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教案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媒体特点
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传播方式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
传播内容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 接收相应的信息。
04
审核与发布
对编辑好的新闻稿件进行审核 ,确保内容真实可靠、符合法 律法规和道德标准,然后发布 到相应的媒体平台上。
05
新闻摄影与摄像
新闻摄影基本原则与技巧
真实性原则
新闻摄影必须真实反 映新闻事件和人物, 不能篡改或虚构。
时效性原则
新闻摄影要追求第一
新闻摄影要选取具有 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 瞬间进行拍摄。
结尾要有力
结尾是新闻稿件的收束部分,要简洁明了、有力 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稿件编辑与排版
01
文字编辑
对新闻稿件进行文字校对、修 改病句、调整段落等处理,确 保文字准确、流畅。
02
图片编辑
选择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图片, 进行裁剪、调整色彩等处理, 增强视觉效果。
03
排版设计
根据新闻稿件的长度和内容进 行排版设计,包括字体、字号 、行距、对齐方式等要素的选 择和调整。
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热爱 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 观。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调 控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共计36学时。
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作 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4学时【编写日期】2012年01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传播学概论学时:3主要内容: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形式、传播现象有哪些?能不能不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学的定义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六、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 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状况,理解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明确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2.弄清楚传播、传播学等概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及学科特点,从而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二)第一章传播学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时6主要内容:一、传播学诞生背景与孕育二、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三、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教学要求:1. 了解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通过对传播学奠基人的介绍,揭示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概况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三)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要求:1.熟悉人类传播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2. 了解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3.认识人类大众传播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重点、难点:1.人类传播活动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合与意义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中的符号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四、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要求:1.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2.弄清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及其现实表征;3. 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
2、特点
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
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二)何谓群体传播
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数¡±或¡°多数多少数¡±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受到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制约。
【真相】
2009年10月30日,《广州日报》记者陈正新、通讯员仇年摄影报道:近日,一篇《杨振宁向媒体证实翁帆怀孕3个月》的文章煞有介事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并引发转载。翁帆在潮州老家的姐姐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告诉记者,翁帆没有怀孕。她介绍说,今年国庆期间,杨振宁和翁帆夫妇还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庆庆典活动,“翁帆有没有怀孕,家里人最清楚”。她同时称,家里人都留意到了网络上的流言,认为在网络上的造谣者“十分可笑”。更可笑的是,有记者联系中国日报网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稿子是早上挂的,不过已经删除了,因为该稿来源不详,并不是自己的采访稿。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传播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政治因素
法律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信息自身因素
受众因素
组织或个人自身因素
七、传播者形象的意义
传播者即信息
传播者即信息、信源,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信息并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曾说:信息意为消息、情报、知识、资料、数据等。
(二)特点
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是新闻传播的本体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从新闻学到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理论转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掌握第二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第一节新闻学与传播学(一)从新闻到传播的历史转型与学科超越的基本动因1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重要原因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3.理论参考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4时代原因现代科学发展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走出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2)转型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应当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则进行。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新闻媒体结构和布局变化的标志。

我国新闻媒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加,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也显著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

3.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而且是经济建设中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部门。

它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4.中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三)结论无论是从新闻传播实践的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从新闻到传播的超越与转化,都反映了当今新闻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一)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范围1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内容(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一般特征和新闻传播产业运行规律的基本原理。

大学传播学概论教案模板

大学传播学概论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对象: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4:00,共16周教学目标:1. 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分析传播现象,提高批判性思维和传播实践能力。

