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杜威_儿童中心论_辩护
从“儿童中心”到“学生为本”——略论杜威“儿童中心论”对中国
2017年11月第33卷第11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November.2017Vol. 33 No. 11■教育理论从“儿童中心”到“学生为本”—略论杜威“儿童中心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陈妍,任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儿童中心”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时提出的一种破旧立新的教育观念。
在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杜门弟子的传承下,推 崇“儿童天性”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股热潮。
解放初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腐朽的象征,受到强 烈的批判。
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儿童中心”为建立“学生主体”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及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提供了丰 富的精神养料,实现从“儿童中心”向“学生为本”的转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中心”理论仍然会继续争议下去,在 批判和辩护声中,教育界正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
关键词:杜威;儿童中心论;杜门弟子;学科教学模式;师生对话关系;学生为本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 770X(2017)11 — 0025 — 04PDF 获取:h tt p://sxxqsfxy. ijoumal. cn/ch/in dex aspx doi:10. 11995/j. issn. 2095 — 770X. 2017. 11. 006From “C hildren—centered” to “Students —focused”一The Influence of Dewey& “C hildrenC enteredness” onC hina's EducationCH EN Yan,RENQiang(School o f Chinese Language and Diterature,Huaibei Normal U niversity,H uaibei,Anhui235000, China) Abstract:^Children centeredness”is a new concept that Dewey proposed when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China,Dewey’sC hinese disciples representedby Tao Xingzhi uphold “children’s nature” in the become a great mass fervor in China at that time. In the early days after liberation,D e w e y,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capitalism decay and was heavily criticized. W hile,under the background opening up,“children centeredness”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FocusedT heory”. “Student Focused Theory” gradually took the prevailing position of ^Children Centeredness”. Nowadays,qua highly praised,^children centered”theory will continue to be a controversy,and the Chinese education i s still exploring a pathKey words:Dewey; “Children Centered”Theory ! Dewey?s Disciples;The Mode of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tudents—Focused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儿童研究运动在欧美 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整个世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大地风起云涌,实用主义教育学在此时兴起,并对 践产生极大的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权威资料]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杜威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基本观点的分析,联系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有利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一些启示,力求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成为儿童茁壮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启示一、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杜威( J.D ewey)和克伯屈( W .H .K ilpatrick)等。
杜威强调教育的生活本质,提出教育的儿童中心说。
他说“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上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而组织起来。
”①他认为,儿童天然具有社交、制造、探究和表现等活动本能,这些活动本能即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所在,教育的一切措施都需要围绕儿童转动。
除了“儿童中心论”外,杜威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将学生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他指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而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无非是“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②这也体现出了杜威的道德教育论,体现了教育的对于人的塑造和社会价值引导的责任。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而杜威指出,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
杜威借用生物学上的“生长”概念来解释教育问题,强调“做中学”,为了让儿童获得经验,就应让儿童多多活动,以满足他的好动倾向,并根据儿童的活动来组织教材,进行教学。
杜威案例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杜威案例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杜威案例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言: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杜威(John Dewey)是一位美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认为儿童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杜威案例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的核心理念和应用。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1. 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注儿童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根据杜威的观点,教育应该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需要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根据这些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2. 强调实践与经验的结合杜威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行为。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促进学习。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和小组合作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该设定开放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应用1. 探索性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科学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原理。
2.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实践。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而学生则是项目的主导者。
这种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 合作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7、______的儿童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很差,更不具备交往技巧,逃避群体,孤僻、沉默,被同伴和成人所忽视。
( C )A、被抛弃型B、受欢迎型C、被忽略型D、被拒绝型1、“浇花、除草、饲养小动物”属于独立自主性教育中( C )的基本内容。
A、生活方面B、动作方面C、关注环境D、待人接物2、20世纪70年代,世界学前教育目标( B )A、着重智力开发B、强调培养创造力C、重视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曲折历程D、重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 )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制度现代化C、教育结构现代化D、教育内容现代化21、从______起,我国幼儿园教师实行聘任制。
( C )A、1994年B、1995年C、1996年D、1997年4、( A )是托儿所教育的特殊教育对象所决定的,也是托儿所集体教养的核心。
