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合集下载

利他等于利己演讲稿范文

利他等于利己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利他等于利己”的话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利他主义”这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利他主义呢?利他主义指的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牺牲和奉献的行为。

而我要说的是,利他并不只是奉献,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利他等于利己。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当我们为他人付出时,我们不仅收获了内心的满足,还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利他等于利己。

比如,我们身边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他们放弃自己的业余时间,投身于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使他人受益,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当我们看到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我们不禁感叹:他们为何如此勇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付出,才能收获。

那么,如何将利他主义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关心身边的人。

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当我们关心他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也会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2. 勇于承担责任。

在集体中,我们要敢于担当,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3. 乐于助人。

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这样,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能提升自己的情商。

4. 持续学习。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提供帮助。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利他主义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我们为他人付出时,我们也会收获快乐和成长。

让我们携手共进,将利他主义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世界因我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利他主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导语:《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避祸出函谷关时,应当地总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

以下三个“身”字同。

先:居先,占据了前位。

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引语]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评析]这一章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

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

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

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

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

为什么说利他就是利己

为什么说利他就是利己

为什么说利他就是利己
利他就是利己,这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观念,它涉及到我们的每一天,并影响着人们的决定和行为。

利他的定义是,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好处不仅能够惠及到他人,而且还能自己获得好处。

因此,利他就是利己的意思。

以蒙娜丽莎为例,她帮助其他人,比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给那些因病而不能工作的人提供帮助等等。

蒙娜丽莎可能并不会期望自己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回报,但是她实际上也得到了回报。

她看到其他人得到帮助,这给了她一个心理上的满足感。

帮助他人也让她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价值感会增加她本身的自尊心,改善她的内心世界。

因此,利他就是利己的概念提出的主张。

我们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得许多实际的回报,比如心理上的安慰、价值感等等。

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一种无偿的行为,而且仍然能促进自己的正面成长。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宽大、美好。

同样的,当我们能从帮助别人中获得真正的快乐时,这种快乐也会让另一个人受益。

这就是为什么利他就是利己的原因所在。

归根结底,利他就是利己概念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而这一观念的关键是要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表示出我们的奉献精神,以及我们对帮助他人的热情。

是的,“利他就是利己”。

只要一个人平衡两者,就一定能受益。

利己和利他不统一的例子

利己和利他不统一的例子

利己和利他不统一的例子
哎呀呀,说到利己和利他不统一的例子,那可真是太多啦!就说在公司里吧,小王总是想尽办法争取自己的业绩,完全不顾及同事们的感受。

有一次,一个大项目来了,大家本来商量好一起合作,让项目顺利完成,可小王呢,背地里偷偷找客户,把好的资源都揽到自己怀里,这不就是典型的利己不顾他人嘛!还比如说在公交车上,小李看到一个老人上了车,他明明坐在爱心座位上,却假装没看见,继续低头玩手机,直到有人提醒他才不情愿地站起来让座。

他这就是只想着自己舒服,没考虑到老人的不便啊!
再看看那些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他们只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完全不管周围人的感受。

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块大石头,溅起的水花让所有人都不舒服。

还有那些在排队时插队的人,只为了自己能快点,就破坏了大家都遵守的规则,这多自私呀!
你想想看,在学校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些同学在考试的时候作弊,只为了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却没想过这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多不公平呀!这就好像比赛跑步的时候,他偷偷抄了近道,赢得了比赛,可这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难道不是利己和利他完全不统一吗?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难道我们都要像他们一样,只考虑自己,不管别人吗?不!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为别人着想,不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点利益。

只有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呀!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只有大家都好了,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地好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怀是我们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这种被称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交织出复杂的关系。

这篇文章将探讨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这两种立场的辩证统一,以及它们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利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增益。

它着眼于个人的欲望、利益和成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会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追求自我利益,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然而,过分夸大利己主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当个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时,很容易忽略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样的情况会使得社会变得冷漠和无情。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关注的是他人的需求和福祉,注重为他人做出贡献。

这种立场促使我们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垂青公益事业,并努力改善社会不公正现象。

利他主义者相信,通过奉献和助人为乐,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然而,过度强调利他主义有时可能让个人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无法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实际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双向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关心他人的需求。

这种辩证统一的观念可以使我们成为既有自我意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例如,一个成功的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回报社会,支持慈善事业和教育项目。

这样一来,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实现了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也体现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