4. 了解国内外传播学研究成果,拓展学术视野。

教学大纲:一、第一周:传播学概述1. 课程介绍2.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第二周:传播过程与模式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 传播模式的类型3. 传播过程中的符号与编码4. 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与控制三、第三周:传播媒介与渠道1. 媒介的定义与分类2. 媒介的演变与发展3. 传播渠道的类型与特点4. 媒介生态与媒介融合四、第四周:传播者与受传者1. 传播者的角色与功能2. 受传者的特征与行为3.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4.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互动五、第五周:传播内容与效果1. 传播内容的类型与特点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传播3. 传播效果的类型与评价4.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六、第六周:传播法规与伦理1. 传播法规的基本原则2. 我国传播法规体系3.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4. 传播伦理的实践与挑战七、第七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1.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规律2. 新媒体的类型与发展3. 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实践八、第八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1. 国际传播的定义与类型2. 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挑战3.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4. 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实践九、第九周:传播学经典理论1. 媒介依赖理论2. 使用与满足理论3. 传播效果理论4. 社会认知理论十、第十周:传播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2. 定性研究方法3. 实证研究方法4. 案例研究方法十一、第十一周:传播学应用与实践1. 传播学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2. 传播学在广告与公关领域的应用3. 传播学在政治传播领域的应用4.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十二、第十二周:传播学前沿问题与趋势1. 传播学前沿问题2. 传播学发展趋势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4. 传播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教学安排:1. 每周布置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人民大2024传播学概论(第四版)教学ppt组织传播

人民大2024传播学概论(第四版)教学ppt组织传播
三、人力资源学派
• 人力资源学派认为,组织里的个人具有值得重视的感知能力,也 肯定个人劳动是 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强调员工思想和观 念对组织的智力贡献,员工是智力和 体力的贡献者。
•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 ·布莱克和珍 ·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它 是人力资源学 派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布莱克和莫顿设计了一个 方格模式,作为训练管理者的工具。 他们分析了五种典型的管理 风格,认为团队型管理将员工和生产并重,有效激发了员工的潜 力,实现了生产和员工自我满足的双赢,是一种最为可取的管理 风格。
7.1 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定义
•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 标的社会集合体。 通过协调活动,某种程度上的组织结构得以建 立起来,帮助组织成员处理相互之间以 及与更大的组织环境中 其他人的关系。
•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 (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 3)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 • 从社会关系的分类出发,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 • ( 1 )经济组织。 • ( 2)政治组织。 • ( 3)文化组织。 • ( 4)综合性组织。
7.2 几种重要的组织学派
二、人际关系学派
• 在人际关系学派(Human Relations Approach)中的隐喻是家庭,这个 隐喻突出了 我们应理解组织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各种关系。一个家庭在 需要得到满足、有机会实现 自我时才能够顺利发展。这个学派认为, 组织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改善人际关系可以 实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 提高。他们重视被古典管理学派所忽视的员工的个人需求、 工作中的 精神回报以及组织中员工的社会互动等问题。其中,马斯洛、麦格雷戈 、赫 兹伯格的理论对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60 年代的组织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教案设计

传播学概论-教案设计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5)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容 (6)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6)思考题与练习: (6)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6)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7)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7)思考题与练习: (7)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8)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8)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8)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9)思考题与练习: (9)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9)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9)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10)思考题与练习: (10)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 (10)第一节人传播 (10)第二节人际传播 (11)思考题与练习: (11)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1)第一节群体传播 (12)第二节组织传播 (12)思考题与练习: (12)第七章大众传播 (12)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3)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3)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3)思考题与练习: (14)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 (14)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4)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理论 (15)思考题与练习: (1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5)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5)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6)思考题与练习: (16)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7)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7)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7)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7)思考题与练习: (1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8)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8)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8)思考题与练习: (19)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9)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9)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20)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20)思考题与练习: (20)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0)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1)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1)思考题与练习: (21)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1)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2)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2)思考题与练习: (22)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2)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22)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3)第三节容分析法 (23)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3)思考题与练习: (23)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4.2 传播与文化符号4.3 传播与社会变迁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6.1 传播与文化经济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一、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 教学内容:a.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d.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b. 讨论法:探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派的掌握情况。

