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变态反应药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儿科常用药PPT课件

儿科常用药PPT课件
抖。 • 使用前仔细检查有无结晶,如有结晶应在热水中振荡,
使结晶充分溶解后再使用。 • 滴注速度应控制在10ml/min。 • 应选择粗直的静脉,勿穿破静脉使药物渗出,以免引起
组织坏死。 • 用药前仔细观察电解质、尿量、肾功能、中心静脉压的
变化,预防因短时间内突然快速输大量液体使循环血量 增加,引起急性肺水肿。 1. 忌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
盐酸肾上腺素(每支1mg*1ml)
适应症:心跳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的抢救治疗。
常用剂量:严重心率慢和低血压时0.1—0.3ml/kg;气管内滴 入时加1ml生理盐水。
护理要点:
1.不良反应:头痛、心悸、血压升高;惊厥、面色苍白、多汗、 震颤、尿潴留。
2.禁与碱性药物配伍。 3.不可用于普鲁卡因引起的休克。,否则易引起室颤。 4.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时,要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
心动过缓;恶心、呕吐。 2.静注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3.静注时应选择粗、直静脉,避免外渗,引起组织
损伤,肌注时选用大肌肉深部注射。 4.中毒解救:口服未满3h可用0.9%氯化钠溶液洗胃,Fra bibliotek不可用硫酸镁导泻。
儿科抢救车内常用药
解痉药
儿科抢救车内常用药——解痉药
盐酸阿托品(每支0.5mg*1ml)
2.口服时粉剂应融于温水中,不可用沸水溶 解,不可与奶同服。
儿科抢救车内常用药
脱水及利尿药
儿科抢救车内常用药——脱水及利尿药
25%甘露醇(每袋 250ml)
适应症:脑水肿、青光眼,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 坏死,预防急性少尿症。
护理要点: • 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头痛颤
常用剂量:0.01—0.15mg/kg,2—3h后可重复。 护理要点: 1.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对过敏原的暴露量来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
01
超敏反应的预防与 控制
避免过敏原暴露
识别过敏原
了解和识别过敏原是预防超敏反 应的第一步,家长和医生应密切 关注宝宝的过敏症状,并找出可
能的过敏原。
避免接触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应尽量避免宝 宝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避免在花 粉浓度高的季节外出,或在家中安 装空气净化器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Ⅳ型超敏反应通常需要进行皮肤试验、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试验包括 斑贴试验和划痕试验,用于检测过敏原。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组 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和损伤特征来确定超敏反应的类型。
治疗
治疗Ⅳ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无法避免的过敏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 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
室内清洁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洁和整理家 居环境,以减少过敏原的滋生。
免疫疗法
免疫耐受
通过免疫疗法,逐渐增加宝宝对过敏原的暴露量,帮助宝宝建立对 过敏原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
脱敏治疗
对于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以进行脱敏治疗,通 过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渐提高宝宝的耐受性。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目录CONTENTS
•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 反应)

抗变态反应药课件PPT

抗变态反应药课件PPT

胆碱能作用低,长效
。90年代后期发现有
中枢抑制(嗜睡 ),抗胆碱作用 代表药:氯苯那 敏、赛庚啶、苯 海拉明
心脏毒性(特非那定 、阿司咪唑已撤市) 代表药: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1990s
第二代
第三代
1980s
第一代
心脏毒性低,药 物相互作用小
代表药:地氯雷
他定、左旋西替
利嗪、非索非那
定 30
第二节 抗白三烯药
➢ 大部分药物使用外消旋体
13
丙胺类改造——丙烯胺
• 丙胺类结构碳链中引入不饱和键,抗组胺活性较好 • 氨基氮原子与其中一个苯环距离影响与受体结合 • 两者吸收迅速、作用时间长、活性高 • 活性反式大于顺式
14
典型药物——氯苯那敏
基于非尼那敏的改造而得,抗组
1
胺活性增强20倍,毒性未增强
连接两个芳环的碳原子具有手性, 2 右旋(S)活性大于左旋(R),药用消旋
22
(二)无嗜睡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
20世纪80年代后着重研发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 即在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使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又如氯雷他定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而避免中枢副 作用
23
经典和无嗜睡的拮抗剂比较
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 易通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作用(认知、 执行能力下降)拟交感、抗胆碱、抗5-羟色胺、局 麻、镇痛
LTD4
白三烯(Leukotriene,LTs): 1 • 由内源性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
• 20碳的含三个共轭双键的直链 不饱和
• 羧酸化合物,右下角数字表明 双键数目
2 哮喘发病中的重要介质,参与气 道的炎症反应,且可能是气道重 塑的主要介质
3 抗白三烯药物阻断白三烯的各种 生物作用,从而控制哮喘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优秀课件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优秀课件

