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例题练习

奥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例题练习
奥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例题练习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全面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比较与辨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知识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①如果一个自然数a 能被自然数b 整除,那么称a 为b 的倍数,b 为a 的约数。

②如果一个自然数同时是若干个自然数的约数,那么称这个自然数是这若干个自然数的公约数。在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称为这若干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自然数n a a a ,,,21 的最大公约数通常用符号(n a a a ,,,21 )表示,例如,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其中6是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记作(12,18)=6。 (8,12)=4,(6,9,15)=3。 2.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如果一个自然数同时是若干个自然数的倍数,那么称这个自然数是这若干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在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称为这若干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84,…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 自然数

n

a a a ,,,21 的最小公倍数通常用符号[

n

a a a ,,,21 ]表示,例如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其中36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记作[12,18]=36。

[8,12]=24,[6,9,15]=90。 3.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常用的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 用短除法求若干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求n 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1) 必须每次都用n 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2) 一直除到n 个数的商互质(但不一定两两互质); (3) n 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即为短除式中所有除数的乘积。 求n 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 必须先用(如果有)n 个数的公约数去除,除到n 个数没有除去1以外的公约数后,在用

1n 个数的公约数去除,除到1n 个数没有除1以外的公约数后,再用2n 个数的公约

数去除,如此继续下去,为保证这一条,每次所用的除数均可选质数;

(2)只要有两个数(被除数)能被同一数整除,就要继续除,一定要除到n个数的商两两互质为止;

(3)n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即为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最后两两互质的商的乘积。

例1 用60元钱可以买一级茶叶144克,或买二级茶叶180克,或买三级茶叶240克。现将这三种茶叶分别按整克数装袋,要求每袋的价格都相等,那么每袋的价格最低是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因为144克一级茶叶、180克二级茶叶、240克三级茶叶都是60元,分装后每袋的价格相等,所以144克一级茶叶、180克二级茶叶、240克三级茶叶,分装的袋数应相同,即分装的袋数应是144,180,240的公约数。题目要求每袋的价格尽量低,所以分装的袋数应尽量多,应是 144,180,240的最大公约数。是144,180,240的最大公约数。

所以(144,180,240)=2×2×3=12,即每60元的茶叶分装成12袋,每袋的价格最低是60÷12=5(元)。

例2 用自然数a去除498,450,414,得到相同的余数,a最大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498,450,414除以a所得的余数相同,所以它们两两之差的公约数应能被a整除。

498-450=48,450-414=36,498-414=84。所求数是(48,36,84)=12。

例3 现有三个自然数,它们的和是1111,这样的三个自然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可以是多少?

分析与解:只知道三个自然数的和,不知道三个自然数具体是几,似乎无法求最大公约数。只能从唯一的条件“它们的和是1111”入手分析。三个数的和是1111,它们

的公约数一定是1111的约数。因为1111=101×11,它的约数只能是1,11,101和1111,由于三个自然数的和是1111,所以三个自然数都小于1111,1111不可能是三个自然数的公约数,而101是可能的,比如取三个数为101,101和909。所以所求数是101。

例4 在一个30×24的方格纸上画一条对角线(见下页上图),这条对角线除两个端点外,共经过多少个格点(横线与竖线的交叉点)?

分析与解:(30,24)=6,说明如果将方格纸横、竖都分成6份,即分成6×6个相同的矩形,那么每个矩形是由(30÷6)×(24÷6)=5×4(个)

小方格组成。在6×6的简化图中,对角线也是它所经过的每一个矩形的对角线,所以经过5个格点(见左下图)。在对角线所经过的每一个矩形的5×4个小方格中,对角线不经过任何格点(见右下图)。

所以,对角线共经过格点(30,24)-1=5(个)。

例5 甲、乙、丙三人绕操场竞走,他们走一圈分别需要1分、1分15秒和1分30秒。三人同时从起点出发,最少需多长时间才能再次在起点相会?

分析与解:甲、乙、丙走一圈分别需60秒、75秒和90秒,因为要在起点相会,即三人都要走整圈数,所以需要的时间应是60,75,90的公倍数。所求时间为[60,75,90]=900(秒)=15(分)。

例6 爷爷对小明说:“我现在的年龄是你的7倍,过几年是你的6倍,再过若干年就分别是你的5倍、4倍、3倍、2倍。”你知道爷爷和小明现在的年龄吗?