A、以保为主,保教并重B、个别教育为主C、集体教育为主D、家园配合9、______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
( B )A、裴斯泰洛齐B、洛克 C 、夸美纽斯 D、卢梭5、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 D )A、教学做合一B、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C、做学教合一D、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14、人口对教育________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育的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
( D )A、横向结构B、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D、纵向结构6、社区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 D )A、中国B、英国C、丹麦D、美国27、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化”的是( B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思维阶段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7、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 A )中。
A、爱B、母育学校C、教育漫D、人的教育7、教师与家长谈话时以采用______进行交谈为宜。
( B )A、专业术语B、日常用语C、普通话D、方言8、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 A )A、游戏B、学习C、上课D、运动9、( A )是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多选题《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有_____。
A : 遵守法律法规B :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C :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 :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E : 保持身心健康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CD 解析: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单选题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_____A : 学生的个性发展B : 学习成绩的提高C : 升学D : 终身学习的能力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3、简答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符合什么样的要求?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2) 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3) 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4) 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4、单选题我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_____A :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B : 教书育人C : 教育民主D : 教学相长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5、判断题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析】学生是教育对象,但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6、填空题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____、____、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参考答案: 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7、单选题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_____。
A : 多样化B : 专业化C : 单一化D : 崇高化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外国教育史【定稿】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
外国教育史【定稿】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约翰·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目录一、学界对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 (3)1.文献观点简述 (3)2.文献评析 (4)二、关键问题:对于杜威“儿童中心论”的讨论 (6)1.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观点的背景 (7)2.学界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批判 (7)3.为杜威的儿童中心观点辩护 (8)三、杜威儿童观与他人之比较 (10)1.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10)2.杜威与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11)3.杜威与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比较 (11)4.杜威与尼尔的儿童观比较 (12)5.杜威与陶行知 (13)四、杜威儿童观的启示 (14)1.杜威儿童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14)2.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4)五、小结 (15)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被称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名词,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和民主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创办人。
杜威关于儿童的教育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根据搜集到的文献所分类梳理的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
一、学界对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约翰·杜威有关儿童的观点的论述,主要反映在其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之中。
1.文献观点简述首先,将所搜集文献中对杜威儿童观本身进行解读的文章进行述评。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篇:胡碧霞(2008)在《重新解读杜威的儿童观》1中,以儿童的“生长”为着眼点,从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和习惯四个方面对杜威的儿童观进行解读。
她认为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生长”,也是我们理解杜威儿童观的关键概念。
而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和习惯这四个概念成为了“生长”的具体表现形式。
1)未成熟状态是儿童生长的前提。
教育无目的?儿童中心论?——杜威两个重要教育命题献疑
No Aim in Education? Child-centered? --Suspicions on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about
Dewey
作者: 程天君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学前教育研究
页码: 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杜威 教育目的 “儿童中心” 教育的社会功能
摘要:杜威来华讲学已逾90周年,与其有关的两个重要教育命题仍需要被理清与确认。
“教育无目的”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上放弃或取消教育目的。
杜威以“反弹琵琶”的方式求索教育目的:民主主义是其理想社会;教育是民主主义首要而审慎的工具。
就杜威本意而言,“儿童中心”仅就教育过程与方法(手段)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教育手段上的“儿童中心”是服从并服务于教育目的上的“社会中心”的。
论儿童本位_刘晓东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5期论儿童本位刘晓东[摘要]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源于对儿童的发现。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
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亟需建设儿童本位的教育学立场和理论,以实现儿童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儿童教育应当以儿童为本,这是落实"以人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儿童本位不只是教育原则,而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所遵循的政治原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特征。
在儿童本位的社会,学校、教育成为新社会、新文化、新风气的创造者、引领者。
[关键词]儿童教育以人为本儿童本位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项目(项目批准号:BAA080015)的成果之一。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本”,就是以儿童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儿童本位”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学原则而屡遭批判,现在是及早为“儿童本位”正名的时候了。
[1]P25~29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以人为本”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这为教育学在中国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政治保障。
