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近代110年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

向西方学习是他们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方面的探索显示了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

从而探索出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思想,防止全盘西化,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进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并由此引发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前期80年( 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轫,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之路。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各地的农民起义使得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一部分清朝官员意识到传统的思想不足以应对当前形式,于是萌生了向对外学习的念头。

但是他们的学习是在继续沿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学习技术。

洋务运动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强求富,但是根本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因而很难脱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为中国找到新路子也是不能实现的。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国内知识份子义愤填膺,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开展了“公车上书”的活动。

光绪帝开始重视变法的主张,随后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展维新运动,但是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在抵御列强侵略的同时又积极反抗清朝统治。

1911年,中国爆发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被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的同时,中外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动起了新文化运动。

此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大幅度传入中国。

为什么都没有能够救中国?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因为只停留在学习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制度上学习,所以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压制,只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作挣扎。

洋务运动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不能够救中国。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虽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是他们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此时一批在探索中开了眼界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跳出“中体西用’枷锁,开始考虑以西式政体来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把它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第二阶段从中法战争到戊戍变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新突破。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上层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的改良主义思想。

早期改良派向西方学习的视线投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环节上,而且接触到意识形态和政体方面。

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终破产,进而分化出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开始重新思索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重点已转移到政治革命、社会进化方面,这是“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升华。

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兴起,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主题全部地昭示出来,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近代学习西方理论实践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紧密相结合。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旨在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中国人决心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俄为师。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西方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西方殖民者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

从此,中国人开始从闭关沉睡中醒来,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中国近代向西方的学习是不断深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一)器物阶段:1840年—— 1894年(二)制度阶段:1894年—— 1915年(三)思想阶段:1915年—— 1921年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的时期。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国洋枪利炮下,中国铁骑利箭不堪一击。

以林则徐、魏源、严复为代表的一群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来了中国军备落后、器物不及。

他们明白,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是应该开眼看世界,先西方学习。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林则徐主持编辑了《四洲志》,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达尔文的学说也通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被介绍到了中国。

中国死气沉沉的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先进的中国人在器物方面对西方的学习正式开始,而它的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持续了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这些在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东西,这些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在中国落下脚来,而近代的轻工业也开始起步了。

反观这一段历史,近代中国人在器物方面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这种探索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它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而未来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都在它的催化下产生。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无论是新思潮的推动者还是洋务派的支持者,他们都没有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他们也不可能去摧毁自己生存的土壤——封建制度,因此,这种探索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

无论是维新派还是改革派都热衷于西学,学习西方,以期中国富强。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

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且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明清时期的早期接触: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初步接触。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活动,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学问和技术。

中国的士人和政府开始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吸收部分知识。

2.出使西方的朝鲜、日本和中国官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中国派出一些官员到欧洲和日本进行拜访和学习。

这些官员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科学、工艺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西方知识和经验,并试图运用于中国。

3.19世纪的影响与学习热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

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以强化自身实力。

建设自己的海军、开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著作等措施被采取。

4.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尝试,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制度。

维新运动倡导了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学、新教育理念和新闻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为激进地向西方学习,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翻译和传播了大量西方文化、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加深的学习热潮。

这种学习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哲学、文学等。

这些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王冠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斗争史、发展史和探索史。

面对社会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是守旧还是向西方先进学习?如果守旧,那要“守”哪些?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向西方学习,怎么学?学什么?是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是……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深入的思考伴随着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再到提倡民主科学,最后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汇聚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通过表格分析法,宏观展现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代表、学习内容、基本主张、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及各自结果,自上而下,线索分明,脉络清晰,体现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漫长汇聚过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然而,由于教材安排之特殊需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实践没有在本单元体现,这就割裂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

故教学过程中,可把第四单元第一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往前移,以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单元知识结构表格中,①——⑦用以分析各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①——⑦处处分析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其实,分析“背景”也有诀窍。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一般而言,“背景”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故分析应以抓住“时代特色”为要务,并在掌握窍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勿需多背,便能做到“背景分析”几无遗漏。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一般分析背景分三个角度展开:一、环境角度,包括国内外环境。

尤其是谈到近现代时期历史大事件,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都要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对于“国内外环境”的阐述,常见的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展开。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学习之河”无疆,开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也开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80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商人开始在中国不断活跃,开辟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旅程。

数十家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开发经济活动,建立了租界。

在柴灰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开始发动,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努力接受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努力赶超西方。

在洋务运动初期,许多杰出的中国改革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把西方技术和科学应用到中国,其中包括实行罗马法、施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引进西方技术和医药科学、介绍火药和印刷术等等。

到20世纪初,中国宣布了“开放政策”,中国决定向西方学习。

1905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总会,发起了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运动,让许多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积累西方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

中国因为向西方学习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成就和发明,包括火车、机器、电灯、中外合作的教育机构等等,也迅速接纳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其中罗马、伊斯兰以及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式模式向更加融合西方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让中国的思想成为更加国际化,使中国得以和世界接轨,不断实现进步,从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以不断汲取外界营养,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视点,以及更加开放式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营养充分转化,使自身发展更进一步,走在世界大流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近代110年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