分析与解:爷爷和小明的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变化,但他们的年龄差是保持不变的。爷爷的年龄现在是小明的7倍,说明他们的年龄差是6的倍数;同理,他们的年龄差也是5,4,3,2,1的倍数。由此推知,他们的年龄差是6,5,4,3,2的公倍数。

[6,5,4,3,2]=60,

爷爷和小明的年龄差是60的整数倍。考虑到年龄的实际情况,爷爷与小明的年龄差应是60岁。所以现在

小明的年龄=60÷(7-1)=10(岁),

爷爷的年龄=10×7=70(岁)。

二、随堂练习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二)

摘要:这一讲主要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并对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加以推广。

在求18与12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时,由短除法

可知,(18,12)=2×3=6,[18,12]=2×3×3×2=36。如果把18与12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相乘,那么

(18,12)×[18,12]

=(2×3)×(2×3×3×2)

=(2×3×3)×(2×3×2)

=18×12。

也就是说,18与12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18与12的乘积。当把18,12换成其它自然数时,依然有类似的结论。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即,(a,b)×[a,b]=a×b。

例1 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72。已知其中一个自然数是18,

求另一个自然数。

解:由上面的结论,另一个自然数是(6×72)÷18=24。

例2 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7,最小公倍数是210。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77,求

这两个自然数。

分析与解:如果将两个自然数都除以7,则原题变为:“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1,最小公倍数是30。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11,求这两个自然数。”

改变以后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30=30,和是11。

30=1×30=2×15=3×10=5×6,

由上式知,两个因数的和是11的只有5×6,且5与6互质。因此改变后的两个

数是5和6,故原来的两个自然数是

7×5=35和7×6=42。

例3 已知a与b,a与c的最大公约数分别是12和15,a,b,c的最小公倍数是120,

求a,b,c。

分析与解:因为12,15都是a的约数,所以a应当是12与15的公倍数,即是[12,15]=60的倍数。再由[a,b,c]=120知, a只能是60或120。[a,c]=15,说明c没

有质因数2,又因为[a,b,c]=120=23×3×5,所以c=15。

因为a是c的倍数,所以求a,b的问题可以简化为:“a是60或120,(a,b)=12,[a,b]=120,求a,b。”当a=60时,b=(a,b)×[a,b]÷a

=12×120÷60=24;当a=120时,b=(a ,b )×[a ,b]÷a

=12×120÷120=12。所以a ,b ,c 为60,24,15或120,12,15。要将它们全部分别

装入小瓶中,每个小

瓶装入液体的重量相同。问:每瓶最多装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如果三种溶液的重量都是整数,那么每瓶装的重量就是三 种溶液重量的最大公约数。现在的问题是三种溶液的重量不是整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重量分别乘以某个数,将分数化为整数,求出数值后,再除以这个数。 为此,先求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4,9]=36,三种溶液的重量都乘以36后,变为150,135和80,(150,135,80)=5。

上式说明,若三种溶液分别重150,135,80千克,则每瓶最多装5千克。可实际重量是150,135,80的1/36,所以每瓶最多装

在例4中,出现了与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类似的分数问题。为此,我们将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推广到分数中。如果若干个分数(含整数)都是某个分数的整数倍,那么称这个分数是这若干个分数的公约数。在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称为这若干个分数的最大公约数。

由例4的解答,得到求一组分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1)先将各个分数化为假分数;

(2)求出各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a ; (3)求出各个分数的分子的最大公约数b ;

(4)a

b

即为所求。

例5 求655,852,9

2

6的最大公约数。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推广到分数中。如果某个分数(或整数)同时是若干个分数(含整数)的整数倍,那么称这个分数是这若干个分数的公倍数。在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称为这若干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一组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先将各个分数化为假分数;

(2)求出各个分数的分子的最小公倍数a ; (3)求出各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大公约数b ;

一个陷井。它们之中谁先

掉进陷井?它掉进陷井时另一个跳了多远?

同理,黄鼠狼掉进陷井时与起点的距离为

所以黄鼠狼掉进陷井时跳了31 1/2÷6 3/10=5(次)。

黄鼠狼先掉进陷井,它掉进陷井时,狐狸跳了

专题

1.将72和120的乘积写成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和最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的形式。

2.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满足条件的自然数有哪几组?

3.求下列各组分数的最大公约数:

4.求下列各组分数的最小公倍数:

部分别装入小瓶中,每个小瓶装入液体的重量相同。问:最少要装多少瓶?

于同一处只有一次,求圆形绿地的周长。

随堂练习解答

专题练习解答

1.72×120=(7,120)×[72,120]=24×360。

2.12,72与24,36两组。

提示:72÷12=6=1×6=2×3,所以有两组:

①12×1=12,12×6=72;②12×2=24,12×3=36。

5.等于。

6.151瓶。

7.120米。

小学奥数最小公倍数精选题

第九讲最小公倍数(一) 【专题导引】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自然数a、b的最小公倍数可以记作[a、b],当(a、b)=1时。[a、b]=a×b。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下列关系: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两数的乘积 即(a、b)×[a、b]=a×b 要解答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关键要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若要求的数对已知条件来说,是处于被除数的地位,通常就是求最小公倍数,解题时要避免和最大公因数问题混淆。 【典型例题】 【例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试一试】 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9,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2、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60,求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例2】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60,最小公倍数是120,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试一试】 1、求36和24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

