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导学案3

合集下载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人教版选修2-2教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人教版选修2-2教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人教版选修2-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平衡的概念和表述方法。

2.掌握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

3.理解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1.判定物体平衡的方法。

2.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概念。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1.思考问题:“你会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可能会想到测量物体的位置、维持物体的位置稳定等方法。

2.引出新课题:“在学习物体平衡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将学习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3.2 技能训练1.讲解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以平衡力矩为判断标准,即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物体所受合力的力臂为0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案例分析:白杨树的树冠为什么这么大但是根部却很细弱?说明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要包括物体平衡以及物体稳定,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外力及时,而稳定性受到了合外力的限制。

2.讲解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定义:物体平衡状态的稳定性是指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力的作用会使它回到平衡位置的能力。

案例分析:为什么放空的自行车会倒?说明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与重心的位置有关。

3.3 综合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如何提高日常生活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2.提出活动设想:“设计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建筑模型。

”四、教学评价1.设计选修2-2课后思考题,包括物体平衡、稳定性等关键词,能够激发学生对该课题的深入思考。

2.采用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和稳定性的概念,使得学生对物体平衡的判定和稳定性的提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问题探究和活动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体平衡与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希望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稳定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稳定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稳定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稳定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稳定性的概念,探索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稳定性的概念,了解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2.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不倒翁、积木、平衡木、彩球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彩球、平衡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幼儿在不倒翁上放置不同高度的积木,观察哪个积木先倒下,引发幼儿对稳定性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稳定性的概念,展示平衡木和彩球,让幼儿思考如何使平衡木两端保持平衡。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尝试用不同形状和高度的积木放在平衡木两端,使平衡木保持稳定。

5. 巩固拓展让幼儿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稳定性概念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3. 实践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家中的物品(如书本、玩具等)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哪些物品容易保持稳定,哪些物品容易倒下。

2. 答案:幼儿需记录实践过程和观察结果,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稳定性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入浅出4. 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拓展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补充说明:在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点。

对于稳定性这一概念,应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使幼儿能够在直观体验中理解和掌握。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环节,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说课稿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说课稿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稳定性问题。

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物体平衡的三种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以及物体平衡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逐步揭示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本质和规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对于重心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判断物体重心的位置。

2、在分析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时,容易忽略某些关键因素,或者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清。

3、在应用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规律的总结,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体平衡的三种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2)掌握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大班优质科学教案《怎样使它站得稳》

大班优质科学教案《怎样使它站得稳》

大班优质科学教案《怎样使它站得稳》教案标题:怎样使它站得稳?教学科目:科学教学对象:大班幼儿(4-5岁)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2. 掌握影响物体平衡的因素;3. 观察、实践、总结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1. 物体实物:球、木块、积木等;2. 教具:天平、数字积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让他们发现不稳的物体和稳定的物体。

2.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稳定性。

二、讲解概念(10分钟)1. 教师给出物体平衡的概念,并简单解释什么是物体平衡。

2. 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物体平衡?三、实践观察(2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幼儿一枚球,并让他们观察球的样子。

2. 教师要求幼儿用手托住球,保持球的平衡,让他们感受到球的中心位置。

3. 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将球放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球失去平衡的情况。

四、讨论总结(1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回到讨论物体平衡的问题。

2. 教师提问幼儿,你们觉得影响物体平衡的因素有哪些?3. 幼儿通过回答问题,总结出影响物体平衡的因素:物体的形状、重量、位置等。

五、实验验证(2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幼儿一块木块,让他们在地上放置。

2. 教师要求幼儿用手指轻轻触碰木块的不同位置,观察木块在不同位置时的平衡情况。

六、进一步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每个幼儿一套数字积木,让他们自由拼搭。

2. 教师要求幼儿尽量使积木搭起的结构稳定,观察不同形状的积木对平衡的影响。

七、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物体平衡的概念、影响物体平衡的因素、物体平衡的方法。

