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戏剧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戏剧
• 红军中的宣传队,带官兵自娱与自我教育的性质,后成立了专业的八 一剧团,又扩为工农剧社。 • 特点: 1.专业与业余、部队、农村、机关结合的演出系统 2.除节日庆祝演出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外,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 的传与现场鼓动 3.强调现场的即兴发挥,并注重观众的参与 4.演出地点、布置都以简便、灵活为原则,具有鲜明的“广场戏剧” 的特色 代表作品: 《庐山之雪》《我——红军》《战斗的夏天》《松鼠》
wenku.baidu.com 总结
谢谢
“大剧场”之风云
• 背景:1935年春节,相应中央号召 • 状况:以上海为中心,出现热潮 “三大演出”:《赛金花》《大雷雨》 《日出》 出现了两个大规模的职业剧团: 中国旅行剧团 中国业余实验剧团 演出了“四大剧目”:《罗米欧与朱丽叶》《武则天》 《金田村》《原野》 在南京上演 《回春之曲》《复活》《雷雨》《日出》 《群莺乱飞》
农民戏剧实验
• 在1932—1936年间,熊佛西在河北定县主持 • 主要包括: • 1.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2.培养农民演员,以后又发展为“农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 3.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4.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演出方式 熊佛西强调的是,在中国农村民间的会戏的流动演出中,以至追求 “狂 放、自由”,“在直觉上使观众感到与演者的混合”。(这自然 是一种新的戏剧与美学观;但确实是既符合世界戏剧发展的潮流,又 有中国民间传统的依据,即使与现代话剧也是有渊源的。)
从“业余”走向“职业化”、“营 业性”
• 欧阳予倩强调“爱美剧团往往不能持久”,戏剧发展必须 走“职业化”的道路,并且规划了实现职业化的具体蓝图 • 《雷雨》的出现,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的高度统一,故 而印证了夏衍关于话剧职业化的观点——“话剧一方面
已经被承认为艺术的一种,他方面也已经被娱乐 商人认为是一种可以营利的演出。”
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出 的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活动家中,田汉、洪 深为代表人物。 • 田汉 《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 雨中的七个女性》 (明显加强了现实性,甚至上对现实重大历史事件的直 接及时反映,失掉了抒情性和传奇性,知道30年代中后期 才有新的转机——《回春之曲》(1935)) • 白薇 《打出幽灵塔》 • 洪深 《走私》《咸鱼主义》《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
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现实性,是这一时期 作品最显著最突出的特点。 它们与生活同步,与民众共生存,努力与时代 的脉搏共振。 左翼剧作运动虽然是这一阶段的主潮,但除了 《赛金花》、《五奎侨》、《武则天》等少数穿 凿外,其余作品都不免粗糙、缺乏站立得起来、 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有独立思维的人物形象, 缺乏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
历史作用及意义
30年代中期的中国话剧的“大剧场” 演出,是职业化、营利性的“剧场戏剧” 得以确立,不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 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艺术家,而且 培育了自己的观众,上一世纪末从国外引 入的话剧,现在终于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扎 下根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中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
上海戏剧协社 应云卫 辛酉剧社 朱襄丞 罗鸣凤
以上剧社的共同特征: 1、有一定的舞台经验 2、不满于社会现状又找不到出路 3、表现出较浓重的感伤情调
• 1929年由沈端先、郑伯奇、冯 乃超、钱杏邨等发起组织了上
海艺术剧社
• 刊物:《艺术》、《沙仑》 • 书籍:《戏剧论文集》 • 宗旨:发展新兴戏剧——“无产 阶级戏剧” • 介绍外国左翼剧作家的作品: • 法:罗曼· 罗兰 《爱与死的追逐》 • 德:米尔顿 《 炭坑夫》 美: 辛克莱 《梁上君子》 以上作品皆具有极强的革命倾向
“戏剧走向农村”:在上海郊区组织流动演出
作品特点:大都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 着重表现他们的革命斗争 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事件 (《洪水》、《江南三唱》、《工厂夜景》、《S.O.S》) 作用和意义:以其强烈的现实性与及时性,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 用,初步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工厂 农村。
国防戏剧
•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 需要 • 主题:除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 的解放”外,还充分发 挥戏剧的宣传(以至现 场鼓动)功能的要求 • 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方 言话剧 • 创作特点:集体创作 • 作品:《走私》《咸鱼主义》《汉奸的子孙》 《我的故乡》《放下你的鞭子》
• 1930.8 在上海艺术剧 社的基础上,集合辛 酉、南国、摩登等进 步戏剧团体,成立了 “中国左翼剧团联 盟”,后又改组为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 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 在加强戏剧与实际革命运动和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的要求下提出
• “演剧大众化”——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
具体行动: 1. 以各种方式在学校与工厂积极展开群众性的戏剧活动 2. 发动和团结各地的戏剧工作者(大道剧社、蓝衣剧团)
“大剧场”培育的作家
• 曹禺 《雷雨》《原野》《日出》 • 夏衍 《赛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 • 李健吾 《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以 身作则》 • 袁牧之 《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 宋之的 《武则天》《太平年》《平步登天》 • 陈白尘 《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大剧场”作家和作品简评
三十年代戏剧运动
孟利
三十年代戏剧运动的背景
大革命失败以后,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 被实际斗争排出,集中到上海,内心苦闷 彷徨,不甘沉沦,于是寄苦闷于文艺,加 之当时的文化环境比较宽松,所以话剧运 动的热潮便产生了。
当时的发展状况
• • • • 上海五大剧社 南国社 田汉 复旦剧社 洪深 摩登剧社 陈白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