2、已知两数的积是3072,最大公因数是16,求这两个数。 【例3】甲、乙、丙三人是朋友,他们每隔不同天数到图书馆去一次,甲3天去一次,乙4天去一次,丙5天去一次。有一天,他们三人恰好在图书馆相会。问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三人又在图书馆相会 【试一试】 1、1路、2路和5路车都从东站发车,1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辆,2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辆,而5路车每隔20分钟发一辆。当这三种路线的车同时发车后,至少要过多少分钟又有这三种路线的车同时发车 2、甲、乙、丙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在圆形跑道上跑步,甲跑一圈用120秒,乙跑一圈用80秒,丙跑一圈用100秒,问:再过多少时间三人第二次同时从起点出发 【例4】一块砖长20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要堆成正方体至少需要这样的砖头多少块 【试一试】 1、用长9厘米、宽6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叠成一个正方体,至少需要用这样的长方体多少块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完整版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奥数行程问题 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 ×114=8892(米)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

五年级奥数最大公因和最小公倍数终审稿)

五年级奥数最大公因和 最小公倍数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课题: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专题简析1:(最大公因数) 几个公有的因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把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记作(a、b),如果 (a、b)=1,则a、b互质。 求几个数的的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和断除法等方法。 例1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5和18 51和17 28和96 24、38和18 60和36 180和240 72和60 60、36和72 例2 120的因数有多少个? 例3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7分米5厘米、宽6分米。现在要把它裁成一块块正方形,而且正方形边长为整厘米数,有几种裁法如果要使裁得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可以裁多少块 例4 有三根小棒,长分别是12厘米,14厘米,16厘米,要把它们都裁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例5 一个数除200余4;除300余6;除500余10.求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举一反三 1、将一块长80米、宽60米土地划分成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问:小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米,宽18分米、高15分米。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3、一个数除150余6,除250余10,除350余14,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4、有一个三角形花圃,三边的长度分别是56米、36米、24米。现在这三条边上等距离栽菊花,并且每两株菊花之间的距离尽量大。问:一共栽多少株菊花? 5、一块三角形地,要在三条边上按等距离插红旗(三个顶点必须各插一面),要使插的面数最少,应该准备多少面红旗? 甲 48米 72米 乙 54米丙 专题简析2:(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自然数a、b的最小公倍数可以记作〔a、b〕,当(a、b)=1时,〔a、b〕=a×b。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下列关系: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两数的积即(a、b)×〔a、b〕= a×b 要解答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关键要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若要求的数对已知条件来说,是处于被除数的地位,通常就是求最小公倍数,解题时要避免和最大公因数问题混淆。 例1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例2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60,最小公倍数是120,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例3 三位朋友每人隔不同的天数到图书馆去看书,甲3天去一次,乙4天去一次,丙5天去一次。一个星期一,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又在图书馆相遇相遇时是星期几

五年级奥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约数)与最小公倍数(2) 专题分析: 这一讲主要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并对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加以推广。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即,(a,b)×[a,b]=a×b。 例1、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72。已知其中一个自然数是18,求另一个自然数。 例2、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7,最小公倍数是210。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77,求这两个自然数。 例3、已知a与b,a与c的最大公约数分别是12和15,a,b,c的最小公倍数是120,求a,b,c。 例4、某幼儿园借阅图书,如借35本,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差1本;如借56本,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后还剩2本;如借69本,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则差3本。这个班的小朋友最多有多少人? 例5、一些三位数能同时被2、5、7整除,这样的三位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行,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例6、有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重614千克、433千克、9 22千克。现在要将它们全部分别装入小瓶中,每个小瓶装入液体的重量相同。问:每瓶最多装多少千克? 练习 1、将72和120的乘积写成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和最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的形式。 2、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满足条件的自然数有哪几组? 3、两个数的积为5766,且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30,那么这两个数各为多少? 4、以知A 数为24,A 与B 的最小公倍数为168,最大公因数为4,那么B 数为多少? 5、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船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船坐9人,求这个班有多少人? 6、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21,最小公倍数为126,那么这两数的和为多少? 7、有一批砖,长45厘米,宽为30厘米,至少用这样的砖多少块,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型?