抗体特性
结合特异性抗原: 激活补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借助暴露的补 体结合位点去激活补体系统,激发补体的溶菌、溶细 胞等免疫作用。 结合细胞:不同类别的Ig,可结合不同种类的细胞,参 与免疫应答。 可通过胎盘及粘膜: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中, 使胎儿形成自然被动免疫。IgA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 道粘膜,是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 具有抗原性: 抗体的不稳定性:抗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一般 球蛋白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据形态差异WBC可分为有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白细 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用瑞氏染料染色,粒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 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 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
抗体规律
初次反应产生抗体:当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时,需 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产生抗体,且抗体产生的量少, 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反应产生抗体: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 抗体效价迅速大量增加,比初次反应产生的多几倍 到几十倍,在体内留存的时间亦较长。 回忆反应产生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经过一定时间后可逐渐消失。此时若再次接触抗原, 可使已消失的抗体快速上升。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
案 例-2
医疗纠纷案: 头孢曲松:某患者静滴头孢曲松,滴 入不到5ml, 发生速发型过敏性休克, 抢救无效死亡。
思考问题
过敏反应与医疗纠纷? 何为变态反应?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可否避免?
Contents
一、相关概念 二、变态反应的分型与机制 三、致变态反应的药物与影响因素 四、药物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 五、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名师编辑PPT课件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名师编辑PPT课件
窍凶沃菲比假仔留百罐苫渴乡眺瘫抒述偏袱野察印迫梳抖强陆探疵息夜恬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
*
概况
广义上说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指作用于各型变态反应及相关环节的所有药物。 包括了(1)抗组织胺药;(2)过敏介质阻释剂;(3)免疫抑制剂。 也有认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非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因子调节剂、其它炎性介质拮抗剂、基因治疗等。
*
抗组胺药
1945年苯海拉明首先用于临床。目前已有50余种H1受体拮抗剂(阻滞剂)供临床使用。 20世纪40-80年代进入临床的药物,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可导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所以被称为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发的抗组胺药,H1受体选择性高,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无镇静作用,故称为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 近年来又开发了安全性更好第三代 抗组胺药。
蓝偿灌堕暑貉昼莆龚植任耕卫眉奥蹲沙胆缸汗扣具噬笺绩凹柏跳碍击夫尉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
*
目前抗组胺的作用环节
1、抑制活性组胺生成:曲托喹琳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 2、抑制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3、促进体内产生抗组织胺抗体及增强血清灭活游离组织胺:组织胺球蛋白 。 4、拮抗或阻滞组胺受体;或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某些酶原物质:抗组胺药。 5、促进组胺代谢:组胺酶—二胺氧化酶。 6、拮抗组胺作用:钙剂、肾上腺素。
驮吧氰典题耕助绩眩广宪驱早酉俗钞洪织柞洪婪臣歇轴销们贤冬郑念愚爆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
*
其它相关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 ①西米替丁;②雷尼替丁 2、白三烯拮抗剂 ①扎鲁司特(Zafirlukast); ②普仑司特(Pranlukast);③孟鲁司特(Montelukast) ④塞曲司特(Seratrodast) 3、5脂氧合酶抑制剂 齐留通(Zileuton) 4、环氧合酶抑制剂 ①消炎痛;②罗非昔布 5、血栓烷A2受体拮抗剂 雷马曲班(Ramatroban) 6、组胺球蛋白 7、维生素 ①维生素K、②维生素E、③维生素B12、④维生素C,⑤维生素P(芦丁、路通、络通、芸香甙);⑥叶酸 8、其他 ①钙剂、②6-氨基已酸、③抑肽酶、④氨茶碱、⑤氯喹、⑥氨苯砜 9、重组的人类IgE单克隆抗体 10、中药