个体只有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关心他人。

当一个人获得了稳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充分的自信心时,他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利他主义行动之中。

换句话说,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在社会层面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也至关重要。

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发展,也需要人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绝对自私利己,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衰退。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1. 引言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利己与利他的抉择。

利己是指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的行为;而利他是指个体关注他人利益,主动为他人谋求幸福和福祉的行为。

虽然这两者看似相互对立,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相辅相成并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利己的重要性利己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本能,是个体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必然追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身的利益,为自己谋求快乐、成功和幸福。

通过追求个体利益,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为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

个体的利己行为有助于促进竞争、创新和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利他的重要性利他是人们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和互助关系的基础。

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之情,理解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帮助。

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互支持、合作和共同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繁荣。

4.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单一的选择,而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关系。

个体的成功和幸福常常建立在他人的支持和合作基础上。

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个体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很可能面临疏离和孤立。

相反,如果一个人完全忽略了自身的利益,过度追求利他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的自我发展和生存权益产生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理性的个体会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寻求平衡。

个体可以通过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和利益,增强自身能力和资源,从而有更多的能力去关注他人。

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也可以为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利己和利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5. 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利己和利他的辩证关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社会如果每个成员都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他行为,即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或资源。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利他行为实际上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利他就是利己的道理。

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我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尖叫声。

我赶紧朝声音的方向跑去,发现一个小男孩不慎从滑梯上摔下来,正在痛苦地哭泣。

我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并帮助他检查伤势。

幸运的是,他只是擦伤了膝盖,没有大碍。

我找来纸巾帮他擦拭伤口,并安慰他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我帮他处理伤口的过程中,他的哭声渐渐停止,眼神也变得安心起来。

我告诉他,如果他需要任何帮助,可以随时找我。

几天后,我再次在公园里遇到了这个小男孩。

这次他看到我后,立刻跑过来向我打招呼,并向我展示他的新玩具。

他告诉我,他已经不再害怕滑梯了,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帮助他。

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意识到我的利他行为不仅帮助了他,也给我带来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利他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首先,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从而加深我们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其次,利他行为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帮助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认可。

这种认可会增强我们对自己的自信,使我们更加愿意去帮助他人。

最后,利他行为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从中学会关爱和体谅。

这种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不仅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受欢迎和受尊重。

综上所述,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告诉我们,利他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通过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亚当·斯密问题”简评邓太平摘要:“斯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问题。

但是,当我们仔细拜读这两本巨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德情操》与《国富论》是不矛盾的。

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人的两面性。

二者共执同样的人性观,在理论假设上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斯密看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爱”与“仁爱”的和谐统一。

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本文试图结合对斯密思想体系的理解, 重新探讨和梳理所谓的“斯密问题”, 力图澄清传统认识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密问题同情利己利他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一生只公开发表过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1776年的《国富沦》。

人们都知道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都极少有人谈到他的惊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但斯密对这两部著作的评价却是:《道德情操沦》远比〈国富论》杰出。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此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

究竟该如何看待斯密的这两部著作间的关系、下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以说明。

从《道德情操沦》的基本思想来看,所渭的“亚当“斯密问题”不过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并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明。

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不一致性首先.据1895年首次发现的斯密在掐拉斯哥,大学的讲课笔记证实,这两部著作都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利己和利他的作文素材

利己和利他的作文素材

利己和利他的作文素材
利己与利他
1、利己出发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个人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利己出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每个人都以自私和最大利益出发,才能更快地改善自身环境,在发
展过程中获得最优利益。

例如,职业发展,财务管理等。

以利己出发,能够给自己多一份保障,以减少自我被动受苦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利己出发,能够培养竞争性和自信心,让每个人知道如何
有效地利用自身能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

2、利他的重要性
除了注重利己,也要同时注重利他,当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
就应该尝试着去帮助他人。

因为在社会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会相互
依存,他人的成功势必与自己有关。

通过利他出发,可以在竞争中获
得最优利益,能够将社会进步推向前进,持续性发展,并且发展出优
秀的文化。

此外,利他出发能够提升自身价值感、垄断市场的权力,
从而获取各类福利。

3、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二者的结合十分重要,只有注重利己和利他,才能拥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通过建立起利己与利他的微妙结合,能够提高社会素质,给他人帮助,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同样,利己和利他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需要建立起这样的结构,使它更加趋于稳定。