二、第二章:符号与符号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掌握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符号的概念和功能b. 符号系统的分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c. 符号系统的特点:arbitrary 和iconic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介绍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理解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掌握情况。

三、第三章:传播过程与模式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

2. 教学内容:a.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b. 传播模式的类型: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大众传播、交互传播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b. 图示法:通过图示展示传播过程和各种传播模式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掌握情况。

四、第四章:人际传播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教学内容:a.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b. 人际传播的类型:面对面的传播和远程传播c. 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b.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人际传播的掌握情况。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与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与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教学学时分配表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6)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与研究内容 (6)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7)思考题与练习: (7)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7)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8)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8)思考题与练习: (8)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8)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9)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9)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9)思考题与练习: (9)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0)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10)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10)思考题与练习: (10)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1)第一节人内传播 (11)第二节人际传播 (11)思考题与练习: (12)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2)第一节群体传播 (12)第二节组织传播 (12)思考题与练习: (13)第七章大众传播 (13)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3)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4)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4)思考题与练习: (14)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14)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5)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5)思考题与练习: (1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6)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6)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6)思考题与练习: (17)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7)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7)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8)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8)思考题与练习: (18)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9)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9)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9)思考题与练习: (19)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9)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0)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0)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20)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20)思考题与练习: (20)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1)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1)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1)思考题与练习: (22)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2)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2)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2)思考题与练习: (22)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3)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23)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3)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23)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3)思考题与练习: (23)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与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与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与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与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及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5)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6)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6)思考题及练习: (6)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及发展 (6)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7)第三节信息社会及信息传播 (7)思考题及练习: (7)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及意义 (8)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8)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8)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9)思考题及练习: (9)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 (9)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9)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10)思考题及练习: (10)第五章人内传播及人际传播 (10)第一节人内传播 (10)第二节人际传播 (11)思考题及练习: (11)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1)第一节群体传播 (12)第二节组织传播 (12)思考题及练习: (12)第七章大众传播 (12)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社会功能 (13)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3)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3)思考题及练习: (14)第八章传播制度及媒介规范 (14)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4)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5)思考题及练习: (1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5)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5)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6)思考题及练习: (16)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7)第一节“大众”及大众社会理论 (17)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7)第三节“使用及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7)思考题及练习: (1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及课题 (18)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及发展 (18)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及制约因素 (18)思考题及练习: (19)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9)第一节大众传播及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9)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及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20)第四节大众传播及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20思考题及练习: (20)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及全球传播 (20)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1)第三节国际传播及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1)思考题及练习: (21)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1)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22)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2)思考题及练习: (22)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2)第一节传播学及调查研究 (22)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3)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23)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3)思考题及练习: (23)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传播学的重要理论。

3. 能够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传播学的重要理论。

三、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意见。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理论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一些与传播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传播学的兴趣。

2. 授课: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介绍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如媒介理论、符号交互理论等。

3. 讨论:提出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该现象的传播过程和影响。

4.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

3.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教师课件、相关教材和资料。

八、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传播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2.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传播学概论实践教学安排(3篇)

传播学概论实践教学安排(3篇)

第1篇一、实践目的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传播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学会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5.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素养。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课堂实践教学(1)课堂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

(2)课堂互动讨论:针对某一传播现象或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堂模拟练习:模拟传播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传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地实践教学(1)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机构,了解传播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实习实训: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课外实践活动(1)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传播学经典著作和前沿论文,拓宽知识面,提高学术素养。

(2)学术讲座:邀请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高学术视野。

(3)学术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传播学相关的学术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素养。

三、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4周)(1)课堂案例分析:分析2-3个传播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

(2)课堂互动讨论:针对某一传播现象或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第二阶段(第5-8周)(1)实地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等机构。