奥数题行程问题完整版

奥数题行程问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行程问题 1. 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车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 2.5小时相遇,两车站相距多少千米 2. 两个县城相距52.5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快0.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3.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11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12千米,问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 甲、乙两站相距486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5小时相遇。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每小时快1.7千米,两列火车每小时的速度各是多少 5. 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6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火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列火车每小时行52千米,4小时后还差多少千米才能相遇

6. 大陈庄和小王庄相距90千米。小刚和小牛分别由两庄同时反向出发。2小时24分后两人相距46.6千米,如果小刚每小时行9.9千米,小牛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 学校距活动站670米,小明从学校前往活动站每分钟行80米,2分钟后,小丽从活动站往学校走,每分钟行90米,小明出发多少分钟后和小丽相遇相遇时二人各行了多少米8. 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挖,每天挖65米,乙队从西往东挖,每天比甲多挖2.5米。两队合挖8天后还差52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9. 张、李两位叔叔计划共同生产一种零件300个,二人一起生产了5小时后还差40个没完成。已知张叔叔每小时生产24个,李叔叔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10. 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甲队每小时修126米,乙队每小时比甲队多修48米,求完工时两队各修路多少米 11. 东西两村相距64千米。甲、乙二人同时骑车从东西两地相对出发,2.5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12.5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快多少千米

小学奥数之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小学奥数之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80,最大公约数是12,并且小数不能整除大数。求这两个数。 2.能同时被2,3,4,5,6,7,8,9,10这九个数整除的最大六位数是多少? 3.三位朋友每人隔不同的天数到图书馆去看书,甲3天去借一次,乙4天去一次,丙5天去一次。一个星期一,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又在图书馆相遇?相遇时是星期几? 4.小佳的储蓄筒里存有二分和五分的硬币,他把这些硬币

倒出来,估计有五、六元钱。小佳把这些硬币分成钱数相等的两堆,第一堆中二分硬币和五分硬币的个数相等;第二堆中二分硬币和五分硬币的钱数相等。你知道小佳存了多少钱吗? 5.某班学生列队,如果每排3人,就多出1人;如果每排5人,就多出3人;如果每排7人,就多出2人。问: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 6.已知A,B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最小公倍数为72,A=36,求B=? 7.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2,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

倍数是144。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8.有一种自然数,它们加上1是2的倍数,加上2是3的倍数,咖上3是4的倍数,加上4是5的倍数,加上5是6的倍数,加上6是7的倍数。这种自然数除1以外,最小的数是多少? 9.有一批砖,长45厘米,宽30厘米,至少用这样的砖多少块才能铺成一个实心的正方形? 10.现有语文本42本,数学本112本,外语本70本,平均分成若干堆,每堆中这三种课本的数量分别相等。最多可以分成几堆?

11.从运动场的一端到另一端全长96米,从一端起到另一端每隔4米插一面小红旗(两个端点各插一面旗)。现在要改成每隔6米插一面小红旗,问:可以不拔出来的小红旗有多少面? 12.有四个自然数A,B,C,D,它们的和不超过400,并且A除以B商是5余5,A除以C商是6余6,A除以D商是7余7。这四个自然数的和是多少? 13.甲、乙、丙三个同学绕环形跑道跑步,甲跑完一圈要1分,乙跑完一圈要1分15秒。现在三人同时同地出发,几分后,三人又在出发地相会?这时他们各跑了几圈?

奥数行程问题(含答案)

行程问题 讨论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叫做行程应用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 路程=速度×时间 如果用字母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上面的数量关系可用字母公式样表示为:s=vt。 行程问题内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主要有一个物体的运动和两个或几物体的运动两大类。两个或几个物体的运动又可以分为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两类。 这一讲我们学习一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 例题与方法 例1.小明上学时坐车,回家时步行,在路上一共用了90分。如果他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需30分。如果他往返都步行,需多少分? (90-30÷2)×2=150 例2.甲、乙两城相距280千米,一辆汽车原定用8小时从甲城开到乙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在中途停留30分。如果汽车要按原定时间到达乙城,那么,在行驶后半段路程时,应比原来的时速加快多少? 280÷2÷﹙8÷2-0.5﹚-280÷8=5 例3.一列火车于下午1时30分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60千米。1小时后,另一列火车以同样的速度从乙站开出,当天下午6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6-1.5=4.5 ﹙60+60﹚×﹙4.5-1﹚+60=480 例4.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次出国访问,他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位外国数学家,这位外国数学家出了一道题目让苏步青做,题目是: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最新五年级奥数-最大公因和最小公倍数