做到在社会中,利己的行为不过分的占据主导,同时也要让利他的行为成为可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要将更多的帮助和慈悲传递给更多的人,以达到利己与利他良性互动的平衡。

最高层次的善,不是纯粹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最高层次的善,不是纯粹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最高层次的善,不是纯粹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文:天润公益善之概念早已有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易·大有》就有“君子以遏恶扬善”之语,在希腊语和拉丁文中,“善”从“勇敢”一词变化而来。

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从理性思维和灵魂中引申出道德,把知识和理念作为善。

唯心主义哲学家往往从善良意志、绝对观念等抽象精神中引申出善与恶。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善恶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道德现象的能动反映。

“善”的内涵极富争议,但善大致可以理解为“于主体有利”,于是,从利己与利他的角度,我们也就可以将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一、利己与利他角度下善的层次从利己与利他的角度而言,我们简要地将善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二是纯粹利他,三是纯粹利己。

这一分类中,只关涉“纯粹”的有利于主体的行为,而不关涉有害于主体的情况,比如损人利己即为善与恶的共同体,其中既含有损人这种恶,又有利己这种善,类似的这种善恶混合体,都不在我们简要分类之列。

从利己与利他角度对善进行层次划分,王海明先生有过较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 “符合道德终极标准‘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是道德的、应该的、善的。

”[1]并在此前提下得出结论: “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 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 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所以其道德价值便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

”[1]虽然王先生将“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道德终极标准学界尚存争议,但他关于道德层次的划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善即“有利于主体”这一内涵,其实有两个基本价值指向: 一个是好、是利益; 一个则是利益的恰当处理。

13.1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精品

13.1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精品

课题序号27 授课班级课堂教学安排""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课件显示)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图片。

(课件显示)分析: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他人与社会是实现利己的重要手段,要获得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案例一:丛飞的感人事迹(课件显示)他是深圳著名的歌手,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

他在10年的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300万在那些大碗明星的眼里也许只是九牛一毛,但那是丛飞的全部家当,为了那些孩子他竟然还欠了17万的外债。

为此,丛飞有了三个名字:“疯子”“傻子”“精神病”,他的第一个妻子也因此跟他离了婚。

丛飞,一个歌者,一个好人,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他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教师分析:作为社会的人,仅仅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是不够的,还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地服务社会,这不只是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自身发展所必须。

案例二:两个钓鱼高手(课件显示)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

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皆大有收获。

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

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去附近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

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人个性根本不同。

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互惠关系,即个人的利益追求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既包含了利己主义,也包含了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原则,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谋取福祉的原则。

然而,这两种原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互相补充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个体自然地希望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种互助互惠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的统一。

换句话说,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他人的利益,并以积极的态度回报他人,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己主义者,他们不顾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无疑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使社会变得冷漠和不公平。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利他主义者的出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利他主义者的出现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包含了这两种原则,只是度的差异和表现形式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竞争,追求自身利益是为了生活的需要。

同时,大部分人也有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冲动。

因此,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也被广泛地探讨和应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己主义的表现,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员工的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体现了利他主义的一面。

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能够使员工感到被关心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而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又回到了利己主义的原点。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还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找到共通之处。

政府和公共机构致力于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从亚当·斯密看企业家精神——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从亚当·斯密看企业家精神——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年5月142从亚当·斯密看企业家精神——“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彭 婧 王 丹(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留下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思想主题——“利己”与”利他”,这就是 “亚当·斯密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企业家精神内涵的丰富有很大的意义。

辩证地来看待, “利己”与“利他”是可以统一的。

关键字:企业家精神 利己 利他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5—0142—01 一、亚当·斯密问题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道德情操论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人的本性是怜悯和同情,是利他。

在《国富论》中,斯密大力地倡导市场经济,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解释了利己主义和竞争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前者把同情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后者则把“利己”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两部著作的主论调——“利己”与“利他”——看似对比悬殊、相互矛盾,于是,出现了“亚当·斯密问题”。

但这个问题是真的存在吗? 它对于企业家精神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呢?二、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一)利己的同时可以利他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当代经济社会,企业是经济的组成细胞,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单位。

而“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盈利,即是“利己”,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不管是企业家还是经营者都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从利己的角度看,企业家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增加产出与销售,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正是这种利己活动,同时达到了利他的效果。

利他就是利己的名言名句

利他就是利己的名言名句

利他就是利己的名言名句
人们常说“利他就是利己”,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刻的道德思想,即通过帮助他人,最终也会使自己受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利他与利己的名言名句。

