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选修,教出自己的个性
——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教学探索
深圳市南头中学李锦霞
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标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设置基于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其中,“时代性”对应于“社会因素”,“基础性”对应于“知识因素”,“选择性”对应于“学习者的因素”。
新课标还规定了必修和选修的比重,必修课程占1.25学年,共10学分;而选修课程占1.75学年,14学分。可见,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必修课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突出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的是选择性。从这个层面上讲,体现适应不同个性,寻求适合于每个人能力、个性特点的教育,成为选修课的直接价值支撑。它不再是作为必修的补充或附庸而存在。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需要;而选修课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注重拓展,探究性强。因此,可以说,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就如鸟之双翼,唯有双翼齐举,才能飞向更为高原的语文天空。可是,选修教材大多文长意深,应该怎么教?这成了笔者教学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日前,笔者就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第三个专题《高祖本纪》的教
学作了一些尝试,从中获益不浅。愿将心得献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把握目标,确定重点。
在备课之中,首先是对《〈史记〉选读》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的把握
根据苏教版《<史记>选读》课程的目标要求,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同时,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由此看,教学重点应该是既重基础又重人文。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朗读、识记等不能轻易舍弃,要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必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必修教材中细节剖析的学法也不能丢,那是加深感悟提审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基础性的同时,要适当偏向于人文性的探讨,通过合作探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品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史记>选读》的体例编排沿用了必修教材的专题呈现方式,全书八个专题,其中六个专题分别从“其人其事”、“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方面呈现《史记》的内容。从内容上看,这样的编排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一二两个专题,其作用是认识作者和了解体例,但两个专题的课文虽然有翻译,但还是过于艰深,这两个专题的教学可以简略处理。
第二个专题,重点是了解一下《史记》的体例,所选的《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篇幅很长,文字又很艰深,让学生自己去看这四篇文章,教师所做的事是,介绍这些体例在全书中的作用。如“本纪”,
课文中讲到它是全书的一个纲领,介绍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情况;“世家”是作为大通史中的分国小通史,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书”是介绍典章制度的;“表”就是个年谱。
《高祖本纪》处于第三个专题,是重点学习的专题。
二、分析学情,确定方法。
语文课堂上往往会理性的分析和阐释过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还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思路去讲解,长此以往,形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意趣盎然,情思绵长,理韵悠远的境界,这才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我教的是一个化学重点班,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班里有一些凡事好问喜欢深究的同学。根据这个特点,初步确定出教学步骤:
《高祖本纪》共需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大风起兮云飞扬主要过程:
1、学生自读全文,勾画出不懂得字词句。
2、课堂交流,解决弄懂这些不会的字词句。
3、总结整理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言只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晋祠、多义词、特殊句式、难句翻译等)。
第二课时:不溢美,不隐恶,写就史家之绝唱
主要过程:
1、学生概括全文情节。
2、为一些段落和句子作批注。
3、就学生的批注进行交流。
4、了解和感悟“实录”和“互见”的写法特点。
第三课时:求真解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主要过程:
1、默读文本,就旁边的问题进行思考作答。
2、交流答案,用红笔进行补充。
第四课时:问天下谁是英雄
主要过程:
1、根据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完成300字左右的短文:刘邦是一
个的人。
2、参看《项羽本纪》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进行座谈:刘邦与项羽,谁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三、精析文本,取舍内容。
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如何有利于学生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如何有利于教师教,教得轻松,教得科学,教得艺术?这就叫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规律”,将“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高祖本纪》处于第三个专题,。但这一课虽是选文,内容也有十一页,承载的知识点也多,如不进行取舍,用必修的讲析方法去讲,一方面所耗费的课时多,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会望文兴叹,积极性被极大地挫伤,教学目标也难以达到。就全文情节来说,全文共20个自然段,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这位汉代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课文第一段叙高祖姓氏、籍贯、家庭、出生,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出生的不同凡响。
第一部分(2-4):刘邦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好酒及色、观皇慨叹、诈贺钱万。
第二部分(5-17):灭秦称帝的全过程:
郦生见说、蓝田大战、约法三章、鸿门谢罪、东进追击、垓下之战。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氾水称帝、南宫置酒、衣锦还乡。
我让学生各选六个情节进行批注,但《〈史记〉选读》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步,重点是围绕“不虚美、不隐恶”这一春秋笔法去组织教学。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先说:还记得那幅对联吗?“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什么是“信史”?
一个同学马上说:真是的。
我接着问:对于史学家而言,什么是真实的?
那个学生想了一下说:把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好就是好,怀就是坏。
我接着说:善恶必书,不溢美、不隐恶。这就是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高祖本纪》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精神呢?
同学说: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