变态反应性疾病ppt演示课件

变态反应性疾病ppt演示课件
.
2
变态反应分型:
第Ⅰ型变态反应(反应素型):
第Ⅱ型变态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第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 第Ⅴ型变态反应: 称为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型。 第Ⅵ型变态反应: 称为依赖抗体细胞毒(ADCC)型。
.
3
口腔变态反应性疾病常有以下临床特征:
.
6
药物过敏性口炎 (allergic medicamentosus stomatitis)药物 过敏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局部涂 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 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粘膜及皮肤的炎 症损伤,严重时引起内脏器官病变,甚至危 及生命。
.
7
NEXT
病因:常见过敏药物:磺胺类药、四环素类、
解热镇痛药、催眠镇静药,其他生物制剂 发病机制:多为Ⅰ型变态反应 病理:急性炎症表现:上皮细胞内及细胞间水 肿,或有水疱形成。
.
8
临床表现: 1.患者应用某种药物后可有一定潜伏期 2.口腔粘膜表现为:粘膜明显充血发红,局部水肿,甚
至出现水疱(blister)。疱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 。 3.皮肤损害:好发于口唇周围,四肢,躯干,常有瘙痒 不适(itch)。皮疹(skin rush)表现形式多样,最常见的 病损为圆形红斑——虹膜状红斑,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 疱——疱性红斑;固定型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重 复用药后即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种形式发生的病损, 即重复用药后在原部位出现圆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 楚,数目多少不一,还可合并水疱 ) 3.重型患者表现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莱氏综合 征):重型药物过敏可发生全身的广泛性大疱,波及 全身体窍粘膜和内脏,常为急性发病,有较重的全身 9 症状。

抗变态反应药物培训课件

抗变态反应药物培训课件
►口服。成人或6岁以上儿童,每次1ml,一天 一次。或遵医嘱。如出现不良反应,可改为 早晚各0.5ml。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可用 于2至6岁儿童,0.5ml/次,每日一次;或 0.25ml/次,每日两次。
抗变态反应药物
19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轻微且为一过性,有困倦、嗜睡、 头痛、眩晕、激动、口干及胃肠道不适等。 偶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
►急性哮喘发作期内的患者、早产儿及新生儿、 哺乳期妇女均禁用。
抗变态反应药物
12
药理及药物相互作用
►药理学本品属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竞争性 地抑制组胺H1受体,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过敏 症状。本品无明显的抗胆碱和中枢抑制作用。 毒理学动物试验未见明显致畸作用
►抑制肝药物代谢酶功能的药物能使本品的代 谢减慢。每日同服酮康唑400mg,可使氯雷 他定及其活性代谢物去羧乙基氯雷他定的血 浆浓度升高,但未观察到心电图改变。与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茶碱等药物并 用也可抑制氯雷他定的代谢。
抗变态反应药物
10
不良反应
►除个别对药物有特异性过敏者禁用外,本品 毒性及副作用极小,偶有嗜睡恶心不适等, 减量或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
抗变态反应药物
11
注意及禁忌事项
►眼内压增高,闭角型青光眼,甲状腺功能亢 进,血管性疾患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前 列腺增生,膀胱颈阻塞,消化道溃疡及12岁 以下儿童,均需慎用。
抗变态反应药物
6
注意事项
►(1)避免与哌替啶(度冷丁)、阿托品多次合用。 ►(2)不宜与氨茶碱混合注射。 ►(3)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和运动员禁用。 ►(4)肝功能减退者慎用。
抗变态反应药物
7
药理及药物相互作用
►具有抗组胺,抗胆碱及镇静作用,

变态反应课件ppt课件

变态反应课件ppt课件
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的Fc受体结合,并被致敏,机体处于致敏 状态。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3)过敏反应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的活性
细胞结合,细胞就被活化,脱颗粒并释放 出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 过敏毒素等。
活性介质可作用于不同组织,引起毛细 血管扩展、通透性增加、皮肤黏膜水肿、 血压下降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 一系列临床反应,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一、简 介
2. 概 述
•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变应原。 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异种动物血清、 组织细胞、微生物、寄生虫、植物花粉、 兽类皮毛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 素、磺胺、非那西汀等药物,或生漆等低 分子物质);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 内源性的。
一. 简 介
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因变应 原的性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参与因素、发生 机制和个体反应性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变态反应。
1.概念
其发生无需抗体或补体参加,在变应原 作用下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 同变应原时,可表现出一种迟缓的(至少约 12小时后才出现反应,24~72小时达高峰)、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 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组织 损伤等。
六. 迟发型(Ⅳ型)
(3)结核菌素变态反应 以单核细胞为主的局部硬变,肿胀发热;
再次接触抗原后48h开始出现症状 (4)肉芽肿变态反应
以上皮类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增生;再次 接触抗原后14d开始出现症状
色素沉着、苔藓化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学习愉快!
课件仅供参考哦, 实际情况要实际分析哈!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3.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 (1)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因