•“有信念的人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他也让自己的原则为需要时被牺牲。

” ——爱因斯坦
•“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因为我们最终都是一个整体。

” ——艾伦·卡~
•“要想得到快乐,就要付出快乐;要想得到好友,就要付出友谊。

” ——卡耐基
•“不助人者,不得人助。

” ——老子
•“如果你想快乐一小时,就喝酒;如果你想快乐一辈子,就种树;如果你想快乐一辈子,就帮助别人。

” ——中国谚语
•“随时准备着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别人,这是社会计刚需。

” ——乔治·肯尼迪
•“在人生的旅途中,多带一箱理解、一箱耐心、一箱宽容,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

” ——佚名
•“每一个心胸开阔的人,都有一个会放大的胸怀。

” ——佚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佚名
•“种树者,不可遮其下,石门前不可阻其粒。

” ——佚名
利他的人总是会发现,他们所付出的爱、善意和帮助最终都会回馈到自己身上。

正是因为这种关于利他和利己的相互关系,我们的世界才充满了温暖和爱意。

愿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觉,做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 (4)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 整体利益的关系
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1)人生活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利益关系问题
• (2)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视频:《高速路车祸现场村民见死不救抢货物》 视频:《小学生拾金不昧 20万物归原主》
•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 (2)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更是 社会劳动的产物
请思考: 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着多 少“关系”呢?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
第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 第三、反对损人利己。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家庭、家乡、亲人、朋友、同学、同事。。。。。。 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生活。。。。。。
• 请思考:人,能不能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孤立地存在呢?
• —— 比如:英国小说《鲁滨孙飘流记》,部分同学可能
看过,鲁滨孙在航海时遇险,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 上生活了28年。鲁滨孙独自在一个孤岛上生活了28年, 他离开了社会照样生活得不错,
其中有狼孩当仍然是人而不是野兽然而后来找到的兽孩除了形体还像人外再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了和什么在一起就像什么甚至人们再花十几年的时间想把他们训练成人也难以办到了
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 案例导入: • 小李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刚从一家软件

对立统一规律个体利己与社会利他

对立统一规律个体利己与社会利他

对立统一规律个体利己与社会利他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对
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规律。

在这个规律下,个体的利己与社会的利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
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个体的利己是指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行动的倾向。

无论是在经
济领域、职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中,个体的利己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个体利己的追求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社会充满了各
种竞争与活力。

然而,单纯追求个体利益往往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社会的利他则是指个体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进行牺牲
和奉献的行为。

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需要每个人心怀大爱、为他人着想,在团队合作、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奉献。

只有全体成员都能够为社会
利他,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保持稳定和持续的进步。

在对立统一规律的指导下,个体的利己与社会的利他并不矛盾。


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个体只有在社会的稳定和
繁荣中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社会的持续进步也需要个体的
积极参与和创新。

因此,个体利己与社会利他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
调节,实现最终的统一。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利己与社会的利他并不是对
立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个体应当在追求自身利
益的同时,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有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和谐的统一关系,整个社会才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发展。

标题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阐述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标题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阐述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标题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阐述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次班会上和大家分享我关于“利他”和“利己”的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最近有人将利他和利己割裂,用零和思维将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利他就是牺牲自己,违反了人的本性,但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利己并非只有物质获取,更有精神的慰藉,利他正是在贡献的过程中成就了个人的社会价值。

所以,我认为:利他利己当协同共举,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既利于人,又利于己。

观照现实,利他思维既有利于他人又添益于自己,符合人的本性,实为美美与共的不二法门。

认为利他是牺牲自己的论调,实质上将个人的利益狭隘化,与社会的利益相割裂,这在现实面前本己站不住脚。

倘若将个人的梦想化作社会发展洪流的一股,化为社会枝繁叶茂的一簇,化为社会扬帆破浪的一支,那么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幸福感自然泉涌而出,而这些都是那些将个人利益囿于物质享受,将人的本性局限于享乐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疫情期间,在湖北武汉一线奋斗的郭琴护士说:“在被病人需要的时候,才是幸福感最强的时候。

”建立爱心团队的新时代活雷锋郭明义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他们都在利他的过程中将人的社会本性点亮,在社会的长空中烨烨生辉,亦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历史,利他思维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得住时间的锤炼、历史的风霜。