2. 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经验。

教学延伸:1. 通过观察稳定的建筑物和倾斜的物体,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

2. 借助天平等教具,让幼儿参与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感受物体平衡的条件。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评价幼儿对物体平衡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三点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三点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三点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点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理解三点平衡在物理中的应用;
3. 能够应用三点平衡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点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难点:三点平衡理论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学》相关章节;
2. 平衡物体模型和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三点平衡的概念,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学生对平衡的理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三点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2. 讲解三点平衡在物理中的应用;
3. 解释为什么三点平衡是平衡的最稳定状态。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展示平衡物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探究;
2. 通过实验装置演示三点平衡的条件和原理;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体会三点平衡的稳定性。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关于三点平衡的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3. 解答学生疑惑,强化概念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练习,学生对三点平衡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节课可以引入更多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三点平衡的认识。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学历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学历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包括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2、掌握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心位置等因素进行分析。

3、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物体平衡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

(2)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1)运用重心位置判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2)理解物体在不同平衡状态下的能量变化。

三、知识回顾在学习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平衡的相关知识。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此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例如,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它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四、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比如,放在桌子上的书本、立在地面上的电线杆等等。

然而,有些物体的平衡状态很容易被打破,而有些物体则能够保持稳定。

这就涉及到物体平衡的稳定性问题。

想象一下,一个立在尖尖顶点上的圆锥和一个放在水平面上的球体。

圆锥很容易倾倒,而球体则相对稳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五、物体平衡的类型1、稳定平衡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后,能够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平衡称为稳定平衡。

例如,一个小球放在凹面底部,当小球受到微小扰动偏离原来位置时,它会受到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合力,从而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

2、不稳定平衡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后,所受合力会使其进一步远离平衡位置,这种平衡称为不稳定平衡。

比如,一个小球放在凸面顶部,稍有扰动,小球就会滚下凸面,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

3、随遇平衡当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时,所受合力为零,且在任意位置都能保持平衡,这种平衡称为随遇平衡。

一个例子是,一个小球放在水平的平面上,它在平面上的任意位置都能保持平衡。

六、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1、重心位置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定性越好。

4.3《平衡的稳定性》学案(教科版必修1)

4.3《平衡的稳定性》学案(教科版必修1)

4.3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自学目标]1、知道平衡的种类以及平衡的影响因素2、知道什么是稳度3、知道如何改变稳度以及能在生活中结合稳度知识解决问题[自学导引]1、什么是稳定平衡?提示: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当受到外界的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如果外力或外力矩促使物体回到原平衡位置,这样的平衡叫稳定平衡,处于稳定平衡的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一般是升高的。

2、什么叫不稳定平衡?提示: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当受到外界的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如果外力或外力矩促使物体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的平衡叫不稳定平衡,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一般是降低的。

3、如何理解随遇平衡?提示:随遇平衡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当受到外界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或合力矩没有变化,这样的平衡叫随遇平衡,处于随遇平衡的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心高度不变。

在平动方面,物体不同方面上可以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在转动方面,对不同方向的转轴可以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

例如,一个位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直管底部的质点,受到平行于管轴方向的扰动时,处于随遇平衡状态;受到与轴垂直方向的扰动时,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一细棒,当它直立于水平桌面时,是不稳定平衡,当它平放在水平桌面时,是随遇平衡。

4、稳度以及影响稳度的因素是什么?提示:物体稳定的程度叫稳度,一般说来,使一个物体的平衡遭到破坏所需的能量越多,这个平衡的稳度就越高。

稳度与重心的高度及支面的大小有关,重心越低,支面越大,稳度越大。

[要点导学]一、平衡与不稳定平衡看上图:当小球位于谷底(它的x 坐标为O)它处在一个平衡状态。

如果有了外界的干扰,小球跑到A 点(它的x 坐标----- 下同),那么,在该点受到一个指向O 点的力的作用;同样,在外界的干扰下,小球移动到B 点,它也会受到指向O 点的力的作用。

在没有外界的干扰的情况下,小球一定可以回到O 点,达到平衡,O 点就是稳定平衡点。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说课稿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说课稿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它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的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等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振动、波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以及物体的平衡条件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物体平衡稳定性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

(2)掌握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3)能够运用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

(2)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1)对物体平衡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2)运用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怎样搭得高》 导学案

《怎样搭得高》 导学案

《怎样搭得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物体稳定和平衡的原理,掌握搭建结构高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响结构高度的关键因素,如基础的稳固性、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方式等。