课题: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专题简析1:(最大公因数) 几个公有的因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把自然数a b的最大公因数记作(a b),如果 (a、b)=1,则a、b 互质。求几个数的的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和断除法等方法。例1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5和18 51和17 28和96 24、38和18 60和36 180和240 72 和60 60、36 和72 例2 120 的因数有多少个? 例3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7分米5厘米、宽6分米。现在要把它裁成一块块正方形,而且正方形边长为整厘米数, 有几种裁法?如果要使裁得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可以裁多少块? 例4 有三根小棒,长分别是12 厘米, 14 厘米, 16 厘米,要把它们都裁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例5 一个数除200余4;除300余6;除500余10求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举一反三 1、将一块长80米、宽60米土地划分成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问:小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米,宽18分米、高15分米。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 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3、一个数除150余6,除250余10,除350余14,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4、有一个三角形花圃,三边的长度分别是 56米、36米、24米。现在这三条边 上等距离栽菊花,并且每两株菊花之间的距离尽量大。 问:一共栽多少株菊花? 5、一块三角形地,要在三条边上按等距离插红旗(三个顶点必须各插一面) ,要 使插的面数最少,应该准备多少面红旗? 专题简析 2:(最小公倍数 )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 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自然数 a b 的最小公倍数可以记作〔a b 〕,当(a 、b ) =1时,〔a 、b 〕=a x b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下列关系: 最大公因数x 最小公倍数=两数的积 即(a 、b )x 〔 a 、b 〕= a x b 要解答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关键要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对问题作全面 的分析,若要求的数对已知条件来说, 是处于被除数的地位, 通常就是求最小公 倍数,解题时要避免和最大公因数问题混淆。 例1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15,最小公倍数是 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甲 48 54米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7(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2、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地到B地需15小时,乙车由B地到A地需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地还有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到10点钟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继续行进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五年级奥数基础教程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小学

五年级奥数基础教程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小学 如果一个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称a为b的倍数,b为a的约数。 如果一个自然数同时是若干个自然数的约数,那么称这个自然数是这若干个自然数的公约数。在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称为这若干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自然数a1,a2,…,a n的最大公约数通常用符号(a1,a2,…,a n)表示,例如,(8,12)=4,(6,9,15)=3。 如果一个自然数同时是若干个自然数的倍数,那么称这个自然数是这若干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在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称为这若干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自然数a1,a2,…,a n的最小公倍数通常用符号[a1,a2,…,a n]表示,例如[8,12]=24,[6,9,15]=90。 常用的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 例1 用60元钱可以买一级茶叶144克,或买二级茶叶180克,或买三级茶叶240克。现将这三种茶叶分别按整克数装袋,要求每袋的价格都相等,那么每袋的价格最低是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因为144克一级茶叶、180克二级茶叶、240克三级茶叶都是60元,分装后每袋的价格相等,所以144克一级茶叶、180克二级茶叶、240克三级茶叶,分装的袋数应相同,即分装的袋数应是144,180,240的公约数。题目要求每袋的价格尽量低,所以分装的袋数应尽量多,应是144,180,240的最大公约数。 所以(144,180,240)=2×2×3=12,即每60元的茶叶分装成12袋,每袋的价格最低是60÷12=5(元)。 为节约篇幅,除必要时外,在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将不再写出短除式。 例2 用自然数a去除498,450,414,得到相同的余数,a最大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498,450,414除以a所得的余数相同,所以它们两两之差的公约数应能被a整除。 498-450=48,450-414=36,498-414=84。 所求数是(48,36,84)=12。 例3 现有三个自然数,它们的和是1111,这样的三个自然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可以是多少? 分析与解:只知道三个自然数的和,不知道三个自然数具体是几,似乎无法求最大公约数。只能从唯一的条件“它们的和是1111”入手分析。三个数的和是1111,它们的公约数一定是1111的约数。因为1111=101×11,它的约数只能是1,11,101和1111,由于三个自然数的和是1111,所以三个自然数都小于1111,1111不可能是三个自然数的公约数,而101是可能的,比如取三个数为101,101和909。所以所求数是101。 例4 在一个30×24的方格纸上画一条对角线(见下页上图),这条对角线除两个端点外,共经过多少个格点(横线与竖线的交叉点)? 分析与解:(30,24)=6,说明如果将方格纸横、竖都分成6份,即分成6×6个相同的矩形,那么每个矩形是由(30÷6)×(24÷6)=5×4(个)

奥数:行程问题(6题)_非常有用、经典!