从老子推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赞颂水的利他精神到贤人追求“自利利他,胸怀天下”的境界,从张载疾呼“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到魏源“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壮怀抱负”,我们都可以看到利他思维已经贯通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一个个闪亮的精神坐标。

我们看到:诸葛亮保国保民,俭以修身;包拯替民伸冤,廉洁自好;海瑞明镜高悬,为民请命……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承担起时代和社会,为民谋利,成就大我。

而人民也将他们高高举起,让其高洁品格在历史的长途里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立面和统一面的辩证关系。

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也正是在这一规律下展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个人利己主义强调个体的私利和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权益和幸福;而社会利他主义则强调个体应当为整体利益奉献自己,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在事物中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之间,有对立面和统一面之分。

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在这一规律下呈现出对立关系,但也存在着统一的内在联系。

个人利己和社会利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并非绝对冲突,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个人利己主义的追求个体的私利和自我实现,但在社会中,个体的利益也是与整体利益息息相关的。

个体只有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则,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而社会利他主义强调个体应当为整体奉献自己,但每个人也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利己与利他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个体需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当尊重社会规则,关注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也需要保障每个个体的权益和尊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个人与社会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利己与利他观念,既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权益,也要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我们应当既尊重个体的权益和自由,也要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摘要: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

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关键词:利他;利己;雷锋精神;国家、集体与个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17-01
半个世纪前,一名普通的士兵雷锋,以其短暂的23个春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雷锋精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励社会大众、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时至今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益发强烈,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已成为共识,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对雷锋的过度神化,超越人性,怀疑其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

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自己奉献的一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起一座高耸的丰碑。

出于时代与政治宣传的需要,“奉献”一词被逐渐放大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力图成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行为指南,激励人们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人们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中,对雷锋精神的不同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
这种质疑的正确解读将有利于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雷锋精神中的“利他主义”思想,始终是精神营养成份中的主动脉,是雷锋精神的精髓,也是雷锋能够终其一生,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

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儒家文化,再到“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的雷锋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合一、集体个人密切相连的文化。

雷锋精神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延续与结晶。

雷锋助人为乐,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服务人民,好事做了一火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具有勤学苦钻的螺丝钉精神。

雷锋做好事,不嫌点滴微小,做好人,能在日常平凡中成就纯粹高尚,达于仁爱道义之至善。

雷锋胸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个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人格的人。

他说:“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邓小平同志曾这样给雷锋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雷锋虽生在平凡的年代,但却以自己平凡人生、平凡行为,以一个人在尽己之力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人性良知和高贵精神,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到集体与国家建设之中,在面对功利与道义的博弈,利己与利他的较量,雷锋作出了他个人的抉
择,并为现代人处理利益冲突提供了标尺和镜鉴。

雷锋成了一个楷模,除了昭示引导后人之外,人们忽然发现在历史的演绎中雷锋成了一个“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雷锋精神变成了人们无法企及的境界。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本的利己主义与利益的最大化成了关注的焦点,这也带来了对个人价值观的冲击。

人们在交换和选择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同时也相应地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就构成了最基本的公民意识,而原有的单位和集体意识在淡化。

因此,在这个变动与转型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位公民与社会、公民与集体的关系,怎样在学雷锋这样涉全国范围的社会活动中塑造公民人格,成了一个很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一个人到底为什么学雷锋?学雷锋当然是道德的体现,但道德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把利人和利己分开,利己与利人不再是“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

而是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在自我完善中造福社会。

“市场力量教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肯定人类作为利己者追逐物质财富的正当性,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也表示,“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但很明显在一个人的本性中总是有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让他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兴趣,能够为他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虽然他从别人的福利中并不会得到具体的好处,只不过他得到的好处就是能够看到他人幸福”,雷锋精神同样符合经济学中关于属于理性人追求自身或社会利益最大化
的行为表现,符合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人生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其“助人”其实也是在“自助”,“助人”即“悦己”,雷锋精神不再只是一种奉献与牺牲,而是源于行为者个人心灵自我成长、自我满足的需要,它在利人的同时也在利己,不仅让别人得到了快乐,也让自己得到了快乐,是在公民精神中找到公民的价值,目前,我国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在利他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真正的自我价值。

实际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雷锋精神的践行和传承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着人文完善,也只有当雷锋精神真正回归到人们普遍的日常行为准则时,它才真正回归到终极目标,这也是学雷锋能够常态化的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