益需要得到保护,某些现实的利益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胎儿,只因其出生时间的纯粹偶然性而否定其权利是不公平的,也是不人道的,因此各国基于人道主义和保护弱者的前提下都在法律中规定了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但是关于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共有三种不同的立法体例:1. 总括的保护主义(一般主义)。

视胎儿(只要起出生时尚生存)和已出生婴儿→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早在罗马法时期,著名法学家保罗就曾说过:当涉及胎儿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看待.学说上称这一主张为一般主义.瑞士和台湾仿罗马法采用一般主义,如瑞士民法典第31条第2款规定"出生前之胎儿,以存活出生为条件,有权利能力。

"台湾民法第七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既已出生。

"2. 个别保护主义,并不一般的规定胎儿的权利能力,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如继承,损害赔偿,遗赠等法律关系中视胎儿为已出生.如法、德、日等国民法。

法国民法第906条第1项规定"为有受生前赠与能力,以于赠与时已受胎为已足"。

第725条规定尚未受胎者,不得为继承人"。

德国民法规定"胎儿在继承开始前,视为既已出生"(第1923条第2项和第2108、2109条)抚养义务人被杀时,其应受抚养之第三人,虽于其时尚为胎儿,对于加害人亦有赔偿请求权(第844条第2项后段)。

日本民法分别就损害赔偿请求(第721条)、继承(第886条)、受遗赠能力,规定胎儿有权利能力。

3. 绝对主义,胎儿元权利能力,但例外时,如继承,损害赔偿,遗赠等法律关系中应当给予特殊保护.1964年的苏俄民法典及我国民法通则即属此类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通过对上述三种立法主义的了解,我认为就对胎儿利益的保护而言,绝对主义最不可取:胎儿利益的保护方式,纯为立法技术问题,并不涉及何等基本原则之违背.至于个别主义,采用者认为其具有使用范围明确的优点,但就胎儿利益保护问题,立法者完全有可能挂一漏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涉及胎儿利益保护之事项必然趋于复杂,难以为立法者事先预见,因此总括的保护主义定为最佳选择.我国著名法学家梁慧星老先生也认为,上述的三种立法主义,就对胎儿利益的保护而言,总括的保护主义最有力,建议制定民法典时改采此项,以顺乎人情及民法进步之潮流,强化对胎儿的保护。

三、我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随着人权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自然人在胎儿时期的利益保护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但是在我国也仅只有继承法第二十八条对胎儿继承权的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此,我也就关于胎儿的继承权保护做一些详细的论述.继承的定义:指在公民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其遗留的个人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案例回放:薛某于2∞4年9月因交通事故死亡,留有遗产5万余元,现薛某的父母提出要分割这5万余元。

薛某的妻子王某现怀孕3个多月,王某问胎儿能否继承遗产?"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被继承人的遗产自继承开始时当然转移于继承人.因此只有于被继承人死亡时,即继承开始时生存的继承人才具有继承能力.胎儿在被继承人死亡时虽未出生,但为了胎儿出生后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我国法律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在上述案件中,人民法院若判决在分割薛某财产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应当依照法律关于胎儿对遗产权利保护的规定加以确定。

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i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去世。

死者无民事权利能力,不能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

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就是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本案中,人民法院在遗产分割时应当为胎儿保留继承份额的做法是正确的.继承能力,又称继承权利能力,是指能够享有继承权的资格,亦即得为继承人的能力.继承能力是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继承权的资格,不管是否参加遗产的继承都具有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不能放弃,也不能被剥夺.继承能力是一种资格,与其年龄,智力等因素元关.不因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状态不同而不同。

依照民法的基本理论,我国享有继承能力的人也应该是生存的人.胎儿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因而应无继承能力,但为了保护胎儿的利益,各国都制定了对胎儿特殊权利保护的立法,在上一节对此也做了重点分析。

在我国虽然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都没有明确规定胎儿是否有继承能力,但法律规定应该对胎儿予以保护.在法定继承中,依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在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这只是法律规定的为了保护继承开始后出生的被继承人子女利益的特别措施.但如果胎儿出生后死亡的,则为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成为他的遗产,应由他的法定继承人依法定继承方式继承.胎儿出生后是死体的,则为胎儿保留的份额仍属于被继承人的遗产,应当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再行分割。

在遗嘱继承中,被继承人也可以在遗嘱中指定胎儿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但于胎儿未活着出生时,指定由其继承或者受领的遗产份额须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在代位继承中,胎儿应当视同生存的直系血亲卑亲属,当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代位继承人的子女代位继承,若被代位继承人的子女是尚未出生的胎儿,此胎儿就是代位继承人,当胎儿出生后是死体的,其所继承的遗产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另外,胎儿对于遗产权利的行使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既然母亲是出生婴儿的法定代理人,为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可以由母亲代为保管。

以上是我国继承法对胎儿特殊权益的保护论述,除此之外,我国其他法律也有涉及胎儿权益的保护的地方,虽然没有明确的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但是仍然在胎儿权益保护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母婴保健法等优生优育的法律是集中保护胎儿生命,健康的法律。

劳动法及劳动保护法规中对怀孕妇女的保护也体现了对胎儿利益的保护。

婚姻家庭法中,为保护女方和胎儿的身心健康,在离婚限制条件中规定了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或中止娃振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我国刑法第49条也规定了审判时候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这不仅是处于人道主义考虑,而且是一种对生命权尊重的体现,虽然母亲犯罪,但未出世的胎儿是无辜的,不应该被剥夺生命权,这也是我国法律法中融情的一面。

对于我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我认为还应该加大力度,在更多方面赋予胎儿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明确胎儿的某些具体权利,并予以保护,这样当胎儿权益受到侵害时,使其有法可依,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从司法实践中来看,胎儿这一弱势群体因为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因此如果胎儿在其孕育过程中受到损害致其出生后畸形或残疾,或者其未来监护人在胎儿孕育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以至丧失劳动能力,从而使胎儿的被抚养权受到侵害时,都很难在其出生后得到相应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样的案例举不胜数,很多在胎儿期间遭受损害而要求赔偿的纠纷,大部分都不了了知了,根本原因是找不出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胎儿权益进行完全的保护,从而致使大量的受害人无处哭诉.因此,在社会文明达到如今这样一个高度,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一下胎儿的法律地位以及我国该如何切实保护胎儿的利益。

五、下面我就关于胎儿权利保护的途径与方法提出几点看法保护胎儿民事权利实际上保护的是一种期待权。

该期待权转化为既得权的条件就是胎儿活着出生。

如果胎儿出生是死的,其所享有的期待的尚未实现的民事权利便归于消灭。

胎儿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胎儿权利的保护必须分阶段进行。

在胎儿未出生阶段,胎儿不可能保护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监护人或代理人去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