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1]

理论起因

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所以称为部分客体。本能和内驱力支

配着婴儿的内部世界。客体关系以内驱力或本能形式呈现出来。儿童的焦虑与恐惧都源于死亡本能。当客体引起婴儿的恐惧和焦虑时,为了防止报复或被毁灭,而想控制客体甚至毁灭客体。他会采取例如投射,内射,分裂,理想化与贬抑,投射认同的心理机制。婴儿不断地运用心理机制来控制他们的欲求和需要,逐渐能把同一客体的各种不同特征整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完整的客体表象,并建立客体关系。

梅兰妮·克莱茵认为,死亡本能是引起儿童内在焦虑和被迫害感的原因,由不同客体引发的被迫害感激发了他对被报复的恐惧,而这种早期的的焦虑和恐惧又会影响以后的客体关系。在治疗中,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以移情的方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要对这些移情进行解释与分析,让早期被内化到病人生活中的客体和内在冲突再外化,通过修正内化的客体减轻病人的内在焦虑。

马勒把客体关系概念集中在一个人的心理诞生方面,她认为心理诞生是一个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儿才能与母亲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婴儿心理诞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建立客体恒久性。马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挑战和危机。如果儿童特定发展阶段不能如期完成或突遇创伤性事件,便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在封闭阶段和共生阶段亲子关系中断或者遇到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就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当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均停顿或者失败时,常导致精神病或边缘型人格违常;当分离过程停顿或失败,但个体化过程正常,常导致自恋

型人格违常。马认为,治疗就是让病人重新经历早期的发展历程,达到较高水平的客体关系。

相关术语

客体(object) : 是与主体(subject) 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部分客体(Part object) :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完整客体(whole object) :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这就是所谓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 t ransitional object) : 这是Winncott 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的非共生性以后,为缓解由此引起的对现实的焦虑与孤独感而创造出的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取向的过渡性情景。最典型的过渡性客体有柔软的毯子、玩具,甚至入睡前的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声音等。

客体表象(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 : 是指客体在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个体体验到的客体与现实环境中的的真实客体往往并不完全吻合。决定个体对该客体的内在感受和现实关系的是这个内在的客体表象。

自我表象( self represen tation) : 是指个体与客体相处时,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这种自我表象可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在现实中如何发展或处理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婴儿在早期与客体是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不能区别他与客体之间的差异。此时,他的自我表象实际上是自我与客体的混合表象。随著年龄的增长,以及与客体的不断接触,婴儿逐渐可以将自我与客体分开,区别出我与非我、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分离( splitting) : 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从正常的心理发展层面来讲,分离意味著婴儿可以借此机制来处理那些对他而言仍显得混乱而不连贯的早期生活体验。从防御的层面来讲,当婴儿尚无力将他对客体的体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客体经验时,分离机制可以帮助他在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中选择性地保留一种情感体验而避免焦虑,从而形成所谓部分客体表象。

共生(symbiosis) : 这是Mahler 从生物学中借来的一个概念,在此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