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课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程

概念

〖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类型

学科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理论流派

1、学科课程论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

〖苏联〗赞可夫发展主义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但这个理论较多强调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

2、活动课程论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法〗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杜威、克伯屈。

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基本特征:1)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3、结构课程论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20世纪50年代〖美〗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也称结构主义课程论

重视掌握概念、列出结论的程序,主张把学习重点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上,强调通过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及其结构。主张在编制教材时应把学生智慧发展程序和学科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科结构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但是这种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英才教育”,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过分强调理论,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程目标

概念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狭义〗指向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主要指教育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

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分类

1、生成性课程目标

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2、行为取向性目标

目标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3、表现性课程目标

关注的是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课程设计

概念

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1、课程计划

概念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构成

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2、学科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只要标准。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

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概念。新的课程标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功能、内容、实施、管理发生了变化。

学科课程标准的构成

义务教育阶段首次颁布了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高中阶段首次颁布了15个课程标准。但结构基本一致: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学科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

2)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4)学科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科书又称课本

概念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结构

教科书的编排要求

作用

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施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使用要求

整体把握教科书、重点设计教科书、充分利用教科书、及时引进新知识、适当补充乡土材料、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课程实施

概念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相对优越性;

交流与合作;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教师的水平;

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

概念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