“以人为本”的政治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的时候应当以儿童为本位。
而“儿童本位”只是“以儿童为本”的另一种表述,它与“以儿童为本”是等价的。
一、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源于对儿童的发现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们可从儿童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探寻答案。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大背景中萌生的。
文艺复兴运动高歌人的天性、尊严和权利,这种时代精神也反映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出现了对儿童的生命进行讴歌的思想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视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最后一位教育思想家,因而也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把这种认识作为其名著《大教学论》第一章的标题,这种认识其实也是夸美纽斯全部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础。
中国杜威“儿童中心”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一个批判性考察
2020年10月第36卷 第5期教 育 科 学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O c t ,2020V o l .36 N o .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三五 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V F A 190004)㊂ 收稿日期 2020-06-15 作者简介 邹红军(1993-),男,重庆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查普曼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㊁教育哲学研究;皮特㊃麦克莱伦(1948-),男,加拿大和美国人(双国籍),美国查普曼大学教育研究院杰出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荣修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㊂中国杜威 儿童中心 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一个批判性考察邹红军1, 皮特㊃麦克莱伦2(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查普曼大学教育研究院,橙县92866) 摘 要 自杜威1919年来华宣讲其 儿童中心 教育思想始,关于 儿童中心 的研究已走过 第一个一百年 ㊂在一个世纪的话语激荡中, 儿童中心 虽历经不同的中国命运,一些普遍的学术共识也得以确立,但仍有诸多历史问题亟待进一步澄解㊂ 儿童中心 英文表达混乱,其词源学研究尚付阙如㊂基于不同论证进路给出的 中心 起点 重心 意蕴在丰富 儿童中心 理论内涵的同时也加大了认识分歧, 本能中心 经验中心 生活中心 的理论倾向进一步增加了其复杂性㊂将 儿童本位 简单等同于 儿童中心 的概念误植可能导致长期的认识错位㊂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化,杜威是否是 儿童中心论者 成为一桩撼动 杜威 儿童中心 研究前提性的学术悬案㊂求解杜威 儿童中心 研究的 中国问题 不只是一项阐释学课题,也要关注其 理实互构 的取径张力与辩证统一,努力打造反哺于世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 中国版本 ㊂ 关键词 杜威;儿童中心;儿童本位;中国研究;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064(2020)05-0049-08儿童中心 在杜威教育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回顾杜威 儿童中心 说在中国传播运用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其获得的学术对待各不相同,但在话语论辩的历史激荡中,杜威作为整体论者的历史形象逐渐清晰,其关于儿童与社会的辩证性㊁教师作用的重要性等论题也逐渐被学界所认识㊁接受㊂[1]这不仅是我国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也为世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贡献了一个历史性的 中国版本 ㊂与此同时,杜威 儿童中心 的中国研究仍然有诸多悬而未决的理论迷雾亟待拨开㊂因此,本文意在以一种返回 问题 的方式呈现中国视野下杜威 儿童中心 研究的基本问题域,继续打开杜威 儿童中心 研究的理论视野与思考进路,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抛砖引玉㊂一㊁混乱的 儿童中心 英文表达杜威在‘学校与社会“(T h eS c h o o l a n dS o c i e t y)中关于 儿童中心 的提法为 h e i s t h e c e n t e r a b o u tw h i c h t h e y a r e o r ga n i z e d ,可见杜威使用的中心一词为 c e n t e r ㊂结合语境分析可知,此处的儿童虽然处于 教育的各种措施 的中心,但由儿童与教育措施组成的教育系统则是被动性的,构成区别于主体(教育者)的客体性㊂因此,以 c e n t e r 的被动形式作后置定语将 儿童中心 表述为 c h i l d -c e n t e r e d 似乎并无不妥㊂丁道勇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判断,他发现杜威在‘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中提到: 这些学校的存在,是为了给个人完全的自由,他们是,而且必然是儿童中心 (c h i l d -c e n t e r e d)的㊂ [2]国内多数学者在论述杜威儿童中心时亦持类似看法㊂如林海亮等认㊃94㊃为 儿童中心 的英语表达为c h i l d r e n-c e n t e r e d,[3]卜玉华关于 儿童中心 的溯源性研究则表明, 儿童中心 一词首先出现在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著的‘人的教育“一书中,该术语(c h i l d-c e n t r e d n e s s)虽然为教育界人士所熟知,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则见仁见智,至少存在40种不同理解㊂①如福禄贝尔所理解的 成为中心 (t ob e t h ec e n t e r)与 被放在中心 (t o p u t a t t h e c e n t e r);以哈里斯和布鲁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的福禄贝尔学派所理解的 站在中心 (s t a n d i n g a t t h e c e n t e r)与 成了中心 (b e c o m i n g t h e c e n t e r);霍尔所理解的 成了中心 (b e t h e c e n t e r)与 在中心 (b e a t t h e c e n t e r)以及杜威所理解的 儿童中心 的含义,等等㊂[4]此外,张斌贤在研究 儿童中心 在美国的兴起时指出,霍尔在1901年向全美教育协会提交的会议论文‘基于儿童研究的理想学校“中提到: (理想的学校)从根本上应当是儿童中心的(P e d o c e n t r i c)而非学校中心的(s c h o o l i o c e n t r i c)㊂ 张斌贤进一步解释说: 在我国一些文献中,研究者将P e d o c e n t r i c作为 儿童中心 的英文原词 在亚当斯的著作中,凡提到该词皆点名是霍尔所用,实际上,这个英文单词相当于霍尔的自造词汇㊂ [5]这种说法其实源于舒新城的‘现代教育方法“: 什么是儿童中心主义? 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趋势可名为儿童中心主义(P a i d o c e n t r i c i s m)㊂这个名词是由英国的学者亚丹斯(J o h nA d a m s)首创的,他是伦敦大学的教授,于1922年对近代教育的实际发展(M o d e r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E d u c a t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进行了研究,把现行的教育方法如设计教学(P r o j e c t m e t h o d)㊁葛雷制(G a r y S c h o o l S y s t e m)㊁道尔顿制(T h eD a l t o n sP l a n),等等,都从原理上叙述其彼此的关系 20世纪初,美国学者霍尔(G.S t a n l e y H a l l)采用 儿童中心 (P a i d o c e n t r i c)为其教育上的主张㊂亚丹斯乃扩其意,而改为名词,即儿童中心主义㊂ [6]根据上述推论可以得出 儿童中心主义实源于霍尔 的结论,但是这与卜玉华的结论有矛盾之处㊂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学界阐述杜威 儿童中心 思想涉及的英语常见用法有三种:c h i l d-c e n t e r e d㊁c h i l d-c e n t r e d n e s s㊁c h i l d r e n-c e n t e r e d㊂而在追溯其英文词源时又涉及P a i d o c e n t r i c㊁P e d o c e n t r i c两种㊂这里的问题在于,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杜威本人并未给自己的 儿童中心 思想创制专属词汇,他偶有提及的 c h i l d-c e n t e r e d 并不能成为其儿童中心思想之 名 的铁证㊂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儿童中心的英文表达也被很多教育思想家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帕克㊁霍尔㊁福禄贝尔㊁哈里斯㊁布鲁,等等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c h i l d-c e n t e r e d 的发明权属于谁仍然是混沌不清的,而我们使用一个如此饱含争议的词汇指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否合理?