向西方学习是他们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方面的探索显示了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

从而探索出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思想,防止全盘西化,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进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并由此引发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前期80年( 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轫,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之路。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近代110年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

向西方学习是他们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方面的探索显示了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

从而探索出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思想,防止全盘西化,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进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并由此引发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前期80年( 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轫,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之路。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背景一: 1、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 外忧 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甲午战争激化了中国阶级矛盾和社 会矛盾 内患 ,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戊戌变法的背景
政治上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比较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53 19 63
资本额 (千元)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甲午 商办 战争前 官督商办、官 办 甲 午 战争后 商办
4707 16208 12465 5345
22.4% 77.6% 70% 30%
官督商办、官 18 办
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的概况。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 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 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 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 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 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 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 资 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 存 在什么困境?
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背景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 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戊戌变法的背景
经济上
综合图片与资料, 说明了什么问题?并列 举维新思想宣传的主要 方式?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 馆合计达300多所。
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当时的 中国能产生了哪些影响?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 • ㈤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 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 ⒈代表: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 • ⒉主张:⑴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 国富强。 • ⑵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 ⑶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 ⑷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 3.局限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 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⒊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 • • • ⑴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时、人: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⑶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⑷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 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⒋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 ⑴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 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 《国闻报》。 • ⑵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 •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 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 ⑶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 时务学堂。 • ⑷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一、历史背景
• ㈠国际局势: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 所趋。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 变局。 • ㈡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 民族空前危机。 • ㈢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 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㈤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 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 • • • 专制薄弱,倒幕派力量壮大 倒幕派掌握较大权力 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客观上有利的国际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及其主要特征。
演变过程: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②6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③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
A.康有为出生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7.戊戌变法期间,促使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D.维新派的影响
答案:DDBDB/DBDCB/ABACDCD
18.重大“进化”: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一度迅速发展;③引进了西方文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4分)
重大问题:①日本消除了封建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军阀割据,民国名不符实。②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③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称霸东亚;中国则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6分)
C.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 D.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权之争
10.下列各政治势力具有盲目排外思想的有( )
①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③清政府中的顽固派④资产阶级维新派⑤义和团领导人⑥资产阶级民主派
A.①②③⑤ B.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⑥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几个问题
1.近代中国学西方呈现出一些什么特点?
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一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8.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义和团运动既反清又反帝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处于感性阶段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清政府由抵抗到投降
9.20世纪初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的实质在于( )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B.资本主义革命与改良之争
11.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D.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12.以下对梁启超政治态度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变法—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支持复辟帝制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学习西方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起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是中国进步的两大障碍,中国不可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必须来一场“根本的解决”,即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任务由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
主要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扩张的道路。②洋务运动未能把中国引向富强,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4分)
(2)回归“中体西用”
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强调民族特色,也即重视现代化模式与特定文化传统的关联的倾向,开始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政治口号的文化意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凸显,并与学术思想界的所谓“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形成呼应的。
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A.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完全勾结
B.形成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为领导的第三次革命高潮
C.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个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趋势
D.帝国主义资本输出阻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定国是诏》颁行②保国会成立③强学会成立④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1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最主要的斗争目标是( )
A.本国封建势力 B.民族资产阶级 C.外国资本主义 D.封建军阀
15.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社会就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曙光,主要指( )
①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②资产阶级为共和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④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于指导革命。
激进派:①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②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③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中体西用”与回归““中体西用”
(1)“中体西用”思想分析
含义:按照当时洋务派的主流观念的认识,所谓的“中体西用”,简单说来就是要以中国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伦常名教”作为思想基础,以向西方学习技艺为主,而对于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是不可动摇和变更的。
特征:①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②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③由于历史演变剧烈,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④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没有为中国找到正确方向。
★巩固练习
1.《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
A.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6.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 )
A.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C.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D.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17.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①呈现“西学东渐” 的趋势②围绕救亡图存为主题③东西文化碰撞和交融④缺乏成熟性和系统性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18.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上文中“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进化”?(4分)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中国又在哪些方面“惭愧无地”?(6分)造成中日双方差距的主要原因何在?(4分)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问题。
B.参与变法—反对革命,主张立宪保皇—反对复辟帝制
C.参与变法—支持民主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
D.参与洋务运动—参与变法—参与清末新政—支持袁世凯称帝
13.一战期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现实的政治目标是(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B.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C.反对军阀混战 D.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5.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成立 D.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6.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在宣传西方文化方面各自有些什么特点?
维新派:①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②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来宣传优胜劣汰,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
C.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D.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客观上滋育出维新变法的新思想 D.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形成
3.以下对19世纪晚期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统治阶级开始寻求出路。
实质:利用西地位: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的层面来看虽然洋务运动中作为指导思想的“中体西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兴起,它的作用和影响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它毕竟为中国近代化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史学界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三个层次的表述,它是说在中国近代化识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洋务运动作为第一个发展阶段,它的作用是对一个封建帝国产生具有现代化启动的关键作用。假如没有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产生还要延迟一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就不会有近代化常说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以后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没有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就会失去发起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的洋务运动的实践,才使得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拥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奠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