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理论基础:职能主义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观、小大人的儿 童观、文化传递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学校的性质、教学的作用、学校工作实践决定)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问题 :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
附加:教学的作用
(1)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教学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 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 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 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 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 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1)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2);(3)。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 教学基本原理

第七章  教学基本原理

2、贯彻要求 (1)恰当的选择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四)启发性原则

1 、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 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 思考,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案例


《论语· 先进篇》记有: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或,敢问?‛子曰:‚求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退之。‛ 说明孔子教人是因材 施教。

(五)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按学科的逻辑系统 和学生认识规律的顺序进行 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 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要求 (1)按教材系统进行教学。 ( 2 )抓住重点难点,解决好 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 3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 习惯。 ( 4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由浅到繁。

六、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1、教师个人备课必须做好如 下四方面工作:备教材、备 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备课的形式 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上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 课。 B、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 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进 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实验法

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 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 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 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 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 法。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一、课堂教学概述(一)课堂教学的性质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任务性。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其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2.课堂的社会性。

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

3.课堂的交往性。

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过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堂的三大要素: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1.课堂的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差;然而班级规模太小,又极不经济。

一般而言,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2)课堂纪律的建立。

课堂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

座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

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的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课堂活动可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类。

通常情况下,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就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午,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

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如任务难度适中、时间适宜、及时反馈学生课业结果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上)

2、教学中,学生认识手段的特殊性 (1)手段: 第一,各种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校 办厂等)。 第二,各种专门制作的教具。 第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等。 (2)特点: 第一,预设性。 第二,可控性。 (3)导致的结果: 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一切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的认识具有 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
对教学原则的了解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 1、原则的涵义; 2、原则提出的依据; 3、贯彻原则的要求。
二、教学原则分述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1、概念: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过 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符合现代科技水平,运用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教育学生。 具体地: 科学性的基本含义: (1)教学内容本身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分 量和难度安排必须是科学的; (2)教学的手段包括组织和方法也必须符合科学要求。 思想性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自觉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指教学 内容和教学影响的思想性。
3、教学与自学的关系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包括: (1)教师直接教授下的学习 ( 2)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 作业等自学活动; 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 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无关。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 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第二节
教学特点
一、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四个因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教学系 统 。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上)

1、备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 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 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先要吃透课程 标准的内涵。 ① 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 ② 准确把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基本上包括五个大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 录。 ③ 对话基础上的超越
(二)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 体现:要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全面 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 教学组织要有序 教学要有好的效果 科学性是任何课堂教学的首要标准 艺术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 人本性是当代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略,然 而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
(三)上课的基本技能 1、讲述
开发性备课策略 结构性备课策略 两种具体方法:摘要性备课和框架性备课 反思性备课策略 具体做法: 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 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二、上课
•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 (二)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2、备教材
① 通览全局,整体把握 ② 明确目标,合理安排 ③ 融会综合,荟萃精华 ④ 在留白中让学生发挥
(二)备学生
①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②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备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教学行为主要有三类: 主要教学行为(主教行为)、辅助教学行为 (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课堂主教行为及其具体方式 主教行为 呈示行为 对话行为 指导行为 教学行为的具体方式 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 讨论、回答 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课堂教学知识点汇总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概述★★★1、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b、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1、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七章 教学技能

第七章 教学技能
6. 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 吴德芳《论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年第5期
第五节 提问技能
资料卡
3.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4.鼓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提问。 5.用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安排学习任务。 6.诊断阻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
第五节 提问技能
资料卡
7.让所有学生意识到教师期望并赞赏每个学生投入和参与课 堂教学。
8.向学生提供一个同化和反思知识的机会。 9.鼓励学生对假设进行推理性的认知运算,帮助发展学生的
第二节 教学非言语性行为
三、运用教学非语言表达行为应遵循的原则
(一)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 (二)师生共意原则 (三)少而精的原则 (四)审美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非言语性行为
资料卡:教师的非言语传意行为
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表现在言语交流方面,而且 也表现在非言语交流方面。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 会通过非言语手段来传情达意。常见的非言语传意行 为有: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
二、教学语言的类型
(二) 从课堂教学的环节分
1.导入的语言要求 2.讲解的语言要求 3.结课的语言要求
第二节 教学非言语性行为
一、教学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二、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三、运用教学非语言表达行为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教学非言语性行为
一、教学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一)非言语行为可增强讲授内容的生动性,有助于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节 提问技能
三、提问的设计与要求
(一)提问的设计 1.提问的专家—新手差异 2.提问顺序的设计
(二)提问的要求 1 .清晰与连贯 2 .停顿与语速 3 .指导与分配 4 .提示与探询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 第七章 磁与电7.1 磁现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 第七章 磁与电7.1 磁现象

1.磁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了解生活中简单的磁现象,会用磁现象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成就。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知识学习的预备阶段,为后面学生建立电磁联系、了解电磁现象等做铺垫。

整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建立起磁场的概念,为学习“电生磁”“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磁生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到像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来认识,用实验来感知,用磁感线来描述。

学情分析磁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表示磁场方向和分布情况,是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知识的基础。

因为磁场难以直接认识,比较抽象,怎样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特别是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向,学生往往很难理解。

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恰好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强弱。