并且,这些英文词汇的表达本身是言之有据还是随意杜撰皆可存疑,既然P a i d o c e n t r i c或P e d o c e n t r i c是儿童中心(c h i l d-c e n t e r e d)的英文原词,其是如何演变至此的? P a i d o c e n t r i c又源于何处因此,似乎将 儿童中心 的词源追溯至霍尔还远远不够㊂或许只有在全面把握 儿童中心 词源学脉络的前提下,才能更为清晰合理地理解杜威的 儿童中心 思想㊂但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表明,我们在认识杜威 儿童中心 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疏于历史性审慎,缺乏必要的严谨㊂一项关键的词源学探究尚付阙如,而这样的探究并不是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的㊂二㊁多重的 儿童中心 理解进路(一) 中心 的三重意蕴②虽然 儿童中心 并非杜威的发明,但是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理论的集大成者,杜威 儿童中心 教育思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㊂在对我国杜威 儿童中心 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中,我们发现至少存在三种具有 中心 意蕴的 家族词汇 中心 重心 起点 ㊂[7]并且,若将思维推向纵深,又会发现 本能中心 经验中心 生活中心 三种理论倾向㊂如此复杂交织的内涵经纬并非笔者有意将其复杂化,甚或制造无关痛痒的学术闲谈,我们的分析将表明,其关涉不同的逻辑方式与学科立场㊂当然,语义的多样性在丰富对于杜威 儿童中心 认识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其的处理难度㊂一般而言,在论述杜威 儿童中心 思想时,学者援引的理论证据大多源于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的一段经典论述: 现在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㊂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㊂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㊂ [8]不管出于对进步教育运动史实的尊重,还是对杜威这段话的恰当解读都可以发现,此处杜威显然具有一种叙事者的角色身份㊂也就是说,他道出了当时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心转移现象 儿童正在成为教育的 中㊃05㊃心 ㊂这并非杜威极力鼓倡的一种革命性教育理想,而是指认一种基本的教育事实㊂在我国20世纪50 70年代对杜威的批判中,不乏此类 杜威是儿童中心革命论叫嚣者 的片面判断㊂在杜威的来华讲演中,他关于 现代教育 的四次讲演都是关于教育趋势的事实呈现,[9]在他的其他教育学著作中也并不罕见此类论述㊂批评者和赞誉者都将这一段话作为杜威 儿童中心 论毋庸置疑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学界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论证方式㊂第一种表现为 新 旧 教育的对立性视域㊂传统教育成为杜威儿童中心的建构语境,即杜威乃是在批判传统教师中心㊁教材中心㊁课堂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儿童中心的㊂教师不再是统治教育活动现场的最高权威,其将现场主导权移交于儿童;教材不再是学习发生的唯一合法素材,传统教材被经验活动所取代;传统课堂的边界被打破,扩展为一切经过精心组织的教育性空间㊂因此,儿童一改传统课堂中的受动者㊁旁观者形象,摇身一变为新教育运动中的主导者,或者更为夸张的主宰者,故称之为 儿童中心 ㊂最为明显的理论支撑莫过于‘学校与社会“中上述引文的前半部分: 为了说清楚旧教育的几个主要特点,我也许说得夸张些: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㊂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㊂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㊂ [10]抓住这一理论线索,刘晓东旗帜鲜明地为杜威 儿童中心 辩护㊂他认为,杜威 儿童中心主义 是去除传统教育儿童只能受到 训练 指导和控制 以及 残暴的专制压制 等弊病的出路,具有破旧立新的历史意义㊂[11]郭晓明也指出,杜威的 儿童中心 击中了传统教育 死记硬背㊁置儿童于被动地位㊁压抑儿童个性㊁不考虑儿童心理特点 的要害,既有其实践意义,又阐明了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㊂[12]第二种论证方式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对张结构,即传统教育乃是将 社会需要㊁社会内容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而与之对立的 儿童中心 则是将儿童的需要(心理的或者社会的)与活动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并以此为教育展开的逻辑起点,由此实现儿童与社会地位的翻转㊂可以看出,此种论证实则是在 儿童 社会 的二元结构中以前者为 重 ,因此是 儿童中心 的㊂因为杜威说过: 教育的天然的基础是儿童的本能,而本能又是一切学习和训练的依据㊂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他们原有的天性,才是新教育的宗旨㊂ [13]但是,此种 儿童中心 的论证立场显得较为复杂:一是其没有第一种论证方式的颠覆性,因为教育的 重心 由社会转向儿童并不意味着由此确立儿童与社会的对抗关系;二是因为研究者似乎难以在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中给予儿童适切的 中心 位置,而容易滑向极端㊂在我国20世纪50 70年代关于杜威儿童中心的研究者中,不乏持此类立场者㊂他们往往通过贬低社会在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位置而将杜威推入儿童中心论者之列,认为杜威将儿童的需要凌驾于社会之上,使教育陷入儿童中心主义的 臭泥坑中 ,杜威也因此被视作不折不扣的极端 儿童中心论者 ㊂如杜威的中国弟子陈鹤琴便在一篇检讨文章中指出: 杜威硬要把儿童的个人利益超出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这是一种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 企图抹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㊂ [14]第三种论证方式表现为方法论上的 儿童中心 ,是第二种论证逻辑的深化㊂在诸多研究者看来,杜威是目的论意义上的 社会中心主义 者㊂为了建设良善民主生活共同体,杜威将教育视为 社会进步与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15]为了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而倡导儿童中心,最终表现为儿童中心主义式课程的系统性与连续性㊂基于课程理论的结构性视域,或者说为课程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则儿童与课程便构成教育过程的两极 起点和终点㊂前者是心理的,表明教育的依据,后者是社会的,指明教育的方法㊂儿童既是构建 儿童 课程 社会 连续性的逻辑起点,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出发点㊂研究者们的证据是,杜威认为,旧教育是将 科目 当作 目的 ,而新教育则是将教材作为发展学生本能的工具, 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明了起点 ,[16]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㊂[17]如丁道勇说道: 概括来说,杜威认为儿童是教学的起点,课程是教学的终点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搭建有效而人道的联系㊂教学的中心工作是搭建这种联系,而并非关注和保护儿童㊂ [18]蒋雅俊在关于杜威‘儿童与课程“中的教育哲学问题的研究中提到: 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心理规律是课程的依据,儿童的主动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方法,儿童经验的增长是课程的最终目标,所以教育的各种措施都应围绕儿童这个中心㊂ [19]㊃15㊃(二)哪种理解更为合理第一种杜威 儿童中心 的解读方式更多在 主体 的意义上得到理解,意味着首先把儿童当作儿童,珍惜其未成熟状态,不再是儿童去适合成人的知识世界,而是成人应该去适合儿童的经验世界㊂与此同时,它又具有 正中央位置 的含义,因为 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 ,教育关系构成以儿童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㊂但是,在此层面上理解 儿童中心 的研究者们往往忽略掉了后两句的带入语境,即 教育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 ㊂因此,这又容易导致有人陷入断章取义的泥淖之中,局限于肤浅的字面理解,罔顾事实,认为杜威尊崇儿童至上主义,企图否定学校的作用㊁削弱教师的地位㊂如果我们不把每一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义单元,而是将三句话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就是将语境连续性作为内在逻辑线索考虑的话,我们会发现,后两句也应该并且可以作为 重心 理解,由此构成一种 教育重心 的一致性解释㊂也就是说, 儿童中心 亦可作 儿童作为教育重心中的中心 理解㊂这种理解既为第二种论证方式提供了合理性证明,也间接支持了第一种论证方式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需要实现 中心 理解的两次逻辑转换,即首先将教育的重心由 儿童以外 转向 儿童本身 ,其次,将儿童置于教育场域的中心㊂如此一来,就可以限制我们关于第一种论证的随意想象,指明 儿童中心 乃是一种事实趋势,而非杜威的教育鼓吹㊂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杜威似乎绝不仅仅是 儿童中心 的倡导者,更像是一位历史记录者㊂第三种论证路径更多着眼于课程立场,其理论旨趣在于证明儿童作为课程 起点 的前提合理性,证明其对于构建课程方法论所提供的最高目的,由此形成一个以儿童为起点的连续性教育过程㊂但由于将儿童锁定为课程组织与实施的逻辑前提,弱化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包容性,缺乏对儿童兴趣㊁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关注而招致批评㊂并且,采取此论证立场的研究者往往指责杜威的 儿童中心 容易导致课堂混乱㊁教育无政府主义等㊂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论证进路是典型的狭隘的教育学思维方式,第二种则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视野中给予杜威 儿童中心 某种解释,而第三种则在课程与教学的方法论思维中理解 儿童中心 ㊂三种理解路径或有优劣,但无对错㊂由此带出的一个问题是,杜威的 儿童中心 究竟是 儿童中心 儿童重心 ?还是 儿童起点 或者三者的理论组合?有没有一种解释方案更接近杜威本意?(三)以儿童的什么为中心儿童中心 的复杂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们的认知裂隙,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以儿童的什么为 中心 (重心㊁起点)?