奥数:行程问题(6题) 例1:某校和某工厂间有一条公路,该校下午2点钟派车去该厂接某劳模来较作报告,往返需用1小时,这位劳模在下午1点钟便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上车去学校,在下午2点40分到,汽车速度是劳模的几倍 解:汽车行驶全程时间是1个小时,现在情况汽车2点出发,2点40分回来,说明汽车行驶40分钟,也就是说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在不管单位的情况下可列式:车速*20min=三分之二路程(因为往返用了40min,所以单程是20min),人步行的时间是1点走到2点的60min,再加上汽车行驶三分之二路程用的20min,即80min,可列式:人速*80min=三分之一路程。两式相除车速=8倍人速 8倍 例2、自行车队出发24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在距出发点9千米处追上了自行车队。通信员立即回出发点,然后又返回去追自行车队,再追上时恰好离出发点18千米。求自行车队和摩托车的速度。 答案:与例1类似,摩托车24分钟行9千米×2,所以速度为9×2×(60÷24)=45(千米/小时) 摩托车行9千米用12(=24÷2)分钟,比自行车快24分钟,所以自行车36(=12+24)分钟行9千米,速度为9×60÷36=15(千米/小时) 例3、刘江骑自行车在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行驶。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间隔相同的时间发一次车,并且车速都相同。他发现从背后每隔12分钟开过来一辆汽车,而迎面每隔4分钟有一辆汽车驶来。问汽车是每隔多少时间发一辆车? 答案:由于每隔12分钟,背后开过来一辆车,而每隔4分钟有一辆车迎面驶来,所以每经过12分钟,恰好有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驶过身边,不妨假设一开始就如此。设相邻两辆车的间隔为1个单位,到开始时,刘江背后的一辆车与刘江相距1个单位,刘江前面的在第三辆车与刘江相距3个单位,经过12分钟,这两辆车从不同方向驶过刘江身边,由于这两辆车之间相距4个单位,车速相等,所以各驶过2个单位,而刘江则走过1个单位,这表明车速是刘江的2倍,于是汽车6(=12÷2)分钟驶过1个单位,即每6分钟发一辆车。 例4、一条街上,一个骑车人与一个步行人同向而行,骑车人的速度是步行人速度的3倍。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步行人;每隔2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骑车人。如果公共汽车从始发站每次隔同样的时间发一辆车,那么每隔多少分钟发一辆公共汽车? 答案:20÷10×3=6,所以骑车人20分钟所走距离是步行人的6倍,多出5倍,也是汽车在20-10=10分钟内所行距离是步行人的5倍。所以两辆汽车(即步行人与身后第一辆车)的间隔是步行人10分钟所走距离的5-1=4倍,汽车10分钟行5个间隔,行4个间隔用10÷5×4=8分钟,即每8分钟发一辆车。

五年级奥数最小公倍数

二、最小公倍数(一)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自然数a、b的最小公倍数可以记作[a、b],当(a、b)=1时,[a、b]= a×b。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下列关系: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两数的乘积 即(a、b)×[a、b]= a×b 要解答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关键要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若要求的数对已知条件来说,是处于被除数的地位,通过就是求最小公倍数,解题时要避免和最大公约数问题混淆。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分析根据“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可先求出这两个数的乘积,再把这个积分解成两个数。根据题意: 当a1b1分别是1和6时,a、b分别为15×1=15,15×6=90;当a1b1分别是2和3时,a、b分别为15×2=20,15×3=45。所以,这两个数是15和90或者30和45。 1、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9,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2、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60,求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3、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0,最小公倍数是720,其中一个数是18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60,最小公倍数是120,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我们把这两个自然数称为甲数和乙数。因为甲、乙两数的积一定等于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求出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360÷120=3。又因为(甲÷3=a,乙÷3=b)中,3×a×b=120,a 和b一定是互质数,所以,a和b可以是1和40,也可以是5和8。当a和b是1和40时,所求的数是3×1=3和3×40=120;当a和b是5和8时,所求的数是3×5=15和3×8=24。 挑战自我 例题2 例题1 专题简析:

奥数专题行程问题50道题目详解

奥数专题行程问题50道题目详解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3=12千米, 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解:那2分钟是甲和丙相遇,所以距离是(60+75)×2=270米,这距离是乙丙相遇时间里甲乙的路程差 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3、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解: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5、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奥数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米,宽1.8分米,高1.5分米。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思路导航】2.7米=270厘米,1.8分米=18厘米,1.5分米=15厘米。要把长方体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应该是长、宽、高的公约数。现要求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所以棱长就是长、宽、高的最大公约数。 (270,18,15)=3 3 厘米=0.3 分米 答: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0.3分米。 练习1、有50个梨、75个橘子和100个苹果,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几个小组,并且每个小组分得的三种水果的个数也相同,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组? 练习2、有三根钢管,它们的长度分别是240厘米,200厘米,480厘米,如果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不许有剩余,每小段最长可以是多少厘米? 例2、一个数除200余4,除300余6,除500余10。求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思路导航】200-4=196,300-6=294,500-10=490; 196、294和490都是这个数的倍数。 196=2 X 2X 7X 7 294=2 X 3X 7X 7 490=2 X 5X 7X 7 贝U 196、294和490的最大公因数是:2X 7X 7=98。 答:这个数最大是98。 练习1、一个数除425余5,除500少4,除300余6,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练习2、如果把110本练习本平均分给五(1)班同学,则多5本;如果把210 本练习本平均分给这个班同学则正好分完;如果把240本练习本平均分给这班同学,还少5本,五(1)班最多有多少名同学? 例3、一条道路由甲村经过乙村到丙村。已知甲、乙村相距360米,乙、丙 村相距675米。现在准备在路边栽树,要求相邻两棵树之间距离相等,并在甲、乙两村和乙、丙两村的中点都要种上树,求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最多是多少米? 【思路导航】因为要在甲、乙,乙、丙两村的中点栽上树,甲、乙,乙、丙 两村距离的一半分别是360- 2=180 (米),675- 2=337.5 (米); 因为360与675的最大公因数为45,且360- 2=180 675-2=337.5,所以180与337.5的最大公因数为45十2=22.5 , 也就是说相邻两棵树之间的最大距离是22.5米。 答: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最多是22.5米。 练习1、一条公路由A经B到C.已知A、B相距300米,B、C相距200米.现在路边植树,要求相邻两树间的距离相等,并在B点及AB BC的中点上都要植一棵,那么两树间的距离最多有多少米 练习2、有336支铅笔,252块橡皮,210个文具盒,用这些文具,最多可以分成多少份同样的礼物?在每份礼物中,铅笔、橡皮、文具盒各有多少? 例4、已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小学奥数五年级精讲第27讲 最小公倍数(二)

