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尝试分段。

4、精读归林场面,感悟归林时灰椋鸟阵容庞大、浩浩荡荡的场面。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句诗,谁愿意读?指名读。有什么发现吗?你们的眼睛真敏锐。这几句诗中都描写了鸟?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阅读有关鸟的散文,出示题目《灰椋鸟》。

二、检查预习

谁来读题?“椋”是个二类字,从椋的部首,我们就能推测椋是一种树。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的预习效果阅读要求:

我能正确地读(多音字)

翘首应和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郁郁葱葱(相机写字)

我能工整地写

这四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什么?

我能流利地读

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

看,这几只……(扑棱棱,想象画面)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变成诗行)

三、理清脉络

3、预习得不错,开课到现在,老师都没介绍有关灰椋鸟的信息,因为我相信,通过预习,你对灰椋鸟已略知一二,谁来介绍灰椋鸟。(出示黄海滩涂的灰椋鸟)

4、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的什么?默读课文,尝试着概括主要内容。哪些自然段主要写归林的场面?能把课文分三段吗?(3开始归林——4归林——5归林后)这是一条明显的的线索。概括小标题

5、灰椋鸟,名副其实,灰不溜秋,其貌不扬,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后来呢?浏览课文,你能找出表现作者对灰椋鸟情感变化的词语吗?

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这就是作者的情感线,也是文章的线索,虽然写法自由,但有一个主题,有一种情感贯穿全文,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欲扬先抑,

四、初步感受林——鸟——人的关系

6、灰椋鸟的家在哪儿?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林场的语句,边品读边思考,这些语句和灰椋鸟有什么关联?

交流: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读到这些语句,你不禁会想到谁?

让我们轻轻地走进灰椋鸟的家。配乐读。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

软绵绵的

路两边,竹的海洋

路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

晚霞映红了天空

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啊!好一个天然的鸟的俱乐部

师: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对林场工人的感谢之情。

师:灰椋鸟为什么喜爱这样的环境?

生:林深叶茂适宜鸟儿居住、繁衍生息、安家落户、安居乐业、生儿育女。林场是鸟儿们生活的环境的家、乐园、舞台,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

师:是啊,没有这郁郁葱葱的竹林和刺槐林,就不会有大规模的鸟儿在这里生活、居住、繁衍。没有这林场,我们就看不到后来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作者为何要将其散落在各段之间,为何不集中一两个段落加以描述呢?景与物融合的写法,更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林子是鸟儿的家园,鸟与林已经融为一体了。

五、品读归林场面。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4、5自然段,自己读,尝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归林”“闹林”

小组学习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鸟的词句;品:再读读,写写自己阅读感受;思: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写具体的。交流:

1、a“投入”

2、B“排空而至”如果是你和作者一起站在林子里,说说你看到的情景。文中有一句话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排”

3、c

4、d

4、作者欲扬先抑,是什么让作者对灰椋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呢?(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推测一下,录像内容可能是什么?)

景与物的融合的写法。对于这一点的突破,我想可通过智慧的提问来提升儿童阅读能力。文章的最后一句反问句,引导学生改变叙述方式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即"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付出,没有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就没有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然后顺着这样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林子的四句话,并逐句进行了阅读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林子与鸟儿归林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是写林的语句,作者为何要将其散落在各段之间,为何不集中一两个段落加以描述呢?这样,将思考的焦点由关注语言内容转移到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学生在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中逐渐明晰了文本"如此写"的妙处:这种景与物融合的写法,更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林子是鸟儿的家园,鸟与林已经融为一体了。相信如果同学们学习、掌握了这种景与物融合的写法,在以后习作的布局谋篇上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线索,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不喜欢灰椋鸟到喜爱灰椋鸟这一情感暗线还有一条是等候、观赏灰椋鸟以及归途感想这一明线。明线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体会出,暗线就需要体悟文字,这方面在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同时可以对这种手法进行迁移训练

而是关注生字各部分的摆布,如“杉”是一个左右等宽的字,是相向的。而“栖”“棱”是左窄右宽的,“栖”的右边没有左边高,棱的右边比左边高,是向背的。

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亲历梳理的过程,做到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

、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