围绕这一问题,学界至少形成了 本能论 经验论 生活论 三种说法㊂诸多研究者认为, 本能 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杜威在诸多教育著作中均有关于儿童本能之于教育的基础性㊁始源性意义的论述,因此, 儿童中心 的实质内涵是以 儿童本能 为中心的㊂但是,这里的困难在于,本能虽然构成教育的生物学基础,倘若真以儿童的本能为中心,杜威对于学界极端个人主义㊁教育无政府主义的指控自是难辞其咎㊂因此, 本能中心论 往往被指责轻视了杜威的告诫 要警惕儿童的本能,他们天然具有破坏的倾向㊂而在 经验论 立场的研究者看来,杜威的 儿童中心 论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内核是经验的连续性与情境适用性,并且他的教育哲学也是 属于经验㊁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 ,[20]这要求杜威必然重视经验,而对经验的看重,使得他强调 儿童中心 成为必然㊂故此, 儿童中心 实则是以 儿童的经验为中心 ,经验成为教育展开的起点㊁过程和终点,教育无非是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与重组㊂对于具有 生活中心论 倾向的人来说,将本能㊁经验作为儿童教育的中心是起点与终点㊁手段与目的的倒置, 本能 只能为教育提供生物学意义上的内在动因,但是其不能成为目的,那会弱化人兽之别㊂而一味强调 经验 的终极性就会削弱教育的方法论意义㊂杜威的哲学归根结底是社会哲学,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手段,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致力于形成当下的良善生活,其中心工作在于培养 乐学愿究㊁向善趋真之心与周全㊁审慎的判断力与批判性 [21]的 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 的民主开放的时代新人㊂略加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可以在三种说法中建立一致性㊂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将儿童的 本能 作为起点,围绕着培养民主开放的社会公民这一 中心 任务,教育的 重心 在于指导儿童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地获得㊂这是一种可能的理解,但不是最终的认识,也不意味着是严格意义上杜威 儿童中心 思想的应有之义㊂所以,这仍是一个问题㊂㊃25㊃三㊁错置的儿童 本位 与儿童 中心(一)谁是 儿童本位 的发明者杜威来华讲学后,其 儿童中心 思想渐为人知,一度催生了儿童文学中关于 儿童本位 的讨论㊂ 只要对初创时期的现代儿童文学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儿童本位论几乎成了当时许多儿童文学文论的立论依据,直接间接地吸收过其中的合理内核㊂ [22]如当时鲁迅便收集了很多杜威讲学的资料,他( 唐俟 )在1919年1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认为, 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 ,而中国本位 却反在长者 ,于是人的能力萎缩,社会进步停顿㊂[23]鲁迅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 儿童本位 的提出者,国内学界亦有不少人持此看法㊂1987年,蒋风指出,胡适㊁周作人等人 以杜威的 儿童中心主义 为基础,创造了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理论 ㊂[24]其后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 儿童本位 最早由郭沫若于1921年1月15日在上海‘民铎“月刊发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提出㊂[25]作者的理由是,胡适对 儿童中心主义 确有宣扬,却不曾提出;周作人当时尚未提出明确的儿童文学观㊂刘绪源虽不否认杜威 儿童中心 思想对 儿童本位 文学观的影响,但他认为 儿童本位 并非由鲁迅最早提出,也不是郭沫若的功劳,早在1913年成文的‘童话研究“与‘童话略论“中,周作人已开始运用这一学说,并于1914年在‘学校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明确提出 以儿童为本位 的说法㊂这种说法日渐为文学界所接受,作为第一代儿童文学研究代表的周作人似乎享有 儿童本位 的发明权㊂这里留给教育界的问题在于,如果 儿童本位 早在杜威来华讲学前即由周作人提出,在不能给出周作人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有力证据的前提下,将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冠之以 儿童本位 是否是对杜威的另一种强加之辞?另外,当我们将文学概念引入教育学理论中时,是否有误植的危险?(二)儿童本位等于儿童中心吗无论在教育学界还是文学界,诸多研究者都将卢梭誉为教育史上 发现儿童 的 哥白尼 ,其儿童教育思想被后人称之为 儿童本位 ,成为杜威 儿童中心 思想的母机㊂如舒新城在举证 儿童中心 的理论渊源时,便将以卢梭为代表的欧美教育思潮中以儿童为本位的趋势称为 儿童中心主义 ㊂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国内不少学者将儿童本位等同于儿童中心主义,认为 儿童本位是杜威 儿童中心主义 思想的代名词的看法值得商榷㊂众所周知,所谓 儿童本位 ,乃是我国研究者对卢梭教育理论的提炼表达,并非卢梭的自我标榜㊂依据上文对 儿童本位 的历史梳理,若 儿童本位属于本土性概念,当我们用而不疑地以其指称卢梭教育思想时,这就涉及以中释西的合理性问题㊂再者,卢梭与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否能画等号?二者的内在一致性表现在哪里?这些都需要足够且充分有效的说明㊂再次,仅就卢梭一人而言,若将 儿童本位 视为其 儿童中心主义 思想的代名词,简单将二者等同的做法依然值得怀疑㊂原因在于,前者的合法性以及二者的可通约性尚未得到足够证明㊂如此一来, 儿童本位 便显得不再十分必要,似乎使用 儿童中心主义 更好㊂并且,现实经验往往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代名并不意味着所指本身,反而有言过其实之嫌,甚至于移形换影㊁以假乱真㊂上述困难表明,我们有必要对 本位 做一番解释㊂ 本位 的常用含义有三种:一指本身㊁自身;二指自身所在的岗位㊁单位;三指货币制度的基本单位或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㊂那么,何为 儿童本位 呢? 反对大人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待儿童,抵制带有道德训诫色彩的儿童教育理念,而是从儿童作为 个人 的视角出发,以赞美㊁嘉许的眼光看待儿童,满足其健康快乐成长的各层需求,使其兴趣㊁爱好㊁心性得到良好的引导㊁发展和陶冶,使其度过愉悦的童年时光,为成人期的到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周作人儿童观的核心所在㊂ [26]按照著名儿童文学研究者朱自强的说法,所谓儿童本位是指 既不是把儿童看成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高贵品质 ㊂[27]在刘晓东看来,儿童本位即在于捍卫童年,护持童心, 复归于婴儿 ㊂[28]由此不难看出, 本位 与 中心 虽有相通之处,亦不乏相去之意㊂结合上文关于儿童中心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理解, 儿童本位 与 儿童中心 内涵虽有重叠,但并不等同㊂儿童本位 更多为儿童文学界所用, 旨在阐明儿童自身所 有 的位序合法性,内蕴一种结构性视野中的关系正义追求,是一种基于成人立场的目光㊃35㊃。
儿童中心论 完善
杜威“儿童中心论”研究综述[摘要]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于19世纪中后期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得以提出。
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其“儿童中心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评价,其中主要包括对其“儿童中心论”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三方面。
了解三方面的关系,充分认识其理论内涵,对我国教育中的课堂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儿童中心;启示儿童中心论是是在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形成的一种新教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公立学校课程改革的论证中,帕克运用赫尔巴特学派“集中”的概念较早明确提出了儿童是学校中心的观点,儿童研究运动的代表人物霍尔提出了“儿童中心的”学校理想,而杜威则通过比较新旧革命的差异,将“儿童教育”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中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天性,促进儿童实现个性发展,其基本理念和内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提出副教授余男宁在其《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表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教育成为美国公众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影响极大。
杜威是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曾为研究与传播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学派的观点而忙碌。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威逐渐意识到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变革,也不能真正改变美国中小学现状,于是开始了对传统教育的思考和评判。
[1]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的课程“远离儿童的经验”,[2]教材“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事实行为准则的代言人”,[3]教师不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本性,忽视儿童天性并压迫其天性。
由此杜威认识到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因此杜威提出要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病,就必须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三)“儿童与教师”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
一切地方,但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了“儿童中 心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教师是辅导者和观察者,教师的作 用必须从一个指挥者变成一个观察者和帮手。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而着眼 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儿童便成为了学习上的主导者, 而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了。
论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 中指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教师 是辅导者和观察者,教师的作用必须从一个指挥者 变成一个观察者和帮手。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 而着眼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因 此,儿童便成为了学习上的主导者。可见,“从做 中学”就是生命的积极地开展,就是积极主动地生 长,发展成为“做与创造的人”。“从做中学”, 就是从做中学做,从生存中学会生存,它是生命的 积极主动的存在方式,是生命所以为生命的基本存 在样态。[ 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生存