第27讲最小公倍数(二) 一、专题简析: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解题方法比较独特。当有些题中所求的数不正好是已知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部分”或“减少一部分”的方法,使问题转换成已知数的最小公倍数,从而求出结果。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有一个自然数,被10除余7,被7除余4,被4除余1。这个自然数最小是多少? 练习一 1、学校六年级有若干个同学排队做操,如果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多少人? 2、一个数能被 3、5、7整除,但被11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例题2 有一批水果,总数在1000个以内。如果每24个装一箱,最后一箱差2个;如果每28个装一箱,最后一箱还差2个;如果每32个装一箱,最后一箱只有30个。这批水果共有多少个? 练习二 1、一所学校的同学排队做操,排成14行、16行、18行都正好能成长方形,这所学校至少有多少人? 2、有一批乒乓球,总数在1000个以内。4个装一袋、5个装一袋或6个、7个、8个装一袋最后都剩下一个。这批乒乓球到底有多少个? 例题3 一盒围棋子,4颗4颗数多3颗,6颗6颗数多5颗,15颗15颗数多14颗,这盒棋子在150至200颗之间,问共有多少颗?

练习三 1、有一批树苗,9棵一捆多7棵,10棵一捆多8棵,12棵一捆多10棵。这批树苗数在150至200之间,求共有多少棵树苗。 2、五(1)班的五十多位同学去大扫除,平均分成4组多2人,平均分成5组多3人。请你算一算,五(1)班有多少位同学? 例题4 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这段公路上,一共有37根电线杆,原来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50米,现在要改成每两根之间相距60米,除两端两根不需移动外,中途还有多少根不必移动? 练习四 1、插一排红旗共26面。原来每两面之间的距离是4米,现在改为5米。如 果起点一面不移动,还可以有几面不移动?

小学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小学六年级奥数行程问 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 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相遇问题: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 地的距离是AB 全程的51。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甲车行了全程

的80%,乙车超过中点35千米,已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问A、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3、甲、乙和丙同时由东、西两城出发,甲、乙两人由东城到西城,甲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丙也骑自行车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丙在途中遇到乙后,又经过1小时才遇到甲,求东、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两站相距470千米,一列火车于中午1时从甲站出发,每小时行52千米,另一列火车下午2时30分从乙站开出,下午6时两车相遇,求乙站开出的那辆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例5、小李从A城到B城,速度是50千米/小时,小兰从B城到A城,速度是40千米/小时。两人同时出发,结果在距A、B两城中点1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城间的距离。 例6、绕湖的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走1小时休息5分钟,小张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每走5分休息10分钟.两人出发后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 家庭作业 1、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18小时两车在某处相遇,已知两地相距1488千米,货车每小时比客车少行8千米,货车每行驶3小时要停驶1小时,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个6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兄弟两人如果同时从同一起点按顺时针反方向跑步,每隔12分钟相遇一次;如果两人同从同一起点反方向跑步,每隔4分中相遇一次。兄弟两人跑一圈各要几分钟?

五年级奥数第四讲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北外启航五年级春季班数学 第四讲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能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正确解答有关的问题。 知识点拨: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把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记作(a、b)。 求几个数的的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等方法。 2.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把自然数a、b的最小公倍数记作〔a、b〕。 3.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当(a、b)=1时,〔a、b〕=a×b。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下列关系: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两数的积即(a、b)×〔a、b〕= a×b 经典例题: 例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和12 90和45 42和70 39和65 例2.一块长方体木料,长72厘米,宽60厘米,高36厘米,请你把它锯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且木块的体积要最大,木料又不能剩。算一算可以锯成几块?

