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梁衡 P P 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龙吟》的原文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为什 么不用”把吴钩看了“为题呢?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在 《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 节,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 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 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 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 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 绪,亦可尽知。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 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 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 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 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 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 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 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 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这个“遍”字,可以表现辛弃疾边拍栏杆边徘徊的动 作,报国无门的诗人,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 驰骋,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的风云, 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缠绵,一切复 杂情感尽在这一无言的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的 悲愤,又历经磨难的感叹,所以作者说是要为辛弃疾 造像,所以,最贴切的的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梁衡
水龙吟(上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 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 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 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笔力遒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 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 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接下来下三句, 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远山,有的很像美人 头上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螺旋形的发髻,如此美 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心中有愁有恨, 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 “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 生动。借言远山,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 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作者介绍
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 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 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 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 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 《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 “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 《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 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 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 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 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
最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 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 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 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 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 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预习检查
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 词的特性,你能找出来吗?
唯一 独特
2.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 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解读文本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 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 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 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 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 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 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为什么说“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 一步,点出“愁” “恨”两字,由写景开始抒情,由 客观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 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 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 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 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 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 南宋统冶者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 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 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