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施计划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要求与重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要求: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弄清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及中国怎样一步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要求:阐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阐述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阐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认识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激发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拼搏创新。
教学重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激发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第二专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要求:了解近代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明晰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2012-2016)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1998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2006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1、认真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2、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习
旧
课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讲
课
提
纲
︵
纲
目
·
教
学
方
式
等
︶
教学纲目: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1.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复
习
旧
课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
课
提
纲
︵
纲
目
·
教
学
方
式
等
︶
教学纲目: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2.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重 难
点 点
在辩论中,在实践中如何把握红色文化的方向
布 作
置 业
收集、演唱红色歌曲
课
后
记
要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 第13次
授课日期
1月1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1。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1。3。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 难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而设立的。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涉及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探讨。
近现代史是一个复杂的时期,它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需要对这些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传承。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宣传和推广。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
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探讨,加强对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传承,加强对近现代史的宣传和推广,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门在近年来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加强国民历史文化素养的背景下,专门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建设。
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体验新时代的历史变革和经验总结,提高国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在课程内容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中国崛起。
每一个部分都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包括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和多样性。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教育项目,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增强国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 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190.006.2课程名称(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辅修修读对象:本科生任课教师:黄玮、邬思源、庾向芳办公地点:A425(黄)、A417(邬)、A416(庾)答疑时间:周四下午(黄)、周四3、4节(邬)、周三下午(庾)__67703410(黄)、67703568(邬)、67703598(庾)教材:高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相关书刊主要内容:本课叙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XX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伟大成就等。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⒉了解近代以来地先进分之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⒊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⒋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教学模式: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有较多的课堂提问。
适当布置课外阅读和作业,使课堂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
考核与评分:教学进度:学生须知:⒈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⒉缺课1/3者,不得参加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即视为总评成绩不合格。
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课程编号:1003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学分:2学时:32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正信心百倍地实现中国梦。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两段式考核方式,重在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历史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课程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是一部深重苦难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四、教学方法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多媒体课件,并适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如观看历史文献影片、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等。
五、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1.每学期布置两次课外作业,每次作业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为主,一般以两个教学难点的简述题为宜。
2.每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主观题两大类。
主观题题型为简述题和论述题,闭卷考试。
3.学生学习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构成:平时成绩50分(至善网作业15分;出勤15分;论文10分和课堂互动作业10分);期末考试成绩50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全文【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建筑管理,保护城乡环境,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建筑活动应当依法进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三条国家建设、环保等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管,健全建筑管理机制。
第四条建筑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结构安全、耐久、节能、卫生、舒适等基本要求。
第五条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应当依法经过相应的资质认定。
第二章规划和设计第六条建筑规划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进行,保障城乡建设的合理布局。
第七条建筑项目设计应当依法经过项目审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和要求。
第八条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具备可行性、安全性等基本要求。
第九条建筑设计机构和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技术规范。
第十条建筑设计需要经过专业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第三章施工和监理第十一条建筑施工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建筑施工需要依法取得相应的施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施工。
第十三条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第十四条建筑工程监理应当依法进行,监督施工合同的履行和工程质量的控制。
第十五条建筑工程监理机构和监理人员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认真履行监理职责。
第四章竣工和验收第十六条建筑工程竣工前,应当依法进行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第十七条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由建设单位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验收。
第十八条建筑工程验收结论应当真实、准确,对合格的工程予以验收,对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
第十九条建筑工程竣工后,需要进行相关的登记备案,确保工程信息的真实和有效。
第五章日常维护和管理第二十条建筑物的所有权人应当履行维护和管理建筑物的责任,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断研究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
课堂教案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不用“灌注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
、完善网络教案,建设好课程网站,丰富、优化上网的课程资源,保证网络教案平台的使用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进一步完善各种教案文件和教案相关资料,实现规范化教案管理,抓好教案过程的诸环节。
、努力改革考试制度。
过去的五年间,教研室在改革考试制度方面,重点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试定音”的弊端,实行期末占,平时成绩占,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实践教案成绩占。
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检查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今后五年时期,力争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课堂授课的形式结合起来,原因在于:其一,授课的对象已经是九零后的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接受信息量大,仅依靠书本的知识、按章节的内容讲授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了;其二,该课程的内容在学生(特别是文科生)中学已经学过了,重复教授已无意义。
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而授课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必须与考试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完成该课程的系统改革,这也是今后五年努力的方向。
教研室将逐步实施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以小论文写作、讨论发言、案例教案等活动的表现为主要依据,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协作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教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教案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教案条件、教案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争取在五年内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
、课程组任课教师围绕课程教案改革的指导思想,制订课程建设方案。
、完善、扩充课程网络教案试卷库、名词库、人物库、事件库、音频库、视频库。
、继续修改、完善、丰富上网教案资源,包括课程的理论课教案大纲与实践课教案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及参考答案、实践课教案设计方案、参考文献目录等,积极配合信息技术中心搞好网络课程建设,维护升级。
第二阶段():
、深入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改革,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经验,推广该课程实践课教案改革成果。
、将已经结项的我校教案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的教改研究成果应用在实际教案中,力争申报一项省级教案成果奖。
四、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目前已完成申报表、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案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践课教案大纲、实践教案计划、学习导航、习题库、名词库、人物库、事件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教研教改、课程建设、教案录像等网络资源的建设,逐步上网。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更新、完善并维护所有上网项目,根据学校网络建设的情况及早建设在线学习辅导,并且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及该学科相关前沿知识介绍,使整个课程的所有教案资源达到完备、科学,保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的正常运行与使用。
进一步完善网络课堂教案,年月份将全程教案录像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省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五、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上述课程建设任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日常的教案管理,建立、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年度规划。
主要是完善本课程教案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在备课、批改作业、试卷库、试卷库和资料库建设、实践性教案、辅导答疑等教案各环节上进一步规范化,形成比较系统的本课程建设的各项文件。
、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案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本研究室教师业务学习,在自学的基础组织集体学习,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有学科特色的教案内容和方法,合理进行课程教案规划,组织教案活动,调动本课程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二是加强导师制,有计划的安排在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外出业务进修,特别是教案艺术和教案设计水平的提升,力争使全体教师都达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精湛教案艺术的“优秀教师”的高
规格要求,提高教师的教案能力和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加大教改教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教案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和职责,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坚持以教案带科研,以科研促教案。
一是强调合作精神,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科研攻关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水平,积极组织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申报;二是积极推进社科成果奖成果申报、教案改革成果奖申报;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评估,为提高教案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工作成绩和科研作为年底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加强检查督促、考核评估,完善讲课评课制度,在学生评教和教案评估中力争在思政部内教师中处中上游水平。
、继续强化该课程网上阵地意识。
本课程网上资源丰富和多彩,尽管目前课程的教案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应用于网络教育所占比重还不太大,学生对该课程网上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我们将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上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