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保证期间规定理解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保证期间的性质之争自诞生之初持续至今,对期间性质的正确认识对于时效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保证期间的制度重构表明了我们应当突破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二分法前见的局限性,认识到保证期间是决定债权人能否取得或者能否行使相应权利的期间。在期间的计算上,法院应当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的起算和长短有约定的从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期间长度为六个月。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在时间先后及制度功能上存在一定的衔接关系,应区分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分别研究。

关键词

保证期间或有期间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公平原则

关于保证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下文简称《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担保法解释》)的规定存在前后矛盾、涵义模糊等问题,从而使司法实务与理论界对保证期间的性质、起算规则、与诉讼时效的衔接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为基础,重点探讨保证期间法律适用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民法典》关于保证期间规定的基本规则

《民法典》第692条至第694条在总结审判经验、凝聚学术共识的基础上,继承并修改了《担保法》和《担保法解释》的条文,在以下几方面重塑了保证期间的法律规则:

第一,《民法典》将保证期间的内涵明确为“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保证人是否承担现实的保证责任,取决于债权人有没有在保证期间内行使相应权利。因此,保证期间是决定相应权利得否产生或者行使的期间。

第二,《民法典》第692条第1款规定保证期间为不变期间。由于保证期间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保证人旷日持久的责任风险以及债权人一方绝对的优势地位,若保证期间为可变期间,则保证人将无法从风险中解脱出来,与期间的正当性不符。因此,《民法典》放弃了《担保法》第25条(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吸收了《担保法解释》第31条的内容,明确保证期间为法定不变期间。

第三,肯定了关于保证期间的约定的效力,统一了法定保证期间的长度为六个月。根据《民法典》第692条第2款的规定,法院认可当事人对保证期间长度的约定。如果当事人未预先约定或者视为未约定的(约定的期间早于或同于主债务履行期),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第四,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的,期间长短由《担保法》第32条规定的二年,变更为《民法典》第692条第2款规定的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第五,《民法典》第693条在《担保法》第25条、第26条规则的基础上,重申了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的原因。如果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一般保证),抑或没有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连带责任保证),保证人不再负担保证责任。

第六,对保证责任诉讼时效的起算规则进行了部分修订。一方面,《民法典》第694条肯定了连带责任保证项下,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诉讼时效。另一方面,《民法典》修订了一般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起算点,由《担保法解释》34条规定的“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变更为保证人拒绝权消灭之日。

保证期间的性质

就保证期间的概念,有学者从权利行使的角度,提出保证期间是债权人向主债务人或者保证人主张请求权的期间。有学者从责任承担的角度,将保证期间定义为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由保证人负担保证责任的期间。有关保证期间的成文法规定,主要体现在《担保法》第25条、第26条以及《担保法解释》第31-36条的条文中,《民法典》第692条、第694条在总体继受的原则上作了一些修订。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有关保证期间的内容规定于第752条定期保证、第753条未定期保证和第756条之三“人事保证”。《德国民法典》也有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

(第777条)。由于对保证期间性质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期间起算、与诉讼时效的衔接等制度安排上的差异,因此,保证期间性质的探讨尤为重要。

关于保证期间的性质之争,可谓旷日持久、众说纷纭,包括或有期间说、除斥期间说、诉讼时效说、权利存续期间说、失权期间说和附期限(附条件)说。既有文献已经详细论述了现行期间体系并未穷尽所有的期间形态,对保证期间的法律适用不能直接套用既有的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理论,以免有失牵强,或者违反《担保法》的立法旨意。

对于保证期间的性质认识,实践中争议最大的是权利存续期间说(或言广义除斥期间说)与或有期间说。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者在连带责任保证诉讼时效起算时点的判断结论上存在差异。前者认为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后者却主张诉讼时效应当从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之时起计算。我们认为或有期间说更具解释力,原因在于:第一,从法律条文的文义出发,《民法典》第694条第2款的条文逻辑在于保证责任的或然性,即保证责任是否实际产生取决于债权人的行为和选择。此条规定源自《担保法解释》第34条第2款,民法典吸纳进来,从立法的层面明确认可了或有期间说的判断结论。第二,从请求权的产生和行使时点来看,主债务人拒绝履行债务时,债权人的保证债务请求权始得产生,该请求权自债权人于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时实际行使。第三,若两者就保证期间和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价值判断不存在差异,而只是概念使用上的差异,如主张保证期间为权利存续期间的学者亦认为,保证责任产生于债权人向债务人或保证

人主张债权之时。那么,期间的性质之争并非价值判断问题,而是解释选择问题,对保证期间性质的认识差异不会对相关法律适用产生影响。

与保证期间性质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法院应否对保证期间进行主动审查。实践中对此问题一直存在“主动审查说”“不得主动审查说”和“区分说”等观点。在上文对保证期间性质的分析基础上,答案应当是比较明确了,即法院应当对此予以主动审查,而不论保证人是否对此提出抗辩。这是因为,如前所述,保证期间是否经过将直接影响保证人是否得免除保证责任。换言之,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债权人在特定的时期内采用特定方式主张权利,保证人才承担责任。针对这种实体权利可能消灭的情况,不论保证人是否提出相应抗辩,人民法院均应当依职权主动审查是否存在超过保证期间的事实,以判断保证人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期间的起算

(一)一般规则

根据《民法典》第692条的规定,对于通常情形下保证期间的起算,法院首先应当尊重当事人就保证期间的起算进行的约定。没有约定的情形下,保证期间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计算。若双方未约定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的,主债务宽限期满之日即为保证期间起算之时。另外,保证期间的起算并不以债权人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方式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未获清偿为前提,只要前述履行期届满,主债务人未履行债务且债权人已经向主债务人提出请求的,保证期间即开始起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