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制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附录5: 附录 :锦衣卫
•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 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 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 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 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 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他们的任务实际 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 军民动态。 • 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官员多 畏惧锦衣卫。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 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 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之亡。
5..弊端: ① 分封藩王——靖难之乱——南北六部争权。 ② 严禁宦官干政——庞大的阉党集团——东厂、西厂。 ③ 内阁制度——“事实上的宰相”。 ④ 监督制度——锦衣卫——迫害忠良,后代大多不亲理 朝政。 6.影响:自秦至清,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 超过二百年,也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仅 明、清两朝。再比较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明朝 也都名列前茅。而且清承明制,所以可以说明朝官制 在中国延续了近五百年,支撑、维护了中国寿命最长 的两个封建王朝。
元 明
附录3: 附录 :内阁制
• 明、清最高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 辅官”,不久又罢。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 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 为皇帝顾问。 • “内阁”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时候。 1402年,刚从 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 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 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 建立了。
四、官吏管理制度
• 选举制度:科目(即科举)、学校、荐举、铨叙; 1. 学校:府州县都有,选拔优秀子弟当学生,进国子监 学习,通过考核则可做官。 2. 科举 科举:明代官吏最主要来源。考八股文。 3. 铨叙: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实行回 避制。 4. 保举: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并提保有才能或有功绩。 "保举"规定了严格的责任,即"保举连坐"。 5. 考绩:考绩和考满。考满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内工 作状况之法。考察的目的是区分官吏优劣,重在惩黜 不法官吏,有京察与外察之分。 6. 俸禄:明代官员的俸禄在历史上为典型的“薄俸”。
Fra Baidu bibliotek
附录4: 附录 :六部
部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管辖范围 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 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 财政事宜。 执掌礼文、宗封、贡举、学校等。 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 ﹑简练之政令。 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附录7: 附录 :俸禄
• 明代俸禄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其共分为十八等,实行 年 俸、月俸双轨制。明代俸禄类别繁多,在各朝有较 大的差异,大体分为本色和折色两大类。 • 通货膨胀直接冲击了明代正常的俸禄体系,折钞与减 俸无异。明代最常见 的折支有米折钞、米折物、米折 银等几种形式。明代官俸的折支制度,以钞折米,又 以米折钞,而官员几经折腾到手之钞则如同废纸一般。 • 明代薄俸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废除了历代 的职田制度。 古代职田制度是官员俸禄制度的重要补充。职田制度 对于增禄,稳定地方低级官僚队伍有着重要意 义;职 田制度的废除加大了明代官员收人的不稳定性,也大 大增加了明政府整顿吏治的难度。
附录2: 附录 :皇权与相权
朝代 秦 汉 隋唐 宋 首创制度 两权之争 三公九卿 在中央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设内外朝 内朝为决策机构,加强皇权,外朝为执行机构,削弱相权。 制度 三省六部 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大都品位较低, 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设立三司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 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设中书省 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设内阁、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 废丞相 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 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 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 深情的说道,“今 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 薄而无以赡其家也。”明代官员其家庭成员普遍多达数 十人的情况下,单单靠低微的俸给,绝大多数是无法 满足其 生活享受的,入不敷出是迫使他们竞相走上贪 污之路的重要 原因。 • ,明代大小官 员之所以竟相走向贪污的道路,除与封 建地主阶级官僚腐 败、贪婪的本性所决定外,与明代 官员俸禄制度的重大缺陷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在封建 时代厚禄未必养廉,但是适当的俸禄水平是确 保吏治清廉的 必要条件;“俸薄不足以养廉”,“吏俸薄 则犯赃者必多”。
二、中央机构与职官
1. 公孤 公孤:中央政府最高级官员,虚职。太师、太傅、太 保、少师、少傅、少保。 2. 宗人府 宗人府: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官品最高。 3. 内阁 内阁: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4. 六部: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吏、户、礼、 六部 兵、刑、工。 5. 都察院 都察院:司法行政监察机构。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明代 所创设,把历代相沿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但不完全 承袭历代的御史台制。 6. 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 明代创设的,掌收内外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 诉之件。
小建议
• PPT资料可以在注释部分的书籍里面找 • 《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著
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 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 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 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 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 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 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 德的演义。
4.特点是: ① 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后, 不设宰相,取消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事权至 为集中。 ② 设内阁,为皇帝辅助、办事机构。 ③ 中枢组织系统比宋、元简化;六部九卿系统较清,职 责较明。 ④ 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简明,惟道的设置较杂,至清 不改。 ⑤ 采用土官制度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即以本 族上层领袖为土官(即土司),可世袭。
明代官制
俞星 刘敏 晏行芳 谢婧
目录
一、明朝政治概述 二、中央机构与职官 三、地方机构与职官 四、官吏管理制度
一、明代政治概述
1. 朝代介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 王朝。完整的明王朝包括西吴时期(1364年-1368 年),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南明时期 (1644年-1662年)及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明王朝的前身是1364年由朱元璋建立的西吴政权。 2. 明初: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沿用中 枢省制度,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 3. 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央中书省,废除了沿用 已久的三省制,设内阁、三司,分大都督府,加强监 督机构,基本健全行政、军事、监督三权分立。
三、地方机构与职官
1. 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执法机构,由行中书省演变而来,为 一省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无所不管。 2.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机构,长官是按察使主管。 提刑按察使司 3. 府:有上府、中府和下府,省下为府,长官为知府 4. 州:有分属州和直属州,长官为知州。 5. 县:有上县、中县和下县,长官为知县。
7. 大理寺 大理寺:大理院主平反,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决不 了,有什么冤枉,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相当于最 高法院。 8. 詹事府 詹事府:辅导太子的机构,主管东宫事务。 9. 翰林院:掌秘书著作,主要是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 行,给皇帝讲书,以及起草册立、封浩之类的文章。 10. 国子监 国子监:性质如国立大学,收容监生读书。 11. 宦官 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 12. 锦衣卫 13. 其他:鸿胪寺、尚宝司、六科、中书科、行人司、钦 天监。
附录6: 附录 :各类合称
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三公三孤 三大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布阵使司。 三大司 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 二十四衙门 三大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三大法司 七卿:都御史与六部长官并列。还加一个通政司,一 七卿 个大理院,则称九卿。 • 三省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 • • •
附录1: 附录 :朱元璋
• 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 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朱元璋生在 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自幼贫寒,父 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 25岁时参 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 •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 洪武。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 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重农、重视教育、憎恨 贪官污吏的思想。 • 生长环境——休养生息、打击贪官、集权统治、紧抓 教育——影响了后来明代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