(2)实习实训: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传播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研究方法;2. 掌握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如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范围等;3. 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传播者、受众、媒介和信息;4. 分析和评价不同传播渠道和媒介的优劣之处;5.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实际传播案例。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传播学概述(30分钟)-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传播学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 传播理论和模型(60分钟)- 单项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多步传播模式- 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 传播范围:- 个人传播-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3. 传播过程中的要素(60分钟) - 传播者角色:- 媒体传播者- 个人传播者- 受众角色:- 活动受众- 潜在受众- 重要受众- 媒介特点与选择-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信息内容和形式:- 信息的多样性和内容选择- 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效果4. 传播渠道与媒介分析(60分钟) - 传统媒体:- 报纸、电视、广播等- 优势和劣势分析- 新媒体:- 网络、社交媒体等- 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分析5. 传播学案例分析与讨论(90分钟) - 客观报道与主观偏见- 信息截取与变形- 媒介传播与社交传播的比较- 传播学在广告宣传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运用教师讲解、图表展示等方式,系统介绍传播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传播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答辩,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书面测试:通过书面考试,检验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论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第三章:传播媒介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第四章:传播内容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第五章:传播效果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第六章:传播与社会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出勤率2、课堂参与度3、小组讨论表现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5、期末考试成绩六、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5)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5)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5)思考题与练习: (6)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6)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6)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6)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7)思考题与练习: (7)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7)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7)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8)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8)思考题与练习: (8)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8)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9)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9)思考题与练习: (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0)第一节人内传播 (10)第二节人际传播 (10)思考题与练习: (10)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1)第一节群体传播 (11)第二节组织传播 (11)思考题与练习: (11)第七章大众传播 (12)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2)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2)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3)思考题与练习: (13)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13)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4)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4)思考题与练习: (14)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4)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5)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5)思考题与练习: (16)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6)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6)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6)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7)思考题与练习: (1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7)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7)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8)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8)思考题与练习: (18)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8)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9)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9)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19)思考题与练习: (19)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0)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0)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0)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0)思考题与练习: (20)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1)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1)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1)思考题与练习: (2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1)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22)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2)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22)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2)思考题与练习: (22)4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教学难点: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特别强调传播的原始意义中的“交互、双向”的含义,以及传者和受者的平等地位。

二、传播与信息特别注意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特别注意传播的社会性、共享性以及系统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以及社会信息体统的特点特别注意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二、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问题从传播的微观过程、类型以及宏观研究把握。

三、传播学的兴起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一、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二、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三、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5思考题与练习:1、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5、试结合传播的特点,探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教学目的: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教学重点: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注意语言的产生对人类传播的影响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意义6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革命和比特革命对电子传播的贡献以及电子媒介的意义五、网络传播时代网络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网络的“第四媒体”特征;网络的意义和缺陷。

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人类如何应对。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二、媒介的进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三、各国迎接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思考题与练习: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使什么?其意义?4、列举人类传播史上的几件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5、简述信息社会的的特点。

6、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和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教学目的: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

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7注意符号必须能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意义;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

二、符号的分类特别注意象征符的特点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三、符号的基本功能特别注意符号的思考功能以及它的使用价值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注意意义的无形和抽象性和可符号表达的特点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特别注意传播情景中的意义四、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符号意义之外还有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的定义及意义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的意义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从象征符号体系的不但更新把握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警惕象征符过滥、过频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思考题与练习:1、象征符具有那些特征?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3、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4、如何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存在,但符号之外还有意义。

5、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教学目的:8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传播过程研究注重从传播的基本要素入手从微观上对传播活动进行把握;传播系统研究把传播看做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重视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从宏观上把握传播活动。

本章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注意与拉斯韦尔的五W区别,特别注意反馈的引入。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注意模式与理论的关系。

结合具体的传播过程来讲解不同的传播过程模式。

如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后讲香农-韦尔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传播类型讲完后)(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的要素讲完后)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用唯物史观把握传播的总过程。

思考题与练习: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2、什么是模式,它与理论的关系?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教学目的: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

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了解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会用模式的手段再现传播的过程。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从生理学的角度掌握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以及与动物体内传播的本质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