《变态反应》课件

《变态反应》课件

鉴别诊断
药物过敏
与感染、中毒等其他原因引起的 过敏反应相鉴别。
食物过敏
与食物中毒、食物不耐受等其他原 因引起的过敏反应相鉴别。
吸入性过敏
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其他呼 吸系统疾病相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测
检测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免 疫球蛋白E(IgE)等指标是否升 高,以判断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用于治疗某些类 型的变态反应。
免疫疗法
脱敏疗法
通过逐渐增加对过敏原的暴露量 ,帮助患者适应过敏原,从而减 少或消除过敏反应。
免疫调节疗法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 其对过敏原的耐受能力,从而减 少或消除过敏反应。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
01
通过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细胞介导型)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由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 生,与T淋巴细胞有关。
Ⅳ型变态反应是由细胞介导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通常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这种反应与T淋巴细胞有关,特别 是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接触过敏原后,这些T淋 巴细胞被激活并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和组织损 伤。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和结核感染等。
ERA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外 来物质(通常是蛋白质或糖蛋白)产 生过度的或不适当的反应,导致身体 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
分类
根据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变态反 应可以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以及由 IgE介导、细胞介导和补体介导等不同 类型。

变态反应与ENTPPT课件

变态反应与ENTPPT课件

编辑版ppt
12
内耳
❖ 美尼尔氏病:自身免疫 性疾病
❖ 耳蜗积水:头晕
❖ 前庭积水:耳鸣
编辑版ppt
13
变态反应在鼻部的表现
❖ 变应性鼻炎:I型变态反应
❖ 鼻窦炎:直接影响及鼻息 肉的形成
❖ 过敏与下鼻甲肥大
❖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编辑版ppt
14
变态反应在喉部的表现
❖ 急性:喉血管神经性水肿 ❖ 慢性喉炎:喉慢性水肿,通常与
(1963,1975) (1974,1977)
抗 Ⅰ过敏反应型
体 ⅡⅠ过敏反应型 Ⅱ 细胞毒型
细胞刺激型 ADCC型
Ⅲ 免疫复合物型
Ⅲ 免疫复合物型

胞 Ⅳ型 迟发型 介
Ⅳ型 迟发型

编辑版ppt
3
参与变态反应成分
❖I 型:参与的细胞包括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
1. 文献报道,过敏体质儿童OME的发病是非过敏 体质的两倍。
2. 根据报导,OME病例92.3% -95%与过敏有关, 患者出现对食物或吸入物的阳性反应,经免疫治 疗或限制食物后,80%症状得到缓解。
编辑版ppt
11
中耳
❖ 慢性中耳炎,感染是其因素, 但不治疗的过敏性疾病是中 耳炎长期流脓的原因之一, 而经抗过敏治疗后,可获得 干耳。
❖ 湿疹(IV型):但无明确的致敏原。
编辑版ppt
8
外耳(耳廓及外耳道)
❖ 食物过敏(I型):耳廓血管性水肿
❖ 对真菌感染的皮肤癣菌疹反应:
1. 真菌感染血源性的播散(原发于指甲、 皮肤或生殖道原发感染)
2. 继发反应(皮真菌疹反应)或他们的代 谢产物(致敏原)的变态反应。此时在 远离外耳道的部位可找到致病性真菌、 但外耳道没有真菌,当原发部位的感染 受到控制时,外耳道症状可缓解。