(2)学会运用平衡原理,合理调整结构的重心。

2、难点(1)在搭建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2)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完成搭建任务。

三、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际搭建不同的结构,观察和分析其稳定性和高度,总结规律。

2、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展示一些高大而稳固的建筑图片,如埃菲尔铁塔、迪拜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为什么能够建得如此之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知识讲解1、物体稳定的原理(1)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例如,不倒翁的重心很低,所以很难倾倒。

(2)支撑面越大,物体越稳定。

比如,三脚凳比单脚凳更稳定。

2、影响结构高度的因素(1)基础的稳固性:扎实的基础能够为上部结构提供有力的支撑。

(2)材料的强度和质量:选择强度高、质量轻的材料有助于增加结构的高度。

(3)结构的形状和连接方式:合理的结构形状和牢固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实践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X人。

2、材料准备为每组提供相同数量和种类的材料,如积木、木棒、塑料板等。

3、任务布置每组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给定的材料搭建出尽可能高的结构。

4、操作过程(1)小组讨论:首先,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搭建方案,确定结构的形状和连接方式。

(2)分工合作:根据讨论结果,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搭建,有人负责准备材料,有人负责搭建基础,有人负责调整结构的重心等。

(3)不断调整:在搭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高度。

大班稳定性物体科学教案

大班稳定性物体科学教案

大班稳定性物体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教材》第三单元“有趣的物理世界”中的第5节“稳定性物体”。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稳定性的概念,探索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和重心的物体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稳定性的概念,理解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

2.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探索不同形状和重心的物体稳定性。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因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掌握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和重心的物体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的积木、塑料瓶、小球、平衡木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玩“不倒翁”游戏,引发幼儿对物体稳定性的兴趣。

2. 讲解稳定性的概念,引导幼儿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3. 动手操作环节:(1)分组进行探索,让幼儿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稳定的结构。

(2)观察塑料瓶、小球、平衡木等物体的稳定性,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平衡木的稳定性,让幼儿理解重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学具,设计并制作一个稳定的结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稳定性物体2. 内容:(1)稳定性概念(2)影响稳定性的因素(3)实践操作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稳定性物体,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参与度高,动手操作环节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讲解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时,部分幼儿理解起来较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并探索其他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如:风力、地面倾斜度等。

同时,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相关的小实验,加深对稳定性物体的认识。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稳定性的概念和相关原理;b. 掌握物体平衡的条件和稳定性分析方法;c. 理解稳定性对物体的影响;d. 掌握如何应用稳定性原理解决物理问题。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c.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c.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稳定性的概念和相关原理;2. 物体平衡的条件和分析方法;3. 稳定性对物体的影响;4. 应用稳定性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稳定性的概念和条件;2. 稳定性分析方法;3. 应用稳定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导入(10分钟)a. 通过实例引入稳定性的概念,并与重心、支点等概念联系起来;b. 讨论不同结构下的物体稳定性的比较。

2. 理论学习(20分钟)a. 讲解物体平衡的条件和稳定性的概念;b. 介绍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如平衡方程、偏转角等;c. 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稳定性条件。

3. 实验设计(30分钟)a.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体的稳定性;b. 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c.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4. 拓展应用(20分钟)a. 练习应用稳定性原理解决问题;b. 课堂讨论案例,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c. 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创新解决方案。

五、课堂小结(10分钟)a.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b. 强调稳定性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c. 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和探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并整理解题思路;2. 思考如何应用稳定性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写一份小结。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设计和应用案例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和应用,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衡的稳定性教案

