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
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活动:下面请两位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两个、药匙(两位同学各做一种药品溶于水的试验)
做完后学生分别回答:食盐、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
2、观察硫酸铜溶液颜色深浅是否各处相同?
3、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
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板书)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均一:溶液各处的浓稀相同
稳定:条件不变时,溶质与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出来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练习一:判断说明
1、溶液是无色的。
2、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
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渡)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教师演示)
教师:请几个同学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设疑:把液体酒精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教师演示)
教师:请一个同学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酒精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那么,请问溶质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还有我们了解的盐酸:氯化氢气体作为溶质。
练习二
1、找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
(1)氯化钙溶液
(2)碘酒
(3)95mL酒精和5mL水形成的溶液
2、可以作为溶质的()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都可以
3、把少量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有()
A、泥沙
B、酒精
C、汽油
D、蔗糖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教师演示)
教师:请一个同学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我看到妈妈在洗菜盘子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解释)课件展示:乳化原理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几个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布置作业:
1、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2、教科书P33习题。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