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逆推法(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逆推法(二)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还原法解决数学问题。

2、用还原法解决应用题时,会借助线段图或者表格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运用还原法解决数学相关问题。

2、会借助线段图或者表格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还原法解决应用题时,会借助线段图或者表格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自由伸缩,如果孙悟空每喊一次“变”,金箍棒的长度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孙悟空喊了4次“变”以后,金箍棒就长到了16米。你知道孙悟空喊“变”以前,金箍棒有多长吗?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展示例题:

例1:一包铅笔,第一次用去总数的一半又3支,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又2支,第三次用去再余下的一半又1支,还剩下7支,这包铅笔原有多少支?师:知道最后剩下的铅笔数,如何计算铅笔原有的支数呢?在前面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作图法解决问题,现在我们结合题意,来画线段图分析一下。(展示课件)

师:结合线段图分析,根据最后剩下7支,倒过来想一下,第二次后还剩下几支铅笔呢?

生:因为第三次用去了余下的一半还多一支,最后剩下7支,所以第二次剩下的是7+1的和的两倍,即:(7+1)×2=16(支)。

师:非常好,那么第一次后还剩多少呢?

生:因为第二次用去了余下的一半又2支,所以是16+2的两倍,即:(16+2)×

2=36(支)。

师:非常正确。原来有多少支,现在同学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再认真观察一下这个线段图的数量关系,把算式写出来。(学生自主完成,汇报结果)

解题步骤:7+1=8(支) 8×2=16(支)

16+2=18(支) 18×2=36(支)

36+3=39(支) 39×2=78(支)

答:这包铅笔原有78支。

小结:有些应用题的思考,是从应用题所述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逐步靠拢所求,直到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常我们把它叫做逆推法。

用逆推法解决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表格等来分析解答。

展示例题:

例2:将8个数从左到右排成一行,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恰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之和。如果第7个数和第8个数分别是81、131,那么第1个数是多少?

师:同学们读懂题目的意思了吗?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还是需要借助还原法来解决问题,是吗?(是)问题中只告诉了我们最后两个数的值,而最后一个数又是前面两个数的和,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最后两个数开始,倒着一一把前面的每个数推导出来。想一想,第6个数+第7个数=第8个数,也就是说,多少加上81是等于131的呢?()+81=131。

生:50:131-81=50。

师:接下来在怎么做呢?

生:一样的呀,只用计算多少加上50等于81。

师:很好,()+50=81呢?

生:31:81-50=31。

师:很好,接下来的过程同学们会了吗?自己动手完成下面的过程。

( 19 )+31=50;

( 12 )+19=31;

( 7 )+12=19;

( 5 )+7=12;

师:运用还原法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简单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学问题。

三、思维拓展(知识模型拓展)

展示例题:

例3:袋子里有若干个球,小明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一个球,一共这样做了5次,袋中还有3个球。问原来袋中有多少个球?

师:这个问题可以用还原法吗?

生:可以。

师:前面我们总结过用还原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表格等来分析,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借助过线段图,现在我们借助表格来分析一下。(展示课件)第五次拿出后还剩下3个球,而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后又放回一个球,说明每次拿出后剩下的球比一半还多1个,思考一下,第五次拿出前有多少个球呢?生:4个,(3-1)×2=4。

师:第四次拿出前呢?

生:第四次拿出前有6个,(4-1)×2=6。

师:第三次拿出前呢?

生:第三次拿出前有10个,(6-1)×2=10。

师:第二次拿出前呢?

生:第二次拿出前有18个,(10-1)×2=18。

师:第一次拿出前呢?

生:第一次拿出前有34个,(18-1)×2=34。

师:原来袋中有多少个球?

生:有34个。

展示例题:

例4:现有一堆棋子,把它分成三等份后还剩一颗;取出其中的两份又分成三等份后还剩一颗;再取出其中的两份再分成三等份后还剩一颗。问原来至少有多少颗棋子?

师:最后三等份,每一份是几颗?

生:可以假设每一份是1颗、2颗、3颗........

学生讨论①:假设最后三等份中每一份是1颗,那么三等份之前有1×3+1=4颗,取其中的两份之前有4÷2×3+1=7颗,原来至少有多少颗呢?

学生讨论②:假设最后三等份中每一份是2颗,那么三等份之前有2×3+1=7 颗,取其中的两份之前有几颗呢?

学生讨论③:假设最后三等份中每一份是2颗,那么三等份之前有3×3+1=10 颗,取其中的两份之前有10÷2×3+1=16颗,原来至少有16÷2×3+1=25颗。

四、融汇贯通(知识模型的运用)

展示例题:

例5:王强、李华、张薇各有糖果若干个,王强给李华如李华现有的那么多糖果,李华也给张薇如张薇现有的那么多糖果,然后张薇给王强如王强现有的那么多糖果,此时三人手中都有8个糖果。原来三人各有几个糖果?

师:最后三人手中各有8个糖果,怎样求原来三人各有几个糖果呢?

生:逆推回去,张薇给王强之前,王强有8÷2=4个,张薇有8+4=12个;李华给张薇之前,张薇有12÷2=6个,李华有8+6=14个;王强给李华之前,李华有14÷2=7个,王强有4+7=11个。

师:我们也可以把求三人原来各有几个糖果的过程用表格来表示。(详见PPT)

例6:有一个三层书架共放书240册,先从上层取出一些书放在中、下层,使中、下层的书增加一倍;再从中层取出一些书放在上、下层,使上、下层的书增加一倍;最后再从下层取出一些书放在上、中层,使上、中层的书增加一倍。经过这样的变动后,中层书的册数是上层的2倍,下层书的册数是上层的3倍。问:原来上、中、下层各有多少册书?

师:最后每一层各有多少本书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