0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02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03
创设情境活动
杜威一生写了大量的哲学、教育学及心理
学著作。其中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作品是: 《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 (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等等。
二、文献综述
1.崔国富和朱美英于《“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 2.娄立志、韩登亮发表的《杜威课程观的当代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他说“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种
雏形的社会的时候,教育才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当学校能够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 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 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
一、杜威的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一、杜威的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作为现代教学论的第一人,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他认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
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杜威极力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由此,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用整体的、变化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儿童与课程,课程的实质是经验。
杜威指出:“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
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由此可知,儿童与课程实质上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相联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课程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就成为教学的中心。
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教学就是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科目主题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达到成长与发展。
由此,教师、课本和课堂就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了儿童成为中心。
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
这些称之为“作业”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
这样,“从做中学”就成为杜威响亮的口号。
他认为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鼓励儿童“从做中学”。
所以,杜威率先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中心,而代之以活动和经验为中心;打破了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而代之以生活为中心;打破了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而代之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反传统的教学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直接推动了美国20世纪初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
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等【摘要】杜威教育哲学强调以儿童为本,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其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儿童的个性和发展特点,采取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儿童为本”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通过关注和重视儿童的需求与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并引领教育事业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以儿童为本、教学方法、个性和兴趣、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现实意义、启示、教育、哲学、背景、中心、培养。
1. 引言1.1 杜威教育哲学的背景杜威教育哲学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是20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杜威提倡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习。
他认为教育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展开,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杜威的教育哲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杜威教育哲学的研究和传播,他的理念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中,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所倡导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
1.2 “以儿童为本”的重要性“以儿童为本”的重要性在杜威教育哲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石之一。
杜威强调了教育过程中要将儿童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性、需求和兴趣。
这种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它不再将儿童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作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通过关注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帮助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对杜威教育理论 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正负面评价
对杜威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正负面评价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教育成为美国公众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不断进行。
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
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因此杜威提出要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病,就必须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转移到儿童身上。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育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
他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
”为了去除这样的弊端,杜威提出要将教育的重心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这是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是杜威最典型的一段话。
在杜威看来,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浪费。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被动的接受与吸收。
“不允许儿童准许你自己本性的法则,结果造成了阻力与浪费。
”在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当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儿童具有天生的发展量表,不能够以成人的视角去强迫儿童的发展,在中国的“揠苗助长”有着异曲同工的道理。
有许多人对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看法过于极端,认为那是极端的个人中心,从而教师对儿童听之任之,从而教育变成了放羊。
在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
切措施 则围绕 着他 们转 动 ; 儿童是 中心 , 教育措施便 围
绕着他 们而组织 起来 。” ” 把教育的重心 从教师 教材那
里转移 到儿童身上 , 进就是杜威倡导 的 新教育 ( 或 进 步 教育 )也就是 “ . 以儿 童为中心” 的教育 。
杜威认 为, 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 . 教育便会造成
《 日之 学校》 将 卢棱 的教育思想 概括 为 “ 明 中, 教育即 自然 发展 “并 此作 为第一章 的标 题。在这一章中 , , 杜威还不 惜 笔墨, 大量摘引 了卢棱 的著作《 爱弥儿》 中的言论。他这
维普资讯
样 评 l 卢 棱 在 教 育 史上 的 地 位 :“ 的 意 思 是 ,教 育 是 价 他
、
杜 威的儿童中心论 是什么?