平衡的稳定性教案

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平衡的稳定性(选学)[目标定位]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2掌握利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物体平衡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 了解平衡的分类和稳度.h预习导学全檢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关于移动货物箱的疑问如图42、31所示,货物箱处于平衡状态,G为货物箱重力,F为拉(推)力,N为地面对货物箱的支持力,f为摩擦力,地面与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1)向前拉物箱时水平方向上:Feos 0= f竖直方向上:N+ Fs in = G又由于f = a〕N 可得:F = 0+ i 0eos 0+ a in 0(2)向前推物箱时水平方向上:Feos 0= f竖直方向上:N= Fsi n 0+ G又由于f = a可得:F =cos代in B比较两次的计算结果可知推动货物箱时需要的力更大.二、如何选择绳子的粗细如图42、32所示,用绳子把排球网架的直杆拉住,OA、OB两绳的拉力大小相同,夹角为60°严图42、32O点受力示意图如图42、33所示(在左上方观察),图42、33沿x轴方向上:F OA sin_30 = F OB sin_30 °沿y轴方向上:F OA cos_30 °+ F OB cos一30 °= F OC所以F OC =.3F OA = 3F OB如果绳能承受的拉力跟绳的横截面积成正比,那么OC绳的直径大约是OA(OB)绳的1.32倍才合理.三、平衡的分类4.稳度指的是物体的稳定程度,物体的稳度大小由重心的高低和支扌_____ 面的大小两个因素决定,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J稳度就越大_• 戸课堂讲义』理解•深化+探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1矢量三角形法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这三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闭三角形.可以通过解三角形求解相应力的大小和方向.2. 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时,可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即将物体所受各个力均在两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解,然后分别在这两方向上列平衡方程.3. 矢量图解法当物体所受的力变化时,根据物体的受力特点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注意明确各个力的变化量和不变量,结合数学规律对比分析,使动态问题静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问题将变得易于分析处理.【例1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风力仪直接测量风力的大小,其原理如图42、34所示.仪器中一根轻质金属丝,悬挂着一个金属球.无风时,金属丝竖直下垂;当受到沿水平方向吹来的风时,金属丝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风力越大,偏角越大,通过传感器,就可以根据偏角的大小指示出风力的大小,那么风力大小F跟金属球的质量m、偏角0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试用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两种方法求解)解析 取金属球为研究对象,有风时,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mg 、水平方向的风力F 和金属丝的拉力T ,如图甲所示.这三个力是 共点力,在这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金属球处于平衡状态, 则这三个力 的合力为零,可以根据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求解, 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求解.法一力的三角形法如图乙所示,风力F 和拉力T 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由矢量三角 形可得:F = mgta n Q法二正交分解法 以金属球为坐标原点,取水平方向为 x 轴,竖直方向为y 轴,建立直 角坐标系,如图丙所示.由水平方向的合力F 合x 和竖直方向的合力F合y 分别等于零,即图 42、34甲F 合x= Tsin 0— F = 0, F 合y = Tcos 9— mg= 0,解得F = mgtan 0由所得结果可见,当金属球的质量m —定时,风力F只跟偏角0有关.因此,根据偏角0的大小就可以指示出风力的大小.答案F= mgta n 0【例2物体A在水平力F i = 400 N的作用下,沿倾角0- 60°勺斜面匀速下滑(如图42、35所示).物体A受到的重力mg= 400 N,求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a图42、35解析取物体A为研究对象,它在四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受力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 + F i cos 0- mgsin 0= 0,N—F1sin 0—mgcos 0= 0.联立以上各式,代入数据解得:尸0.27.答案0.27【例3 如图42、36所示,用竖直挡板将小球夹在挡板和光滑斜面之间,若缓慢转动挡板,使其由竖直转至水平的过程中,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挡板对小球的压力是先增大后减小B .挡板对小球的压力是先减小后增大C.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是先减小后增大D .斜面对小于的支持力是一直逐渐减小解析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受到重力G,挡板给小球的支持力N i和斜面给小球的支持力N2三个力作用,如图所示,N i和N2的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N2总垂直接触面(斜面),方向不变,根据图解可以看出,在N i方向改变时,其大小(箭头)只能沿PQ线变动.显然在挡板移动过程中,N i先变小后变大,N2 一直减小.答案BD借题发挥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要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应用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列方程时要把握好变力与恒力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定性分析.