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及其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连续培训 第六讲
移情及其阐释之我见
傅文青 山东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wenqingf@)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 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哈哈,这真是你移情,我亦移情,未曾有人躲过移情,医者难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情"境中。
弗洛伊德1895年在《Study on hysteria》一书中首先提到移情(transference)现象。从安娜·O对布洛伊尔的"常情"中,弗洛伊德却看出了移情---安娜·O对父亲的迷恋。这真是难能可贵的洞见。Transference的原意是"转移、变换",意思是病人在与治疗者的交流中,强制性的、活生生的呈现了与过去重要人物(父母等)的感情、态度、幻想、冲突、交往模式,但病人对此却是无意识的。不仅如此,治疗师对此也往往处于无意识中,以至于对病人的行为莫名其妙或强作解释,或自动地以反移情(counter- transference)作出种种回应,或被病人汹涌澎湃的移情所吓倒(布洛伊尔最终逃离),而难以用于治疗。由于移情一词和移情现象本身理解起来困难且易误解,故现有不少人提议(见曾奇峰相关文章)舍弃其暗含的、易误解的"移情别恋" 的意思,弃移情而直用"转移",来个正本清源。但我总觉有不妥之处,一则移情一词约定俗成沿用多年,自有其专业性内涵,二则从临床看,病人虽然呈现的主要是过去的模式,但也同样有对未来的希冀,移情不仅是力比多转移现象,也含有借新客体图新变革,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努力"寄托"在里面。Sandler在《反移情的角色反应》一文中就描述了,病人试图操纵和诱导治疗师,意识地或潜意识达成某种目的的现象。
据本人的经验,很多治疗者对治疗情境中病人的移情是既往经验的强制性、活生生的再现这一高论难以理解,难以辨认,即使勉强相信也总有隔靴之痒。其困惑是:我与病人此时此地的谈话,病人怎么浮现出的是过去的情感并拿我当过去的人物对待?其实,移情现象也没那么奥妙难解。这里不妨借日常生活的例子做一通俗的解释。如人们在描述两个老对头相斗时,会说这两个人是"冤家路窄",八辈子的过节又提溜出来,"旧恨未了又有新仇";还有所谓"似曾相识,一见钟情"的现象,指发生在两个陌生人间莫名其妙的熟悉的好感。细思这现象的原因
,也不难理解,并且我们也肯定有自己的经验:即当人们一边高声,一边动作时,过去的恩怨自会生动逼真地浮现出来,这显示"过去结下的梁子"有推波助澜的动力作用,一有机会就会借题发挥的爆发出来。治疗情景也一样,是病人几经努力才争取到的机会,不管有意无意,病人自然会借机表达和减压。由于治疗师一心不能二用,难以对病人此时此地的心理给予"历史性"的整体理解,再加上治疗所需要的"节制原则"和"思考原则",病人的移情难以直接满足,自然似乎过去的挫折性创伤再现,于是病人在意识水平直冲着眼前的治疗者,充满了顽固的渴望和怨恨,纠缠起来。治疗者无意中成为病人过去冲突人物的替代者或新的施虐者。同样病人的刺激也会引起治疗者的复杂反应。正是你移情,我亦移情,未曾有人躲过移情,医者难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情"境中。治疗者若对此有所辨认,须有将自己的意识分裂的历练,以扩大自己的意识领域,将此时此地的感受与客观现实以及自己既往人际经验有所核对才能省悟,而不是一味地模拟理论,勉强应付。
一百年来,人们对移情现象做了大量探索,现在看来移情一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只不过是弗洛伊德重新"发现"并探索了这个现象,成为精神分析的一个专用术语。孔子强调以孝悌之情涵养仁者爱人之心也似是借用移情的原理,但也正因难以解决移情性冲突而只好强化道德和礼教了。从分析性治疗角度看,日常的情感纠葛是常情﹢移情的混合物,而正规的分析治疗较少有常情的交往内容,"未污染"的移情成为病人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方式。
发展移情、解释(interpretation)移情,在移情中展开治疗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手段。精神分析医生与其他医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允许把自己作为病人强烈感情投注的客体。病人的移情含有极其复杂的模式,分类繁多,我这里根据体会,试简化为三类:(1)病人对待治疗师无意中把其看成自己的早年"客体",寻求治疗犹如投奔一个靠山,以其对待家人、朋友的方式对待治疗师;(2)是病人与分析师相互作用激发出的关于过去生活经历的联想;(3)是病人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对治疗师产生的操纵、诱导式的幻想性移情(治疗师被作为其生活的伙伴或补充),这种关系中双方可能充满了冲突和反移情的角色反应,如治疗师有意无意的顺应了病人的操纵并按其行事。下面是一个会谈片断。
来访者 男 19岁 大学生。主诉:感到脑子很乱、想得太多管不住,学习不下去、注意力不集中,对人很容易生气、嫉妒、紧张,追求完美,自高自大,心里充斥着
各种幻想,但又怀疑自己的阴茎短小,反复测量阴茎,希望阴茎很大,觉得内裤对睾丸有伤害、约束、不舒服,被子有毒,频繁手淫。
第25 次(片断)P 今天早上一种不想起来的感觉。
T 什么感觉?
P 有一种想逃避的意味。
T 逃避?