被动的 、 受的或吸收 的状态 中” 不允许 儿童遵循 自己 接 ,
本性的法则 , 结果造成阻力 和浪 费” 没有 以儿童为 中心 , ;
1 .杜威是 在批 判 旧教育的过程 中提 出 儿重中心主 义” 思想 的 , 也就是说 , 是在“ 旧” 破 中 立新 ” 一在杜威看 的
维普资讯
为 “ 童尹 论" 杜威 儿 心 辩护
刘晓东
在 中国 , 2 从 0世 纪 5 0年代 来 , 到 “ 说 儿童中心主 义” 叉称为 “ 童中心论 ” , ( 儿 ) 人们不约而同地认 为是 片面 的、 错误 的。如果说谁 持 “ 儿童 中心 主义” 的立场或 观念 , 这便等于是 谁。我以为这是研究 、 贬” 传播 和树立 现代儿 童教育观念的最大障碍之一 。于是 , 尽管是 冒天 F之大不 韪, 我觉得 依然有必要 为“ 儿童中心 主义 ” 说儿句话 。
来 , 传统教育那 里 , 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 外, 在 “ 在教 师 , 在教科 书以及你所 高 的任何地方 ,唯 独不在 儿童 自己 即时的本能 和活动之 中”I , 教科书“ 是过去 的学问和智慧
论述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观点
论述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观点引言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全面的成长。
本文将详细讨论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观点,以及其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儿童是主体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根据杜威的观点,儿童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与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
只有通过了解儿童的需求,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自主学习与实践在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中,自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杜威认为,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构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接受他人的知识传授。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参与实践与探究。
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真正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个性化教育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强调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社会互动与合作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也强调社会互动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杜威看来,儿童应该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动来促进彼此的学习。
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社会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社会互动,儿童可以获得来自他人的反馈和支持,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结论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儿童的自主学习与实践,重视个性化教育,以及社会互动与合作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教育者应该积极应用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观点,为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探索和成长。
儿童中心论(杜威7)
⼉童中⼼论(杜威7)杜威⼉童中⼼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之7逍遥⾏者2013年9⽉2⽇(⼀)⼉童中⼼主义杜威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的转移。
这是⼀种变⾰,这是⼀种⾰命,这是和哥⽩尼把天⽂学的中⼼从地球转到太阳⼀样的那种⾰命。
这⾥,⼉童是中⼼,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学校⽣活组织应该以⼉童为中⼼,使得⼀切主要是为⼉童的⽽不是为教师的。
因为以⼉童为中⼼是与⼉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致的,所以,在学校⽣活中,⼉童是起点,是中⼼,⽽且是⽬的。
杜威强调,“我们必须站在⼉童的⽴场上,并且以⼉童为⾃⼰的出发点。
”杜威的“⼉童中⼼主义”思想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个核⼼要求。
杜威针对传统教育弊病尖锐地指出,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的重⼼是在⼉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兴的任何地⽅,惟独不在⼉童⾃⼰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他提出书本、教师应是为⼉童服务的,主张把教育的重⼼转移到⼉童⽅⾯来,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
杜威⼗分重视⼉童这⼀环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爱好活动是⼉童的天性,⼉童具有强⼤的潜在动⼒,教育必须尊重和利⽤这种动⼒。
⼉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
他批评传统的教育过程强迫⼉童死记硬背,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教育⽆异于⽜不饮⽔强按头,是对⼉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
杜威呼吁把⼉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童的现实⽣活中进⾏教育,激发⼉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觉性和积极性。
围绕⼉童组织⼀切教育措施,教师应是⼉童⽣活、⽣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彻底改变当时压制⼉童⾃由和窒息⼉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对传统教师中⼼、书本中⼼、课堂中⼼的批判杜威主张“⼉童中⼼”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
批评传统教育“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理和道德的洞⽳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法”,认为“旧学校”由于单纯依赖课本⽽把师⽣关系弄得如同抽⽔筒与蓄⽔池的关系⼀样,把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与此同时,他还激烈抨击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置学⽣于完全被动状态的做法。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杜威的教育思想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1. 学生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活动课程论杜威主张以活动课程为主,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身体发展。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4. 教师的角色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较高的教育素养。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案例1. 案例一:幼儿园教育在杜威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幼儿园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活动课程为主。
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制作手工艺品”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案例二:小学教育在美国小学教育中,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后现代意蕴
前 言一、研究目的研究者源于对杜威儿童中心论全貌的好奇,试图挖掘其哲学、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有一个更深度、全面的阐释。
之所以选择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追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批判,和杜威在某种程度上有契合之处,而后现代主义具有破坏性的同时,也具有着建设性,它指向一种对现代性的终极的追求,指向美好的生活。
本研究力图梳理儿童中心论背后理论所蕴含的后现代的意味,以此来证明杜威儿童中心论的生命力、常青性。
另外一方面,把杜威儿童中心论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联结在一起的,研究者认为是关于两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如何认识未知的、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如何面对和我们不一样的事物(人、观念、自然……)?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杜威和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出了相似的答案,而这,也是本研究试图说明的。
二、研究现状分析(一)儿童中心论的历史沿革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儿童观,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和谐的根基,要求人们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儿童,并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顺应自然。
卢梭被称为是“儿童”的发现者,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儿童是区别于成人的。
在他之前都把儿童当成是小大人。
认为儿童生来天性善良,要求重视儿童个性,保护儿童权利,还要求研究儿童的需要能力等特点,并认为教育只有“顺应自然”,以“天性”为出发点,才能成功;教育知识自内向外的发展,而不是自外向内的强迫灌输。
卢梭认为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的样子,认为儿童天性是善的,应该远离污浊的社会,使其自然成长。
并认为“天国里都是像小孩子这样的人”,对儿童、童年无限赞美。
这些思想被后人概括为儿童中心论的渊源之一。
蒙台梭利凭着自己对于儿童的热爱,从意大利第一名医学女博士,转入到教育行业中,成立了儿童之家。
她的代表作《童年的秘密》中,认为儿童生来具有秩序感,各项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期”,儿童具有学习、工作、平静的本能,成人们应该“follow the child”,为儿童发展创设合格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撑,为儿童“吸收性的心智”的发展提供土壤。
为杜威_儿童中心论_辩护
位真正实现了协调。“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 “换汤不换药”、“城头变换大王旗”。在杜威看来,改革也
学前教育研究
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 只是从制定法规等等外部措施来改造社会,“都是暂时
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 的、无效的”。所以,建设新文化非常重要。要建立新文化,
-#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以儿童概念消蚀成人
社会因素的重要价值。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 概念,以儿童的世界消解和替代成人的世界,而是对成人
会,“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 中心论的一次致命的剿灭。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提醒成
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 人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存在,其最终的结果
争
鸣
样评价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他的意思是,教育不是 的需要,那么就要学也无从学起。”’*&)可见,杜威非常注重
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 教育过程的社会学方面。在有些人看来,既然儿童教育过
力的生长。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最强调的种 程是由这两个方面构成的,那么,这两个方面就应当相互
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什么?
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
’#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 本性的法则,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没有以儿童为中心,
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 这是“学校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的原因”。 (-) !&
重的。”’**)可见杜威考虑教育问题时并没有忘记社会的需 的,依然要以儿童为起点、为中心,否则社会的目的是无
要,也没有忽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目标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不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
响……” ’*,) 儿童中心论绝对不是不要社会或集体的位 儿童的发展,而且也是为民主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但旧
置。我们似乎可以说,儿童中心论是一种个人本位论,但 教育由于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那么儿童
是一种与社会本位论相互协调了的个人本位论;同时,儿 “必然是温良的、顺受的和服从的”,也就是说,旧教育是
位真正实现了协调。“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 “换汤不换药”、“城头变换大王旗”。在杜威看来,改革也
学前教育研究
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 只是从制定法规等等外部措施来改造社会,“都是暂时
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 的、无效的”。所以,建设新文化非常重要。要建立新文化,
种主张,都源于这个概念。”’( ) 杜威自己的儿童中心论教 折衷,否则其中一方所占的比重便会超过另一方。于是,
育思想也不例外。杜威承认自己所提倡的“儿童中心”思 他们往往选择折衷的方法。这在批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
想是渊源于卢梭的。
位的教育学文献中可谓司空见惯。然而,折衷、和稀泥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不是什么?