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2. 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分析图.3. 对研究对象所受的力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对各力沿坐标轴进行正交分解.4. 建立平衡方程,若各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直接用F合=0的代数式列方程,若几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可用F x合=0与F y 合= 0,联立列出方程组.5. 对方程求解,必要时需对解进行讨论.【例4 一物体置于粗糙的斜面上,给该物体施加一个平行于斜面的力,当此力为100 N且沿斜面向上时,物体恰能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当此力为20 N且沿斜面向下时,物体恰能在斜面上向下匀速运动.求施加此力前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N L¥解析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得Iyx轴:F i —f i—mgsin a= 0,y 轴:mgcos a—N1= 0又f i= ^N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得x轴:f2 —F2—mgsin a= 0,y 轴:mgcos a—N2 = 0又f2= 11N, f l = f2 = f 以上各式联立得:F i + F2f l = f2 = f = 2100 + 20代入数据得:f=—2—N = 60 N, mgsin a= 40 N当不施加此力时,物体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 a<f故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受到的静摩擦力f‘ = mgsin a= 40 N.答案40 N针对训练(2013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如图42、37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半球体与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仏木块与球心的连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2、37A .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B .木块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 BC.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cos BD .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卩mopos e状态,而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半球体不受地面的摩 擦力,故A 错误;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到重力、 支持力及摩擦力,三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力为零,物体 对球面的压力为mgsin 0,故B 错误;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沿切线方向, 沿切线的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即:f = mgcos 0故D 错误,C 正确.答案 Ch 对冉练习三巩固*应用■反馈用矢量三角形法解平衡问题1. 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时,为了减小杠铃上升的高度和便于发力, 抓握杠铃的两手间要有较大距离, 使两臂上举后两臂间成钝角,手臂 伸直后所受作用力沿手臂方向,一质量为75 kg 的运动员,在举起125kg 的杠铃时,两臂成120°角,如图42、38所示,则此时运动员的每 只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F 及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N 的大小分别为(g 取 10 m/s 2)()A . F = 1 250 N , N = 2 000 N B. F = 1 250 N , N = 3 250 N C. F = 625 N , N = 2 000 N解析以物体和球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处于静止 图 42、38D. F= 722 N, N = 2 194 NIG解析分析杠铃受力如图所示,重力、人给的两个支持力,三个力的夹角均为120,杠铃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两臂作用力大小相等,并等于杠铃重力G,所以F i = F2 = 1 250 N.把杠铃和人看做整体,整体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且两力大小相等,N = 2 000 N.答案A矢量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2. 如图42、39,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更换水平绳0A使连结点A向上移动而保持0点的位置不变,贝S A点向上移动时()//Z0图42、39A .绳0A的拉力逐渐增大B .绳0A的拉力逐渐减小C.绳0A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D .绳0A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解析对点0受力分析,如图所示,通过作图,可以看出绳0A的张力先变小后变大,故A、B、C错误,D正确.F K答案D正交分解法处理平衡问题3. 如图42、310所示,在倾角为B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受外力F i和F2的作用,F i方向水平向右,F2的方向竖直向上.若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图42、310A. F i sin 0+ F2COS0= mgsin 0, F2< mgB. F i cos 0+ F2Sin 0= mgsin 0, F2< mgC. F1sin 0—F2cos 0= mgsin 0, F2<mgD. F1cos 0—F2sin 0= mgsin 0, F2< mg解析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应有F2< mg,受力如图所示,x方向:F2Sin0+ Feos 0= mgsin 0,故A 错,B 对;y 方向:F2COS 0+ N= F1Sin 0 + mgcos 0,因N》0,则F2cos 0< F1Sin 0+ mgcos 0,故C、D 都错.答案B。