P 有一种压力,能少来一次就少来一次,怕花多了钱。
T 这和你父母对你的态度一样,你受了他们的影响。
P 我感觉到你对我有信心。而我对你没有信心一样。
T 这就很惨了,好象你来做咨询是让我满意一样。
P 这是不是我还没有长大,为的是让父母说自己好。
T 好象你以前表现的象个好孩子,而我又接受了这个。咱俩一直努力保持着这样一个游戏一样。
P 一旦不能保持这个游戏状态,就感到很压抑,被人看不起的感觉。
P 我爸爸和我妹妹就是很好的关系,我和我父亲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P 我有点活在父亲影子里面的感觉,好象他...承认我很多东西。
P 我学习好象给父母学的一样。
T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压力。是由于你的想象,还是他们对你有很大的愿望。
P 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难受。
T 你父亲那时候难受吗?
P ...那时候很不用心。
P 我和我爸爸一闹矛盾,我妈妈就向着我爸爸。
................。
T 现在你明白你妈妈为什么护着你爸爸了吗.......。
本段可见,病人与治疗者无意中发展出一种貌似合作,实际很有张力的交流模式,这似乎是其家庭中父子互动模式的再现。即长期以来病人与其父亲之间只能在好的一面交流,不能在冲突的方面碰触。同样治疗者也被诱导成了一个好父亲,但很长时间治疗者没有察觉。病人和治疗者这种无意识的防御性、理想性的操纵,类似一种屏蔽性回忆,有保持防止不愉快感冒出来破坏治疗关系的作用。经病人对治疗关系表现出烦躁,治疗师才意识到"好象你以前表现的象个好孩子,而我又接受了这个。咱俩一直努力保持着这样一个游戏一样"。这句话就是对移情表现形式的初步阐释。在这个交流中治疗者与病人通过将移情情境与唤起的潜意识联想(妈妈、妹妹、爸爸的关系,事件起源、感情等)相联系,讨论并理解这个移情方式。
阐释是治疗师做的事情,其方法是引导病人的自我去观察前意识状态中容易接近的心理情境。病人的能量被要求投注于内部,分离他的自我,能够使自我的一部分观察另一部分。阐释一般分两步操作:
第一步是先证明和澄清移情,以便为解释作准备。证明和澄清指治疗师尝试向病人澄清某一种特定精神现象。证明中可能产生了解释,但也可能仍然只出现模糊的事件而不能理解。在证明、澄清和探索
病人的移情经历中,治疗师要注意如下方向:
(1) 捕捉病人的情感和附带着的冲动,如说"你过去在哪里有过这种情感和冲动","如果让这些念头随着冲动盲目漂流,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2) 追溯移情人物的前事、细节:病人的移情反应既然对治疗师是不恰当的,但对过去的某个人物却是有原因并适合的。可以明确的问"你过去对谁用这种方式"。注意并不一定马上发现原始客体,但可以发现中间客体和事件。
(3) 探究移情幻想:有时候移情的情感对象模糊不清,或遥远、无效,可将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对治疗师的幻想上。如治疗师可要求病人举例说明为什么他说"我怕你发怒"或者"你会看不起我"。或者说"我怎么让你害怕了,你的真正意思似乎是你对我有什么幻想,可说不出口"。
第二步阐释与修通。目的是使无意识的人物、情感冲突、细节、动机变成有意识的,并能理解和产生改变。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阐释,治疗师能让病人超出容易理解的那部分,从而对一个精神现象赋予含义和缘由。
对移情的辨认和分析过程中,治疗师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知道病人对治疗者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样的感情。因为有时病人被自己对治疗者的爱、恨感情所吓倒而不敢暴露,有时却意识不到其强烈的情绪反应是针对治疗者的。治疗师通过巧妙揭示移情的机制,使病人真正理解了感情的来源和原始理由,同时也将病人的心理痛苦和形成病人人格特点的根源完全暴露于意识中了。这就是移情的修通(working through)。
总之,移情的本质是力比多从一个原始客体的记忆上迁移到治疗师这个人上,治疗师变成了病人愿望的新客体,病人产生了解决障碍的新寄托和新努力,但病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从过去迁移的过程(有些内省能力强的人还是能模糊的感觉到这是个转移)。移情阐释就是借解释之机将早期创伤的发生细节(创伤扳机点)与这个转换过程串联起来,使病人真正从幻想中解脱出来,敢于丢开对旧客体的固着,引导力比多的投注、思考的指向回归自身和自己的现实。
参考文献(略)
答李孟潮:
孟潮客气了。现在做的这些病人有很多现实难点,就像在黑暗行进,有太多的现象难以厘清,往往无力解释和归纳,而使治疗效率降低。特别是你指出的见诸行动的阻抗形式,确实是治疗深入后导致治疗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感觉这个时候,病人和治疗师好像都陷入移情神经症中,此时病人行动性的满足的愿望和负性移情往往使治疗似乎缺乏方向:即病人此时似乎缺乏思考和联想能力,似乎深入的联想和内心唤醒
已经达到了一个段落,事情谈的差不多了,病人开始把解决问题的担子交给了治疗师,感情也靠上了治疗师。治疗师如果不能对这个局面的各种含义和成分有所办法,双方容易陷入Tomas Plannaeker所说的行动性对话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帮助病人分析此时此地所(治疗室内外)发生的行动背后所防御了的焦虑、满足欲、控制欲、占有欲等情感和自我的防御念头,则可能重新能让病人思考自己的行为的幻想、自恋及防御性质,治疗就会有进展。不知你是否经常遇到这种局面,我描述的是移情阻抗或见诸行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