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欣赏(梅花) - 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的鉴赏

一、定义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

....中。

二、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主要表现手法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如陆游《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冷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四、咏物诗的鉴赏要点

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2、其次,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举例来说:唐代有三位诗人都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里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明确的。

咏物诗欣赏(梅花)

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故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的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

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代表名家起码有北宋的林逋,王安石,南宋的陆游、李清照、姜夔。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他爱梅爱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生不娶,植梅放鹤,终日与梅鹤相乐,因此有“梅妻鹤子”之美称。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可谓是咏梅的千古绝唱。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三四句为咏梅的千古名句,写出了梅花的体态和神韵。梅枝疏秀清瘦的影子斜映在清浅的水中,梅香清幽淡远,在朦胧的月色中飘散开来。诗句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它以“水清浅”、“月黄昏”作为背景衬托,写出了梅姿之清和梅香之幽。水因其清,所以看上去浅,并非真浅。“清浅”侧重在清“疏影横斜”入水,因水的清澈而仿佛别在一清凉世界,越发地晶莹。梅香不是浓郁的,而是淡淡的,似有还无,故称暗香;再配以“浮动”(而不是弥漫、四溢等),真真地贴切。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梅尧臣语)。“暗”与“浮”,也是通过视觉的意象使人感受梅的幽香,让无形之香有形化,也即现代修辞学上的“通感”。另外,这句强调梅的“横斜”的姿态,用“浮动”来形容清幽的香气,是为了增加一种流动感。从绘画原理上说,斜线和曲线往往比直线更富于流动感。古代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创造出不少佳句,如杜甫《水槛遣心》诗中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名句,如果把微风中的燕子写成“微风燕子飞”,那就兴味大减了。“疏影横斜”配合“水清浅”的水边倒影,按照美学原理来说,它不仅具有以小见大的因素,而且可以从水边的梅花倒影中,获得一种透明感和立体感,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暗香浮动”配合“月黄昏”的朦胧色彩,更显出梅花的香气清幽。有时候,诗歌的朦胧意境要比明朗的场面更加迷人。这样,象征清秀高洁、不染尘俗的梅花,被这两句诗描绘得神态飞动,而且它只能是咏梅。据说苏轼有一天和几个朋友欢叙,其中一人说:这两句诗拿来咏杏或咏桃李也可以。苏轼说:“可则可,但恐杏花、李花不敢承担。”这句风趣的话引起一座大笑。因为用来衬托桃李杏花的应是明媚的春光,而不是“水清浅”和“月黄昏”,再说桃李杏花应该是繁花似锦,而不是疏影暗香,所以这两句只有用在形容梅花上,用在其他花卉上就不合适了。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隐居钟山后的作品。此诗追求的,是梅花超尘拔俗的意境。这里说梅生墙角,有寂寞之意。“墙角”二字,与其说是写实(眼前景),倒不如说写意(胸中情)。王安石辞归金陵,其境况自然不同于往日的轰轰烈烈,而有点象墙角之梅,不免有些冷冷清清,容易被人遗忘。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悲惨凄切,反而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岸清高,感到一种解脱的宽慰。隐居生活是冷落的,却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开尘嚣的纷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两句则是写情中景,远远望去,墙角残雪一片,莹白如玉。但那不是雪,是盛开的梅花,因为寒风正不断地送来香气。这样大冷的天,到处是雪,梅花经一夜风霜,偏又向雪中开,所以花光雪色浑然难辩。“不是雪”响应了“寒”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梅花的白以及诗人对之疑惑的细微心理活动。“暗香”则写出了梅香清幽淡雅、若有若无的特点。从元稹“露梅飘暗香”(《春月》),到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暗香”几乎成了梅香的代称。诗人把它同“遥知”相对而出,则进一步写出了梅香的隽永浮动。应当说,没有情绪的平和与感觉的灵敏是难以捕捉到这暗香的。诗的后两句从感觉写来,生动地道出了白梅素雅不艳,温馨不浓的风韵,微妙地寄托了诗人甘于淡泊隐居的情怀。

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众多的咏梅诗词中,堪居上品: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