3.知道地磁场。

4.了解磁化现象。

5.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描述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6.通过实验感受磁场的存在,经历描述磁场的方法的过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公元843年,在天水一色的茫茫大海上,一只帆船正在日夜不停地航行,没有航标,没有明确的航道。

他们是怎样摆脱当时的困境的呢?司南相当于现在的指南针,在《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教学内容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教学内容

robust [发音]“乐百氏” [词义]强壮的(头脑简单的那种)
4、循序渐进原则
• 含义: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学不躐等”。
• 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逻辑性教学 2、分主次难易,突出重点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
繁,处理好“两个序”(知识的逻辑顺序 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的统一
1、直观性原则
• 含义:通过直观教具、观察和教师形象的语言描 述,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使左右脑 协同工作,有助于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 直观教具: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影视、幻灯、电脑) 3语言直观
直观性原则
• 要求: 1、正确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具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
“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 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 的。” ——乌申斯基
直观性原则的例子
• 右脑加工声音、形象:“团身—球”(前滚 翻)
• 生动形象的语言:“一大二小三跳”“青蛙” • 利用错觉
跳高
2、启发性原则
• 含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 极探索等。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 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 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5、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从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出发,进行差异教 学,有的放矢,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最大限度 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七章 教学基本理PPT教学课件

第七章 教学基本理PPT教学课件
第一,教学是最有效的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活动 形式。
2020/12/10
10
第二,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 教学不仅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 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基 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 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物理和 化学的实验技能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 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奠 定初步的基础,也是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 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2020/12/10
11
第三,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作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能够使学生的认 识突破时空以及个人直接经验的限制,从而扩大认识范围, 加快认识速度;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 形成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还可以通过开设体育 卫生等课程来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提供有关的理 论知识和方法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在教 学中获得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
2020/12/10
12
第四,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把社会和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 重要纽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 间环节或必要桥梁,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 “学”、“思”、“行”看作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后来的 儒家思孟学派所发展,在《中庸》中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个人的能动 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比较符合认识规律,对我国后世的教学与学生自学 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七章 教学模式

第七章 教学模式

第七章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可称其为“理论说”。

第二种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可称为“结构说”。

第三种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可称为“程序说”。

第四种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则俗称为大方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可称其为“方法说”。

二、教学模式的分类关于教学模式的种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

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依据计算机、人工职能的运行规程确定教学的程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式,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模式,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等。

第二种是人格(个性)发展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模式依据的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着眼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戈登的“创造工学”模式等。

第三种是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这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着眼于学生社会性品格的养成。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组探索模式,西伦的小组研究模式,奥利弗和谢弗的法理学模式,马塞拉斯和考克斯的社会调查模式。

学习整理笔记:第七章 教学理论

学习整理笔记: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出现三次大论争:①“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②“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③“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形式教育”学派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活动;“实质教育”学派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

“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

(赫尔巴特)“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

(布鲁纳)“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本质的不同观点:①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的成果。

主要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主观能动反映、改造自身的过程。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

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和智育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化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和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刘朔
讲师
鱼就是鱼(Lionni,1970)
•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 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 上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陆地。几 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青 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 书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的东西的描述所作 的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 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 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者乳 房的鱼。
•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 学
教 育
•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途 径的教学
刘朔
讲师
教学的功能
• (1)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刘朔
讲师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语》┅ “教学半”——《尚书兑命》 上学为教(xiao),下学者,学习也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启发式原则”
刘朔 讲师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定义 斯卡特金、 布鲁纳、 王策三、李秉德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 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 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 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 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
刘朔
讲师
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
重现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
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他对教育的全部探讨, 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天性上的,提倡促进自由学 习的方法。

第七章 教学原则

第七章 教学原则

第七章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1. 教学原则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导,也指导学生的学习,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2. 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①人的发展依据。

教学原则的确立,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②社会发展的依据。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影响着教学原则的确立;③教学自身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受教学规律和目的制约。

(二)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巩俐因喜爱历史而眼发直)1.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2.启发性教学原则(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③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④发扬教学民主。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1)含义: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①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解决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4.巩固性原则(1)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根据需要再现并有效地运用。

(2)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教学1、教学的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至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的意义:(1)教学视频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两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张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包括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三种矛盾,第三种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别的认识过程(a间接性与简捷性b交往性与实践性c教育性与发展性d引导性与指导性)7、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c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d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8、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9、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10、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易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不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1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12、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制: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是效率低。

要求:(1)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2)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群体;(3)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做好各项工作。

班级授课制:优点: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

不足:第一,难以因材施教;第二,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缺乏灵活性。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自学课、讨论课、作业课等。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由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分组教学制: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道尔顿制:运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时,教师上课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教参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

有点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交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它学生。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备课: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个别学生得到照顾;注意生成性教学;以学论教(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的形式: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磕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以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问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及时批改作业:对作业总的优缺点,尤其是倾向性问题、典型问题的分析,对作业的典型错误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对有关作业规格的鉴定,提出签到的意见等。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式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基本类型: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划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

目的是弄清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便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法发,做到因材施教。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的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做出鉴定。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划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尸体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易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缺点是不适合甄选人才。

(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属于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根据评价主体划分: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自我评价,只有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现代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现代教育评价有关注总结性目的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发展;(3)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4)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评价功能: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发展性评价体系按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评价观念: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