《平衡玩具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平衡玩具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平衡玩具》导学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平衡玩具》,在我们的生活中,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在玩具中,平衡玩具能够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和结构,保持稳定的状态,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平衡玩具的原理吧!
二、目标
1. 了解平衡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平衡玩具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3. 能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平衡玩具。

三、探究
1. 什么是平衡?
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例如,我们站立的时候,身体能够保持平衡,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通过肌肉和骨骼的协调作用,保持了平衡。

2. 平衡玩具的种类有哪些?
平衡玩具有很多种类,比如积木堆、旋转木马、平衡车等。

这些玩具通过不同的设计和结构,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让人们在玩耍中感受到平衡的乐趣。

3. 如何制作平衡玩具?
制作平衡玩具需要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工具,比如木板、轴承、螺丝等。

起首,我们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裁剪木板,然后将木板通过轴承和螺丝毗连在一起,最后调整平衡点,使玩具保持平衡状态。

四、实践
1. 分组讨论,设计并制作属于自己的平衡玩具;
2. 在制作过程中,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方法,保证玩具的稳定性;
3. 完成制作后,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进修。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平衡的观点和原理,掌握了平衡玩具的种类和制作方法,还学会了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平衡玩具。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关注平衡的重要性,享受平衡带来的乐趣!。

2021人教版选修《物体平衡的稳定性》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物体平衡的稳定性》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物体平衡的稳定性》word教案【课题】对物体平稳性的探究【教学时刻】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一(上)【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第3节【主讲人】【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地位及目标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应其在课程要求中为选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教材地位一样,只是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形进行相应补充,和对教学方法的适当尝试;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就简单规则几何体的平稳有一定定性了解。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白什物体平稳的分类,物体达到平稳的条件及稳固的概念,培养其的物理思维。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并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及其加速度。

4.对教材的处理:培养学生观看能力和分析,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学生情形分析】1.学生的爱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差不多学过共点力平稳等有关知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知识的内容,接触多但并未进行总结和相关学习,在探究时,对实验结果的外推的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看、定义并明白得简单几何体的平稳态的分类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操纵变量的设计,是学生把握实验设计原理,及关于探究的结果合理外推,大胆假设,科学求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热情,使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学。

【教学重点】物体平稳状态的分类,阻碍物体稳固性的因素及稳度的明白得【教学难点】学生关于生活中的稳固事例关注不多,关于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外推,有较大阻碍,探究质量把握难度大。

【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纳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猎取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稳定性概念和相关因素。

2. 掌握计算物体的稳定性的方法。

3.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稳定性概念。

教学重点:1. 稳定性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2. 如何计算物体的稳定性。

3. 稳定性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1. 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计算稳定性时的复杂情况处理。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

2. 学生合作讨论和问题解答。

3. 实验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稳定性?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稳定性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如果能够保持原来的静定状态或者回到静定状态,那么我们称该物体是稳定的。

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物体的重心位置、支撑点的位置、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等。

三、计算稳定性(15分钟)1. 计算物体的稳定性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物体的倾覆矩。

2. 倾覆矩的计算公式:M = mghsinθ,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重心到支撑点的距离,θ为倾斜角度。

3.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稳定性。

四、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稳定性。

2.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的倾覆矩。

3. 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五、应用实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稳定性应用实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稳定性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思考题,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学习。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形状和质量的物体、支撑板等。

2. 实验记录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稳定性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重视实践操作和应用实例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大班稳定性物体科学教案

大班稳定性物体科学教案

大班稳定性物体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七章“物体的稳定性”,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稳定性的概念、探索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以及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物体稳定性的重要性。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

3. 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稳定性的概念,探索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不倒翁、积木、三角板、圆形板、方形板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三角板、圆形板、方形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不倒翁,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它不会倒下。

2. 讲解稳定性概念: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是稳定性,物体为什么需要稳定性。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自己探索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

6. 生活应用:让幼儿举例说明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物体的稳定性2. 内容:稳定性概念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形状、大小、重量等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稳定性很重要?答案示例:椅子、桌子、桥梁等。

2. 作业题目:试一试,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一个稳定的建筑。

答案示例:三角形底座的建筑更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对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稳定性问题,如建筑设计、交通工具等,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它站得稳》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它站得稳》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它站得稳》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大班,旨在通过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和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幼儿关注事物稳定性和平衡性的意识,以及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知道物体保持平衡的原理;•建立对事物平衡与稳定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前置知识无。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在班级中找到一些物体,如竹签、餐叉、小花瓶、洗面盆等,并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幼儿:“这些物体怎样才能站得稳?”第二步:引导探究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开始自己动手探究如何使物体站得稳。

1.首先,让学生探索如何给物体加重,比如:把餐叉插在土豆上,把竹签穿过糖葫芦等等。

2.然后,让学生探究如何提高物体的重心,探讨重心位置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3.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支撑法”和“平衡杆法”等方法如何使物体站得稳。

第三步:总结归纳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各种方法对于物体的稳定性有何影响以及方法的优缺点。