但他并不反对教育为未来做准备。“并不是说教育不 应该预备将来”,然而“预备将来应该是教育的结果,不是 教育的目的。倘能把现在的生活看作重要,使儿童养成种 种兴趣,后来一步一步地过去,自然就是预备将来。倘先 悬一个很远的目的,与现在的生活截然没有关系,这种预 备将来,结果一定反而不能预备将来”。’ !- ) 可以看出,杜威 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儿童发展和社会利益三者间的复杂 关系。
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 而杜威的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这一思潮达到
言人”。 (!) 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 了巅峰。
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
儿童中心主义发生发展的线索大致是这样的:古代
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 由于把儿童看作小大人,所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
童中心论是一种社会本位论,但是一种与个人本位论相 与民主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了建设民主社会,必须
互协调了的社会本位论。所以,它既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等等,这
个人本位论,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本位论。
恰恰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所主张的。 ’!")
其实杜威比所谓“社会本位论”者更懂得教育过程中
重的。”’**)可见杜威考虑教育问题时并没有忘记社会的需 的,依然要以儿童为起点、为中心,否则社会的目的是无
要,也没有忽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目标的追求。
法实现的,结果只能是对社会造成浪费和危害。
事实上杜威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社会本位的,他甚至
,# 我们知道,革命是靠暴力来改造社会,然而,如果
也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在杜威那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没有新文化的支撑,那么革命便只可能是“新瓶装旧酒”、
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 最根本的办法是教育;“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 !& 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杜威认为,“在理想的学校里,我 本方法”,而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方法”。 ’*+) 读到这
!""!# $%!
们得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组织的理想之间的调和。”“它 里,对于目前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的正确国策应当有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 上而成。”’*/)杜威指出:“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
系的基础。”’*")他还说:“社会是教育的目的,是远的方面; 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
儿童就是教育的本身,是近的方面,都是应该知道的、注 起点。”’*( ) 也就是说,即便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种种社会目
杜威不仅不是不要教师,他甚至对教师职业进行了 热情讴歌。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师不是简单 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教师应当“从事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生长。”他甚至说:“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 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在他看来,教师似乎比总统更为 重要。
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 只能是成人和儿童保持其各自特点的平等关系。
大社会的最深切的而最好的保证。”’*-) 也就是说,教育离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一种教育行动中心的转移,可
不开社会生活,教育本身便是社会生活,教育最终是为了 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使命,而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儿童
社会生活。
恰恰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它承认某种品格的形成是合理 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坚定的支持。科学与教育可以从根本
生活的唯一真正基础。它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它承认这种 上解决建立新文化这一根本问题,这是革命或改革真正
好品格不是由于单纯的个人告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的, 能够成功的文化的心理的基础。
而是出于某种形式组织的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个人的影
*# 杜威在其著作中一再强调社会生活,“社会”这一 概念以致成了他的理论体系中的关键词,其出现的频率 如此之高,我真怀疑是否有此必要。然而就我所知,人们 恰恰把儿童中心论、把杜威的教育学说看作极端的个人 本位论。这真是天大的误读。大多数批评杜威的人往往没 有严肃地研读过杜威的著作,因而不可能了解杜威的真 思想真观念,然而竟然以批评家的身份对其指手划脚,真 可谓荒谬至极。
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
这便是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被
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 称为“儿童中心论”或“儿童中心主义”。
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 ) 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
!#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的思想并非杜威首倡,杜威形
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 成其教育思想时,儿童中心论的思潮正在欧美趋于高潮,
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 《明日之学校》中,将卢梭的教育思想概括为“教育即自然
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发展”,并以此作为第一章的标题。在这一章中,杜威还不
杜威认为,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 惜笔墨,大量摘引了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中的言论。他这
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什么?
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
’#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 本性的法则,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没有以儿童为中心,
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 这是“学校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的原因”。 (-) !&
争
鸣
样评价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他的意思是,教育不是 的需要,那么就要学也无从学起。”’*&)可见,杜威非常注重
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 教育过程的社会学方面。在有些人看来,既然儿童教育过
力的生长。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最强调的种 程是由这两个方面构成的,那么,这两个方面就应当相互
针对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他高瞻远瞩地指出:“由 于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二十 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 种定型的状况。”’!*)这句话是杜威 (./& 年说的,距今已一 百多年,但对于中国似乎很有现实意义。如果在闭关锁国 的年代我们不能理解这句话,那么在发展更为迅猛的网 络时代,我们或许已不难理解。在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 里,只有充分尊重儿童当下的符合其天性的生活,让儿童
中心”那样是极端个人中心,从而教师对儿童听之任之,
!# 杜威认为,儿童教育的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 从而教育变成了“放羊”。杜威并不同意对儿童“过于热情
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 的理想化”和“教育失控”。
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至。”’*.“) 无论何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不是不要教师,相反,它对教师提
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 接说过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的话,但其否定教育论已是
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 地地道道的儿童中心主义。
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
卢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开启了现代教育观念之先
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 河,对后世影响极大。杜威在(与其女儿伊弗琳合著的)
办法看似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它
*# 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并不漠视教育的社会层 没有尊重教育运动的内部机制。在杜威看来,儿童教育过
面。在这一问题上,许多人是误解他的。他说:“我认为一 程中的心理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是有机联系着的,“不能
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把教育看作二者之间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
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 “种子说”、“园丁说”里已经包含了儿童中心论的萌芽。在
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 夸美纽斯以后,卢梭第一个真正“发现了儿童”,从而相应
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 地提出“否定教育”(或“消极教育”)的思想。卢梭没有直
种教育能力,假使受教的没有天然的本能,那么就要教也 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儿童的世界和儿
无从教起,然无论他有多大的天然的本能,假使没有社会
争
鸣
学前教育研究
!""!# $%!
童的生活,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要和目的,充分地认识人 类的文化财富,尤其是充分地认识这几种因素在教育过 程中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才真正有可能实施新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