例3. 用长9厘米、宽6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叠成一个正方体,至少需要用这样的长方体多少块? 例4.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例5. 三位朋友每人隔不同的天数到图书馆去看书,甲3天去一次,乙4天去一次,丙5天去一次。一个星期一,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又在图书馆相遇? 例6.有一个自然数,被10除余7,被7除余4,被4除余1.这个自然数最小是多少? 巩固练习: 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9,最小公倍数是90,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典型题

应用题专题一 行程问题 知识要点:行程问题是小学课本及奥数关注的重点及难点,有下面几种类型 1.相遇问题:相遇路程=路程和=相遇时间×速度和;速度比=路程比(时间是相等的) 2.追及问题:相距路程=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速度比=路程比(时间是相等的) 3.火车问题:火车过桥所行路程=桥长+车身长;会车:两车长和=会车时间×速度和; 车经过同向的行人:车长=经过时间×速度差; 车经过相向的行人:车长=经过时间×速度和. 4.流水问题:逆水船速=静水船速-水流船速;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船速 5. 变速问题:时间1:时间2=速度2:速度1(同一段路程用两种不同速度走完) 对于复杂的行程问题,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解题. 例1 列车A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同时列车B、C从乙地出发与A相向而行开往甲地,途中A与B相遇20分钟后再与C相遇。已知A、B、C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90千米、80千米、60千米,那么甲、乙两站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能力提升】甲乙两人同时A、B两地同时出发,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5倍,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如果第一次相遇点和第二次相遇点相距300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米 例2.列车A和B相向而行,A车的车身长280米,B车的车身长385米,坐在A车上的小明看见B车驶过的时间是11秒,则坐在B车上的小强看见A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秒两列车会车的时间是多少秒 【能力提升】甲乙两人相向而行,速度相同。火车从甲身后开来,速度是人的17倍,车经过甲用18秒,然后又过了2分16秒钟完全经过了乙的身边。甲乙还需多少分钟相遇 例3A,B两地相距10千米,一艘船从A地出发抵达B地后立即返回,共用3小时。已知第一小时比第三小时多行8千米,那么水速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能力提升】在静水中,甲船的速度是乙船速度的两倍。甲乙两船沿河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的距离之比是3:1,如果甲乙分别从B、A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 的距离之比为多少 例4一列火车出发1小时后因故停车0.5小时,然后以原速的3 4 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晚1.5小时。若 出发1小时后又前进90公里再因故停车0.5小时,然后同样以原速的3 4 前进,则到达目的地仅晚1小时。 那么整个路程是多少千米 【能力提升】小王开车从A地去B地,出发后2小时,车在C地出了故障,修车用了40分钟,修好后,速度只为正常速度的75%,结果比计划时间晚2小时到达B地。若车在行过C地72千米的D地才出故障,修车时间与修车后的速度分别还是40分钟与正常速度的75%,则比计划时间只晚1.5小时。那么,AB两地全程为多少千米 例5早上7点,小明和小强从A,B两地同时出发,以不变的速度相向而行。8点20时两人相距10千米,9点时两人相距还是10千米。10点时小明到达B地,这时小强距A地多少千米 【能力提升】某条路上有A,B两地一天,甲乙丙三人同时出发,甲乙从A地向B地行走,丙从B地向A 地行走,当甲与丙相遇时,乙距离他们20千米,当乙与丙相遇时,甲距离他们30千米。当甲到达B地时,丙距离A地还有20千米,那么当丙到达A地时,乙距离B地多少千米 例6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达到B、A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4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能力提升】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往返行走:甲出发的同时,丙也从A出发去B.当甲乙两人第一次迎面相遇在C地时,丙还有100米才到C;当丙走到C时,甲又往前走了108米;当丙到B时,甲乙正好第二次相遇,那么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米

五年级奥数第20讲-最小公倍数(教)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知识梳理 一、约数和倍数的定义 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 如:2和6是12的约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18的约数有1、18、2、9、3、6。 注意:①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②任何数都有最小的约数1,最大的约数本身,最小的倍数也是本身。 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④因数和约数的区别:约数必须在整除的前提下才存在,而因数是从乘积的角度来提出的。如果数a与数b 相乘的积是数c,a与b都是c的因数。 二、 2、3和5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个位是0或5 3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质数与合数 (1)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2的倍数有2、4、6 、8、10、12、14、16、18 …… 3的倍数有3、6、9、12、15、18 ……其中6、12、18……是2、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记作[2,3]=6。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注意: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两数的乘积, 即(a,b)×[a,b]=a×b。 典例分析 考点一: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例1、列举法:求6和10的最小公倍数。 【解析】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 的倍数:6 ,12 , 18 ,24 ,30,36,42,48 … 10 的倍数:10 ,20,30,40,50 … 所以6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30。 例2、短除法:求56和24的最小公倍数。 【解析】 2 56 24 2 28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