二十一抗变态反应药精品PPT课件

二十一抗变态反应药精品PPT课件

▲乙醇胺类
苯海拉明 4-6 +++ ++ 皮肤黏膜过敏、晕动病
茶苯海明 4-6 +++ +++ 晕动病
▲吩噻嗪类
异丙嗪 6-12 +++ ++ 皮肤黏膜过敏、晕动病
▲乙二胺类
曲吡那敏 4-6
++
皮肤黏膜过敏
▲烷基胺类
氯苯那敏 4-6
+
皮肤黏膜过敏
▲哌嗪类
布克利嗪 16-18 + +++ 防晕止吐
美克洛嗪 12-24 + +++ 防晕止吐
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兴奋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部分血管扩张
IP3,DAG Ca2+ PKC
组胺受体作用与机制
组胺
H2 G蛋白 cAMP
胃酸分泌 心脏正性频率作用 部分血管扩张
组胺受体作用与机制
H3: 主要分布于突触前膜,功能较广泛。 • 调节脑内组胺的释放、合成与代谢; • 调节脑内5-HT、NA、ACh、神经肽的释放与代谢; • 调节学习记忆、癫痫、自发运动、觉醒与睡眠、饮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鉴别真假胃酸缺乏症。晨空腹,皮 下注射组胺0.25~0.5mg,若仍无胃酸分泌, 即为真性胃酸缺乏症,见于胃癌病人和恶性 贫血。 麻风病人由于皮肤神经受损,“三重反应” 常不完全,可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
组胺H1受体激动剂,能导致血管扩张, 但不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可促进脑干和迷 路的血液循环,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 迷路积水。尚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目前仅作为工具药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促进骨骼的生长,维持骨骼的硬度 用于防治佝偻病、软 骨病,也可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补钙。 3. 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正常兴奋性 用于手足抽搐症的治疗。
4. 对抗镁离子的作用 解救镁盐中毒的特效药。
第二节 钙剂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和乳酸钙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 有强烈刺激性,不宜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若注射液漏出 血管外可致剧痛及组织坏死,应立即用0.5%普鲁卡因局部
工冬眠,也用于镇咳祛痰药复方制剂中,发挥中枢镇静、 抗组胺的作用。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 中枢抑制现象 2. 消化道反应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期 间不宜使用,尤其要注意抗感 冒药的复方制剂中常含有抗组 胺药,也不宜使用。
பைடு நூலகம்
3. 其他 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多具有抗胆碱作用,引起眼压
中枢抑制作用强
,有较弱的抗胆碱作 用,作用时间短
几乎无中枢抑制及抗 胆碱作用,作用时间 长
第二代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1. 阻断H1受体作用 2. 中枢抑制作用 表现为镇静、嗜睡。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 易进入中枢,中枢抑制作用强。
3. 抗胆碱作用 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大多具有抗胆碱作用,
封闭。
2. 静注时有全身发热感、皮肤发红。 3. 因钙盐兴奋心脏,静注过快或过量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
跳骤停。一般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4. 能增加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故应用强心苷期间禁用钙盐。
第二十四章
【思考题】
抗变态反应药物
1. 应用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时是否应该了解患者的工作性 质?为什么? 2. H1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哪些变态反应性疾病?
效应
扩张、通透性增加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临床常用的H1受体阻断药
分类 常用药物 主要特点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乘晕宁)
第一代 异丙嗪(promethazine,非那根) 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扑尔敏) 赛庚啶(cyprohetadine) 特非那定(terfenadine) 阿司米唑(astemizole,息斯敏) 西替利嗪(cetirizine,仙特敏) 氯雷他定(loratadine,开瑞坦) 阿伐斯汀(acrivastine,新敏乐) 咪唑斯汀(mizolastine)
中枢抗胆碱作用可产生防晕、止吐作用,外周抗胆碱可 引起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等副作 用。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用 途】 1. 治疗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 可作为首选药。 2. 治疗晕动病及呕吐 3. 治疗失眠 尤适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焦虑失眠。
4. 其他 异丙嗪常与哌替啶、氯丙嗪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人
升高、视力模糊、尿潴留等。偶见粒细胞减少及溶血性
贫血。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对心肌 有毒性作用,可引起心律失常。
第二节 钙盐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和乳酸钙 【药理作用和应用】
1. 抗过敏作用 用于过敏性疾病如皮肤搔痒、湿疹、麻疹、 荨麻疹、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及渗出性红斑等的辅助
治疗。
抗变态反应药物
第二十四章 抗变态反应药物
第二十四章
【学习目标】
抗变态反应药物
1. 熟悉常用H1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用途及不良反 应;熟悉钙盐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2. 初步具有观察本类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能力,
并具有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护理宣教的能力。
第二十四章
【学习内容】
抗变态反应药物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第二节 钙盐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细胞损伤、炎症、免疫反应时,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释放(游 离型、有活性),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特异型组胺受体,产生效应。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
受体类型 分布
皮肤血管、毛细血管
支气管、胃肠、子宫平滑肌 H1 心房肌 房室结 胃壁细胞 血管 H2 心室肌 窦房结 H3 中枢、外周神经末梢 收缩 收缩增强 传导减慢 分泌增加 扩张 收缩增强 心率加快 负反馈调节组胺的合成与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