第四步:拓展应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如何稳固放置书本、水杯、笔筒等物品。

第五步:提出问题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有哪些物体需要特别注意它们的稳定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物体的稳定性?课堂小结通过本次主题活动,学生对物体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使物体稳定的方法。

同时,学生也拓展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培养了重视物品稳定性的习惯和观念,同时也为日后科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资源列表1.一些常见的物体:餐叉、竹签、小花瓶、洗面盆等;2.糖葫芦、土豆等;3.教学板书工具和展示工具。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稳定性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日期:[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在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 掌握重心、力矩和平衡条件的基本原理。

-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学会判断物体的稳定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强调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内容: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 重心与力矩3. 平衡条件4. 稳定性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稳定性现象,如建筑物、自行车等,引发学生对稳定性的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稳定性?稳定性在物理学中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25分钟)1. 稳定性基本概念:- 解释稳定性的定义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 通过实例说明稳定性在不同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2. 重心与力矩:- 介绍重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解释力矩的概念及其在稳定性分析中的作用。

- 通过图形和公式展示重心和力矩的关系。

3. 平衡条件:- 介绍平衡状态的定义。

- 讲解力矩平衡和力平衡的条件。

- 通过实例分析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目的:验证重心位置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2. 实验器材:平衡小车、砝码、水平面等。

3. 实验步骤:- 将平衡小车放置在水平面上,调整重心位置。

- 通过改变砝码的位置,观察小车的稳定性变化。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建筑物、自行车等实例,探讨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稳定性的概念和意义。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区分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掌握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心位置和支持面等因素进行分析。

学会应用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经历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和分类。

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如重心位置、支持面大小。

2、教学难点运用重心位置和支持面等因素判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理解物体在不同平衡状态下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判断方法。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在不同平衡状态下的表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平衡现象,如站立的人、放置在桌子上的物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容易保持平衡,而有些物体则容易失去平衡?从而引出物体平衡稳定性的课题。

2、知识讲解平衡的概念: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够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分类: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以实例进行讲解,如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笔尖直立是不稳定平衡,在光滑平面上滚动的球是随遇平衡。

3、实验探究实验一: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球体、锥体)放在斜面上,观察它们的稳定性。

实验二:改变物体的重心位置(如在物体上添加重物),观察其对平衡稳定性的影响。

4、理论推导分析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引入重心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课题】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应用:利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物体的平衡问题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认识:1.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2.稳度.
【课前预习】
1.了解三种基本的平衡状态
2.了解稳度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物体平衡的种类,稳定性的概念难点:能正确运用平衡条件求解静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
实验探究:平衡的稳定性取决于什么?
装置:
结论:重心低于支承面,平衡是稳定的。

重心高于支承面,平衡是不稳定的。

重心与支承面重合,任意位置都平衡。


1.物体平衡的种类:稳定平衡重心物体自动回到
平衡位置升高物体
稍微物体不能自动重心不稳定移开平衡降低回到平衡位置平衡位置随遇平衡物体在任何位置重心都能平衡不变
讨论:下列情景属于哪种平衡?
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
实验探究:物体重心在支持面上方的稳定平衡是常见的,其稳定的程度是否相同?
实验探究:物体的稳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重心的高度、支持面面积
2.稳度:物体稳定平衡的程度。

(1)物体偏离平衡位置一定角度,不易倒下的稳度大。

反之小。

(2)物体的重心越低,支持面面积越大,稳度越大。

实例:不倒翁——稳定平衡
稳度很小,因为一推就倒;稳度很大,无论倾斜角度多大都能恢复平衡。

【随堂练习】
1.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倾斜轻绳Q和水平轻绳b共同固定一个小球,这时绳b 的拉力为F.现保持小球在原位置不动,使绳b在原竖直平面内,逆时针转过θ角固定,绳子b拉力1变为F;
再转过θ角固定,绳b拉力变为F,如图1所示,则()32A.F<F<F 312
B.F=F>F2 3 1C.F=F<F2 31D.绳a拉力减小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方向成θ角斜向下的力F的作用,物块在水平地面
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2所示,如果保持力F的大小不变,而使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减小,那么地面受到的压力N和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N变小,f变大
变大,f变大.BN 变小.CN变小,f 变小变大,.DN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